七七的世界

镜头随我走,我在景中游。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过分背离传统表现手法,谭盾、张艺谋把《秦始皇》歌剧变成了闹剧 (77)

(2007-04-07 20:12:12) 下一个

说老实话,我不懂歌剧,这几年虽然听了几场歌剧,但几乎是为了附庸风雅,看歌剧的时候,受罪的成份比享受的成分多。但歌剧《秦始皇》不同,这是中国人创作的描述中国历史人物的作品,又有张大导演的参与,所以这次是真的想看。《秦始皇》歌剧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九场。因为英文不好,历史也差,所以去之前我先做功课,上网读了一些大家对此剧的评论,这对理解剧情有一定帮助。虽然有思想准备,但看的时候仍然对作品很失望,忍不住打瞌睡。

整个作品给人以莫名其妙的感觉:像歌剧,像电影,像秦腔,像京剧,但又什么也不像。对大多数美国观众来说,这是一个发生在古老的陌生国度里的陌生故事。谭盾抛开秦始皇的丰功伟业不谈,舍本就末地去讲一个音乐天才和秦始皇瘫痪了的女儿的爱情故事。歌剧开始就出现了一个阴阳先生,他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服装、阴阳怪气的表演和尖声怪调的京剧唱腔,无异于向人们正式宣布,今天上演的不是你们看惯了的表演,也不是你们听惯了的歌剧。贯穿全剧的秦腔旋律,在高低音域之间大幅度滑动,也给人一种不和谐、非主流的感受。层层站人的高台,前景悬挂大量绳子作为道具,占据了太多的空间,把舞台塞得满满的,只有前面一条可供演员利用。大量敲击器具的使用,以及过分夸张的肢体动作和行为语言 —— 几乎没有一样是在经典歌剧场景中常见的。

我觉得,由中国人用歌剧的形式 讲中国的古老故事,当然会有很多与众不同的东西,让人不容易接受。问题在于谭盾和张艺谋没有循序渐进地先用西方歌剧熟悉的旋律和方式让观众接受他们的音乐创作和舞台设计,而是一下子把太多的变化带进了歌剧这个他们还不被人认可的艺术形式领域。 在电影领域,张艺谋是一个呼风唤雨的领军人物,无论他做得怎样出格,都不会犯错误,都会被认为是领导一个新的艺术潮流。但是这次他犯了一个过度自信的错误,在歌剧这个他不熟悉的艺术形式里,他缺乏足够的信誉。还没有被歌剧界人士接受,就想领导歌剧新潮流,一下子引进太多的变化,结果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把这一出歌剧变成了一出闹剧。

77博士谈得很中肯(巴佬)
歌剧并不是只有歌剧迷来欣赏的,但是歌剧一定是音乐爱好者来观看的。大都会的歌剧很多都不是英语的,观众也大都不懂意大利语或者德语,但是观众确是大都对古典音乐有足够的敏感性,一首咏叹调唱出来,即使不懂歌词是什么内容,听唱腔,音色,台下的听众们已能明白在什么水平了。现在谭盾写出些听众不熟悉的现代音乐,把传统歌剧最精彩的唱段(比如男女爱情的咏叹调)淡化,把大量企图表达的文学意图硬塞在歌剧中,张艺谋又大搞他的视觉冲击,结果整个歌剧没有个连贯的气韵和意境,成了大杂耍。这就是失败的原因,谭盾应该负主要责任,音乐没能够吸引听众。西方的歌剧改革,都多少保留了传统歌剧最吸引人的歌唱旋律优势。听众不是来学现代音乐的,首先是来听的,听歌剧,再是看歌剧,歌剧的视觉艺术在美学上不是强项,倒是中国的京剧是美学上视觉艺术的强项。


不同意你说的,尤其第二段。 (鱼汛)
"像歌剧,像电影,像秦腔,像京剧,但又什么也不像",这有什么不好?
"谭盾舍本就末地去讲一个音乐天才和秦始皇瘫痪了的女儿的爱情故事"。秦始皇的丰功伟业已经被别人谈滥了,抛开不谈是好的,谈点别的才有新意.
"上演的不是看惯了的表演、听惯了的歌剧",何必老生常谈,换换口味才好。
"贯穿全剧的秦腔旋律,非主流的感受",唯秦腔才能体现秦始皇时代的主旋律。
"大量敲击器具的应用,以及过分夸张的",古时只有敲击器,当然没有现代乐器,艺术
需要夸张.
" 几乎没有一样是在经典歌剧场景中常见的",为什么非用西方歌剧作为经典套用,中
国的跟西方经典一样,西方人还看什么?要的就是东方特色。
至于你说什么领导不领导,那是你要他们领导,他们没说要领导.他们要是想领导也应
鼓励,有别的人想出来领导或有领导能力也好,可现在有吗?

《歌剧秦始皇》没有是非,只有学习和探讨。(巴佬)
马友友说得对,保持文化純粹是死路一條。艺术史上任何创新都是打破传统的純粹性。但破旧立新不是拿现成的东西放在搅拌机里转一下就出得来的。破得破传统形式中约束表达意象的,破传统中的短处,发扬传统中的长处。
    18世纪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舒柏特四位维也纳大师,他们早期作品都继承了巴罗克时期的长处,工整和谐,后期的作品又充满了最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海顿,莫扎特所写的慢版乐章,也没有谁写的音乐比贝多芬更热情,比舒柏特写的更抒情更温柔。)大师们就是这样自然地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吸取养料(文学的绘画的等等)创新了音乐中浪漫主义的元素,开辟了浪漫主义先河。   
    接下来舒曼,肖邦等才把浪漫主义音乐推向了顶峰。浪漫主义成熟后,德彪西创新印象主义音乐,他把音乐的调性变得更灵活,色彩更丰富,他创造了飘忽朦胧的意境,连音乐的旋律都飘忽起来,但是他还是非常严格的讲究旋律的优美性,虽然在印象派音乐中旋律已不象古典主义中那样的主角地位了,但旋律之所以为旋律就是它必须是美的而且大多具有歌唱性。而优美的旋律正是浪漫主义音乐最让音乐爱好者着迷的入口。
    西方歌剧有双重的世系,一方面是来自古希腊戏剧艺术,另一方面是来自16世纪对戏剧的音乐试验,直到18世纪早期,歌剧仍被看着文学形式,音乐几乎只是附加的性质。到如今歌剧成为了花费最钜,最具戏剧感动力,并且最令人欣喜若狂的艺术形式。然而这些歌剧的魅力是由何来呢?
    是因为歌剧勇于采纳所有的艺术表现的企图超过其他如何的艺术创作,这是它的直接原因,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用音乐,歌唱适切地反眏了我们生活周遭的一切(情感和精神)。而音乐尤其是声乐是表达人类情感最直接最强烈的艺术形式。
    整个歌剧史上文人提得最尖锐的问题就是;用歌唱代替讲话,这种一个不自然的手法为艺术形式,怎样能够令观众信服(中国的京剧不一样有道白)?这实质上是忽略了艺术的本质不是复制自然,而是创造高于自然的艺术美感。这个目的最重要的责任就落在用声乐和器乐的手段---独唱,重唱,合唱把诗歌和文学结合成一个整体,歌剧的美感主要来自歌唱。
    西方歌剧改革五十年,各种手法各种探索方向,但都没有任何作曲家不把音乐尤其是歌唱摆在最重要的地位上。谭盾当然也明白这条基本道理,也吹嘘自己的《秦始皇》歌剧有着“绕梁三日”的音乐。可惜他失败了。不少音乐界的评论家都指出《秦始皇》歌剧音乐并不成功,纽约时报的评论家干脆说:“秦始皇歌剧中没有听到绕梁三日的音乐。”
    歌剧正因为包含了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你愿意把秦腔,京剧,电影的成分放进去未偿不可,如果只为了创新,你甚至把中国魔术,杂技都可以放进去。但是你如果没那样大的能耐,把各种艺术形式都统一在音乐中(说得更确切些是统一在歌唱中),你就别在歌剧院里作为首演,称自己的创作是歌剧,叫什么都好。听众是冲着听“首演歌剧”来到大都会歌剧院的,看了《秦始皇》,无论他们是否歌剧迷,听完后没能够记得住一小段美好的旋律,倒记得了大把大把视觉的“惊讶”。于是他们说看了场杂耍或者鬧剧,这不是蛮合情合理的吗?
    每当得意的精英走进一个陌生的领域,在没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时,是不必先想创新甚至扬言要“颠覆”的。再花点时间和功夫,不会让好心要鼓励你,希望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导”的同胞们难受的,让我们难受的是精英们失去了谦虚,和对艺术事业的“不可为而为之”的豁达的胸怀。
 

有文坛大师与我讨论歌剧作品、评论我写的东西,我也快升格成为文化人了(77)
看了巴佬的精彩评论文章,我这一篇显得多余。但是既然已经写好,就发了吧,不常动笔的人,写点东西不容易。况且,要向鱼兄讨教, 总要有引玉的砖才行。

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对同一个作品有不同的感受,是正常现象。谭盾和张艺谋有权利按他们的方式创作《秦始皇》,我也可以按我的观点来评论《秦始皇》。当然,你也有权利不同意我的观点。不仅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和我一同听歌剧的XL也不同意我的观点,当我牢骚满腹的时候,她却被剧情感动得泪流满面,不能自持,她送给《秦始皇》的眼泪一点也不比她撒在Celion Dion专场音乐会上的少。我和她对《秦始皇》的感受不同,却不妨碍我们谈论各自的观点,交流体会。手拿一杯红酒,与谈得来的人聊一聊对歌剧的不同感受和感想,听听别人的评论,是欣赏歌剧的一部分,也是一种享受。但是,如果她手里拿着一把剪子在我眼前晃,非逼着我得出和她一样的结论,就失去了这份风雅了。

每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都有一套大家公认的标准。比如,歌剧以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为主,以肢体动作和身体语言为辅。传统的咏叹调唱法是歌剧的精华,等等。这是观众对一场歌剧的自然期待。对于有声望的作曲和导演来说,在保持基本表现形式不变的基础上,引进适当的变化,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太多、太大的变化,可能引起观众的阻力和反感,尤其当观众对作曲和导演不熟悉的时候。

以摄影艺术为例,一般来讲,一张好的摄影作品至少应该有一个明确完整的主体、较高的清晰度和细节、正确的曝光和色彩还原、平衡匀称的构图。要求再高一点的话,还要讲究作品的意境。这是初学者都要掌握的基本功,大家以此为标准评价一张摄影作品的优劣。在作品中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对于名不见经传的新手,尤其重要。

如果你把这些基本功拿出来,一条一条地问我:“主体不完整,就一定错了吗”? “别人的照片都是清楚的,我就偏要拍一张不清楚的,没有细节的照片,有什么不好”?“我的照片黑乎乎的,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层次,这是因为拍摄现场的光线不好,只有这样的照片才反映出现场的真实情况”。我不知道如果一张照片中缺了这些必要因素中的任何一条,是不是还能成为一张好作品。但我知道,如果一张照片里面缺乏所有的必要因素,则一定不会是一张好作品,很有可能是一张废片。如果这是出自一个还没有被大家认可的新手,更是如此。

我不懂歌剧,也不懂秦腔。但是我想,歌剧和秦腔作为两种长盛不衰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既然这两种艺术形式完全不同,各有自己的一套美学标准,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给他们独立存在的权利。为了一个《秦始皇》,就一定要把二者硬生生的揉在一起,让我听着好难受,活像是秦腔强奸了歌剧,或者是歌剧糟蹋了秦腔。不管谁是受害者,搞出的这个混血儿不伦不类,反正是看着不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