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农产品伤害了农民的利益

(2009-03-14 02:37:19) 下一个

大多数农产品供过于求,总体价格低位运行,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倍扩大

  近年来,中国粮食已连续五年丰收,在确保国内粮食充分供给的同时,带给数亿农民的却是“卖粮难”“棉贱伤农”等。同时,农业部3月13日发布的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信息也显示,2008年中国过剩的农产品并没有大量出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较2007年成倍扩大。

主要农产品供过于求
  目前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猪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农产品,都全部供过于求,价格总体上处于低位运行,甚至继续下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崔晓黎认为,2008年中国农产品或已全面过剩。
  崔晓黎指出,最明显的证据是国内粮食价格。据官方最新统计,目前小麦、水稻、玉米等价格正处于下跌通道。中央政府为了稳定粮价,不得不临时收购数千万吨粮食。这一政府干预措施,目前已导致国内期货市场粮价每斤比国际市场高出0.10元。
  其他非粮食类农产品则“卖难”问题突出。崔晓黎指出,目前中国农产品供给相当充裕,但原本政府鼓励的蔬菜、水果、棉花均出现“卖难”,确是相当少见。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代表,而水果则是柑橘为代表,降幅巨大。
  据崔晓黎分析,粮价下跌,首先是因为消费未明显增加,但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同时,2008年上半年前,中国一直控制粮食出口,也是粮价下行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大量收储,政府储备远高于国际通行标准,估计可占粮食总产量的30%。
  崔晓黎认为,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调控不当。在国际粮食短缺、国际粮价飞涨阶段,中国出口粮食不仅可以缓解库存压力,还有利于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但当时并没有这样做。当2008年8月后,国际市场粮价暴跌,国内粮价已高于国际市场,出口窗口已经关闭。
  就棉花等经济作物而言,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大量纺织和服装企业失去订单,导致棉花需求减少,国内棉花价格暴跌,棉农连成本都不能收回,这导致导致棉花大量积压。
  而2007年和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猪生产的措施。在这些措施的激励下,中国规模养猪企业和饲养大户剧增,生猪出栏大量增加,这也导致猪肉供过于求,猪肉价格急剧下行。
  崔晓黎预计,由于农产品价格全面过剩,价格处于下跌通道,2009年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会受到重大冲击,而国内粮食总产量或出现3%-4%的下降。

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
  虽然国内农产品全面过剩,但中国农产品出口却并不多。来自农业部的最新信息表明,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较之2007年成倍扩大。
  据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最新统计,2008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该数字较之2007年增长3.4倍。
  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但进口高速增长。2009年3月12日,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在记者会上确认,2008年,中国被认为属于“优势农产品”的蔬菜、水果等出口受阻,蔬菜、水果、果汁、畜产品、水产品等的出口增速都在下降。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刘光明此前曾在东南沿海地区调研。刘光明指出,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固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更主要的还是质量问题。中国的蔬菜、水果等出口量下降,与2008年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关联更大。“毒饺子”、“毒奶粉”事件后,外国消费者对中国农产品的信任度降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贸易研究部研究员隆国强分析,农产品出口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例很小,出现一定逆差,无碍大局,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的土地和水资源匮乏,进口棉花、食用油、土豆等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就相当于进口耕地。
  隆国强认为,对粮食等农产品,应主要立足于国内生产,同时,个别品种可在国际市场调剂余缺。蔬菜、水果、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本应有出口优势,但应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农产品安全的国际合作。
  农业问题专家指出,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应出口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换回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现在中国早已过了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阶段,更不是顺差越多越好。进口农产品越多,实际上相当于享受国外财政的补贴越多,因此逆差不是问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