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涣:介绍《寻找生命的意义》zt
(2007-06-17 11:58:52)
下一个
华夏快递 : 胡涣:介绍《寻找生命的意义》
发布者 yq 在 07-06-17 09:33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胡 涣·
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1905-199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二战中被投入纳粹集中营,历经九死一生,其父母、兄弟、妻子皆死于集中营。弗兰克尔凭着坚强的毅力得以生还,出狱后就其集中营经历写出《寻找生命的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广受欢迎,被多次重印和再版。我在书店买到的这一本是其英译本的第73次印刷。出版六十年后仍能在书店的书架上找到,足见其思想的生命力。
弗兰克尔作为心理学家和大屠杀幸存者的双重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常人体会不到的感悟。Allport教授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和财产,他所有的价值观都被践踏得粉碎,他每天都面临饥饿、寒冷和暴行,他每时每刻都可能被拉出去处死。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怎么还能觉得生活值得继续下去呢?一位亲身经历了这样极端环境的心理医生的话是值得一听的。”
支持弗兰克尔在这样的绝望中活下去的,是他的发现:人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丢失不了的,是在丢失了所有别的东西之后还有的。这就是,人在任何一个给定的环境下,都有选择自己心态(Attitude)的自由。他为自己选择的心态是:接受现实;在今天、在囹圄之内发现生活的意义,而不是寄希望于明天。
弗兰克尔认为,人生的意义有三个层面:创造、经历与心态。
首先,人通过创造出自己以前没有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多数人的理想,比如当个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拥有一所大房子,培养一个好孩子,在公司得到认可、获得提拔,等等,所追寻的人生意义就是在这个层面。也即马斯洛所谓的“自我实现”。在创造层面,人是个演员,扮演着主动的角色。
其次,生命的意义还体现在经历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人是个观众,是个被动的角色。旅游、看电影、读书、体验被爱的感觉,就是在经历层面追寻人生意义的种种体现。
第三个,也是最高的层面,是心态层面。弗兰克尔解释道:“即使是一个最绝望无助的人,在面对着一个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时,他还是可以超越自己、战胜自己,进而改变自己。他可以把一个人生悲剧转变为辉煌的胜利。”在这个层面,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但这个观众不是在看着别人表演的观众,而是在看着自己表演的观众。正因为看到了自己的表演,所以才能耻于自己的表演,才能让自己的表演更尽善尽美。
由此我想到了一位面对死亡的人和另一群面对死亡的人。一位是“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一群是河南艾滋病晚期病人。我被网上那些艾滋病人的照片震惊了。震惊之一是病人症状之恐怖。虽然以前也有耳闻,但百闻不如一见。震惊之二是病人的表情之干枯、绝望与无助。同样是面对死亡,我对前者的感情是敬,是自惭形秽;对后者的感情是悲、怜、和一种想要施舍点什么给他们的欲望。这鲜明的对比,大概可以作为对生命意义之最高层面的注解吧?
弗兰克尔对快乐的论述也很精彩,翻译一段如下:
“在欧洲人看来,美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人被要求必须快乐。但是快乐不是能直接追求得到的。人只能去追求因,而快乐是果。人要快乐必须有一个理由,而理由一旦找到,快乐就会不请自来。所以,人不是去寻找快乐,而是去寻找让他快乐的理由——通过发现在当下的环境中蛰伏着的意义。
“快乐对理由的需要与另外一个为人类所独有的现象很相似:笑。如果你想让别人笑,你必须给他一个理由,比如说,你得给他讲个笑话。强求他笑,或让他强求自己笑,都不可能让他真的笑出来。这样做就像照相时让人说“起士”,结果发现照出来的是僵硬的假笑。”
用这段话我们可以来理解,弗兰克尔所说的“把一个人生悲剧转变为辉煌的胜利”是不是鲁迅所鄙夷的“精神胜利法”呢?鲁迅所鄙夷的是没有理由的、空洞的精神胜利,而弗兰克尔描述的是有理由的、真实的胜利。这胜利不是打败了别人的胜利,而是战胜了自己的胜利。陶渊明的退隐田园与阿Q的虚妄,都可以说是精神胜利,但胜利表面之下实质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弗兰克尔曾治疗过无数有自杀倾向的心理病人。很多病人告诉他,他们多么庆幸自杀没有成功,他们现在觉得多么快乐。看来,对于很多人,只有当死神真正逼近时,生活的意义才彰显出来。况且,没有亲眼见过死神面孔的人,谁又敢夸口说已经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呢?弗兰克尔于1997年去世,享年92岁。他曾每天都仰仗死神的鼻息而生存,却因此无比清晰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他的长寿也许是对他的理论的一个最好的旁证吧。
□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