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喝醉酒

上联:牙缝半个崩不字;下联:野火春风斗古城;横批:你的明白?
正文

小的眼里的文革(系列-15)样板戏

(2007-06-05 08:19:40) 下一个

记得那时有这么一个反动口号,

“文艺革命百花园,八戏三战一哈哈”。当时全国所有的“娱乐场所”都只上演这么些“文艺花朵”,别的一概没有。“八戏”是指八个样板戏,“三战”是指《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 “一哈哈”是指一些(大约有五六个吧?)乱七八糟的《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大西南》,《西哈努克亲王访问大西北》,等等。那时,西哈努克可是中国的一大电影明星!

小的属于听“样板戏”长大的一代人。很小的时候就会唱“样板戏”了。记得小的会唱的第一段是“老子的队伍有那十几个人来,七八条枪!”(别跟小的抬杠说小的唱得不对,当时就是这么唱的。后来改过的小的也会唱)小的唱“样板戏”从小唱到大,至今还能大段大段地从头唱到尾,很少忘词儿。

八个样板戏,小的不说倒背如流吧,说出个八九不离十还是做得到的。后来,小的想出了三个考试题目,用来考察对于《智取威虎山》的熟悉程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对样板戏的熟悉程度,因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红灯记》大概是八个样板戏中普及率最高的了。下面是三个题目:

1)天王盖地虎?
这个问题一般都能答得上来。

2)坐山雕姓什么?
不少人,甚至于不少小的同龄人(大约30%吧?)有可能就此打住。如果还能答上来,请看下一题。

3)栾平他三舅家住在哪?
这个问题难了一点儿,据小的观察,很少有人(不超过5%)能答出来。不过,要是有人真的倒背如流,这也不是什么难题。

“样板戏”普及到什么程度呢?小的可以给各位老人家一个实验题目,请您找机会试一试。如果您老有机会碰到现在四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当然是从小生活在大陆的),冷不防大喝一声:“天王盖地虎”,至少有70%以上的机会,您老会听到:“宝塔镇河妖”作为回答,而且回答得非常自然,流畅。

像什么“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儿的,说出话来点水不漏” !“瞎了眼的,那老太婆那是我的对手呀,早就让我打得落花流水了” 。这一类“警句”,那简直就是脍炙人口。

注:八个样板戏是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
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外加一个:《交响音乐,沙家浜》

再注:后来,可能在江青的主导下还有几个,像《龙江颂》,《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钢琴伴唱,红灯记》等等,只能称作现代剧,而不能称作“样板戏”。这里面可能有一个解释,就是“八个样板戏”是毛泽东亲自参与过的。也就是很可能亲自参与过一些词句的改动,甚至于逐句的推敲。以前在网上见过这种推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