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说●无闻

卍卍卍卍《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卍卍卍卍
正文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03)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2007-02-10 05:58:48) 下一个

  《首楞严经》正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首楞严义疏注经》: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起信》名为“业相”,故《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
  此经名为“异相”者,异有二义:
  一、相望论异,谓不觉则动,觉则不动,“动”异“不动”故。
  二、当体论异,谓此业相具能、所故,有生灭故。
  今此文云: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即当体论异也。真觉妙明,本非能、所相;无明不觉,妄认为所。妄所成故,妄能随生。能、所二心,不相离也。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即相望论异也。一真之体,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故无同异。能、所妄分,二相俄起,显然成立相异无相也,亦名“动相”,异“静心”故。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起信》名为“转相”。故《论》云:“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转者,起也,转前动心起成能见故。
  今言“异彼所异”者,能异即同相,所异即异相。欲异异相,须立同名。前异于真,今异于异。
  待异立同,又粗显故,亦名静相,静异动故。此静待动,非绝待静,故云“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起信》名为“现相”。故《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此则梨耶三境现也。
  今云“同异发明”者,由前同异二相相形显发故,遂令心相转粗,能成外境,形对前二而立此名。
  非前静相,故名“无同”;非前动相,名为“无异”。此则待同异之无同异,非绝待之无同异也,故云“同异发明”也。
  此之三相本识分齐,流注生灭念念不息,非凡夫二乘之所能觉,由彼一念无明所起。《起信》名为“不相应染”,唯佛究尽,故文云:“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

  《首楞严经》正脉疏: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此即“现相”相分也。《论》标为“境界相”,又自释为能现相。
  首句是能成之本。“无同异中”,即“业相”之中也。《唯识》曰“相见俱依自证起”是也。同者,无差别境也;异者,有差别境也。业相之中,就实论之,既一体一相,能、所不分,故迥然无此二种境界也。
  次句以下俱是所成之境。炽然者,火光盛貌,虽表显著,然火光但明于夜,亦表暗中显著,以此境界虽显,尚在本识中,未大显著,故如火光明于暗夜之中也。又虽在本识,亦已炽然,如火夜发,岂同前二相。一则无境界,一则不可知哉。昔人见说炽然,度其显著,不敢定为细境,而释为六粗。不察《论》文自释“生灭因缘”,释至“现识”,则曰:“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又曰:“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何乖今经炽然之说。故知此科决是境界无疑。“炽然成异”者,言从此“无同异中”忽然见种种差别形器,即结暗为色之始相。此句是现有差别之境也。
  “异彼”二句是现无差别之境,即空生大觉始相。上一异字是不同之意,下二异字,仍是前差别之境。夫既异异而又因异,可见全是傍显之意,盖言非先异后同,但是见异时,傍显无差别处,便是同境,立字取意即显也。常途约生起次第空沤,先发界相,后随此约转相见境,先见界相,傍显虚空,故作如是说也。随宜无不可耳。
  末三句即仿佛有众生相也。然必“同异发明”者,以上异之与同相形,而显此众生之境不同上之二境。良以仿佛有形貌差别,殊于同境,即不同虚空,故曰无同;仿佛有运动灵觉,殊于异境,即不同器界,故曰无异。
  问:既即世界、虚空、众生,与下粗境,何所差别?答:尚在本识中,结暗忽现愰忽未定之相,与彼粗境中三法作胚胎耳。
  问:《论》惟浑标境界,而经乃三相具陈。多少不类,恐不相当。答:《论》之前标虽浑,而后之自释尤详。如前所引能现一切境界,疏取《瑜伽》释之,谓具根身、器界、种子。又五尘对现,疏释乃谓且举五尘而实通现一切境界。由此观之,论疏皆言一切境界,何所不该,奚以三相为多。况器界之释,何非同异二境。根身之语,何非知觉众生。而种子不出情器,且五尘尚不为多,三相何嫌太广。是知此节科当现相,则经论如出一辙矣。复有人以此配属三细,其意诚迂(
  问:通上顺释三相,甚生次第。但释“因明立所”,则曰因妄为能明,引起所明,以立业相。此虽经无能字,推意补之,亦通。次经明言,因所生能。子即释为业生转相,似亦自然之序。但妄明既以业相为所明,转相亦以业相为所见,此何别乎。又转相何不以境界为所见乎。
  答:汝言妄明以业相为所明,此言非是。盖妄明最初依本觉起,妄以本觉为所明,本不期于业相。其奈本觉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觉卒不可明,而徒以带出业相为所明耳。故佛言:“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其旨显然。
  汝次言转相妄以业相为所见,斯言不差。盖转相依业相起,妄以业相为所见,本不期于境界。其奈业相元无可见之相,由是业相卒不可见,而徒以带出境界为所见耳。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其意更显。是故经文“所”之一字,上下连带二“能”,而上隐下显。且上为生所之能,下是所生之能,如祖与孙,何言无别。“能”之一字,上下连带二“所”,而上显下隐。且上为生能之所,下为能生之所,亦如祖孙,那得混同。
  至于摄论谓转相所缘境不可知者,正约其缘业相之初心为言,而记主便指境界非也。此二皆以心取心,真隐似现,所谓非幻成幻法也。如人瞪目欲自见眼,本不期于空华,其奈眼非可见,而徒以带出空华耳。以喻详法,居然可了。
  问:论无能所,经何广陈。答:文法不同耳。论是次第,下依上生,故不彰能所。经是钩锁,上引下起,故能所多陈。观经无明位中已即累言所明,何疑业相不为所耶。会文取义,经论无不合矣)。最初微细已竟。

  《首楞严经》通议: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明全真起妄)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上总出妄相,下正明六粗)】
  此原倒妄之由以显六粗相也。“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谓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遂为不觉,成阿赖耶识。由此即有微细三相,而六粗已兆,则世界、众生种种差别之相炳然现於藏识之中。是则本无同异而今有之,法尔齐现,故曰“炽然”。
  “异彼所异”下四句从一“所”字以拣迷中之同异,将显六粗之相也。“所异”,即“炽然成异”,谓“无明”为能异,“世界”等为所异。今就异中拣有一法不同“所异之世界”,乃“虚空”也。所谓“迷妄有虚空”,因“世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恒一故。以“虚空”静而“世界”动,动静“发明”,则又立一法为“无同无异”,乃“众生”也,以众生有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此则迷中从三细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知觉乃众生”,此一念圆具故。下文佛自释之也。

  《首楞严经》要解: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所谓“无同异中”,是说在念未生之前,我们这个真如佛性,既没有同,也没有异,当体就是一真法界,所以根本无所谓同异。但是,因为在无同异中,生出同异之见,于是“炽然成异”。什么是同异之见呢?就是觉外有明,明外有觉。有个觉体为你所明,那么在无同异中,就分出来个异。“炽然”就是动得更加厉害,更加猛烈,就象火烧起来以后,烧得越来越旺,在生出同异之后,再异上加异,这就是“炽然成异”。
  因为动得越来越厉害,在异上又加异,这时候地、水、火、风等几大种性依次现形、现相。我们刚才说三细是业相、转相、现相,现在这个虚幻的相要转为现相了。种性一起,就会生出分别,我们开始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就是现相,现相之后就要分别。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山河大地都是由妄动动出来的,如果不妄动,就没有这些事情,这个叫做“觉明空昧”。在你有了觉之后,蹲在里面往前看,这个时候虽然没有眼睛,没有根尘,但是有一个要看的念头。比如我们做梦的时候,虽然感觉不到这个身体,但还是感觉到自己在看,这个能看、想看的知觉性并没有消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