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禽流感的情况简报

(2009-01-10 14:18:57) 下一个
患者死亡率接近七成,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高发季节,但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强调尚未发现存在人际传播的确切证据,目前不应夸大其危险性

  自2003年10月至今,中国大陆经过实验室确认的人禽流感病例共有31例,其中21例最终罹难,死亡率接近七成。但目前人禽流感尚未获得大规模人际传播的能力,公众不必对人禽流感过于恐慌。
  2009年1月9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在通报中国人禽流感疫情和防控现状时如此表示。

“北京人禽流感”未瞒报
  1月5日,北京一名19岁女性患者因患人禽流感而死亡。对于这一案例,舒跃龙强调,在整个过程中,不存在任何瞒报和延误的情况。在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病毒呈阳性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在半小时内就把结果呈报卫生部;卫生部在组织流行病学专家、临床医学专家和病毒学专家讨论后,也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各界通报了该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疾控应急办公室负责人王健研究员在回答《财经》记者的提问时解释说,1月4日晚,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对患者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后,中国疾控中心对标本进行复核。利用最为快速的核酸检测方法,他们最终在接收标本几个小时后,给出了检测结果。
  据《财经》记者了解,病毒性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测查,其检测类型包括四类:分离培养病毒、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核酸以及检测病毒抗体。如果采用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可能要经过五天至七天才能确诊;采用检测抗体的方法,则需要两周至三周的时间,而采用检测病毒核酸的方法,则只需要几个小时。
  中国疾控中心信息中心主任马家奇也介绍说,在2003年“非典”结束之后,中国就建立了包括不明肺炎、人禽流感在内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
  他表示,中国确诊的人禽流感病例中,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系统发现的;通过针对突发疫情的被动应急监测系统,也分别在2005年和2007年各发现了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除了上述两套系统,中国目前在31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针对普通季节性流感的监测网络,包括63家网络实验室;2009年,还将增加21家。
  马家奇介绍说,这些网络实验室也均具备了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能力,所有省级疾控中心实验室还具备了禽流感病毒血清学检测能力。

患者大多曾与禽类有接触
  截至2009年1月7日,全球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确认人禽流感病毒病例393例,其中死亡248例,病死率超过60%。世界上第一例高致病性(H5N1)人禽流感病例发生于1997年5月。当时,一位中国香港的男孩死于呼吸衰竭,三个月后,被科学家确认为首例禽流感。2006年6月,中国卫生部对外承认,中国大陆最早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2003年11月。
  但是,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在发布会上指出,公众不必对人禽流感过于恐慌。因为与其他传染病(比如狂犬病、艾滋病、肺结核等)相比,人禽流感在中国造成的死亡数字要小得多。
  之所以如此,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人禽流感尚未获得大规模人际传播的能力,即直接从患者传染给健康人群。据他介绍,中国的人禽流感患者中,除了一例病毒感染来源不明,其他都被证实发病前曾去过活禽市场,或者曾直接、间接接触过病死禽只。
  仅有的感染源不明的一例,发生在2007年12月的江苏南京。当时,一位父亲在护理患人禽流感的儿子时,也被查出患人禽流感。舒跃龙表示,这位父亲很可能是因直接接触其子的呼吸道分泌物和肠道分泌物被感染;但是,目前尚未排除其父在活禽市场被感染的可能性。
  对分离病毒的基因序列和抗原特性分析结果也表明,中国目前人禽流感的源头还是禽类及其污染环境中循环的禽流感病毒。
  针对中国人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则表明,77%的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除了两例南京病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其余病例为散发,分布在14个省(直辖市)的30个县区。
  从全球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来看,与普通流感一样,人禽流感病例也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夏秋季节只是偶发。人禽流感在任何年龄段都有患病记录,其中10岁至19岁年龄组的病死率要高于50岁以上的人群;但其具体原因,仍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尽管不同性别的发病数和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但在20岁至39岁年龄组,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目前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清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