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读《三国演义》看领导艺术

(2008-09-16 05:53:39) 下一个

诸葛亮与关张、赵云守荆州,刘备带领庞统等部分文武取西川去了。中途,庞统牺牲。刘备派关平持书星夜奔赴荆州,搬取诸葛亮。诸葛亮接着刘备书信,大哭一场,说,“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诸葛亮说,“主公在书中虽不明言其人,我已知其意了。”让大家把刘备书信都看过。“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使用,虽如此,今教关平贲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当此重任。”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诸葛亮在很短时间内处理荆州交割事宜,包含了不少智慧。

当时诸葛亮投到刘备集团时间不长,还不能说享有崇高威望、有很大权威,驾驭局势的能力还有待考验。当时黄忠、魏延随刘备先去西川,与诸葛亮同在荆州的主要有关羽、张飞、赵云。刘备的信又没有指定谁主持荆州,在这三人之间做出取舍,够诸葛亮思量了。他担心,用甲,乙有意见,用乙,甲有意见。搞不好,有意见的就给你折腾出个小插曲来。若考虑德才兼备,就不仅关张,赵云必须考虑进去。如果到后来,诸葛亮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局势,就不用多费思量,说任命谁就任命了,没有任命谁,有意见也不敢折腾什么小插曲,甚至不敢有意见,认了。但当时,诸葛亮还不行。

诸葛亮是有智慧的人,他很好地化解了这一难题。他借送信的人是关平,做了一篇文章:主公既然让关平来送信,其意是让关羽主持荆州(关平是关羽之子),把责任推到更有权威、更能驾驭局势的刘备身上,谁也不好说什么了。

另外来看,关羽先向诸葛亮提出“你走了谁主持荆州”的问题,说明关羽对主持荆州是有想法、有考虑、有兴趣的,若不让他主持荆州,他会比张飞、赵云更感到失落,怨恨更大,节外生枝,折腾点事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诸葛亮借助于更大的权威处理了一个难题,维护了集团的团结,顺利开展了工作。

在资历基本相同的几个人之间做取舍,是非常麻烦的事,非常容易出问题,在你没有绝对权威的时候更是如此,更应该小心。有时候,你有权威,要提拔的是少数,而相同资历的人多况且又“强有力”,不能把他们“摆平”就可能损害你的权威。急于透漏说某个人为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就可能陷于孤立,啥工作也干不成,提拔他的领导也会招来两方面的怨恨。

借助“领导说……”解决棘手问题的还有司马懿。

诸葛亮出征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急于和司马懿决战。司马懿打听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断定诸葛亮“食少而事繁,岂能久乎”?决定不与决战,与诸葛亮拼消耗,消耗蜀军士气、粮草(诸葛亮远征,又在崇山峻岭之中,运输困难)、更消耗诸葛亮的生命!准备拖死诸葛亮。诸葛亮为了刺激司马懿决战,甚至送了妇女衣服给司马懿,说你不敢决战,与妇女何异?司马懿除了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就不上当,不出战。但手下的将军们可受不了诸葛亮的气,相约找司马大都督,“我等皆大国上将,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请出战,一决雌雄”,群情激昂。

司马懿怎么处理呢?

他说,先前,天子交代坚守勿动,今要出战,需等我奏准天子。将军们也不好说什么。请战书送到曹睿面前,卫慰辛毗说,“此欲乞明旨,以遏众将之心耳”。曹睿马上就理解了,下令勿战。辛毗送旨到前线,司马懿对他说,“公真知我心也”。将军们不再要求与诸葛亮决战了。

诸葛亮听到报告,说司马懿请战未准,笑答,“此司马懿安军之法。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

想来也是,司马懿是极有谋略的人,只要对大局有利,他敢于承担责任,临机决断。有事为证:擒孟达。孟达是从蜀国投降过来的,在魏国曾得到重用,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离东都洛阳很近。后来趁魏主曹睿驾幸长安督战,欲再次反水,袭取洛阳。这对魏国非同小可。当时,司马懿住宛城,离洛阳也不远,得知情报,果断决定消灭孟达。当时孟达地位高,处置孟达,应该有所顾忌,司马师就认为,应申奏天子。司马懿说,来不及了。待消灭孟达后,司马懿才报告天子:“臣闻孟达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返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曹睿表扬司马懿,“卿之学识,过于孙吴”。赐金钺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般原则,况且曹睿已经准许司马懿“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司马懿千里请战,只能是另有原因了。

司马懿借助天子圣旨,巧妙解决了将军们的问题,将军们也不好说什么,自己也没有生硬地压人家,也保护了将军们的积极性。这对今后的工作是有利的。当拖死了诸葛亮,将军们在事实面前才真正理解当时不出战的正确性。而在拖死诸葛亮之前,如果司马懿说,“我估计咱们不出战就能把诸葛亮拖死”,实在说服不了将军们。

诸葛亮、司马懿,都是三国时代一流谋士,他们都曾经借助“领导说……”安排了难以安排的工作,又维护了团结,岂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当然,这应有一个前提,必须是为了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私利,也无损领导的形象和威信。否则,就是陷害领导了。


看你还牛不牛


关羽自以为很牛,除了刘备,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虽被尊为“关帝”,其实认识水平低得很,非常不通情达理。按其所作所为,只能划归赳赳武夫之列。

刘备在西川收了一代名将马超,封为平西将军。关羽在荆州听说了,不服气,让人捎信给刘备,说要入川,与马超比武。想打击马超的威名,巩固自己第一战将的地位。这简直是儿戏。兄长得一勇将,集团力量扩大,不为之高兴,反而不服气。心里不高兴算了,还明目张胆要打架。什么东西!刘备听后大惊,“云长入川,与孟起比武,势不两立”。诸葛亮说,“无妨,亮自做书回之”。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亮自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忧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唯冀明察”。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诸葛亮把关羽那点小心眼看得透透。关羽太自大,听说谁有能力,一百个不服气,嫉妒,找碴为难他,甚至不找碴直接整治他。诸葛亮的信,就一个意思:你比他们高一个层次,包括张飞。一般人都看的出来,诸葛亮是把关羽当小孩子来哄,而关羽竟还洋洋自得,把信让别人看:你们看,诸葛亮说了,我比他们水平高。真是不知其可也!

另外一次,刘备封关羽等五人为五虎将,费诗到荆州向关羽颁发任命状。当听说五虎将有黄忠后,关羽大怒,“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印。费诗苦口婆心,好一番劝慰,关羽才作罢。设想,现在,有人评上工程师职称,听说一位同事也评上了,就不同意,说,他要是评上工程师,我就不要工程师这个职称了,我决不和他一块当工程师。这是一个什么人?不就是一个二杆子吗。太傲慢了,马超、黄忠怎么看都是名将,但关羽就是不服气。张飞、赵云排在关羽之后,他才没有说啥,若是排在关羽之前,恐怕连兄弟情谊也不顾了,一定要撕破脸皮的。

关羽死后,刘备极度悲痛,诸葛亮劝刘备说,“王上少忧,自古道,生死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有今日之祸。王上且宜保养尊体,徐图报仇。”据诸葛亮分析,关羽死在骄傲自大上:“刚而自矜”,他自以为能,不把陆逊当回事,陆逊正是利用这一点,战胜了他。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以虔诚的态度拜请诸葛亮,关羽就不服气。第三次拜访前,关羽就说,“兄长二次往拜,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徒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太甚也”。诸葛亮来后,刘备以“师礼待之”,关羽和张飞不悦,“孔明年幼,兄长待之过甚”。诸葛亮第一次以军师身份调度军马,准备火烧新野,关羽当面质问:“你安排得好呀,我们都出去迎敌,你干啥?”连刘备都不说的话,关羽就敢说,简直是公然挑衅。而且,还准备借机会给诸葛亮点颜色,对张飞说,“我们且看他计应也不应,那时再来问他未迟”,如果火烧新野没有成功,关羽恐怕真要对诸葛亮不依不饶的。

诸葛亮何等聪明之人,他完全看清楚了关羽对自己不服气的态度。关羽是刘备二弟,经常对自己保持这种态度,那就不好开展工作。诸葛亮准备让关羽改变一下态度。

机会来了:华容道阻击战。

赤壁战后,曹操北逃。但是,曹操毕竟实力强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战前,曹操称雄兵百万,上将千员,现在失败了,身边兵将也不会很少,保护安全还是绰绰有余的,不至于被刘备或周瑜捉住。诸葛亮安排三个地方阻击曹操:赵云在乌林,张飞在南夷陵,还有一处就是华容道。对赵云、张飞的交代就是阻击一下而已,还有华容道一处没有说出来。大战在即,别人都有任务,但故意冷落关羽,把他凉在一边,让他歇着,不派他任务。等关羽自己提出要参战,诸葛亮明确说华容道阻击战对你不放心,关羽被逼得没有办法,立了军令状来表决心。事到如此,关羽对诸葛亮的不服气还是表现了出来,向诸葛亮示威,要诸葛亮也立军令状。最后,三处阻击战都没有捉住曹操,赵云、张飞没捉住算了,击溃敌人也算有功,但关羽因立了军令状,后果很严重,要杀头了。虽然最后没有把关羽脑袋砍下来,但关羽在诸葛亮手里落下了短处,从此关羽不敢公然挑战诸葛亮的权威了,成为随时可以调用的战将。当然,诸葛亮很好把握了适度原则,他从荆州入川,留下关羽,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和关羽在一块的尴尬和不自在。关羽如果感到尴尬得忍无可忍,可能铤而走险,导致内讧。有把柄在人家手上,最需要的是保持距离。

关羽对诸葛亮牛不起来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