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北京地区除了发粮票、油票、工业券之外好像没有其他票证了。有一段时间,买肉最多一次只能买5毛钱的,说是为了防止“外地人”抢购。
北京以外的地区就大不一样了,小的74年去过一次成都,估计是为了印刷成本的考虑,成都人发票都只发“号票”,结果每个月的票证上只有号码,1,2,3,4,。。。500,。。700(反正号码多得不得了)。每个月在各个商店门口贴出广告,本月1号肥皂一条、2-5号各猪肉半斤、6号茶叶二两、7-14号各手纸两卷、15号牙签三根、16号豆腐干半斤、95号瓶子盖儿一个,等等等等。下个月“票号”所对应的商品可能就不同了。
“牙签儿”、“瓶子盖儿”是小的瞎编的,不过每个月的“票号”代表不同的商品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