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事情往往不坏到底是不会好转的

(2007-02-27 14:52:11) 下一个
事情往往不坏到底是不会好转的

我一贯不舍得买书。我可能是实用主义者,以为书读了就没用了,所以不值得买。当然也中了那“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的毒。我虽然一页书都没抄过,却也买了一些书。印象尤深的是我那套《三稀堂》,印刷之前就毫不犹豫地预定啦。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钱可是特别的紧啊!后来出国,我就把所有学术书都给同学了。那套《三稀堂》就放我父母亲那儿了。结果我弟弟为了讨好他的女朋友把我那套《三稀堂》借给他的爱好书法的未来的老丈人啦。大家可以想象,可苦了我那《三稀堂》啊,给搞的墨迹斑斑。为此,我还跟弟弟发了一通火呢。最后我把我那套《三稀堂》背到美国来了。按现在的标准,我那套《三稀堂》无论在规模、装订和印刷都是非常粗糙的。但是它就在我的床头,偶而翻一翻还是有忘却这机器世界的效果的。

我的另一个一贯不舍得买的东西就是衣服。大学加研究生加留校教书我都是穿着父亲给的他当年的一套呢子中山装。一冬不洗不换,春暖花开就在洗衣粉水里泡它几天,揉一揉再凉干,准备下一个冬天。夏天当然好过了。这个习惯到了美国以后不知怎么地,一下子就改了。老美和港台同胞都以说我不像中国来的当奉称话。这当然是原因之一,我被叫和参加老美的活动也比其他中国留学生多一些。后来娶了个白人,省了男女男。再后来没法一起过了就离婚啦。别提它啦。我把所有东西都给了她。

我收集的一些毛主席像章都让她拿去啦。也怪我写合同的时候忘了提啦。文学城这里大家是知道我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崇拜的。但是,不管怎么样,反正我自由啦。

自由啊,自由。到现在我才认识到金钱的价值或叫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的金钱的物质价值或叫意义对我吸引力不大。金钱的物质价值或叫意义还不足以使我为之奋斗。现在我终于认识到金钱的价值或叫意义啦,那就是:自由!但愿为了自由这个目标,我能早日独立。反正不成功,时间帮助我们所有人成仁是没有问题的。

当年我从书和衣服上省下来的钱都让我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铁道部啦。那时候虽然条件差,但是我还能忍受。由于一切都很便宜还不太拥挤,当年的游山玩水可是比较自由的。

我走了很多山见了很多寺聊了很多人,其结果就是吸收了很多补课言传的智慧。虽然偶而这些经历会发出几个看得见的光亮。

刚才回玄淡泊宗时写了“满清天之将倾非一或几人之力可扶。事情往往不坏到底是不会好转的”的话。

“事情往往不坏到底是不会好转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当年在昆明的《tan zhe 寺》(很惭愧忘了那两个子啦)跟一位老和尚的谈话。我去寺庙当然也会象大多数人那样看寺庙。我还专门找寺庙里的人聊天。

我在《tan zhe 寺》就碰到了一位老和尚。我跟他聊了一会儿天。我们聊了乱七八糟很多东西,我都基本忘了或想不起来了,反正是复述不出来了。我只记得或可以复述其中唯一的一个片段是当我问他寺里的罗汉雕塑好像挺干净挺新的时候,他告诉我那是最近才修复的。他说原来的在文革中给连烧带破坏了。

我当时以我当时的水平就马上做出拍马屁状表示遗憾。可人家老和尚不仅根本不吃我那一套,反而就像没事似的说那些罗汉雕塑几百年前也被烧过,都是劫,住定了的。我现在还似乎能会议起来那老和尚说那些话时的平静和安详就像是在说一片刚刚从树上掉下来的叶子那样自然。或许文人们叫那是“举重若轻”。其实人家老和尚不是“举重若”而“就是”轻。

逍遥嘛,循环往复,几千几万年在心中,昨日之事又何足挂齿呢?何况古人还没有我们在地理上“走”的远呢。

后记:后来了解到毛主席也有拜访寺庙人等的习惯时,我还着实窃喜了一番呢。当然啦,毛主席也有拜访寺庙时一定可以会到高人。而我则完全是碰运气,碰上谁就算是谁啦。即便那样,我也是收益无穷啊。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