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离不开信息畅通
(2008-05-31 08:38:02)
下一个
救灾高潮一过,因涉及对官员的问责,灾区有再次成为资讯黑洞的危险.
目前地震灾区的新闻虽仍是头等大事,但各家媒体的记者已在大量撤回。即便是伤亡超过十万、受灾人口过千万的巨大灾难,也只是媒体聚光灯下的一出剧码,总有一天要曲终人散。
这是悲剧之中的悲剧。我们祈盼媒体关掉聚光灯时,灾区不会变成一个黑洞,被社会有意或无意遗忘。而变成黑洞并非危言耸听,目前来看已有蛛丝马迹。
首先,灾区面临资讯披露黑洞。灾民打出‘天灾不可违,人为最可恨’横幅,表达了灾民对这次灾难的态度。这是一次自然灾害,但也有人为因素。亚洲周刊曾报道,在地震之前,中国地震局前研究员耿庆国等人对四川大地震曾作出预测,报告于四月三十日密件发至国家地震局,明确提出‘阿坝地区七级以上地震的危险点在五月八日(前后十天以内)’。不过国家地震局则表示从未收到过有关预测的报告。不管有无预测,但是这些资讯如果能够公开就可以提前做好预防。
另外,在地震之前,也有学者就汶川的紫坪铺水库对有关部门提出警告。这次地震造成紫坪铺水库大坝面板发生裂缝,整个电站机组全部停机。如果紫坪铺水库发生大事故,将威胁下方成都平原几千万人的生命。
四川省地震局高工李有才发现,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国家地震局地震分析预报中心完成的《紫坪铺水库基本烈度覆核报告》并不科学,这份报告称‘坝址影响的地震烈度最大可达七度’,并下结论说:‘紫坪铺坝区属地壳基本稳定区。’也就是说,不会遇到大地震。而李有才认为,紫坪铺水库工程区坝址的地震基本烈度不是七度,而是九度或九度以上。因此,工程设计须按九度或九度以上的地震基本烈度进行设防以提高抗大地震的能力,确保成都平原万无一失。他的结论得到验证,这次地震,紫坪铺的地震裂度为十一度。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
一次大地震若说没有任何先兆,几乎不可能。而在地震活跃带上建大量水电站,也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危险,这一点不少地质学者曾提出,如果这些资讯在震前就被传播、重视,也许就可以令更多的孩子活下来。但这些真知灼见一直未被公众所知,使灾区在地震之前,就已成为资讯黑洞区。
资讯披露的开放是这次救灾最大的进步之一,虽然也有一些禁令,但人命关天之时,各媒体不顾禁令,纷纷涌入灾区报道,对传递资讯、鼓舞人心、社会捐助等起了巨大作用,媒体管理部门也睁只眼闭只眼。但救灾的高潮一过,媒体的报道重点将由颂扬政府、讴歌英雄转到对灾难的反思与批评,可以想像,有关部门会故态复萌,关上资讯自由流通的大门。特别是上面提到的地震预报、水库预警,以及校舍品质等问题,因为涉及对官员的问责,许多人急于隐瞒真相、推卸责任,灾区有再次成为资讯黑洞的危险。
阻碍资讯流通的黑洞会带来更大的黑洞,比如对灾区重建资金和物资的不当使用。在这次救灾中,媒体的监督起到巨大作用,比如对红十字会的质疑、对成都非灾民占用救灾帐篷的揭露、对倒塌校舍建筑质量低劣的报道,公众通过媒体(包括力量越来越强大的网络)实施了有效的监督。但如果灾区又成为资讯黑洞,谁来监督那些巨额资金的使用?虽说国家特别为此建立严格的监控体系,但自上而下的自我监督具有天然的缺陷,只有在公众的聚光灯下,才能排除黑箱操作,一切大白于天下。
灾区还可能成为缺乏公众持续关注的黑洞。当救灾高潮一过,人们收起泪水,平复情绪,或三五月,或一两年,大部分人会彻底忘掉灾区。君不见,十年前长江大洪灾时,三千多人遇难,全中国上下力战洪水,救助灾民,何等的激情澎湃,可十年间,又有谁再关注那些受难者?而这次受灾人口约千万,五百多万人无家可归,他们的心灵抚慰与生计恢复需要长达五年、十年的持续关怀。如果我们热情一过,再不理会,他们未来的艰难伤痛,也许不亚于地震那一刻。
还要小心灾区再次成为公民社会的黑洞。在这次救灾中,公民社会,包括NGO、志愿者、媒体起到了极大作用,有人估计有二十万志愿者进入灾区救助,比军队、武警以及政府人员都多,弥补了政府救援的不足。这次灾后,NGO可能会更积极地在灾区活动,甚至组建专门针对灾区的NGO组织,比如重建、心理治疗、扶贫、教育等。以往政府对NGO比较警惕,如果仍抱这样的心态,限制NGO的成立与活动,既不利于灾区的重建和灾民福利,也不利于一个健康社会的形成,政府部门也会因此失去一支重要的同盟军。
总之,目前高调的救灾过后,政府更有必要打破那些黑洞,让资讯自由流通,让灾民得到持续关怀,让公民社会成长壮大,因为阻挠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黑洞,会像地震一样造成灾难。
作者:刘鉴强,中国资深记者。现为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