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的世界

镜头随我走,我在景中游。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天山南北行(13):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 (图)

(2007-04-20 16:29:40) 下一个

沿着这样极其简陋的土路,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中- 哈边境地带。白哈巴村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只有一河相隔。据导游说,我们这边的旅游开发搞得比较好,当地老百姓都富起来了。而哈萨克斯坦那边的旅游搞得很差劲,没有什么人去。



1. 乡间土路


白哈巴不是正式的通商口岸,但是有一个边防站,有边防军驻守。供人们出入境的是一个简易铁门。有意思的是把门的不是正规边防军,而是当地哈萨克民兵。在这种非正式的边境关口,当地人有事情的时候可以在此出入境。当地民兵对情况熟悉,知道谁有亲戚在那边,或者谁有事情需要出入。只要出去的人都回来,出入境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2. 漂亮的白哈巴边防站


一路上不断有大字警告,提醒人们已经进入边境地区,要人们尊纪守法。但可以感到,在此时此刻此地的边民们安居乐业,空气中没有一点紧张气氛。


3. 通往边境的土路


下面图中的大山就是哈萨克斯坦一方的大山。图中的简易篱笆并不是中- 哈边界线,而是隔离区,一般人都不许进入。


4. 接近边境线的隔离区

为了进入隔离区去边境线看界碑,我们还颇费了一番周折。开始是边防军不同意。我们一个团友有通天的本事,一个电话打到了新疆军区主要领导那里,稍等片刻,当地边防站的连长就同意我们到界河去参观。但是把守通道的当地民兵不买账,说连长只让一个小兵开一辆吉普车来通知还不够,要连长亲自来通知才够面子。看来军民关系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和谐。我们也不太明白其中的猫腻,等了半天还不放行,只好决定放弃这个景点。但我们的大汽车刚刚离开了边境地区,就被叫了回来,说可以去了,但回来以后还是不允许进入,只好又离开。这样折腾了很多次,最后我们终于获准进入边界线地区。

中-哈两国边界线是一片极美的桦树林,从山上看,有一片树林的外形颇像中国地图,号称“中华林”。看到密密的铁丝网,我们知道这是最后一道防线,谁也不许越过雷池一步。大家想靠近铁丝网拍摄,但又怕太靠近边界线,会引起边防军的疑心,都小心翼翼地三步一停留,五步一回头,一个劲地往哨所的方向看,生怕哨兵做出什么激烈反应。大概是因为打过招呼的原因,哨兵没有阻拦我们接近铁丝网拍照。


5. 中-哈领土分界线

在桦树林之间有一条浅浅的界河。这条界河的主航道是中-哈两国的实际分界线。由于每个季节降雨量不等,河水深浅不同,这条界河的主航道也总是在漂移,有时靠近中方,有时靠近哈方。如此推理,中国的国土面积也在不时变动之中。


6. 中-哈边境我方一侧


“喀喇昆仑冰雪封,哨卡设在云雾处,山当书桌月当灯,盖着蓝天铺着地 …… ”,这几句从小就听熟了的歌词应该是对眼前新疆边防军战士的最好写照。前两句写景色的歌词目前依然适用,而后两句形容艰苦生活的歌词已经是在描述历史了。漂亮的白哈巴边防站和眼前的钢铁哨卡就是最好的证明。


7. 中-哈边境哨卡

哈萨克人
新疆有141万哈萨克人,占新疆人口的 7% ,他们主要分布在北疆的山区和广褒草场上,很少在大城市中露面。我认为,哈萨克人是北疆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 直到今天,哈萨克人仍然以放牧牛羊马等牲畜为生,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的生活。


8. 高高兴兴过日子的哈萨克女人


因为人口稀少,哈萨克人把牧场分为夏季牧场,冬季牧场, 和在春秋两个季节放牧的春秋牧场。为此,他们每个季度都要搬家。搬家的时候,把帐篷和全部家当都装在牛车上,或者骆驼背上。牧民们骑上骏马,赶着牛车,把牲口赶往不同的牧场,这就是牧民所说的转场。转场的场面很大,成百上千只牛羊骆驼,浩浩荡荡的走在草原上,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在高速公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群的转场牲畜在公路上赶路,把道路全部堵死。这时,无论多大的卡车都要给他们让路,按当地法律,汽车撞死牛羊要赔偿,司机只有拼命鸣笛才能从牛羊群里硬挤过去。

哈萨克人有很多与汉族不同的生活风俗。按哈萨克人的风俗,新婚夫妇的第一个男孩子要过继给爷爷奶奶作儿子。过继后的孩子,称呼爷爷奶奶为父母,而称呼自己的生身父母为兄嫂。这样,当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挑不动水,搬不动家的时候,过继来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在地广人稀的北疆,没有邻居朋友可以随时帮忙的情况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 爷孙还是父子?

哈萨克人对青年男女的婚姻有明确规定, 严格避免部落内男女青年在七服以内通婚。这比汉人五服内不通婚的习俗还要严格,从而有效避免了近亲婚姻和生育带来的弊病。万一族内的青年男女不听劝阻,一定要违规结合的话,族人就会将他们用绳索捆绑在一起,用大群的牛、马、羊践踏以后逐出部落,永远不许回来。


10. 哈萨克族小伙子


新疆和蒙古草原每年都有大型草原盛会,如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诺鲁孜节 (Noruz Festival) 以及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Nadam Fair) 都是草原上的盛会,草原上的青年们届时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骑上骏马来参加草原盛会,欢歌载舞,连续庆祝几天。这些盛会给平时居住在大山里面和草原深处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与新人接触的机会。互相有意的男女,骑马并鸾而行,走向事先约定的几百米远的地方。在去的路上,男方可以向自己心上的爱人表示爱慕之情,也可以用比较随便的语言,或者用挑逗的语气开玩笑。女方绝不开口讲话。如果女方对男方没有意思,或者对他刚才说的话不满意,就会在回来的路上用马鞭向男方身上狠狠抽去。并且不依不饶地打马追在男方的身后,边追边抽。如果女方对男方也有意,就用马鞭在男方的头顶上象征性地晃一晃,或者把鞭子高举轻落,并不将小伙子打疼。这种打情骂俏的方式,就是哈萨克族有名的“姑娘追”。

在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家里必须送给女方很多牛羊作为彩礼,这些财礼中的很大一部分,会随女儿带入新婚之家。根据富裕程度,女方也会给出嫁的女儿带陪嫁品,但与彩礼相比,陪嫁品是微不足道的。我觉得这种习俗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牛羊繁殖速度很慢,要几年的时间才能够长大、产奶。新人组成新家庭,脱离了父母以后,没有一定数量的牲畜就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靠这种送彩礼的方法帮助新人成家立业,实在是一种必要的措施。

大家熟悉的“刁羊”是草原盛会中在马背上进行的一项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据说要将事先杀死的小羊在盐水中浸泡过,这样可以增加羊皮的强度,不会在争抢过程中被撕裂。


11. 哈萨克族老人

哈萨克人很好客,有贵客来的时候往往要杀羊,用手把肉招待客人。手把肉就是把刚刚宰杀的羊,切成大块带骨的羊肉,用清水煮熟后端上桌子,用自己的腰刀边割边吃。哈萨克女人在家中的地位很低,不能与客人同桌吃饭,要等丈夫和客人吃饱以后,才能在清理餐具的时候吃一些剩饭。对妻子好的丈夫,在吃手把肉的时候,随便割下几块肉来,就把羊腿放下,让妻子把羊腿当骨头收走。这样,妻子也可以吃到鲜嫩的羊肉。

因为天气太热,哈萨克牧民在夏天不经常宰杀牛羊,所以夏天很少吃肉。而夏天是奶牛大量产奶的季节,牧民以奶制品为主要食物。为了防止牛奶变性,牧民把以牛奶为原料,做成各种可以保存的奶制品:奶油、酸奶、奶酪、奶疙瘩。马奶子也是酸的,但比酸牛奶稀的多,也没有酸奶味道那末浓。酸奶和马奶子的酸味都是乳酸杆菌在奶里大量繁殖的结果。乳酸杆菌大量繁殖,就抑制了其他致病细菌的繁殖,把乳酸杆菌作为生物防腐剂,来达到牛奶保鲜的目的,多么聪明的办法!

其实,新疆还有很多蒙古人居住,新疆有蒙古自治州。历史上有名的“东归”事件就发生在新疆。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为了躲避势力日益强大的准噶尔部的威胁,蒙古土尔扈特部约五万帐(户)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游牧。虽然摆脱了准噶尔部的威胁,但好景不长,他们很快又坠入了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俄国不仅迫使他们称臣,而且还直接干预其汗位的继承等内部事务。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177115日(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渥巴锡成功地麻痹了沙俄当局的警觉,采取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派精锐部队突袭歼灭俄国驻军。然后率部33千多户,17万余人分成三路启程东返,迅速穿过冰封的乌拉尔河,进入大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他们冲破了数万俄军的围追堵截,经过长途跋涉,历经种种磨难,8个月后,付出巨大牺牲的土尔扈特人终于到达新疆伊犁,人数只剩下出发时的一半。最终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安顿下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东归”事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1)
评论
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urayya.uyghur的评论: 互帮互学,我教你摄影,你教我跳舞。好不好?

北京西城区 回复 悄悄话 好了,课都补完了。

一定要去,否则遗憾终生
surayya.uyghur 回复 悄悄话 我还是叫您老师吧.可不可以教我摄影啊,8月我要回家了,我也想把我家乡好好的照个够.
蜗牛蜗牛 回复 悄悄话 回复77的评论:
什么叫。。。“束修十条”? :p
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蜗牛蜗牛的评论:

好啊,先准备好束修十条:-)
蜗牛蜗牛 回复 悄悄话 组织摄影班的话,我也算一个!
7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SUNNE的评论: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从生物学角度看,近亲通婚不好。
SUNNE 回复 悄悄话 很多穆斯林国家的人都是在家族内部通婚,比如表兄妹,堂兄妹。看来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习惯。
77 回复 悄悄话 你的“大炮”的焦距是多少?吓死人了!
欢乐的歌 回复 悄悄话 77兄,教我学摄影吧...摄的太美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