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被火箭撞了一下腰:航天某院曝鑫诺2号失败黑幕!
(2007-02-06 15:35:36)
下一个
卫星被火箭撞了一下腰:航天某院曝鑫诺2号失败黑幕!
什么是6S管理?
6S管理源于日本的5S管理。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是源于车间生产现场的一种基本管理技术。中国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了第六个S——安全。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对现场管理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整理(SEIRI):及时将无用的物品清除现场。
☆整顿(SEITION):将有用的物品分类定置摆放。
☆清扫(SEISO):自觉地把生产、工作的责任区域、设备等清扫干净。
☆清洁(SEIKETSU):认真维护生产、工作现场,确保清洁生产。
☆素养(SHITSUKE):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习惯。
☆安全(SAFETY):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生产、工作中,必须确保人身、设备、设施安全,严守国家机密。
下文为转载:
最近网上一大群爱国青年都在对可怜的鑫诺二号卫星夭折大发默哀感慨之情,不知道有啥可值得默哀的,一个商业项目而已,只要国务院129号文不废除,这颗卫星就算发上去一切正常,也不过是一个工作正常的空间垃圾而已。改变129号文,呵呵,出厂前就没落实,那难度,估计不会比改变宪法里的四个坚持低。四个坚持不变的话,129号文怎么会改。想先发上去造成既成事实逼宫?那也太把政治原则当儿戏了。
不过也够点背的,星箭分离的时候被火箭亲密接触一下,展开帆板的时候居然能火工品短路把测控电源全都干掉!直到短路电源把限流电阻烧断,测控才恢复功能,可火工品就再也别想动作了,帆板啦天线啦永远地被锁在哪里了。五院喜欢把火工品跟测控系统放在同一个二次电源下面,而且只有一路限流电阻,真是匪夷所思。联想到出厂前作为集团公司软件专家组前去检查,他们数管和姿控两套所谓的操作系统的来路,真是很有意思。可能太相信自己的所谓“成熟设计”了吧,东三也用同样的配置没出过问题,就以为永远不会出问题…… 可谁又能想到俄罗斯的成熟陀螺同样给俺们造成那么大的灾难呢?呵呵。
非常可惜的是,火工品这东西,地面测试只能测测电阻,没有更好的办法确定它的可靠性。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除了是大搞特搞形而上学表面文章的6S运动造的孽,我实在想不出还有啥理由能出现这种故障。不知道五院的科研人员是不是也跟我们一样,每天把120%的精力放在应付无穷无尽的6S贴标签、扔东西、在地上帖胶带划定置线等等无谓的活动中了。居然连每个人自己的办公桌抽屉、文件柜都要打开这个那个的要求。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要求本身,而是这些要求没有一个准,处在不断地变化中,今天说要贴这个样子的标签,明天说标签格式不对,要全部揭下来。今天说茶杯下面自己画一个符号作定置标记,明天说不行要贴黄胶带,后天说太难看了要用印刷好的不干胶标签;曾有几天说墙上的照明电源开关都要贴上ON/OFF的彩色标签,过了几天说不要贴了,都撕下来;今天保密规定说涉及机密的东西要藏好,明天6S办的人就过来嚷嚷说一切都要有标签贴在醒目的位置;一天三变,三天二十一变,每天上班都提心吊胆地担心那个可怜的喝水茶杯是否会不慎滑出定置线范围,那里还有精力操心什么型号产品质量。
听说某些单位,为了搞6S, 已经投资了一百多万,甚至投资六百万的单位都有。一卡车一卡车的所谓“无用物资”,都廉价地卖了废品,很多东西几乎都是全新的。某单位的资料室,把一大堆“三个月以上无人借阅”的文档资料,都作为无用物资处理掉了。这些资料是当年组织一大堆专家测绘仿制剖析别国导弹的心血之作,这一下这个型号的技术档案就完全片纸不留了。
型号上出个质量问题,最多写个归零报告;对6S检查人员要是稍微有一点不恭敬,轻微的给你个大驴脸,重得居然都要扣工资撤职。风云一号卫星的总体室主任,就是因为这个被撤职。
现在搞了半年6S运动,天上已经有三棵卫星完蛋或者半完蛋,不知道是否要凑够六颗才能偿还这个孽债呢?
成功与失败的感慨 中国航天的2006年总结 怕是不那么好看了
成功与失败的感慨
黑胖子厨师 2006-12-08 10:08
其实不关老子的事情,啊拉不参加型号研制,跟预先研究、战略研究那边的关系多点。
但是型号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最后都要交差的。这2006年的总结,我本职工作的已经写完了,挺圆满。可是中国航天的2006年总结,怕是不那么好看了。
以前总说没钱,现在不能这么说了。以前因为没钱,我朝从来不象NASA和鬼子那样搞工程实验卫星,所有的卫星上来就是应用型号,DFH1是唯一的例外。无数老总无数院士一直在呼吁建立我朝自己的演示验证系列,但一直也没建起来。原因主要是没钱。
如今不缺钱了,是不是应该考虑了呢。
从DFH系列到FY系列的成败,证明演示验证的必要性。FY的头两颗都完蛋操了,第一颗在厂房里就放了竹蜻蜓,96年开会的时候本疯还清晰地看到老院长胳臂上的伤疤。到第三颗才进入业务运行,如今打第四颗了,这个系列基本上算稳定下来了。国家气象局坚定地、毫不动摇地、风雨无阻地、油盐不进地支持国产卫星,是FY系列能在一连串灾难性失败中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因素。
DFH则不同,广电自从第一颗DFH3失败后就兴高采烈地出去买卫星。这也不能怪广电,不能指望所有部门都跟气象局一样,人家要用卫星啊。你没有,还不准人家买么?人家有覆盖率指标在那里压着,做不出来他也要扣银子的。
风云前期的连续失败,证明了一个新型号系列肯定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把设计和工艺中的问题摸清楚。不交够学费是学不到真功夫的。
DFH3交了一次学费,后来就没问题了。第2颗DFH3运行了7年半,虽然没达到8年的设计指标,但是作为第2颗也算可以了。后来这个平台就成熟了,中星22、22A、20,北斗什么的都用这个平台,明年探月也要用。
DFH4也一定会经过这个过程,所以SINO2的失败其实是正常的。
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但是!
先放颗实验星不成么?!实验星失败了没人指责的,还没放就嚷嚷着要进入直播时代如何。现了吧?那么复杂的卫星,5吨多1万瓦,国外都是在工程实验卫星上突破以后才进入应用卫星研制的,我朝就比别人都牛X?SZ的研制,要是没有毛子,没有那一次的惨烈,能有天人们上去飘啊飘?
这个事情,其实可以作为契机,朝国家申请建立重大型号关键技术的演示验证制度,失败了也能亏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