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丝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个人资料
正文

俺怀念的一个ID -笑观沧海和他的《龟虽寿》

(2007-12-04 20:49:59) 下一个
如何认识沧海,这里暂且不提,但他的那篇《龟虽寿》,的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对曹操的这首诗一直很欣赏,沧海写的这篇随笔很是让烟丝共鸣了一阵,以至于在以后写牛福海“抽筋”的时候,都有点不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每每想到这句,就不禁联想起《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短的十几个字,当真让人心潮澎湃,回味无穷!

下面就再贴出沧海当年没抽筋的时候写下的随笔,再度共享!









《龟虽寿》这首诗和我的一些点滴 ------by笑观沧海

曹操的《龟虽寿》这首诗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忽然发现随着年龄、阅历和生活场景的变化,对这首诗中的一些认可和取舍以及对其含义的理解也是在变化。下面就回忆回忆我三十几年中和《龟虽寿》有关联的一些点滴,以及自己纵马由缰想到的。开始之前,先看看这首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废话不多说,开始——

虽然很多年过去了,但是还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父亲把我放在他的腿上,教我背这首诗。父亲背一句,我就跟着背一句。那时候常常觉得父亲教着教着就不管我了 ——自己开始不停的背诵了,于是我时常打断父亲,让他等等我。这样几次之后,自己会背了,坐在父亲的腿上,和父亲一起背。记不清楚从什么地方学来的,每次背诵的时候,身子也随着诗句的节奏扭来扭去,头也象教书先生那样晃来晃去。再后来,隐隐约约知道了什么是戒尺,于是手里又多了一把父亲当时作图用的铁尺。再再后来,换成了父亲的游标卡尺,因为当时觉得象“戈”(一种古代兵器),觉得比戒尺还威风。没有夸张的成份,我还没识字之前就看了《三国演义》和《三十六计演义》的小人书,再加上听到一些大孩子的谈论,所以当时我对古代兵器感觉比对我父母亲都熟悉。虽然会背《龟虽寿》,但是这首诗的意思,全然不懂,因为当时还没上学。

上学没多久,慢慢知道了这首诗的部分意思了,但是也仅仅限于字面的意思。虽然绝大部分的字不认识,但是父亲已经开始慢慢的给我解释了。小时候很多听到的看到的,在多年以后才会慢慢的明白,或者在多年之后的某一时刻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这首诗也不例外。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是“老骥伏枥”,只是知道老骥是老马的意思。当时,有一个我家的世交,我叫他纪伯伯,因为小时候一直不知道他的姓氏怎样写,误认为就是“老骥伏枥”的骥。所以当时有很多次都想问这位世伯到底姓纪还是姓马,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在春节的饭桌上叫“马伯伯”,被母亲及时的伸出手狠狠地在我屁股上拧了一把。没办法,母亲和我都习惯了这种方式了,因为我从小就爱胡说八道,而且无边无际。当时要不是母亲及时制止我,可能我连“烈士暮年”都能顺着溜出来。

记得很清楚的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家搬家,在一些旧书里发现了一本《曹操诗集》,薄薄的,很简单的那种粗糙的纸张,上面还能看到没有磨碎的用来做纸浆的麦秸。那本书后来被我偷偷的和一个上初中的大孩子交换了,还来了三本小人书——《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和《火烧联营》,那些小书也没有保存下来,上面画上的“战将”被我给剪下来做成了纸牌,后来虽然被母亲发现,逼着我又粘了回去,但是此书已非彼书了。现在想想,有些可惜了。在那本诗集里,发现了《观沧海》、《屯田令》,还有《龟虽寿》。当时流行练钢笔字,那首《龟虽寿》被我抄了不知道多少遍,渐渐的,整首诗的意思也完全知道了,但是还不能理解。因为当时我还没有什么生与死的概念,电影里的革命战士“受伤了”和“牺牲了”让我很迷惑,认为不管怎么样了,包扎一下都可以活。所以那时候我很勇猛,当着很多人的面表演直挺挺的向后摔,结果后脑袋撞在了楼梯上,缝了三针——真的被“包扎”了。当天晚上父母给我形象的解释了什么是生和死,那是我第一次对人生有了恐惧。睡觉的时候觉得害怕,跑到姐姐的被窝里才慢慢的睡着。对于生和死的知晓,也让我想到了《龟虽寿》里面的生和死是怎么一回事。围绕着这首诗,有一段时间一直问了父亲无数个为什么。父亲可能怕给我说的太深会影响我,有一次给我买了好几个荔枝罐头来分散我的注意力。那可是我小时候包治百病的万金油,我美滋滋的享受了几天之后,又开始蹭到父亲的身边继续那些问为什么了。

中学六年,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用在读国外文学和飞雪连天射白鹿上面了,很长一段时间《龟虽寿》都没有在我的脑海里出现过,记得好像是语文课本里有,但那时候经常逃学,所以不记得在课堂上学过。直到有一次在历史课上和另外一个同学捣乱,老师叫我们到黑板边上面壁(就是背对着全班同学站着,因为我少年的时候比较爱捣蛋,老师怕我面对大家影响上课,所以就面壁),然后说:“同学们,我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希望你们不要少壮不努力……”。这句话让我又想到了那首《龟虽寿》。那节课我对着墙壁,一个劲的在回忆那首诗的每个字怎么写,还有小时候的那些为什么。没有什么感觉,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和我一起罚站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痛哭流涕了,所以被很快“释放”了,我因为面无表情没有悔过之意,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进行再教育。我趁机也请教了老师《龟虽寿》的含义,其实主要目的也就是为了跟老师套近乎。没想到那个渊博的长者真的开始给我讲了起来,很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那种激昂。就是那个时候,我才对这首诗的背景有了一些了解,对曹操的看法也从《三国演义》的影响上有了一些矫正。可是,慢慢的,老师的语调越来越低,最后透出一种豪情已逝的无奈。这是我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自己体会到的。其实这种无奈是一种老之将至的无奈,那个年龄的无奈。

我发现很多的古代文学的抒情作品,特别是古诗和古词,大多数的“豪放派”即使开篇再豪放,最后都是透出一些无奈。比如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八百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何等的铁马金戈,何等的豪迈,可是最后却来了一句“可怜白发生”!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开篇,可最后却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是两个很典型的例子,只要留心一下,不难发现豪放题材文学作品的一些通病。所以和豪放词比起来,我更喜欢婉约词。可能带着一点感慨和忧郁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普遍现象吧。曹操也是一个文人——文学之人,所以也跳不出这个圈子。中学的时代,是个叛逆的时代,也是一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代。那个时候,为了认可自己的一些性格,往往会去找一些文字性的东西去主观的证明自己。因此,《龟虽寿》里面大部分的含义我是否定的,但是 “志在千里”和“壮心不已”却被自己那来所用。这两个词对我的中学时代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考砸了的时候经常用这两个词安慰自己,但是从初一时候的倒数三甲到高三时候的和曾经的望其项背的学习偶像们看齐,这两个宝贵的词语对我还是一直起鞭策作用的。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没有很喜欢《龟虽寿》,这只是我接触的诗词之一,那时候思想浑沌,没有什么选择。其实我现在思想也挺浑沌,至今还是觉得自己是文盲,没开玩笑。

----------------------------------------------------

PS:本想好好开沧海一个玩笑的,因近来有事,很快要回国一趟(估计不会抽血,就是抽,咱也支持! 靠,中国早该如此了。。。),就先放过泡这一回! 在这儿先祝朋友们圣诞快乐、新年快乐!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朋友们,干一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