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美国说再见!“海龟”推动中国快跑

(2007-05-12 03:55:49) 下一个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科克伦(Peter Cochrane)/在上世纪70年代末首次去中国时,我看到的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路上很少有汽车,有蒸汽机车却没有路灯,近10亿人口的电话拥有量不足50万部。奢侈品极其少见,但人们有尊严、独立,需要积极的变革。

如今,中国到处都是起重机、大规模开发项目和现代城市,路灯和手机随处可见。世界所需一切物品的制造和运输,几乎都在中国的掌控下。

最引人瞩目的是由新建公路和机场组成的不断扩张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以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磁悬浮”列车。从上海龙阳路地铁站到浦东国际机场,时速可达400公里以上,33公里的路程仅需不到8分钟。

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首先,中国制定了一项现代化计划,并决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其付诸实施。这需要得到一系列因素的支撑:一流的教育体系、充裕的人才储备、极其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对西方国家成功做法的效仿——而毫不掩饰地抄袭和对世界其它地方成功产品进行逆向工程的文化,推动了这一切。

随着海外留学生的归来,外包生产厂的兴建,中国的能力和范围也一点一点得到增强,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或许是网络经济的崩溃。直到2001年,硅谷和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还拥有大量欧洲、印度和中国的科学家及软件工程师。

2001年9月11日后美国遭遇低潮之际,中国和印度的科技人才纷纷对美国说再见。当时,旧金山警方在机场每天发现80辆被遗弃的汽车,移民工人纷纷回国,使网络经济崩溃之前的科技人才流动趋势发生了大逆转。

正是这些既拥有技术教育背景、又具备商业专长的海归,给印度和中国经济注入了一股看不见的力量。于是,中国的现代化步伐突然加速,至今仍然显而易见。

除了知识、经验和信心外,这些人还有广阔的人脉。不久,整家整家的制造厂便开始迁往中国,因为在全球化加速推进,导致竞争迅速加剧的环境中,西方企业想尽办法缩减成本,保持市场份额。

简单而直接的技术移植,使新培训的中国工人在数周内就能胜任西方工人的工作。但监督和管理他们的,是被排斥出美国、现又重新受宠的同胞。这些工厂开始了一项力求完美的运动,这是自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以来再未出现过的景象。

在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下,西方公司被迫将业务搬到中国。制造厂在中国成群出现,完整生产环境所需的各种配套服务一应俱全。

相反地,西方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孤立,这又一点一点地让其运营更加困难,成本更加高昂。如今,标杆将进一步升高,因为中国人的雄心增强了他们向价值链高端攀登的欲望:他们要进入研发和设计领域。

今天到中国访问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对成功充满自信和豪情的社会,想要成为世界第一经济超级大国的欲望溢于言表。建筑物是西方人眼中熟悉的样式,做生意的方式也几乎是西式的——但又从中国历史中汲取了一些元素。

当然,这些变化是有代价的。中国面临的挑战确实非常巨大,其中最明显的是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是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需要根本的解决方案。例如:

*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恶化,而这里创造了中国40%的GDP。

*中国需要的能源远远超出了其本身产出。供应链已经绷得很紧,除非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否则就会阻碍经济增长。

*人才短缺——虽然中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但仍存在人才短缺问题。

那么,这些挑战和其它制约因素是否预示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或出现形势逆转?虽然这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但终究是所有人应该力求避免的结果。中国经济的好坏已变成一个对全球经济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全世界都将立即感受到它的冲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电脑和其它电子产品。正如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高级风险经理博蒙特•万斯(Beaumont Vance)所观察到的:“世界上每台电脑都至少有一个重要部件产自中国。”

“你的供应商也有供应链,他们的供应商也有供应链,因此人们不清楚哪些是中国制造的。如果中国关闭了边境,或者发生某种形式的大灾难,那么在替代工厂投产之前,世界将造不出一台电脑。”

“电脑系统的商业用户,以及在中国制造的重工业和消费品企业,也将受到影响。”

以我的乐观态度来看,我认为,中国正变成一个日益强大的经济强国,最终会以拥抱资本主义的相同方式,向民主道路小步迈进。

我还认为,出于需要和选择,中国正开始向其它国家外包和投资。这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鼓励和推广全球化,最终推动全球的日益稳定。

*彼得•科克伦是一位技术专家、企业家兼作家,ConceptLabs的联合创始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