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如何评价都江堰

(2007-08-29 07:09:39) 下一个
  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水利家。约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以都江堰最为著名,2200多年来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溷崖,治导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邙峡等县的汶井江。

  在我国美丽富饶的川西成都平原上,有一个完整的农田灌溉工程,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我国历史上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之光的伟大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该灌溉系统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坚固和收益之久远,闻名于世,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是世界最古老、最恢宏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劳动人民深切体会到水利灌溉的重要性,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意识到水利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富国强民。都江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修建成的。

  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原来并不流入川西平原,而是经过平原的西部流入长江。所以每年夏秋季节,岷江洪水泛滥,而它东边的平原却发生旱灾。于是,秦昭王任李冰为蜀郡守,命他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以解决当时严重的旱涝灾害。

  李冰担任蜀郡守之后,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间、倾听民众的呼声。察看了各地的实情之后,李冰下决心要治理好岷江。

  李冰先对岷江两岸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和儿子一起,行程数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亲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等情况。他们发现岷江水量虽然很大,但流到川西平原就受到玉垒山的阻挡,江水无法进入平原。所以,如果把玉垒山凿穿,岷江的水就可以向东流到川西平原了,当地的旱灾就可以解决了。

  于是,李冰组织了上万民工开始了凿穿玉垒山这一艰苦的工程。虽然当时的工具和技术都十分原始,但玉垒山最后还是凿开了一个宽20米的口子,李冰把它取名为“宝瓶口”,意思是说这是把岷江水引进川西平原这个宝瓶的口子。

  为了使岷江水流进宝瓶口,李冰在岷江上段的江心构筑了一个分水堰。水流到这里,遇到了分水堰就分作两支,其中一支只能流进宝瓶口,从而保证了宝瓶口的引水功能。

  江心水急浪大,修建分水堰也是十分困难的。李冰最初采用在江心抛石的办法,但石块抛入江心时总是被江水冲走,筑起的石堰也经不住洪水的冲击,几次筑成,几次冲垮。但李冰毫不灰心,他发现岷山盛产大竹,就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石块,然后一个一个沉入江底。由于竹笼很大,盛石很多,江水无法冲走,分水堰终于筑成。

  为了减少了水对堤堰的冲力,分水堰迎水的一端做成尖形,所以取名为“鱼嘴”。鱼嘴把岷江的流水分成两支,西支叫外江,就是原来的岷江;东支叫内口,就是流进宝瓶口的水流。宝瓶口以下,水流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在川西平原上形成了一个灌溉水网,把水送进每一块农田。

  但是,每当岷江发生洪水时,如果过多的水流进入宝瓶口,就会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为了防止这一现象发生,李冰又在分水堰的下水端,修了一道“飞沙堰”。飞沙堰的高度较低,如果水位过高,水就会漫过飞沙堰,自动地流到外江。这样,都江堰就建成了有史以来第一座自动控制水量的工程。

  为了使都江堰更好的发挥作用,李冰规定每年要维修一次,维修的原则是“深掏滩,低作堰”。“深掏滩”,是说掏挖淤积的泥沙要深些,才能保证灌溉水量;“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要过高,以免泄水不畅,引起川西平原的水患。

  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一直使用了2000多年,甚至在今天,都江堰和现代水利工程相比都是佼佼者。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使原来深受水旱灾害之苦的川西平原变成了千里沃野,四川盆地也因此而得到“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和李冰父子的卓著功勋将永载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水利史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