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震区灾民的下一步:背井离乡

(2008-06-23 03:16:20) 下一个

地震灾区五万余公顷耕地受损

逾百万灾区农民面临就业压力,三个月救济期满后将是外出谋生高峰

  《财经网》专稿
 

       汶川地震在造成建筑倒塌人员伤亡的同时,不可避免也令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发生损毁。
  6月23日,《财经》记者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截止到6月19日,四川地震灾区遭破坏耕地达5.833万公顷,其中可复垦耕地4.63万公顷,不可复垦耕地1.1万公顷。逾百万农民必须另谋生计。
  《财经》记者获知,四川本来就是劳务输出大省,对于灾区大多数农民来说,劳务输出,即出省打工将是他们寻求就业的重要选择。而在地震灾区三个月救济期满后,届时将是灾区农民工外出谋生的高峰期,

失地农民生计堪忧
  耕地受到破坏,首先影响灾区的农业生产。
  四川省农业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财经》记者,目前农业方面受损的主要是经济作物和秋粮。据他介绍,北川特产茶叶受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目前已形成较大损失。
  此外,汶川、理县、茂县等县有大约15万亩的蔬菜基地受损。加之交通不畅,蔬菜难以运出,而这些蔬菜是成都等市秋季蔬菜的主产地。目前看来,“受到的影响比较大”。
  同时,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房屋倒塌等损毁部分耕地,加上水利灌溉设施受损,预计四川全省将有大量稻田要改种旱作。
  更大的影响则在于就业。四川省国土资源厅耕地保护处林强告诉《财经》记者,即使是可复垦土地,绝大多数也要过一两年之后才能恢复农业生产。
  而对于那些不可复垦的耕地的播种者而言,考验将更为严峻。据林强估算,四川人均耕地普遍不到一亩,因此每损失一公顷(1公顷=15亩)土地,将影响到15个农民。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及时重新获得土地,起码逾百万农民须另谋职业。
  显然,如何解决因灾无法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就业,将是灾区重建的一个重要课题。

外流高峰将至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四川全省农民工2000多万名,其中1000多万名外出打工。目前,政府针对灾区的就业援助政策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将就业援助与抗震救灾结合起来,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如卫生防疫、灾区重建等;二是扶持受灾企业重建,鼓励企业积极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三是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四是劳务输出,将就业援助作为对口援助的一个重要方面。
  早在5月14日,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期间农民工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区尽快摸清灾区农民工人数等情况。但是,据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工作人员刘玉根告诉《财经》记者,由于部分地方未上报,“暂时没有一个总体上的统计数据”。但是他也表示,各地各有关部门始终在组织对灾区农民工的帮扶。
  5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对地震灾区实施就业援助的通知》,要求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收集适合灾区务工者的岗位信息,适时将岗位信息送到灾区,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6月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再次要求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鼓励非受灾地区企业到受灾地区招工。同时,根据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的要求,就业援助已被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明确将劳务输出对接、技工学校培训援助、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重建等内容,纳入对口支援方案。
  四川省就业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办统计显示,截止到6月17日,四川全省各地共收集筛选发布777家企业,14.5万个工作岗位,在灾区各地举办了134场专项招聘会,有6.7万人与用工单位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其中,组织省内转移就业2万余人,省外转移就业1.5万人。
  据四川省就业局的摸底调查情况,大部分灾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会集中在三个月救济期满后,等到家人和家庭基本安置好以后再外出务工。因此,届时将是灾区农民工外出谋生的高峰期,有关就业政策能否保证返乡农民工和无地可种的农民能得到妥善安置,仍有待观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