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灰

潮推来,风吹走,留下的,有没有?
正文

郎朗的《黄河之子》不是给中国人听的

(2007-04-21 17:32:15) 下一个
郎朗少年才俊,不但演奏水平高,而且爱祖国,敬父母,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孩子。听了他一次返场弹奏的《一条大河波浪宽》,很又激情,甚为感动。逛店时见到他的新专集 《黄河之子》,连忙购下。听了之后,却不免失望。

首先是曲目的选择,编排。中国民族音乐用钢琴演奏,本来就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的民乐都适合用钢琴演奏,也不是所有用了民族乐器的就是中国的好作品。比如此集中的《龟兹舞》,是今人创作的所谓“古曲”,空洞造作,内涵贫乏,选入此集,实为败笔。被本人认为本集中最大亮色的《黄河协奏曲》,却被洋人一通暴贬低。在我听到中国遭受异族侵略时的悲伤与愤怒的地方,洋人看到的却是”毛夫人钦命“,”集体创作“,“无耻剽窃格里格和拉赫玛尼诺夫”,在我听到郎朗作为一个年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的地方,洋人却毫不吝惜地使用着“糟糕”,“丑恶”,“恐怖”,“令人作呕”等“溢美之辞”。(均见美国《THE WEEK》第305期)。
而那些我认为很失败的曲子,和郎朗不得不同某种民乐器合奏的曲子,洋人倒是大为欣赏。眼光口味,真是南辕北辙,泾渭分明。

再说录制的音量,普遍偏低。除了《黄河协奏曲》由于本身自有的气势与悲愤以外,专缉中其它曲子一个比一个柔靡低弱,(其中《龟兹舞》质量尤其低劣,根本不应选入。)音量也调得不能再低。

亏得洋人居然还给起此盘了个洋名叫《龙歌》,不知是什么意思?那被大肆吹嘘的“HG公司的出色录音”原来如此差劲,莫非洋人心目中的中国音乐就都是这样死阳怪气的?

尤其是排在最后的一曲《枫桥夜泊》,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悄悄地就完了。难道是DG的音响大师们掐算着能坚持着听到这里的人也早该睡着了,出于人道主义原因,不愿吵醒他们?

郎朗少年才俊,不但演奏水平高,而且爱我中国文化,本人一向非常佩服,并以为自豪。但显然入道尚浅,栖人篱下,许多方面不免仍受洋人挚肘,此盘弄得不伦不类,两边不讨好,便是一大遗憾。

希望将来羽翼丰满后,自己全力作主打造一组由中国人按照中国人自己口味介绍中国音乐的精品。

郎朗继续努力,我们拭目以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