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陈默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那些年,我们读过的书

(2014-07-12 15:29:18) 下一个

(写于2014.5.15。那天在中坛大家聊读过的闲书,梅老师说“回忆起来这些书,也回忆了那时的生活”。我很有同感,就写了以下小文应和,说说自己印象比较深的闲书,其实也是看看走过的路,挺有意思。)


从小住在大学校园,倒是不缺书看。即使是毒草,好像也可以内部交流供批判用。妈妈和年长我十岁的哥哥都特别爱看书(那时也没别的消遣),他们读的都是大部头的苏联作品,像《静静的顿河》,《怎么办》之类的。我太小,读不懂,偶尔翻一小段当识字课本。

印象最深的是我妈有一次给我念一段苏联小说,一个集体农庄的小姑娘长着雀斑,但大家都认为她特别漂亮。这事对我意义深远。我从小就长一脸密密的小雀斑,依照国内的审美观绝对是缺点,来美国后还被人误认为有爱尔兰血统(可见中国人没这样的,呵呵)。那时混沌初开,知道要漂亮了。我妈给我念这段书,消除了我对“芝麻烧饼”的自卑。可见,读书好处多多,哈哈。

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哥读海明威,那时我大一点了,也跟着读。从此成了老海的粉丝。现在家里有英文版的全集,有时还会读一读。

从来没有喜欢过琼瑶阿姨。16岁就恋爱了,也不需要用她的书来编织白马王子的梦想了。“你怎么可以怎么美?”“你怎么可以对我这么好?”,太做作,烦死我了。可是别人读,我也跟着读了一些,同侪压力吧。

三毛、金庸、古龙、席慕容都是大学在宿舍传着看的,每人夹上自己的小纸条。有时几本同时看,看得昏天黑地全串了。反正就是一会儿期待和帅哥去看沙漠看大海,一会儿恨生不逢时不能怀书仗剑走天涯。后来听说有孩子看武侠看晕了,从楼上掉下去的,我特别理解。

那会儿假模假式的,喜欢看俗的,但买书却要买雅的。新思潮啊,文学美学历史啊,书展转圈排队也去凑热闹。不过穷学生没什么余钱,也没有买多少,买了也没有好好读。

唐诗宋词红楼三国倒是买了也认真读了,后来还把全套都搬美国来了。《史记》没读。古文功底一直薄弱,惭愧。

研一时,教授说《资本论》是好东西,既可打人又可防身。于是使劲啃啊,累得一头汗。写文章时断章取义为我所用,确实很唬人的,所以对恩师至今印象很深。后来华丽转身投靠西方经济学了,更八千里路来到真正的西方了,打人防身的武功也全废了。

工作后,有次在图书馆借到一本张爱玲的《流言》,竖版小开本,有古书的感觉。冬天,揣羽绒大衣口袋里,上下班乘地铁,时不时翻一段。那时我正在奶瓶尿布间忙碌,读这本小书时又穿越成为文青了,印象很深。

爱不释手,甚至想要不谎称丢了,买一本新版的赔上?想来想去不能说谎,还是完璧归赵。还之前还把磨旧的封面里面衬了一层牛皮纸,细细贴好。

转身去店里买来一套全集,可惜新版就没有那种古意了。动身来美国时,只带了两套书:张的全集,还有一套《世界漫画精选》。喜欢张的散文多于她的小说。她写她姑姑的事情,她的印度朋友炎樱,都栩栩如生,耐人寻味。

出国之初,每次回国探亲还搬点书回来,或是现成的,或是新买的。我是波粉,买了王小波的全集带来。一些书读了英文版,就把家里中文版也拿回来做个纪念,比如《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曾买过四大本三联周刊的短文集,死沉,回来只拆封一本。也就是那次,突然有了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的感觉,从此不再搬书回来,中文书读得也少了,至多翻翻现有的。

第一本认真读的英文小说是《The Rainmaker》。95年,做着一份小工作,中午宁可不吃饭也捧着读,看到好的用词还写下来。通俗小说而已,但当时那个认真学习的我,还蛮怀念的。可惜没有坚持。John Grisham的作品很容易读,20多本我基本都读过,当故事看,也增长一些法律知识。

偶然看到Jack Kerouac的《On the Road》,喜欢。进而读了他其他的书,并曾去旧金山朝拜了“城市之光”书店。

早在“断背山”电影名声大噪之前,我就喜欢并读过Annie Proulx 的很多作品,比如Shipping News,比如包括”断背山”在内的短篇集。“断背山“的结尾让我感动得泪水涟涟,书上至今留有痕迹。这么说好像和李大导套近乎显摆自己的慧眼似的,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近年基本就是读点短篇和杂文。喜欢纠结挣扎同时又不露声色的故事,比如卡佛的《大教堂》(谢谢娅米的推荐),也看到有其他喜欢此书的网友,也许可以一起写个读后感的作业?

很多好电影和好书也相依渐长,比如《One Day》,女同学应该会喜欢。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了。我也常看了电影然后而买书看,互补。

前不久,因为准备去印度,重温了奈保尔的《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多嘴在儿子面前提起,他担心得不行。

得,反正我没去过的地方多了,属于摊开地图、转一下钢笔,指到哪里就可以去哪里的。于是改看《Journey to Portugal》,作者Jose Saramago曾获诺贝尔奖。

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在看《Heart at the New Yorker》,75年的书。类似《编辑部的故事》。当然写人写故事,没有什么相互关联或爱恨情愁。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喜欢淘旧书,但读的速度却远远赶不上买的速度。读着读着就全乱套了,也更写不出任何感想。现在开始生活给生活做减法,旧书也基本不买了。

大家也分享下读书体会吧?Happy Readin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utuwawa' 的评论 :

谢谢妹妹喜欢!握手啊。“阳光版的张爱玲” - 真的很贴切呢。

让我们多读书、读好书、多交流。
hutuwawa 回复 悄悄话 默默姐,爱死你的博客了。我当初也是只带了一套张爱玲来美国。并不经常翻起,但是知道最爱的文章都在那里,很心安。不知道你后来有没有看过小团圆。让人心碎。特别是想到她这么出尘的才女,却被伤害再伤害。我也很爱jhumpa lahiri.一直觉得她就是阳光版的张爱玲。
pv1630 回复 悄悄话 谢谢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令得清重要' 的评论 :

握手!

可惜我现在浮躁的时候居多,东转西转,网上蹓一下,电视扫几眼,时间就流走了。

还是要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读读书。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一霖' 的评论 :

是啊,文字让人想像和回味。视觉的东西常常让人犯懒,看了也不见得记得。

我也没什么耐心看小说了,短篇的还行。
陈默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金玉木石' 的评论 :

谢谢。过奖了。这个是我的目标。
令得清重要 回复 悄悄话 对我来说, 生活享受最髙境界便是: "一盏灯, 一本好书 和一杯茶或Coffee"------人间天堂。
一霖 回复 悄悄话 文字的东西总是更有魅力。比如是由文学作品而改编的电影,我常常会看了后还意犹未尽地要找原创的文字来读,才感到过瘾。
现在我很少读小说了,倒是喜欢读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你说的“Heart at the New Yorker”,我倒愿意找来一读。:)
谢谢分享。
金玉木石 回复 悄悄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不曾见过你,这句诗当是你的写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