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于丹易中天现场讲座到百家讲坛

(2007-07-23 01:52:01) 下一个
        昨日有幸在大会堂现场一睹于丹、易中天的风采。对于于丹讲的论语我一次未曾听过,据说也是非常之火。不过我是冲着易中天去的。不算崇拜,只是想去看看和听听百家讲坛以外的易中天是什么样,虽然之前也看过王志的《面对面》,但是感觉这次应该和央视录的节目不同。经过现场的了解知道两位老师年龄和经历上是有一定差距的。年龄上易中天应该起码大过于丹一轮。经历上于丹自己也说不如易中天丰富。与名人面对面,除了欣赏以外,更应该感受他们的人格和学习他们的优点。于丹老师洋洋洒洒谈了很多关于《论语》和人生的感悟,好多次精彩之处博得满堂的掌声。易中天老师则妙语连珠,博得了的掌声加笑声。从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到了很多,学到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典故和说法,感悟到了两位性情中人的人格上的魅力和优点。2个多小时一晃而过,正所谓快乐是短暂的。
        我对于易中天的了解是从百家讲坛开始的,最初好像是2004年开始听阎崇年老师讲《清十二帝疑案》。从此开始喜欢上了百家讲坛,只是播出时间实在太不黄金了。《清十二帝疑案》每周才播出一次,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看完。非常幸运,中途曾经落下的几集,居然后来重播了,这样算是圆满了。阎老师讲课速度适中,语气抑扬顿挫。他也是在百家讲坛红起来的第一人。后来易中天老师也登场了,第一次露面讲的是《汉代风云人物》。因为不在周六播出,所以错过很多。之后就开始品三国了,这下一发不可收拾,好像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就红了。批评之声也随之而来,有人说他斯文扫地,有人说他把高雅文化庸俗化。当然也有专业人士的批评,有些认为其内容缺乏准确和严谨性。我个人认为我们不需要去关注到底是否有炒作的成分,实实在在的是很多人开始关注我们的古典名著,开始关心我们的历史,这比枯燥的课本学习和传统的教育模式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至于“斯文扫地”之类的说法无非是例如讲到古代“席地而坐”的典故他用具体的动作来形象表达而已。又不是我们堂堂的易中天教授用动作来演示“以头抢地耳”吧。至于开的玩笑和打的一些比方无非是贴近了现代人的生活,故而会有那么多人愿意端着饭碗痴痴地听一位大学教授讲历史,这在以往似乎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最多也是孩子们看那些无聊的动画片。至于学术上是否准确也不必如此叫真儿,历史的问题本来就在不断研究,我想应该不会有大是大非的差别吧。如果那些专业人士真是对学问精益求精的话还不如把易教授请去做Seminor,讨论,做课题研究都可以;不需要在我们这些老百姓和广大非专业人士面前显示你们的功底,还是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比较好。并不是我崇拜易中天老师或者说我力挺易教授,只是现在的人们不知道是怎么了。记得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讲揭密红楼梦的时候也是如此,当然这里很多是来自于红学界的专家的批评,这些尚可以理解,因为红学界就分很多派。就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就有不同的观点,其中红学会会长胡德平先生就认为后四十回也出自曹雪芹的手笔。其实说来说去,骂来骂去,争来争去;还是当时中国周刊的一句评论说得好:“我们无需关心这些评论和批评是否正确,我们只是看到了随着这一系列节目的播出再一次掀起了大家对红学的关注以及对原著的关注,各大书店的原著销售量为此增加不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