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喝醉酒

上联:牙缝半个崩不字;下联:野火春风斗古城;横批:你的明白?
正文

小的眼里的文革(系列-35)过年及其他

(2007-07-02 21:47:43) 下一个

小的时候过年还真的没有什么可值得回忆的。那时,可能是由于“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没有什么人真想着过年了。记忆中,也就是过年时每户可以凭本儿(购货本)购买几斤花生,可能是每人半斤吧?反正是特别少。写本儿就是买这些副食品时,要让售货员在自己的购货本上写上“花生二斤”等字样,以免超购。记得,文革的头一年过年时连鞭炮都没有。后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卖鞭炮了。小的小时放鞭炮,那是父母带小的出去买的。一般,一年也就是一挂,两挂。买回来一挂拆开有一百个,一个一个的慢慢放。有一次,不记得是哪一年了,父亲给小的买了十挂小鞭,当时小的那个高兴劲儿,现在还记忆犹新呢!要知道,两毛一一挂,十挂那可就是两块一呀,不小的一笔钱呢。比一比小的后来七十年代当学徒工,一个月才挣16元,你就能够想象两块一是一个什么概念了。

拆挂鞭要求十分的小心,但是,不论如何小心,总会拆坏几个,也就是把捻子拆掉了。一旦捻子掉了,鞭炮就放不响了。那也不能扔,留着玩儿“ci1hua1”。如果能够攒到四五个“ci1hua1”,小的就把它们撅开摆成一圈儿,用火捻子点其中的一个,一个喷出火花点着另一个,在这样下去,就是一片火花,也挺好玩儿的。
 
后来,文革几年之后,才开始有扑克牌了,那会小的也就是能给别人搭架子的份儿,三缺一的时候才可能被别人想起来。玩儿的方法,大概也就是“百分”,“拱猪”,“说瞎话”什么的,哪像后来呀,什么缺德玩儿法都有。也有一帮子孩子一块儿玩儿牌的,不过不太常玩儿,我想大概是那时一幅牌也还是挺贵的吧?

想想那时过年印象不深可能和平时孩子们都不忙有关系。那会儿,孩子们要不不上学,即使上学,也是想去就去,不想去时总有自己的办法。再加上大人们都没心过年,所以,不觉得过年有什么特殊的。

但是,后来过年(70年代以后)还是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1)有花生瓜子儿吃。这可不是说着玩儿的,那时只有过年时才能有每人半斤的配给花生,半斤的配给瓜子儿(还是葵瓜子)。记得花生是0.60人民币一斤,带壳的。
2)可以吃到黄花鱼。也是配给的,大概是0.60人民币一斤,每人一斤。那种鱼,蒜瓣儿肉,想起来就流口水。好像后来不配给了,这种鱼也就没有了。不知道现在国内还能否吃得上?
3)可以在三十儿晚上“熬夜”,打牌,下棋,放鞭炮,反正是可以玩儿一宿。
4)除了凭本儿的芝麻酱之外,还有每人二两的额外芝麻酱。
5)好像还有配给的香油,小的不注意这个,所以记不大清楚了。

配给的东西,即使凭本儿,也是要去排队买的。如果在一定的期限内不买,或者没有买到,就作废了。

听说现在春节期间好多人出门旅游,小的小时候从来没有过。之所以不能出门旅游,小的觉着主要是经济不富裕。小的的母亲50年代初就到了北京,第一次回成都是文革后期的事了。那时,外公已经在文革初期由于感冒转肺炎没有医治在老家成都去世了。三十块钱的单程坐票,就是买不起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