溛鲋袊?鐣??麟A級
(2007-02-03 20:48:59)
下一个
http://bloguide.ettoday.com/trackback.php?id=YMSk0RuU0Gn00NCIq0xOn4szFjW7vXHX5NV2tbpIL5myJ
人們對階級論、階級鬥爭論很反感。反感歸反感,階級分析有沒有必要,乃至階級分析的好與壞以及對社會之進步、國家之政策和策略有沒有啟迪和幫助?誰能說的清楚?
毛澤東搞農民邉诱{查,進而對中國當時之社會做階級之分析。選對了政策和策略,找對了方向走對了路,因此而能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奪取全國政權。但是,又因為沒有適時調整階級政策與策略,擴大了階級鬥爭,因此而走了一些彎路。
現在學者門為何不做這個文章呢?吃力不討好是一個方面,搞經濟研究、金融研究、股票研究的收益遠大於此類研究是另一個方面。
所以,罎子裏多有JJYY、JJWW談論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議題。有否認階級之存在的,有搞談階級消亡的……。階級果真不存在了嗎?階級的界限模糊了嗎?階級不存在了,共產黨也就不能成為所謂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黨章要改、憲法也得改。文革使人聽到鬥爭或邉泳皖^痛乃至於發怵,問題就在於"你鬥我、我鬥你"的鬥爭的殘酷性,使得人們談階級或階級鬥爭如同談虎色變。我們應該正視階級的存在,而化小階級的矛盾,而制止階級的鬥爭。
根據宜簡不宜繁的原則,當前中國社會應該存在這樣幾個階級:
無產階級(工人、農民)
小資產階級(小業主)
中產階級
資產階級
知識份子和公務員階層
因此,老頑童以為:
先從農民談起:地主和富農、中農或下中農、貧農以及雇農究竟還有沒有?
原則上講,因為土地所有權是集體的,上述之劃分亦然不符合當前中國之實際。在完成土改及農村社會主義改造之前,上述劃分是正確的。成立人民公社以後,所有土地歸公,改變了農民一畝二分田小富農的性質,進入了半無產階級的隊伍。所謂半無產階級也就是因為他們還擁有一塊宅基地、若干自留地。分產到戶以後,由於兩權分開並未改變農民的性質,即:所有權在集體,經營權在個人。
南方發達地區,農民多數不種田了,將土地承包給外來農民耕種,出租土地的叫出租方,承包土地的叫承租方。承租方將約定的收益交給出租方,多餘部分才是自己的收益。
土地承租人或自己或必須再雇用農民種田,那麼,後者就是雇農。
承租人或雇工顯然是脫離原土地而產生的,背井離鄉的原因是貧富差距、資源貧瘠等等。
隨著城市的擴張,各地紛紛出現的工業園區和開發區,農民失去土地,因此出現了"失地農民"一族。土地是集體的,失地後的農民與土地的依附關係不復存在了。
許多農村創辦了村企業,再高級點的就是鄉鎮企業。裏面當然少不了幹活的兄弟姊妹,他(她)們是農民的身份,幹著工人的活。待遇卻不高,產生的剩餘價值是馬克斯也算不出來的。說他(她)們是農民的身份,因為家裏還有0.5畝地。說他(她)們是產業工人的話,並沒納入產業工人的行列。
農村跟城市一樣有電工,可農電工每月拿500元已經是好福氣啦。
農村和城市一樣得搞教育,可鄉村教師似乎一直在為確定身份而煩惱,分配上與城市教師一直拉著很大的差距。他們始終和希望工程聯繫在一起,希望在哪里?
由於中國的土地養活不了多餘的農村勞動力,失地農民又要為求生存,於是,我們隨著農民工的腳步進城。由於偏見,一度時期農民工被冠上 "盲流"的帽子,被社會歧視,得不到社會的關注和愛護。有個叫李昌平的人曾經為此呼籲過,他所在的農村十室九空,人們都外出打工了。其原因是因為種田虧損,虧損的原因是政府收取的莫名其妙的名目繁多的人頭費。李昌平為了呼籲不怕丟烏紗帽,呼籲以後果然丟了烏紗帽。這難道不是階級矛盾所造成的?
許多企業都雇用農民工,有的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社保、醫保尚未普及到他們身上的時候,用"汗幹錢了"形容他們並不過分。
有幾個農民工能混到藍領或白領?
農民無產階級:自耕農、雇農、農民工、鄉村企業工人、失地農民。
這雖然不是農民的全部(農林牧副漁),但也是絕大多數。
土生土長的城裏工人,一種是老國企職工,隨著年齡的增長,多數的他們都已經面臨退休。有一部分隨著企業改制享受內退或協保的待遇回家等退休了;有一部分則買斷工齡與企業徹底拜拜了。正是這些人,面臨社會的巨大變化,面臨著上有老小有小。雖然,取消福利房以後用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下的房改房,但,此房能作為資產嗎?能將他們劃入資產階級的行列嗎?
內退職工一般是年齡離退休尚不足5年的老工人(男,55歲;女,45歲),拿在職時工資的70%,平均也就 700元左右/月。協保職工一般是男50歲以上、女40歲以上不到內退年齡的,拿最低生活費,平均也就 200元左右/月,企業按最低工資額度替其交納統籌。這些人是在國營企業最輝煌的時候參加工作的,兒女們正在或讀大學或讀中學。他們的成長歷史很坎坷,在最需要長身體時遇到三年自然災害,在最需要學文化時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最需要工作時卻面臨下崗。
上帝啊,請賜給我智慧和金錢吧!俺如果有了知識就有了智慧甚至也有了一點點無形資產,多多少少可以在眾多的崗位中找個工作,有了工作就會有金錢,有了金錢俺還對付不了老小?可惜,上述之人們沒有多少資本可以找到工作,不是因為他們年齡大了。年齡大的教授學者們隨便忽悠一本書、一幅字畫甚至一個點子都能換來金錢。這就是差距,人跟人的差距。
內退或協保職工不算失業人員,因為他們多少可以拿到點錢,與企業多少還有點關係。他們肯定是最清苦的一群。他們能有多少積蓄呢?長期的低工資,原指望水漲船高他們卻要待在岸上。沒有文化知識,年齡又大,離出頭之日最短的10年,最短的5年。可是,孩子要上學啊,身體不好要看病啊,他們還能圖什麼生活品質呢?他們屬於半失業人員。
買斷工齡的人,講句不好聽的話是被企業踢出去的人。多則十幾年工齡,少則幾年工齡。雖說拿了幾千或幾萬的買斷錢,奉獻的卻是青春年華。在過去,共產黨的詞典裏沒有失業一詞,失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為此,造了一個專用名詞,曰:"下崗人員"。名詞被造出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曾經在過崗。就憑著他們在過崗的資歷能受聘於什麼專業和崗位,只有碰邭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