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

眼见我所闻耳闻我所见 手写我所感心感我所写
个人资料
正文

古语近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2011-06-27 14:45:40) 下一个

古语近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作者:假仙真人,
2011627日)

从古文到白话文,本质上是一种翻译。翻译界有个说法,就是诗不可译,指的是诗词翻译很难在形、意、神、韵等方面全部兼顾。把这个说法套用到古语经典上,就是经不可译。

古语经典,人人都熟悉,人人都理解,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却差异很大,甚至截然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

1. 古文不加标点。不同的断句和不同的语气,带来不同的理解。
2. 古文一字多义。文字的多义性,导致古文的多义性。
3. 古文文字概括。古文简练,文字含意丰富,现代文字难以兼顾。

本系列注重探索古人的原意,同时也注重探讨现代人对古文经典的理解和解读。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对于“始作俑者”,大家的解读没有什么分歧,字面上今古同义,因此现代人也是随口而用。“始”,指“第一个”;“俑”,指殉葬用的俑人,木制或陶制;整句喻指一件事情的挑起者或创立者,多指不好的事。

孔子当时说这话的时候,不一定是指坏事。早前,贵族多用真人殉葬,后来用俑代替人陪葬,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理应赞赏。但如果贵族当时已经不用真人殉葬,后来又有人制作俑人用于殉葬,兴起侈华丧葬之风,抛弃束草为人,理应反对。至于当时具体情形如何,孔子又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现在已不得而知。也正因为如此,后人对如何理解孔子这句话,可以说是争论不止,孟子、朱熹都有自己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是在赞同用俑人代替真人,因为那是仁行;另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是在反对用俑人取代束草为人,因为那样不仁。在本文中,我们不参与这种争论,因此不做判断取舍,只罗列各种不同的理解。

毛泽东1959723日在庐山会议上的讲话中,借用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如果讲到责任,责任在李富春、责任在王鹤寿,其他部长多多少少有点责任;农业部有责任,谭老板有责任。主要责任应当说在我身上。过去说别人,现在别人说我,应该说我。过去说周恩来、陈云同志,现在说我,实在是有一大堆事情没有办。你们看,“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我无后乎?中国的习惯,男孩叫有后,女孩不算。我一个儿子打死了,一个儿子疯了,我看是没有后的。一个大炼钢铁,一个人民公社。大跃进的发明权是我,还是柯老?我同柯庆施谈过一次话,我说还是我。你那个属于意识形态,你有没有责任?钢铁你要搞六百万吨,我要搞一千零七十万吨。北戴河会议公报,薄一波建议,也觉得可行。从此闯下大祸,九千万人上阵。始作俑者是我,应该绝子绝孙。

这里不去探讨这份文稿的真实性,但文稿中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使用得恰到好处。这里的“后”,毛泽东是从血脉来讲的,即指“后人”,“无后”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诅咒和恶果。整句的意思是:

始作俑者是我,责任在我。我的儿子一死一疯,正所谓无后啊。

上面这个理解,与孟子的见解相一致,即

始作俑者,必定断子绝孙。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离开毛泽东这个具体语境,原句还可以是问句,意思是:

始作俑者,难道就断子绝孙了吗?

始作俑者,难道就不怕断子绝孙吗?

“后”还可以有其它的解释,比如可以从家族来讲,“无后”是指运祚不长,福禄不再。有如下解释:

始作俑者,家道必定衰败。

始作俑者,难道就运祚不长、福禄不再了吗?

始作俑者,难道就不怕后代遭殃吗?

还可以从事业上来讲,“后”泛指继承者,则“无后”指后继无人。

始作俑者,必定后继无人。

始作俑者,难道就后继无人了吗?

始作俑者,难道就不怕后继无人吗?

古语“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在现代的最好表达,还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直接引用即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