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风光

古今中外事,都付笑谈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产品质量问题 (2) -- 说点真格儿的

(2009-02-08 09:06:15) 下一个


在产品质量的国际以及国内争议中,中方常以"价廉物美"作为辩词,这是老王卖瓜。中国产品价廉是实,物美为虚。中方以诚相告也是更为有力的辩词应该是: 我们的就是价廉物不美。市场规律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时,物美价格必然不菲。反之,价廉了必然物不美。要想物美,必然造价成本高,也必然是价格不能廉;物劣,成本就低,价就能廉。所以说,"价廉物美"是一种既不合逻辑又缺乏实质内容的虚头扒脑的传统吆喝,逻辑错内容谬,应该摈弃。

相反,有时厂家能够利用信息的不透明,卖出高价劣质产品,坑害顾客。

中国产品质量低劣的实质,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首先是消费者的质量观念尚不能与时俱进,请看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普通例子: 

1.  约十年前,回国听一群亲戚评述彩电质量,某堂弟说他对他家彩电质量非常满意,因为自买彩电一年来,只去维修部门修理过三次!  其他人应和着齐声赞美,一边牢骚他们自己的彩电一年内维修次数大大超过三次,一边羡慕这位堂弟好运得了一台优质彩电,只我一人在一旁云里雾里:  一台彩电一年内修理三次还是优质?  得这样一台"优质"彩电还要靠运气?  听不懂就试着辩解,可我刚要开始谴责中国厂家不为顾客着想,亲戚们却同声谴责我"叛国投敌"久已不懂国情。那架势让我笃信,如果再来次文革,亲戚们定然大灭亲,将我当美国特务扭送政府机关。

2.  你要是说"十年前"已属旧社会老皇历,那我们就来一段去年回国见闻。老父爱打麻将,每天搓麻终年不断。为能给"老有所乐"增色添彩,花三千元钱买来麻将洗牌机。厂家送货上门来人安装完毕,四位老人兴趣盎然派定座次,边夸这一伟大发明,边就东南西北手推乾坤。不想刚玩不到两钟头,洗牌机就故障停转。电话叫来厂家师傅,我一生气要求退货还款,可厂家说他们的政策是可以负责修理但不退货。刚想进一步发作,老父那边乐呵呵地以主人身份对厂家师傅又是倒茶递烟,又是夸赞厂家服务到家。老父是主人,不让只是过客的我多言,并再次斥责我不懂中国国情。二次受到这般谴责,使我自己都疑窦丛生,异乡客居我坚持"位卑勿敢忧国",自认勤于看书读报,怎么与祖国亲人是那么生分?

这样的例子带不带点普遍性,看官自己下个断言。

问题二,中国商在和消费者的矛盾中,占据着十分不公平的有利地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消费者利益虽也有改善,但在厂商面前中国的消费者依旧是个弱势群体。多年来在,中国"官商"一家水乳交融,很多企业就是政府的一部分。传统上,老百姓不敢和政府对立,也隐含着不习惯和厂家对立。在朝政大事上,百姓期盼明君也忍受昏君,在产品质量问题上,百姓习惯了的思维是: 用残次产品是正常而得到优质产品是交好运。

有这样的不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良民顾客,厂家自己去费劲扒拉花大钱改善质量那叫有病。消费者是"散户",个人无力也不会愿意自己出资用金钱或以物质利益在政府中"买"代言人来保护整个消费者的群体利益,厂家则能够用金钱换取政府的保护,以在产品质量上欺瞒顾客有恃无恐。

这样,消费者的利益在中国无法得到保障时,厂家的合理行为当然是能骗则骗,能坑则坑。加上真正的中国国情是,企业和政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警察小偷一家亲",使得厂家的不法行为更加大胆妄为,以劣代优,以次充好,直至下毒,不到引起社会公愤不会有事。

其实在国内和国际之间,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是很不相同的。国际上,产品问题爆发时,中国厂商一般只得用退货赔款了事。平心而论,这也并不是中国厂家惧怕洋人!  中国人民不仅站起来了,而且已经成了世界列强。但中国厂家在乎国外市场,但不具备垄断能力。所以,受约于市场竞争,出了残次品就只剩下退货赔款一条道,不然后果就是丢失海外市场。可是,国内就不同了。企业和政府"有机结合"打造成庞大的垄断势力,使企业和政府从中双得利,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消费者的空前迫害,不到人怨鼎沸鲜少退货赔款。三鹿出事,能从七月捂到九月,要说没有政府介入维护厂家恐怕无人信服。出事了全国民怨了,害了祖国数以万计的孩童了,政府措施大举出台。抛出企业绳之以法,退货赔款医治病孩。但哪怕枪毙了三鹿的甜文华或咸文华,这些措施至多也只能是为政府撇清自己,而并非是真正在保护消费者。

问题三、中国政府的作为与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为产品质量事故造成社会骚动而采取应急举措,可说是历经磨难。每次事后,中央政府的应急处理都充分体现了"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人员配制物资调集可圈可点,也信誓旦旦日后要吸取教训杜绝后患。可纳闷儿的是,每次事后都有一个高度负责任的政府,可事前的质量责任在哪?  有关质量的理念更新法律惩处和管理措施在又哪里?  看官可能要说,这些中国样样都有。没错,在纸上中国这些都有。但有了这些从理念到制度上的样样健全,为什么问题还是层出不穷! 可以说,这样的"样样俱全"只是为政府新闻发布人回答问题而设,不是为解决质量问题而立。

其次,中国厂商在市场法则中,也是追求利润。但追求利润的过程和手段之一是和政府的"有机结合"。在中国,政府是要"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建设"、有时甚至"政府就是企业、企业就是政府",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和"政府和企业沆瀣一气"是两回事,这政策本身不能必然地导致腐败,就像美国西方的"政企分家"不能必然地避免腐败一样。而腐败是个法律范畴,中国产品屡次三番坑害百姓,反映的正是中国对违法者的法律惩戒不够。在质量国度,中国需要"乱世用重典"。这典要重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在追求利润者的事前"合理计算"中,以非法手段得来的利润要低于用合法途径创造的利润。

最后,要弄清这样一个概念:  立法的目的不是要杜绝犯法,而是"容许人们选择犯法",只是须知犯法的后果是"大刑伺候"。法律再健全也是不可能杜绝某些企业非法地用劣质产品坑害顾客,眼下美国的花生酱沙门氏菌事件,就是企业明知故犯的例证;在优质王国日本,毒大米之类的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同样,中国"政府和企业沆瀣一气"的事,也什么时候都可能存在。三鹿集团在2008年1月被政府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质检总局还向三鹿集团颁发国家级免检产品证书,但仅短短几个月三鹿就犯了事,这其中"政府和企业沆瀣一气"脱不了干系。


产品质量问题复杂,涉及质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消费者集体利益的保护、政府政策和法律惩戒等等诸多方面。虽然在国际国内,中国产品都"不幸"地处于质量问题的风口浪尖上,但问题却决非中国所独有,它是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各国经验表明,随着消费者群体在产品质量斗争中逐渐成熟、企业道德的进步改善和社会信息的更加透明、以及法律惩戒和执法的健全,产品质量问题改善有望但杜绝没戏。

可以这样想象一番:  当中国成为优质产品大国,那时国内国外的产品价格也统统要更上一层楼了。为追求利润,商家又会将廉价劣质商品从世界的另一个制造热源地(比如说非洲)输往世界各地市场,到时又会有另一波的产品质量问题出现。

所以,我这也是在家闲的,胡乱写下这些零碎的"质量问题"笔记,放在博客里,供"有志者"参考,也欢迎"不同政见者"砸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