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澳洲专版》报道小彩金的故事。
昨日,这个感天动地的孝女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帮助下搬进了新房。本报与兴宁市人民政府在兴宁市罗岗镇为小彩金举行了“广州日报见证人间真情,爱心使者恭贺彩金乔迁”的简朴的新居乔迁活动,远在万里之外的澳大利亚热心读者打来祝福电话,17名非亲非故的香港同胞专程包车前来道贺,本报记者也为小彩金送上来自广州的心意。
文/图:记者 叶仕欣、翁晓鹏、胡亚平、骆昌威
通讯员 罗伟义、李冲、何辉凡
兴宁探访篇
小彩金:“我会加油的!”
“劈里啪啦……”昨天下午,在阵阵喜庆的鞭炮声中,兴宁孝女小彩金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在海内外热心读者的资助下,搬进了7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下午3时许,17位香港爱心使者专程包车,风尘仆仆来到小彩金的新房,和小彩金一起感受这喜庆的一刻。
爱心使者们在小彩金的带领下,逐一参观了彩金的新房。他们看到新楼房装了电话,添了红木桌椅,买了煤气炉等一批新用具后,都非常高兴。
“看到小彩金生活切实改善后,我们今天都很开心。”如今已70岁高龄的茹先生,为了小彩金的生活和梦想,已经是第三次踏入山区为彩金操心了。茹先生回忆说:“2005年9月6日,我看到香港媒体转载《广州日报》关于小彩金的报道后,觉得这个小女孩照顾残废瘫痪的养父母,不离不弃的精神让我很感动。”于是,茹先生通过广州的亲戚,联系到本报记者,和好朋友陈先生一起,发动朋友们筹资帮助小彩金。
“我们每个月将给小彩金500元基本生活费,现在筹集到的捐款,能够供彩金生活到21岁。”茹先生对记者说。
受助不忘本:搬回旧家也能活
在小彩金的带领下,记者们来到她的旧家。说是家,不如说是两间倾斜的土坯房,仿佛随时都会坍塌。推开房门,记者惊呆了,房间里昏暗潮湿,结满了蛛网,墙上积满了青苔和污垢,几乎所有的家具都将近散架。
小彩金指着屋顶拳头大的破洞说:“以前爸爸还能收拾一下房子,他瘫痪后,我个子小,根本爬不上屋顶,只能眼巴巴看着。”一到下雨天,小彩金就要不停地用盆接雨水,以免父母被淋湿。罗岗镇罗东村村主任陈六招说,这个村有1000多人,数小彩金家的房子最差了。
罗岗镇书记彭连坤告诉记者,有天早上6时多,天气特别寒冷,他在村里随便走走,就看见小彩金赤脚站在村里的水沟边正在洗父母昨夜被屎尿弄脏的衣裤,洗完了还要回去帮父母做饭才能上学,令他十分感动。父亲瘫痪后,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小彩金肩上,每天要把饭菜做好端到二老床前,要烧好洗澡水提到二老身边,上午做课间操时得赶回家为养父换屎尿裤,下午要为养父洗屎尿裤,晚上要替养父擦身,半夜还得起几次身侍候养父大小便。
尽管如此艰苦,小彩金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个学期英语考了96分,还考上了镇里最好的罗岗中学!”
困难的生活在爱心人士帮助下发生变化,记者忍不住问彩金,如果现在要她从新房搬回旧房住,还能习惯吗?小彩金不假思索地说:“可以呀,这个地方还是我的家,爸爸就是在这里把我养大的,为什么不能住?”
彩金有遗憾:
爸爸未住上新房
来到小彩金家后,记者知道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上个月底,小彩金的父亲因肺结核不幸去世,这让彩金很伤心,因为这个家虽然贫穷,却让她获得了一个孩子最珍视的亲情之爱。
说起养父,小彩金一下子变得神色黯然,“爸爸对我很好的,他会修锁、会看病,我们本来很幸福!”父亲突然去世没能住上新房,小彩金十分难过:“新房的光线好,当时还想以后可以扶着爸爸坐在客厅里晒太阳,没想到父亲竟然一天新房都没住就走了。”一想到这里,小彩金的眼圈又红了。
“现在就是要把妈妈照顾好,还要把学习搞好,以后才能有本事像那些帮助我的人一样去帮助别人!”记者准备离开时,小彩金再次请求记者:“一定要帮我感谢那些关心我,爱护我的人,我会加油的!”
澳大利亚连线篇
孝女故事两上澳洲专版头条
“小彩金很幸运,她的故事在《广州日报·澳洲专版》报道后,感动了许多海外华侨,希望小彩金照顾好亲人,不要放弃学习。”昨日,星岛日报《广州日报·澳洲专版》编辑吴景亮在澳大利亚得知小彩金搬新家后,通过越洋电话寄语小彩金,并带来了大洋彼岸对小彩金的祝福,吴景亮还向记者透露了这篇报道上版前后的故事。
小彩金是海外华裔孩子的榜样
“这个孩子才11岁,面对的是养父母,并非亲生父母。当时我看到《广州日报》这篇报道后,很感动,我自己也有孩子,我想,在澳大利亚的华侨看到这条新闻后,肯定很有感触,他们不但可以让自己的孩子了解祖国,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教育下一代也很有感染力。”
吴景亮回忆说,在去年9月6日,他看到这条消息后深受感动,因为海外华侨子女的生活条件比较好,但在祖国大陆,还有不少农村比较贫穷,如果把这条新闻转载出来,肯定能在海外华侨中引起共鸣。此外,海外华侨子女接受中文教育本身就不容易,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小彩金孝敬长辈的故事,正好给家长教育孩子提供了具体真实的例子。处于这样的考虑,吴景亮当天便把小彩金的故事放在了《广州日报·澳洲专版》的头条,而且占了1/3的版面,浓墨重彩报道小彩金的故事。
果然,《兴宁11岁养女撑起苦难的家》9月7日在星岛日报《广州日报·澳洲专版》见报后,在海外华侨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在接下来的一周内,澳洲版编辑部便不断接到墨尔本、悉尼等地华侨打来的电话,他们都被小彩金的故事感动了,除了想进一步了解小彩金的情况外,还纷纷提出要给小彩金捐款。
2005年,星岛日报《广州日报·澳洲专版》再次在头版位置转载《爱心使者欲筹款为小彩金建房》,报道海内外热心读者为小彩金所感动,奉献爱心的真情故事。
“彩金来澳可以住我家”
在得知小彩金搬新家后,吴景亮除了祝贺小彩金,还通过越洋电话寄语小彩金“在细心照顾好亲人,不要放弃学习。”吴景亮表示,小彩金的学习成绩不错,今后在照顾好亲人之外,不要放弃学习。“如果有条件有机会的话,可以让小彩金到国外看看,如果来到澳大利亚,可以住到我家里!”吴景亮说。
吴景亮告诉记者,其实他从小在国内长大,现在每年都还回广州,现在偏远山区还有不少“小彩金”需要帮助,这次报道还有一个特别意义,就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让社会更加关注山区的发展,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行动中来,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得到关爱和帮助。
澳大利亚老人赡养费资助彩金
本报小彩金的报道见报后,先后被中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的媒体转载,不少澳大利亚读者从报上看到小彩金的故事,感动异常,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小彩金的联系方式,为她送去捐款,聊表心意。一位澳大利亚读者还将自己每月维持生计仅有的赡养费寄给小彩金帮助她。
昨日,记者通过越洋电话连线到身在悉尼的这位陈女士,她告诉记者,当时看到这篇报道后,非常感动,她先后给小彩金写了7封信,第一次就寄了50元澳币,还有一次特意寄了120元澳币,要彩金的班主任陈老师给彩金买些冬衣和鞋子,并写信问彩金的生日,希望能送块手表给她。
陈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后来才知道,陈女士是一名60多岁的老人,生活并不富裕,仅靠赡养费维持生计,所以就写信告诉她,小彩金已得到海内外很多人的援助,生活问题基本解决,陈女士才没有再次汇款。
海外影响篇
过半在澳华人追捧本报专版
“在移民来澳大利亚的大陆华侨中,有50%的读者平时都看《星岛日报》,看《广州日报·澳洲专版》。”澳大利亚《星岛日报》总编辑黄继昌昨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日报·澳洲专版》2003年在澳大利亚出版后,就受到当地华侨追捧。
“《广州日报》是国内的主流媒体,消息权威,华侨读者都爱看,澳洲专版在短时间内就成功进入澳大利亚主流社会。”黄继昌说,像小彩金这样的故事很受华侨关注,尤其是“百名党员救治百名特困病人”大型策划在澳洲版上连续报道后,在华侨中产生极大反响,有大批华人向广东的贫困患者捐款。
黄继昌告诉读者,在这过半读者中,有超过1/3的华侨来自广东和福建,看到本报专版很有亲切感,从某种意义上讲,《广州日报·澳洲专版》也是当地华人了解广东了解广州的主要窗口。读者通过澳洲专版了解政府政策方面的信息,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等信息。
《广州日报·澳洲版》于2003年8月12日开始随澳大利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星岛日报》出版,报头用中英文,每周6期,每期一个大版,其中周六为周六与周日的合刊,及时向澳大利亚的华人读者和澳大利亚朋友报道来自广东、广州的最新消息,在澳大利亚的华人,尤其是在广东籍的华人中间产生了热烈反响,成为在澳广东人士了解广东、广州的主要窗口。
新闻回放篇
为照顾养父母痛舍亲生父母
兴宁孝女小彩金是年近七旬的彭嘉祥夫妇的养女。三年前,养父彭嘉祥不慎在家门口摔成瘫痪,亲生父母希望将女儿领回,但小彩金却情愿留下来照顾病残的养父母。11岁的小彩金成为全家的主心骨,包揽家里所有的活,每天早上5时多起床,一直到深夜甚至凌晨时分才能休息。虽然家务繁重,小彩金却没有放弃上学,上学从没有迟到早退,成绩在全班处于前列。
2005年9月5日,本报以《11岁养女撑起苦难的家》为题报道小彩金的孝心故事后,不但感动了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的众多读者,当这篇报道被澳大利亚星岛日报《广州日报·澳洲专版》转载后,也感动了众多澳大利亚读者,许多当地华人被小彩金的孝心故事深深感动,帮助小女孩彭彩金的电话从澳大利亚、中国的香港、深圳、广州、四川、珠三角其他城市不断拨来本报,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这个不幸的家庭献一份爱心。
2005年9月15日,香港的三位爱心使者带着数十位香港读者的浓情厚意,将3.7万元捐款送到彩金父亲彭嘉祥手中,当他们看到彭家仅有一间20多平方米住房且还是危房时,就与罗岗镇副镇长黎国栋商议,当场决定由当地政府为彭家解决建房用地,他们负责筹款,尽快为彭家建一幢新房。
今年4月2日,69岁的茹先生再次带领香港爱心使者一行4人来到兴宁,将香港热心读者们共同捐赠的8万元建房款交到负责为小彩金一家建新房的罗岗镇领导手里。兴宁市副市长罗利娜和罗岗镇党委彭书记表示,彭彩金家的新房4月3日便开始动工,保证让小彩金一家尽快搬进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