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温故知新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十”的夭折谈起(一)

(2008-04-19 02:32:23) 下一个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从“运十”的夭折谈起(一)

作者: 高梁


编者按:战略产业,简单地说就是对经济发展具有广泛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体现一
国制造业实力的产业,是那些花钱买不来技术的产业,比如:航空制造业、计算机制造
业、汽车制造业等。在这些产业中,我们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今天却相对滞后世界
先进水平。我国战略产业发展的滞后,以及由此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的乏力,不能不是
我国现今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本期刊登高梁先生的文章
,从“运10”研制的历史谈起,阐述了对航空工业发展的观点,值得一读,引入深思,
文中有不准确的地方,请读者鉴谅,文责自负。该文原载于《经济管理文摘》1999年第
19期。

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孤零零地停着一架外形独特的大型喷气客机,它已
经14年没有升空了。它就是时至今日仅存的一架由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一
运10飞机。当“波音”、“空中客车”在我们的领空满天飞的今天,我们切不要忘记,
在这架飞机身上,记载了中国航空工业曾经一度辉煌的过去,也反衬出今日的消沉。

80年代初,为了运10的试飞成功,新闻媒体曾经作过许多报道,但到了现在,除了
业内人士,运10 几乎被完全遗忘了。谁能想象得到,我们自己的大型喷气客机,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的1970年立项,仅比欧洲“空中客车”晚两年上马的呢?三十年来,
空中客车已经成为挑战美国波音垄断地位的巨人,而我们的运10却半途而废,我们的飞
机制造业今天还在靠“波音”、“空客”的发包工程吃饭。而另一方面,同样在“没有
裤子穿”的年代,我们自己研制的弹道火箭,今天却在送美国卫星上天,在为国家赚外
汇,至今是国威军威的象征。人们不禁会问:中国自己造的飞行器都快要把人送上太空
了,怎么造不出自己的大飞机?中国的航空工业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么尴尬的地步?

十年磨一剑扬眉剑出鞘

从零起步到运l0上天

新中国的航空制造业,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中央领导,对发展空军、发
展航空工业高度重视。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战争创伤还没有来得及医治、中央就
下决心成立空军。毛主席说过:没有裤子穿也要办空军。“一五”期间上156项工程时
,毛主席说:我国是一个大国,世界上有的东西,我们不能样样都有,但是重要的东西
如飞机和汽车,我们就一定要有。1954年,中国第一批飞机及其发动机试制成功。两年
以后,1956年9月,中国首次试制的歼5喷气机获得成功,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
成批生产喷气飞机的国家之一。

60年代是我国国民经济多灾多难的时代,但又是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取得划时代成
就的年代。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5年,我国决定洲际导弹上马。
1970年。我国发射人造卫星成功。“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振奋了民心,为个国人争
得了荣誉,也从此为中国争得了和自己相称的国际地位。

还在1968年,我国轰6飞机(仿苏 Tu�16)试飞成功后,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能不
能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一种喷气式飞机。”陈毅说:“我这个外交部长,出国就是不能
坐自己的飞机,地位就与别的国家不同。”197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上708工程&#0
;研制运10飞机。根据毛泽东的提议,708的研制和协调总装基地放在上海,因为上海工
业基础好,要充分利用。

中央主要领导对运10的研制十分关心、给以大力支持。1972年年1月,军委听取航
空工业小组汇报的办公会上,叶剑英同志就指出,搞708上大客机,“这是全国人民的
事,是中国人民的光荣”。“这是第一架大飞机。要从全国的设计人员中挑选出来比较
好的,来审查设计。”“在军事上也有很大用处,”“缓办远轰,集中力量先搞708”

1973年有人提出买英国的VC10飞机专利进行试制,周总理在74年2月批示:“
同意不买这种专利,我们进口飞机品种已够多了”。保证自行研制运10不受干扰。李先
念批示:“我们要有雄心壮志,一定要把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搞出来,建国已有20多年了
,出不了大型运输机总是不好吧!”

运10是中央直接指挥协调、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262个具体单位
集体创作、密切协同的产物。叶剑英同志非常关心工程的进展。1971年12月,巴基斯坦
一架 B�707飞机在新疆着陆时摔坏。1972年1月13日叶帅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残骸,“
弄清楚关键部位,并测绘下来”。上海708工程设计组负责人熊焰带队前往新疆工作3个
多月,前后去了32个单位,约500 人。708工程的具体组织者、空军副司令曹里怀同志
每周都要听取他们的汇报,有时直接用电话向他们传达叶帅的指示和要求,所以他们遇
到的困难都能及时得到解决。由于对这架残骸的剖析和研究,对 B?0;707的主要数据有
了基本了解,并对此作了多项重要的改进,还采用了三叉戟等喷气式客机技术,才使我
们的飞机设计跃上了60年代喷气客机的水平。开始试飞用的发动机仍是波音707( PW)
的 JT�3D,708工程中已初步将这种发动机仿制出来。

运10的研制采用了近百项新材料,一百多项新标准、新工艺,获得了研制组织工作
的宝贵经验。它的研制突破了苏联飞机的设计规范,是我国第一次参照美国适航条例
FAR�25部标准研制的。事实上,运10是大量引用国外技术的,而决不是象有些人所
说的,是“闭关自守的产物”。可以说,是708工程的实施,给航空科研设计带来了一
个飞跃。

历经艰难险阻,于1978年完成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运10首飞上天。

运10客舱按经济舱布置是178座,混合级布置124座。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商
载25吨,最大巡航速度974公里/小时,最大商载航程3150 公里。
与 波音707是同一量级。但不是波音707的翻版。共试制了两架,一架作静力强度试
验,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一架从1980年9月首次试飞上天后,飞到过北京、哈尔滨、乌
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七次飞到拉萨。到1985年,共飞了130个起
落,170个小时,没有发生过问题,系列化的发展设想也曾着手考虑。

运10的的座公里耗油量优于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80年代初,三叉戟飞机仍是
我国民航机队的主力机种之一、运10能在主要性能上超过它,对航空工业还比较落后的
我国来说,确是值得自豪的。

运10的研制费用总计5.377亿元人民币,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建费1.747亿
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机的费用一般15-20亿
美元)。

运10取得的初步成果说明,我国是能够把研制大飞机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它不仅填
补了我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而且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能搞出
100吨量级飞机的国家。

运10研制的成功,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协作,使我国拥有了自己制造大飞机的技
术,最难能可贵的还在于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为进一步发展我国民航工业打下了基础。
这是我国航空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运10的试制,和西方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有不少薄弱环节、问题和待做的工
作。据业内人士的介绍,当时提出的主要问题有:(1)飞机的疲劳试验尚待进行,(2)当
时选用国产高强度铝合金 LC4韧性较低,对缺口敏感性、耐应力腐蚀及疲劳性均较差,
(3)油耗较高,(4)噪音较大 (都已有改进方案)(5)如何达到适航性要求,由于国内尚缺
少权威的实际工作机构,还有较大的难度等。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其中第一
个问题只是需要追加资金,将试验继续下去的问题。而质量问题只有在继续研制过程中
才能得到解决。而且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了,我们研制干线飞机已经前进到了一个新的境
界,如果坚定不移地继续研制下去,相信到了20世纪末的今天,运10应该已经趋于完善
并早已付诸实用,并且有了若干改进型,至少应该象运7那样得到国内市场的认可了。

运10首航成功后,国内舆论界称赞它是“自立更生与引进国外技术的一次很好的结
合”。航空工业部曾称它是“填补了我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

当时,西方对我国运10研制成功给以极大关注。路透社说:“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
的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

波音一位副总裁看了飞机,了解了情况之后说:如何研制大型喷气式运输机,你们
也毕业了,我们不过早毕业而已。美国道格拉斯一副总裁看了飞机之后说,你们航空工
业一下子赶上来了15年。国内国外都曾经有人说运10是抄袭了 B?0;707,美国波音总裁
看了飞机后说,运10不是波音707的翻版。因为机翼的翼型、机尾布局、机头、座舱和
飞机的电子设备等,与 波音707大不相同,自然得不出翻版的结论,更不能向中国作
什么侵权的追究。

扯皮推诿语运十下马痛失良机

�80年代,运10被内耗拖垮小下马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正当运10研制进入成功试飞阶段,却中途而辍,到80年代中期
,事实上已经下马,被“扼杀在襁褓之中”。

据我们所知,1981年10月13日、12月30日邓小平同志对发展民用飞机作了两次重要
讲话:“国内航线飞机要考虑自己制造”。“今后国内飞机统统用国产飞机”。1984年
3月13日,胡耀邦同志指出“这种事必须狠抓,如果80年代仍然上不去,冲不破,那就
太不象话了。”这说明,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是坚持要上民用飞机的。

那么原因究竟何在?局外人无从得知。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了这样的
思维定式:许多并非关系国家安全的事实,而且已经过去多年,仅仅因为关系到某些“
人物”的面子,就似乎成了“国家机密”,大家就不约而同地保持沉默。但是,既然当
时媒体已经大量报道了运10试飞成功的消息,怎么后来就没有下文了呢?如何向全国人
民交待呢?是因为象有些人说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呢,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这里无
法做确定的判断。从一些披露的事实来看,可见端倪。

首先是主管部门航空部(当时是三机部)从上到下都有人对运10抱着消极、对立的态
度。80年代首次试飞之前,该部计划局曾提出“倾向于停止研制”的意见。试飞成功几
年后,该部内还有人把运10作为“拔苗助长”的反面经验看待、说研制运10“是一个决
策上的错误”,是想“一步登天、结果欲速则不达”。甚至有人说运10是“破铜烂铁,
垂死挣扎”。

航空部的这种表现,其实反映了从中央到具体部门相当一部分人的态度。1983年,
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民用飞机研讨会上,就有一位从北京前去出席的同志发言:“现在要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运10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所以应当否定”。这典型地表达了对
运10采取抵制态度的一个理由��“运10”是“王洪文项目”。如果按照这个逻辑
推论下去,那么,长征系列火箭、远望号导弹卫星发射测量船、秦山核电站也都没有继
续存在的理由了。

另据知情人介绍,航空部中某些人士(包括主要负责干部)如此表现,更带有部门利
益的因素在内��708工程是由上海市主持,三机部归口管理的,三机部对此有意
见。但是他们是不是想到了,运10研制取得的成果,是全国从中央各部委到许多省、市
、自治区,军队和地方大力协同,200多个研究所、工厂共同努力的产物,怎么能说是
“四人帮”的“成果”呢?!退一步说,就假定是“四人帮”插手过708工程,但这毕
竟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在国防科技方面获得的重大进展,是全国人民吃窝头咸菜
、一年十几尺布票“供”出来的!尽管它很幼小,还有很多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但它毕
竟是我国航空工业继续前进的基础。它体现了我们现有国力和科技水平,也是对外合作
的本钱,怎么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当儿戏,说扔就扔呢?!

其次,中央内部也有抵制运10的空气。例如薄一波对运10工程是积极的,曾在接见
试飞代表时说过热情鼓励的话。但十分遗憾,当运10试飞到北京时,连一个副总理以上
的国家领导人(包括薄一波同志)都没有去机场迎接;不能给四人帮露脸”,“
都怕跟四人帮划不清界限”。

还有就是我们的民航部门的消极态度。当时民航局曾表态:不需要干线飞机。1984
年12月23日在谷牧同志召开的落实运10进藏试飞的会议上,中国民航局的主要领导同志
说:运10一上天,真叫人头疼。民航作为用户,从飞机的可靠性要求出发,对新型国产
飞机有不信任感,不愿意买,本属正常。但对自己造的飞机上天抱有如此奇怪的感想,
实在令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鉴于内部分歧比较大,有人抱着不赞成的态度,1981年5月,三机部、上海市根据
薄一波副总理的要求,邀请了包括樊绪箕(老航空专家,原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时任中
国交通大学校长)、吴仲华(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部委员)、王俊奎等航空专家,
以及经济方面、冶金化工方面的专家55位同志,对运10飞机进行实地考察后举行了评审
会议。结论是:建议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

据此,1981年内,三机部与上海市两次向国务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报告,国家
计委国防局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写情况反映,建议批准继续研制,但始终没有得到批
复。

为什么国务院的反应如此反常,现在能够得到的解释是,市场、使用问题没有解决
,内部认识不一致,互相扯皮。

扯皮拖拉,许多都是由管理体制带来的。研制运10由上海主管、三机部归口管理,
三机部就不象对自己主管的型号那样尽力;代表国务院管的先是国家计委、国防工办,
后来国家机械委又管了一段;再后来又是国防工办、国防科工委管,不断出现间隙和无
人负责的现象。据介绍,上海市和上海航空工业的同志早就想把上海航空工业归属于航
空部为主领导,打了报告上去,航空部想收又不想收,犹豫不定。民航局与三机部在要
不要使用运10上又扯皮。甚至连非常支持运10的薄一波副总理,在1981年12月接见试飞
代表时也为难地说“我是支持你们的,但经费问题是决定不了”,“那个报告(三机部
和上海81年8月13日报告)我批示不了,要计委去办,报国务院去批”。

国务院主管领导多头,决策多变,主管部门对研制运10态度暖昧,从国务院到使用
、研制部门都有人表示不要运10飞机。据知情人士说,运10下马,与国家领导人对原三
机部和上海市的请示下一步研制运10的报告不处理有直接关系,而主管部门在得不到批
复的情况下又采取了什么措施,就不得而知了。尽管没有一份文件正式通知708工程中
止,但实际情况是,已经上天的02号要继续试飞获取科研设计数据,因得不到科研费而
飞不下去;第三架飞机的半成品已配齐60%左右,却被遗弃。结果是:工程停下来了,
成果被丢弃不用,队伍最后也“七零八落”。运10的总设计师马凤山同志因病和忧郁过
早逝世。首席试飞员王金大同志对运10下马一再提意见而未得到答复。

运10是在无人负责、没有文件根据的情况下被拖黄的,下马属于“不合法”。但谁
负责任?纸面上找不出采。航空界内不少同志说,如果周总理活着的话,不论从哪那方
面讲,运l0都是不会下马的。

眼看着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失,当年在为国争光的崇高目标鼓舞下付出大量心血得到
的成果被弃置,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都十分痛心。1984年6月4日,上海飞机
研究所219位同志联名呼吁不要花巨额外汇去组装 DC9超80(即麦道82),建议在运10基
础上发展我国民航工业。尽管当时国务院领导有批示“这是早已决定了的问题,不要再
议了,否则一拖又是几年”,但航空部其实已经下决心已对外合作为主、放弃运10了。

运10的下马,洋人插手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1985年,美国麦道公司做成了 DC9
超80( MD�80) 于上海组装的生意后,在西方“财富”杂志上吹嘘自己是怎么做成
10亿美元的生意的,说“因为上海搞过运10,我们才与上海合作,如果不打倒运10,美
国飞机就不好打进中国”。他们还到处吹嘘游说,说他们怎样受到中国领导人某某的接
见,某某又怎样赞成他们的看法,等等。众所周知,在运10下马的同时,作为运10试制
基地的上飞公司与麦道合作总装MD80/90,而麦道的结局却是被波音兼并,我们在
上海的麦道装配线也就走上了绝路。这是后话了。

其结果是,原准备做第三架运10的价值数千万元的材料的最后结局,是在上海飞机
制造厂为和麦道合作作准备、练铆钉枪用了。我们可以想象,当年曾经制造出自己的喷
气客机的工人们,这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直到1993年,台湾成功大学航空研究所、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及其航空中心的教授
、专家,三批到上海,看了运10飞机及录像后表示:在七十年代国内自行研制大型喷气
客机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民机研制方面的巨大潜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有可
能成为中国的A300系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1993年3月31日,台湾工研院院长看
了运10后说:“我们为中国这一航空工业的重大成就感到自豪。”韩国代表说:你们有
了这样的飞机,还怕什么波音、麦道!他们都对中止运10研制深表惋惜。

可是,我们航空部门的一些人,先是软磨硬顶将运10拉下马,然后反过来以运10搞
不下去为理由来证明“干线飞机搞早了”。多年来在航空界流行一种说法:运10是“政
治性的产物(四人帮搞的小玩艺)”,“商载小,又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直到1994年航
空部门还有人打报告,揪住运10的“失败教训”,作为反对国务院的上干线飞机的决定
的理由”也“搞早了”?!

运10被拖黄,5.8亿付之东流,使我国在这种类型飞机研制上争取到的10�15年
左右的时间一下子又退了回去。更令人痛心的是沉重地打击了自己的士气,搞散了队伍
。我国通过研制运10飞机,已经积聚起了一支科研技术力量,并且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实
践经验,他们本来可以以此为基础大显身手,成为民航大飞机的基本技术队伍,就象航
天部门今天的情况一样。可惜白白浪费了15年。这支队伍在运10研制中断后并未消亡,
屡“败”屡战,在实践中技术有新进步,吸收了新血液,但没有得到新的施展才智抱负
的舞台;如果现在重新起步发展我国大型飞机,因其他技术队伍完全没有大型飞机研制
生产实践经验,基本技术队伍的主体客观上仍是这支队伍。参加过运10研制全过程的技
术骨干平均年龄55岁左右。要想上大飞机还来得及。但如果再拖10年,就不得不花费更
大的力气重建队伍了。

反对运10的意见中,有两条值得认真考虑的理由。其一是没有经费,(80年代初正
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其二是没有市场。另外对运10定点上海有意见。现在回过头看,
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运10定点在上海并非战略上的失误。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如能
处理得更好一些,也许后来的阻力就不至于那么大。但是既然上马了,用了10年时间,
巨额试验费花出去了,样机也通过了初步试验,到了试飞成功的阶段,却因内部意见不
能统一,最高决策层举棋不定,不了了之,确是失算。至于钱的问题,当时国外搞这样
机型的研制约至少需要十几亿美元,我们花了6亿人民币就不得了了?

有人强调没有用户。据说上飞打报告、说1990年能够造出16架运10,但当时民航一
再说,我们不要大飞机。但正是从80年代初,我国民航事业开始迅速发展、80-85年
民航航空运输周转量每年增长24.2%,运力增长中干线飞机占80%以上。“不要大飞机
”是不要自己造的大飞机。确实,自己造的飞机和波音麦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毕
竟走出了第一步、将来总可以逐步完善的。我国的运7飞到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怀疑
它的可靠性了。

航空界有人指出,既然运10飞机已经做到了这个地步,先制造几架飞机用作货运也
是完全可以的,在使用中不断改进,是任何型号飞机完善的必经之途。美国的波音、麦
道飞机、直到前几年还在不断从惨痛的空运事故中吸取教训、不断通报各用户改装某部
件,就是实例。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民航事业大发展,民航一再添置150座以上的
运输机,仅96、97年购买33架空客和50架波音就是50亿美元,累计到今天,买飞机花了
150亿美元,唯独自己研制飞机要用几十亿人民币倒没有钱了?况且,大型民航机是军
民通用的,军航也需要大型运输机作机动快速反应之用,军队还迫切需要有加油、预警
、指挥、电子等各种飞机,而运10改型后正是最合适的加油机、预警机的载体。你想买
波音飞机改装成加油机、预警机。人家美国能让你改装吗?能帮你改装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