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06.20  中国时报
 去年美国的全年贸易逆差创了历史新高,达到六千一百亿美元。上星期五美国商业部公布了今年第一季进出口统计的最新数字,前叁个月的贸易逆差金额又刷新
 了纪录,达到一千九百五十亿美元之巨。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今年美国全年的贸
 易赤字将冲破七千八百亿美元,接近国内生产毛额的百分之八,也相当於去年全
 球贸易总额的百分之四。无论就绝对规模或相对比重而言,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
 一个国家曾经连续多年出现如此巨额的贸易逆差,世界贸易体系也从来没有承受
 过那麽严重的结构性失衡。
 赤字持续恶化 霸权渐松动  这个巨大贸易失衡状态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反映美国出口竞争力的持续衰退,也不仅意味着美国过度消费与储蓄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也不仅仅意味着美元汇
 率由於短期资金流动的冲抵而被严重的高估;美国庞大经常帐赤字的更深层意涵
 是:美国霸权的经济、政治与军事根基正日益松动,战後美国一手建构的全球秩
 序即将面临一连串震汤与调整,而这个秩序重组的过程必然不会平静,甚至也不
 会和平。
 支撑美国一枝独秀超强地位的四大支柱是:美国在幅员、自然资源与经济规模上的得天独厚条件,在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上长期保持相对领先,在正当性与意识
 形态建构上始终独占□头,在军事与安全领域更享有无人望其项背的绝对优势。
 这四大支柱撑起了美国对全球事物的支配地位,也撑起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
 位。在过去几年中,这四大支柱的下沉现象日益明显。这四者之中,领先优势流
 失最快的就是生产力与国际竞争力,而这恰恰是支撑一个霸权最关键的基石。
 美国屡创新高的贸易赤字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其国际竞争力优势日渐流失的大趋势,但单单统计数字还不足以说明其产业的严峻形势之全貌。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
 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其趋势更令人震惊。正如《美
 国商业周刊》所描绘的,美国的进出口产品结构越来越像是一个第叁世界国家:
 在资本与技术密集产品(除了航太、制药与生物科技等少数产业外)方面的逆差
 越来越大,在农产品与原物料产品方面享有大量的顺差。与此显明对照的是,美
 国最大的贸易入超国(中国大陆)的产品结构却越来越像一个发达国家,在二○
 ○四年其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值,已经达到出口总额的百分之五十五,其中成
 长最快的是资讯科技与机械产品。这个数据所揭露的全球性生产基地移转过程,
 其规模之大、速度至快、以及涉及的产品面向之广,在几年前任何人都无法预料
 。
 产业竞争优势 向大陆倾斜  这个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变化,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加快脚步。这个时期,美国企业开始大量采用海外生产或海外代工策略,这个策略明显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加
 速盈馀增长,也造就了股市的荣景。同时,这个策略也是美国经济学家所津津乐
 道的九十年代「生产力奇迹」与「低通膨成长」的幕後功臣之一。但这个策略也
 意味着,美国在越来越多的产业领域内,开始出现生产技术与熟练技术工人大量
 流失的现象。等到中国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後,这个过程更以倍速前进,无论是低
 附加价值或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无论是低阶制程或是高阶制程,无论是产品研发
 或是制造,都有可能加速移往海外,特别是中国大陆。
 在短短几年之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大小产业,接二连叁的被进口产品完全攻陷,从中国进口的替代性产品通常在价格上享有百分之叁十到五十的压倒性优势,
 让美国业者几乎没有任何招架的能力。由於中国企业善用後发优势与经济规模,
 其对美国产业构成的生存压力,远远超过七十、八十年代来自日本以及东亚四小
 龙的挑战。
 这些「中国制造」的产品,其品质提升之快有如捷豹,数量增长之快犹如潮水,在短短几年内,不是将美国的国内制造者打得溃不成军,就是迫使美国企业将生
 产活动全面外移。这些移往中国、印度或东欧的生产活动,绝大多数都将一去不
 复返。产业空洞化的现象不仅仅席卷家电、卫浴、家具、汽车零组件这些传统制
 造业,也侵蚀了塑胶喷出成型、模具铸造、工具机、特殊钢、自动控制这些关键
 性产业。甚至像3COM这样顶尖的高科技公司也被迫藉助中国大陆的华为在数
 据通信产品上的先进设计、制造与维修能力,来对抗产业巨人思科(CISCO
 )。按照这个趋势下去,美国得以享有独步全球的核心技术之竞争优势产业的范
 围将日益减缩,连美国最引以为傲的国防工业,也开始面临严重的技术自主性流
 失与生产成本高涨的困境。
 庞大军备支出 美国反内伤  近年来美国的武器采购支出急速膨胀,让整个研发新武器的机制几乎面临裂解之虞。这一方面是因为人谋不臧,五角大厦的武器采购过程被少数利益集团绑标的
 问题越来越严重;但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的国防工业越来越缺乏一个深厚、
 广大的民生用品产业为其後盾。在许多高科技武器之关键零组件限国内采购的规
 定下,特殊规格下的小量生产必然导致研发与制造成本的不断攀升。像是F-22新
 一代战机,二十年前规画时,预估每架成本为叁千五百万美元,空军预定要买七
 百六十架,现在每架成本高达叁亿叁千万美元,只买得起一百八十架。照此趋势
 下去,尽管美国的国防预算占全世界国防支出总和的一半,美国要在高科技武器
 领域维持唯我独尊的优势将日感吃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的民主体制似乎也逐步丧失回应挑战的能力。在布希主政的五年期间,在施政目标与国家资源配置上出现严重的偏差。在过去五年内,美国
 的累计国防支出高达一兆九千四百亿美元,累计的国债馀额也冲破国内生产毛额
 百分之七十五的大关。在此同时,国内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等与低收入家庭
 的社会安全保障大幅缩水,国内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空前庞大的军备支
 出,却不能帮助美国获得更佳的安全屏障,也不能帮助美国挽回跌落谷底的国际
 形象与领导威信;无远弗届的军事投射能力,并不能替美国企业抢回失去的市场
 、压制日趋高涨的进口能源价格,或挽回流失的产业竞争优势。
 大陆美国起落 国际掀震汤  面对中国、印度的快速崛起,在美国国会殿堂内,很少听到实事求是的政策辩论,而是充斥着找寻经济陈疾替罪羔羊的民粹诉求,或是助长保护主义情绪的陈腔
 滥调。行政与立法部门面对产业空洞化、失衡的贸易结构、失控的财政赤字、以
 及美国经济对亚洲央行资金挹注的高度依赖,基本上是抱持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态
 ,连素称英明的联邦理事会,也只能以维持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勉强支持美国
 的经济荣景。
 这些景象意味着,世界经济在短期内(叁到五年)必然要经历一场比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还要更为剧烈汇率风暴。在中期内(五到十年)全球性生产基地
 移转过程的加速进行将导致日趋严重的双边贸易冲突,甚至危及全球自由贸易体
 系。在一定期间(十到十五年内),美国对全球事物的支配能力将明显滑落。这
 场结构剧烈的调整过程,必然不平静;我们只能祈求至少过程是和平的。对国际
 社会而言,中国是否能「和平崛起」与美国是否能「和平衰落」,其实是一组紧
 密关联的命题。
 支持美国工业正在全面衰退的观察  “ 在短短几年之间,美国制造业部门的大小产业,接二连叁的被进口产品完全攻陷,从中国进口的替代性产品通常在价格上享有百分之叁十到五十的压倒性优势
 ,让美国业者几乎没有任何招架的能力。由於中国企业善用後发优势与经济规模
 ,其对美国产业构成的生存压力,远远超过七十、八十年代来自日本以及东亚四
 小龙的挑战。”
 这是的的确确的事实。当初八十年代美国的企业,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来对付国外的产品竞争,很多基干产业不但保持了下来,而且进步了,也是支持美
 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支柱——企业信息产品采购。现在面临中国低端产品的竞争
 ,他们有些完全拿不出办法的样子,结果就是,如果外移工厂的速度慢了,就是
 死亡(现在的Maytag,就是一例)。而外移工厂,就是移到中国。但是这正是美
 国工业的饮鸩止渴。
 正如文中所说,“在美国国会殿堂内,很少听到实事求是的政策辩论,而是充斥着找寻经济陈疾替罪羔羊的民粹诉求,或是助长保护主义情绪的陈腔滥调。行政
 与立法部门面对产业空洞化、失衡的贸易结构、失控的财政赤字、以及美国经济
 对亚洲央行资金挹注的高度依赖,基本上是抱持拖一天算一天的心态,连素称英
 明的联邦理事会,也只能以维持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勉强支持美国的经济荣景。”
 这是我们看到的事实。其实美国本身不是没有办法的,美国完全有能力来阻止产业的流失。也不必采取贸易战的自杀办法。但是,这就是事情的本质所在了:金
 融资本的恶性追求已经绑架了全民的利益。
 如果这样的局面再继续下去,战争就是唯一的前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