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DO发展的历史来看
中医的前途
作者简介﹕
黄国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管理学资讯系统博士,圣路易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职医疗保险公司,从事医疗资讯和医疗服务研究方面的工作。
余创豪: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专门于统计学与心理测量,亦是同校哲学博士候选人,专门于科学哲学,现任思科公司心理测量师。
序言﹕中医的地位
在香港和西方社会,中医地位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社会大众拿出来议论一番。目前,中医教育在香港与澳洲已经「大学化」有好几年,中医注册和发牌制度也正式开始了,例如澳洲维多利亚(Victoria)于一九九五年已成立委员会商议中医的安全与水准问题,一九九八年报告完成,公元二千年通过了中医注册法案(Chinese MedicineRegistrationAct)。 那么,底中医能否可以和西医「平起平坐」呢?从美国医生一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中,或者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中医发展的玄机。
美国西医的学位
西医有一个传统,就是将自己毕业的学位和大学写在名字后面。在香港,最常见的当然是港大和中大的「内外全科医学士」(港大英文简写是 MBBS,中大则是 MBChB。其实它们英文全名都是 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 Ch 是拉丁文外科的简写,澳洲也像香港一样,例如,MBBS(Monash))在美国,因为医学院是大学毕业后 才入学的,所以学位是「医学博士」(Doctor of Medicine),简写是 MD。 不过,英国制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如果取得美国执照行医,在名字后面用的还是 MD。这是指他们的医生专业身分而不是学位,Doctor 可指博士,也可指医生。
在美国,有大约十分一的医生,却有一个有时令人摸不著头脑的学位 – Doctor of Osteopathy (DO)。Osteo- 在拉丁文是指骨骼,Pathy- 则是指疾病。但是,DO不是「跌打医生」或者只医骨科的医生,他们的地位和 MD是完全一样的。DO和 MD的区别,有点像英国会计师的 Chartered Accountant 和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相似。
什么是「DO」?
为什么有一些美国医生有 DO而不是 MD学位,而这和中医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DO的起源和发展﹕十九世纪的中叶,西医其实还是处于它的「石器时代」,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很多当时的疗法和病理学都是错误的。而当时的医学传统是将身体的器官当作完全独立的系统来处理。有一位 Andrew Taylor Still 医生,他十分反对这个概念。他认为:整个身体是一个整体的系统 (Holistic system),而疾病就是因这个系统失去了平衡。所以,医生的主要责任是帮助病人身体系统恢复平衡。
Still 医生认为骨骼和肌肉系统是身体所有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对它特别重视。1892年,他在密苏里州 Kirksville 市自己创办了一间医学院(这医学院到今天还存在),为了表示和传统医学的分别,这学院颁的是 DO而不是 MD学位。
最初,DO的核心理论是通过推拿来操纵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就可以平衡和影响其他的系统,从而治疗所有的疾病。(这理论现在变成了脊椎神经科 Chiropractor 的核心理论)。他们也特别注意食物、运动、休息、和环境等对健康的影响。和当时的传统 MD比较,这是个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系统,反而和中医相似。不过,DO并没有离弃他们的科学根基,所以他们并没有坚持推拿是唯一的有效疗法,他们还是继续使用药物。当新的科学发展带出新的医疗方法后,只要是有效,DO一样会采用。和 MD一样,DO是不断的跟随著科学的发展来改变他们的疗法。
「DO」与「MD」﹕从对立到互相接纳
开始的时候,MD当然反对DO,视他们为异端,很多群众也不认识他们。在二十世纪美国开始对医生发牌管制的时候,DO在大部分的州都取不到合法的地位,只能在几个他们已经有一定势力的州立足。但是,当他们改良自己的理论,和传统 MD愈来愈接近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被大众接受。
第二次大战是DO发展的一个转捩点。当时军方征召大量的医生入伍,但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不承认DO的专业地位,他们反而可以留在国内,担起照顾市民的责任,从而得到社会的认识和认同。战后,DO力争和MD同样的地位,到了1973年,他们成功的取得在每一州和MD一样的资格。现在,MD基本上是完全接纳DO的,在不少MD医学院,DO也一样可以当教授。
在这个 DO争取平等的过程中,MD一度希望将吸纳他们到同一系统内。 最有趣的例子是在加州﹕在 1950年代,加州政府通过加州大学系统,成立了一间医学院。这间医学院第一批学生的入学条件,就是已有执照的 DO。他们只需要象征式的上一点点课,就可以得到个 MD学位。于是,在一日中,几千个 DO变成了 MD!(这医学院就是今天加州大学 Irvine 分校医学院的前身。)
不过,不是每一个DO都想成为 MD。很多DO认为他们和MD的差别正是他们的优点。事实上,美国从 1980 年代开始,就发现到她的医疗系统很有问题,过份强调高科技和专科医生,而家庭医生和强调「全人治疗」的全科医生严重不足。DO正正补充MD在这方面的弱点。(这并不是说DO只能当全科医生或者所有 MD都是专科医生,只是两个系统有不同的取向。)从 1980 年代开始,美国新开的医学院只有一间MD(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其他的都是DO学校。1992 年,亦即第一间DO学校成立的100 年后,美国还是只有十三间DO学校,但是,到了今年,DO已经发展到20间学校了。(MD学校则有一百二十五间。)
对中医的启示
DO这百多年的发展和他们争取专业地位的过程,有很多是值得在香港和西方社会行医的中医借镜的。开始的时候,DO/MD有着非常不同的病理系统和疗法,现在中西医之间也 一样。DO强调全人治疗、健康和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和人体内里的平衡等,也和中医很相似,而这也正是在香港和西方社会的西医、特别是目前公立医疗系统所未能有效照顾到的。(例如香港医管局过去十多年走的道路,发展高科技、强调专科,正是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过而引致医疗费用开支高速增长的老路。)
但是,和中医不一样的是,DO一开始的时候就愿意跟着科学的发展来改良他们的理论,虽然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中医学院在近年来提倡中西医结合,香港科技大学甚至采取现代科学方法测试草药的性质和功能,可是,跟随传统的中医仍然大有人在。我们绝对同意中药对一些疾病的疗效,但是,每次打开报纸读到关于中药的文章,百分之九十九的作者都是在引用《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经典」,医书愈「老」就愈好,绝少见到作者在引用甚么学术期刊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不过,这种现象当然只是局限于报纸杂志的作者。
很多人误解,以为在实验室化验、在工厂生产药物、照照 X 光等就是科学 ,草药、把脉等就是不科学,这是大错的概念!科学的原则,是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从观察得来的数据,来推翻我们的假设。中医中药一样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而且实验室和高科技装备并不是必须的。只需要将病人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分组,不同的组用不同的药物,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如果数据不支持开始的假设,就需要寻求交替的理论,这些就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华,而且绝对可以在中医中药中进行。
另一方面,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现代科学也不是完全不能交流。有论者认为:阴阳五行理论与严肃的科学方法毫不相容,这一观点是基于一种唯实主义(realism)的科学观,简单地说,在这观点里面,科学所描述的东西都是真实的,都应该照字面解释(literally interpreted),「遗传基因」的确存在于人体里面,但人体并没有「金木水火土」这些特质。但是,若果不将阴阳五行照字面解释,而是当成一种模式、或者代模(model),那么中医理论与科学方法仍有可能接轨。
事实上,大多数西方科学理论都是代模,举例说,心理学家安德臣(John Anderson)以电脑运作类比人的思想过程和结构,心理学家煞有介事地用分析电脑软件的方法,研究人类怎样思想。[1] 反驳者当然可以说:人脑怎可以等同电脑?不错,人脑并不是电脑,电脑模式只是一个为方便研究而设的架构。量子物理学家波耳(N. Bohr)描述一个原子为一个小型的太阳系,电子环绕著原子转动,与行星环绕太阳公转十分相似,但是,海森堡(Heisenberg)并不喜欢这幅「图画」,他采用数学方程式建立原子模型 [2],那么,到底波耳与海森堡两者之间,哪位更加「科学」呢?笔者认为,只要不按照字面解释,两个原子模型都是科学。其实,即使以数学符号表达一个模式,数学符号又是否代表了「真实存在」的东西呢?总的来说,若我们采纳代模、而不是唯实主义的科学观,即使阴阳五行看上去有点玄妙、神祕,我们也不需要一笔抹杀它。
另一个对中医理论能否采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质疑,就是中国学术文化并没有对很多概念作出严格的定义,有时候有些概念甚至含糊到自相矛盾,例如朱熹在《朱子语录》中说:天地初开,只有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做出许多渣滓,气之清者为气,成为天、日月、星辰,气之浊者为质,成为土地,土地包含金木水火,或者说,阴阳是气,五行是质。从朱子的角度来看,天体具有阴阳之气,大地有五行之质。但是,《艺文类聚》却说:「阳清为天,阴浊为地。」那么,天又是否只有阳性而没有阴性呢?
以传统西方科学的观点来看,概念含糊好像是中医理论、甚至是整个中国学术系统的死穴。其实,最近西方科学方法的趋向,已不再是好像「语理分析」般,事事讲究严格、一致的定义。举例说,或然率是统计学的基础概念,但过去几百年或然率却有很多种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定义,然而,统计学研究仍然可以进行。「因果推论」是科学研究一个重要环节,生物学家聂尼(Bill Shipley)探讨怎样在生物学里面作出因果推论时,就开宗明义地说自己不会为「因果」下一个明确定义。[3] 骤眼看来,这做法是违反常识,说穿了,这是一种「多重指向」(multiple indicators)、「开放概念」(open concept)的方法:科学家意会到世事之复杂性,所以容让同样概念可以有超过一个的定义。在这些趋势之下,我们相信接受西方科学训练的学者,再不会对中医研究持有敌意。
中医的契机
今天在香港和西方社会,中医已经从「祖传秘方」的传统走进到大学里面。如果他们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就必须和现代的科学接轨,离开「祖宗法不可废」、「病理学愈老就愈正确」等观念,以科学方法来发展他们的理论系统,甚至反过来影响西医的发展。其实,在美国,很多 DO开创)概念已经被 MD接纳成为主流,包括 「全人医疗」,对食物、环境、和运动的注重等。近年美国也开始对中医的一些疗法,特别是对针灸十分有兴趣,多篇关于针灸的论文在主流的医学期刊中出版了[4,5,6]。如果有一日,针灸成为治疗毒瘾或者长期肿痛的首选疗法,是一点也不会出奇的。(有一个有趣的资料﹕有作者说现在西医製造药丸的方法,其实是从中药传到欧美的[7]。将这製药丸方法引进西药的就是香港屈臣氏药房的创办人屈臣医生。在香港和西方社会中医学院目前所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著名的中医师,而是统计学家和流行病学家(epidemiologist)来帮助他们设计临床研究。
希望有一日,医学上再没有西医中医之争,而只有「有效」「无效」的讨论,这是病人的胜利。
参考资料
1. Anderson, John, The adaptive character of thought.
Publisher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1990
2. Spielberg, Nathan, & Anderson, Bryon, Seven ideas that shook the universe, New York: NJF Books, 1987.
3. Shipley, Bill, Cause and correlation in biology: A user's guide to path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s and causal inference.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Margolin A el al,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caine addic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2 Jan 2;287(1):55-63.
5. Berman BM el 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as adjunctive therapy in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04 Dec 21;141(12):901-10.
6. Vickers AJ, Straus DJ, Fearon B, Cassileth BR, Acupuncture for postchemotherapy fatigue: a phase II study, J Clin Oncol. 2004 May 1;22(9):1731-5.
7. 鲁金,港人生活望后镜,三联书店(香港),7th ed., 2003。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