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昨天和好朋友聊天说到孩子,她提到一件小事我觉得很有启发。
孩子周五身体不舒服,回来就懒懒地看看电视休息。闺蜜回家随口问"有作业吗",孩子说"没有"。
(有网友说孩子不舒服就不要问作业的事了,这个有道理。但我的理解呢,这个只是家里的习惯套话。比如夫妻间问下"今天上班还好吧?",顺便问下孩子"学校怎样?作业多吗?"我自己那会儿也天天如此。以我对闺蜜情同姐妹的了解,绝对不会有让孩子带病做作业的意思。何况还有周末两天嘛。不过,省去这个问话也许更好。)
周六早上,孩子起床写作业。闺蜜问"你不是说没有作业吗,怎么写上了?" 孩子说"我有说吗?喔,可能是随口说的"。
闺蜜很严肃地把孩子教育了一下,说你昨天应该说"有作业,但我不舒服,现在不想做",还给他解释了俗话说的"男人吐口吐沫都成钉",就是这个理。儿子听完不好意思地笑了,抱了一下妈妈,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乍一听觉得有点小题大做,但细想之后我觉得闺蜜做得很棒。说话做事靠谱是个好习惯,要从小事积累。有作业,身体不舒服不想做,完全理解;随口答说"没有",虽然也是小事,但习惯了,什么都随口说、随手做,就成为一个松散的人了。
(补充下,通常意义上,对说话这事儿,我的理解是:
把0说成1,是妄语,要不得;
把1说出10种花样,让人家觉得好像不是1而是10,是communication的范畴;
把1添油加醋说成10,是夸大也好,忽悠也好,BS也好......要得要不得,各人自有公断。)
孩子的学业、课外活动、得奖、比赛、爬藤......这些固然很重要,也有硬性指标可以衡量,但和孩子的相处都是点点滴滴的,有时候,一件小事,一通small talk,不夸张地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二十年甚至一生。
昨天(抑或前天)在城头看到一家三口闹得不可开交几乎崩溃的事,爸爸打女儿、女儿报警抓走爸爸、妈妈时不时习斯底里大发作......看得我都要崩溃了。不知道怎么给意见。我不相信是一天造成这样的,很可能日积月累的小问题都忽略了,积累成这样不可收拾。我看现在需要专业人士介入了。
和孩子要亦师亦友没有错,teenager的孩子情绪波动要体谅也没错。但我和闺蜜都不认同对孩子"伏小"的做法,这点可能我们比较顽固比较中国化;也不觉得我们没有经历这里的中学大学教育就比孩子在"美国文化"上低了一头,就没有说话的资格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是普世的。
当然我和朋友都说,特别庆幸特别感激我们的孩子没有给我们找麻烦。
我唯一记得儿子小反叛的一次是去看马球赛(他大约16岁吧),别人给的票。去之前我们都觉得挺新奇挺期待的,第一次看这么"高大上"的东东。
去了以后发现儿子好像不开心,问他也不说(好像记得是看了手机开始不开心,可能学校或球队有什么事情)。和叔叔阿姨们的礼貌交际还是做得不错,但就是有点闷闷的。比赛一结束他就要走,我想等着抽奖,他就不高兴地说我财迷,还用手里的节目单拍打了栏杆一下。
我当时没有作声,但坚持要等抽奖完毕,并和朋友们道别之后才走。
后来等他心情好了,我和他说我理解有时候会莫名其妙不高兴,我们女人更会有(比如生理期)。但没有理由的不高兴也是一种理由和状况,告诉家长我们会体谅。闷闷不乐甩脸或是摔摔打打不是成熟对待问题的表现。
如果他当时说:"嗯,挺烦挺累的,咱们不等抽奖了,回家吧?”我一定会同意。我是觉得他用节目单抽打栏杆这个苗头不好。
情绪管理是生活中很重要的能力。我应该不算moody的人,孩子也不moody。当然任何人都有脾气,也都会有不开心的时候,我觉得发泄疏导不良情绪的方式应该是无公害的,比如睡觉、听音乐、锻炼......可以适当和家人或朋友吐槽,旁观者清嘛,但不是发泄到他人(尤其家人)身上。我有时候累了烦了或生理期了,我会和家人说"我静一下,别担心我也别烦我喔",但不会乱说话乱发火。
话说明白,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情了。高中压力大,小孩也会吐槽烦心事,或者制止家长的无谓唠叨,这样的半撒娇半撒气都可以理解的,也属于良性互动。
昨天我和闺蜜两人都说,我们虽然是学业上的放羊派,不过好像也有"推"的部分呢。希望孩子理解认同。
我说的有点道理吗?在座的家长们认同吗?
树影盈窗:你和悠然的ID特别对应,连在一起就是一幅美好的画面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