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喝醉酒

上联:牙缝半个崩不字;下联:野火春风斗古城;横批:你的明白?
正文

小的眼里的文革(系列-27)世界先进水平

(2007-06-17 08:39:00) 下一个

小的清楚地记得我们中学有过一个非常先进的校办工厂。那是69-71年吧?我们中学在一个北京的大工厂的支持下建起了一座“集成线路”校办工厂。小的参加了从盖厂房到进厂参观的一系列活动。工厂的技术方面由一个物理老师主持,还真的曾经由“单晶硅片”生产出过一些成品“集成线路”用在了“光电输入机”上。当时的问题是,厂房防尘环境不好,成品率还不到百分之一。估计,当年如果多花点儿精力,这个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的。比较起来,美国的Intel公司也仅仅是六七年才成立的。我们的校办工厂没有比Intel晚得太多。

小的那时小,对“集成线路”的工艺所知甚少,但是由于亲身参加了盖厂房的全部过程,对于当小工,搬砖递瓦算是轻车熟路了,砌墙抹灰也略知一二。那时,由于全国备战,砖还算是紧俏物资,小的还时常被指派去四处寻找拆房剩下的旧砖,“半头砖”什么的。旧砖找来之后不能直接用来砌墙,先要用瓦刀咔嗤干净。看着校办工厂由一个空旷的旧“礼堂”变成一个个洁白的车间,并且生产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产品(注:不是什么“九十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小的那时还是有一些“自豪感”的。

小的曾经历过的另一次“世界先进水平”是在印刷厂当工人时。那是七十年代中,小的所在的工厂有一个专门为毛主席印“大字本”的车间。所谓“大字本”就是一些仿古的线装书,字印得特别大。每一版印不了多少本。可能是借了“大字本”的光,厂里已经开始使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照相排字机”。“照排机”最早是日本进口的,就像一台中文打字机。操作者左手前后左右推动一个装好“汉字底片”的大大的玻璃盘,把需要的汉子对准镜头,右手操纵快门将所要的汉字一个个通过快门、镜头曝光到机器上面的相纸上。这样打好一版之后,拿去冲洗,就得到“初版”。虽说比一个个捡铅字好一些,但是还是有效率低,出错不易更改的问题。那时,北大的一个教师就常常来我们厂试验用计算机文字处理,再用激光打印机得到“初版”。那个北大教师当时搞得有声有色的,后来还成就了计算机文字处理的先驱。如果发展环境好些的话,小的中学时的“校办工厂”和后来的计算机文字处理加在一起,成为如今的“高科技新技术”产业的先驱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也不知道怎么搞得,一转眼的功夫,又落后了。

可惜,前年回北京再访中学旧址时,原来的中学、包括“校办工厂”厂房已变成一个“高档”餐馆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