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理财 原创文集

富裕自己,造福他人。 让自己开心,让身边的每个人开心。
个人资料
BayFamily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像男人的女性 大溪地四

(2025-10-03 06:51:53) 下一个

 

在我看来,高更隐居在大溪地。不是喜欢简陋。而是想在简陋的生活里看见本质。揭示本质又是每个艺术工作者最本能的冲动。

图片

我从波拉波拉回到大溪地本岛。这里没有什么逛的。如果你不喜欢文化和博物馆的话。那就是完全没有地方可以逛。本来还有一个高更博物馆。但是后来经营不善,已经倒闭了。看来到这里的人们普遍对高更没有什么兴趣。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孤勇者的下场。那些不成功的孤勇者,更不知道被淹没到哪个历史角落里去了。

图片

不过,这不要紧。虽然《Noa Noa》这本书网上找不到中译本。大部分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对于我能够看到英文版,和高更有精神上的交流也就足够了。

在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很多共鸣。随手一番就有两点。

1. 比如高更说的香气的观点我就非常认同。人是自带香气的,我们的嗅觉在现代社会被污染了。人们迷失在香水和人造香料里。一遍遍地清洗掉自己身体,头发上的每一丝丝的味道。然后用标准工业品取代。

2. 无论是杰克伦敦和高更都赞美大溪地夜晚的宁静。喜欢这里夜晚的浓郁,因为到了夜里草木开始释放芬芳。千百年来,人是习惯夜里没有光的。现代人的作息,大脑都被人造光搞乱了,尤其是内分泌系统。人们其实不了解自然光对人体的长期作用。 比如现代医学怀疑,女性28天周期的生理期,其实是和夜晚的月光照明有关。

图片

从波拉波拉那样的乡村到大溪地本岛会有点不适应。大溪地本岛这里有点像是破旧版本的夏威夷。虽然人均GDP2.2万欧元。也是法国的海外领地,但是看起来比印度洋上的另外一个法属海外领地留尼汪更加破旧。大溪地的基础设施介于毛里求斯和留尼汪之间。

图片

在大溪地,美食就不要想了。这里6点半天黑之后,城市就开始睡去。周日和周一两天大部分餐馆都不开门。当地人有钱也不赚。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就是大溪地博物馆。

这个博物馆重点介绍南太平洋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是怎么从台湾地区出发,一点点通过跳岛的努力,殖民了整个太平洋。北到夏威夷,东到最遥远的复活节岛。这个文化圈,叫做Lapita文化。他们本质和台湾的高山族人同一批祖先。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社会总有少数不安分的人,选择了星辰大海。他们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岛屿和大陆,去寻找新的地方。

图片

这点博物馆里没有给出答案。考古找物证容易,找管理制度很难。看到两个墓葬使用同样的器皿,可以推断他们是同样一个文化。但是找到当时的社会结构和驱动力很难。

过去主流观点是流放和意外假说。就是岛上的人是被迫逃离原来的岛,在茫茫大海上四处漂泊,直到发现下一个岛。

我很怀疑这个假说。因为如果这个假说成立,为什么南大西洋没有类似的跳岛现象。当欧洲殖民者到南大西洋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岛屿都是没有人的。只有太平洋的岛屿里,处处塞满了人。

我倾向觉得这些波利尼西亚人是主动离开原来的岛屿。是秉承一种冒险和探索精神去寻找下一个岛屿,而率先发现下一个岛屿的人,有某种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类似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机制。鼓励新岛屿和草原民族必须出去开疆掠土一样。

应该是某种文化或者制度机制促成了太平洋上伟大的移民运动。而不是逃难的人偶然发现。

在博物馆,我看到土著的船是用椰子壳做的线缝出来的,感觉很神奇。

图片

图腾崇拜是祖先崇拜和东南亚的传统很类似。

图片

除了大溪地博物馆,另外一个博物馆就是Wan的黑珍珠博物馆。我对珠宝首饰这样的东西一窍不通。博物馆里详细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黑珍珠价格差异如此巨大。一个只能用来做窗帘,另外一个价值好几万美元。如何从黑珍珠变化的层色中看出质地的好坏。可惜博物馆里没有介绍Wan的生意经,直觉告诉我那个历史可能更有趣。

图片

夜色降临的时候,我坐在酒店晒台上,看大溪地城市的灯火。今天的大溪地的夜晚依旧安静。

图片

这里的夜晚无所事事。我只能接着读书。接着读杰克伦敦的Snark号传记。我喜欢他写的"自然人"这段。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他踏着街上的泥水,光着脚,滑溜溜地向前走,身上只穿着一条短及膝盖的裤子和一件简短的衬衫……我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晒伤——一种金黄色的、不会脱皮的日晒。那人全身晒成了古铜色:他的长发晾得发焦,连胡须也显得郁郁苍苍,仿佛从未经理发的荒地上长出。他是一个秋意浓浓的古铜人——金黄古铜、浑身散发着阳光的光辉。我心想,又一个先知,是带着拯救世界的讯息来到城市的天选之人。

这个自然人叫做达林。达林在塔希提高地找到一块看似无人所有的荒地,开始大规模开垦:修筑道路,抵御野猪与鼠害,用双手捕杀野猪、捕捉上千只老鼠。他建造棚屋,引渠灌溉,把灌木丛转变为多样化的农园:种植椰子、番木瓜(papaya)、芒果、面包果与其他果树,兼收蔬菜。

初以为该地是无人拥有但后来发现是真的有人登记所有权。尽管后来以合理价格购买到了土地所有权,但他修好的道路却遭到当地保守势力设置铁丝网堵截,切断了他通往市场的通路。尽管受到种种不公打压,达林始终保持乐观和纯真:他不沉溺于愤怒中,而是保持歌舞与笑声,“相信自己的人生目的就是活得快乐。

100多年过去了。类似的自然人现象在不断的重复。从《瓦尔登湖》,到《Into the wild》。似乎某种力量总是试图把人拉回人类最初自然的状态。

可能是智者都有类似的思考。对大溪地社会性观念的反思,在《Noa Noa》中。高更描述了大溪地社会中性与婚姻的态度,提出:

“在波利尼西亚,本地社会的婚姻不是商品,性几乎没有被西方观念中“罪恶”(sin)的污名缠绕;未婚女性可以生育,孩子也不会被贴上“私生子”的标签;此外,扩展家庭常按古老的族谱方式生活,愿意领养非亲子女。或许,这是我从我的波利尼西亚所生的孩子们中看到的:‘在这里,孩子是人人最伟大的自然恩赐,属于任何愿意收养他们的人。如此荒野的毛利传统,我愿意拥抱。’”

西方文化是原罪。东方文化是羞耻。西方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东方讲究礼义廉耻,知耻而后勇。人们会为了羞愧而自杀。人们被各种意识形态洗脑。自己是不知道的。

其实我们既没有羞耻也没有原罪。这些都是虚幻的概念,都是牢笼。羞耻文化来自于性羞耻。 人们可以吃饭睡觉,但是不能随便满足自己的性欲望。母系社会女性并没有比男性更多的性羞耻。性羞耻来源于父系社会中,年老的大王,拥有权力,需要霸占性资源。那么没有什么比营造性羞耻更有效地控制女性性资源了。

北宋靖康之耻强化了性羞耻。最后发展到奇葩的贞洁文化。到今天还有人想不明白贞洁文化本是驭民之术。毫无道理,也毫无好处。如果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只有女性有,男性没有。男性可以风流倜傥,然后写下烟花柳巷的千古绝句。

今天羞耻感在亚洲依旧可以杀人。比如有人会因为被偷拍而自杀。再比如裸贷。在欧美可能不会有裸贷这个现象。因为你把我的裸照发给其他人看,欧洲人不会觉得这有那么大不了。

在《Noa Noa》书中,因为高更是画家,他屡次提到女性的审美。他写到:

“在大溪地,女性身上有些男性气质,男性身上却有些女性气质。这种性别间的相似,使得他们彼此的关系更容易。”

他下面的这幅画,不到大溪地是无法理解的。

图片

因为在大溪地,当地的女性的确是我看到男性气质比例最高的。可能这种独特的审美,导致他们的身材一代代的变得比较高大。因为后天获得的生理特征无法遗传。中国人裹了千年小脚,脚没有变小。

女生喜欢个子高的男生。按理人类应该很快就越来越高才对。但是因为男性有喜欢小个子娇小玲珑的人,所有平衡掉了女性的审美倾向。如果男性普遍也喜欢个子高大的女性,那么很快一个民族的身高就会被迅速提升起来(如果营养够的话)。

因为高更的这些话,我格外注意了当地女性的美。我的确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过这么多充满男性气质的女性。

图片


(头上插花的餐厅女服务员,脸部都是男性特征)

下图是我和酒店女服务员合影。她可能有195cm高。比我高出一大截(比对肩膀高度)。脸部也都是男性特征。

图片

告别大溪地之前,我们再来温习高更那些原话吧。100多年过去了,每句话似乎都说在我心上。
 

关于“无羞耻”的大溪地人

“在这里,人们赤裸着身体,带着一种自然的庄严。他们既不知羞耻,也不知邪恶。羞耻是文明人的幻觉,而邪恶是文明人的发明。”

图片
 

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悟

 “在大溪地,白昼与黑夜都有各自的灵魂。太阳落下,夜的花朵张开;月亮升起,黑暗不再属于恐惧,而属于梦。”

图片

对文明的思考

“欧洲给予了我画布和颜料,却夺走了我的灵魂。大溪地还给了我灵魂,却要我重新学会如何看、如何感受。”

最后我想用高更写他与大溪地少女提哈玛娜(Tehura,常译作“特哈玛娜”)的爱情的原话作为大溪地游记的结尾。这些话语里兼具了所有的浪漫与异域风情的想象。

“我遇见了她,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宁静。她不懂得欧洲式的爱情,却懂得与大地一起呼吸。她教我怎样聆听树木的歌唱,怎样与海浪交谈。”

图片

(图来自某博物馆100年前土著摄影展品)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水晶蓝 回复 悄悄话 最后2张图片的女性还是很有女性的美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