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常规检测(BR)

(2008-05-04 23:27:31) 下一个

血常规检测(BR)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与机体的所有组织均发生联系,且参与机体的每一个功能活动。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故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化验项目之一,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关键。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 (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 (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 (6.0~7.0)1012/L(600万~700万/mm3) 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
各种类型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以及感染、肝病、出血性疾病、白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胃切除术后等所致的贫血。有的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1).红细胞增多

 (1)红细胞相对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所至的脱水,尿崩症,晚期消化道肿瘤,糖尿病酸中毒等均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而使红细胞呈现相对增高。
 (2)红细胞绝对增多:为多种因素引起红细胞数量的增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生活者,新生儿生理性红细胞数量相对增加;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可使红细胞数量病理性增加。

2).红细胞减少可分为
: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大量失血三种。
 (1)红细胞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各种慢性疾病导致肌体长期消耗,如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病,内分泌疾病等;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i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红细胞数量减少,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性溶血性贫血等。
 (3)各种急慢性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手术大出血,产后大出血,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溃疡所致的慢性失血,其他慢性失血等因素可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

2.血红蛋白(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 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 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 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 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 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 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项目名称]血红蛋白
 这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化验项目,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判断你是否贫血,它常包含在血常规检查项目里同时测定。
 [别名]血色素
 [英文缩写]HGB,Hb
 [临床意义]分为生理性或病理性增高和减低。
 1.生理性增高:住在高原地区的居民其红细胞和血红蛋 白往往高于平原地区的居民。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分过多可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轻度升高。新生儿则为生理性增高。
 2.生理性减低: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到15岁以前的儿童,因身体发育较快,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相对生成不足,因而出现相对的减低,可能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孕妇在妊娠的中后期因血浆容量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老年人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可能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也称为生理性贫血,此时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与治疗,并不意味着患有贫血性疾病或疾病导致的贫血。
 3.病理性升高
 (1)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病人,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导致血液浓缩,会出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明显增加。
 (2)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子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因为组织缺氧,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呈代偿性增加。
 (3)某些肿瘤,如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肾胚胎癌等也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呈非代偿性增加,导致上述的结果。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血液疾病。
 4.病理性减低
 (1)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引起的贫血。
 (2)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风湿性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3)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造成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破坏过多造成的贫血:如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免疫性溶血、机械性溶血等。
 (5)急性失血,大手术后,慢性失血等都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的因素。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 人  (4~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  (15~20)109/L(15000~20000/mm3)
6个月至2岁  (11~12)109/L(11000~12000/mm3)
 儿童: 5.0-12.OXl0上标9/L(5000~12000/μL)
临床意义
减少
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败血症等。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急、慢性白血病等。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白细胞增多
 (1) 胎儿及初生儿白细胞常在10.0--20.Oxl0上标9/L。
 (2) 孕妇妊娠5个月以上时,白细胞总数常可达10.5x
10上标9/L或更高,后期可达20.0x10上标9/L,分娩是因阵痛和产伤
可进一步增高,但如无并发症,产后2周左右渐趋正常。
 (3) 剧烈的运动和劳动可使白细胞高达12.0x10上标9/L,甚
至20.0x10    9/L以上。
 (4) 暴热和严寒,白细胞总数常有一过性增高,复温后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
2.病理性白细胞增高
 (1) 某些细菌性感染所引发的疾病,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感染,如: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脓胸、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及败血症等。
 (2) 某些病毒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3) 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出血严重创伤,血管栓塞等。
 (4) 过敏反应:如输血反应,药物过敏,急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5) 中毒反应:如各种药物中毒,农药中毒,重金属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等。
 (6) 肿瘤及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7) 应用某些升白细胞的化学药物促使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化疗和放疗治疗期间因白细胞数量急剧减少时,需要尽快提升白细胞而进行下一步疗程治疗的患者。
3.病理性白细胞减少
 (1)某些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风疹等。某些细菌性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
 (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粒细胞缺乏症。
 (3)脾功能亢进。
 (4)理化因素:如放射线,放射性治疗,化学治疗药物,解热镇痛药物等,抗肿瘤类细胞毒性药物等均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st)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sg)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或Eos) 0.5%~5%
    嗜碱性粒细胞(B或Bas) 0%~1%
    淋巴细胞(L或LY) 20%~40%
    单核细胞(Mon) 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
    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等。
减少:
    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减少:
    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1.血细胞:成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1~5岁儿童约为8000~11000。
2.红细胞:成人男性每立方毫米400~500万;成人女性350~450万;新生儿600~700万;两岁后逐渐下降。
3.血红蛋白;成人男性13.5~15克%;女性12~14.5克%。
4.血沉:A、长管法,每小时儿童12毫米以下;成人男性15毫米以下;成人女性20毫米以下。B、短管法,每小时儿童2~10毫米,成人男性0~8毫米,成人女性0~10毫米。
[项目名称]血沉
  血沉的全称为红细胞沉降率。血沉能指示某些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判断。一般来说,凡体内有感染或组织坏死,或疾病向不良性进展,血沉一般会加快。血沉测定不是某一种疾病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英文缩写]ESR
    [参考值]
    魏氏法(Westergren)男:0--15mm/60分钟
    女:0--20mm/60分钟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加快:月经期、妊娠期妇女、小儿及50岁以上老人,胆固醇的增加均使血沉加速,而卵磷脂可使血沉减慢。
    2.病理性加快:
    (1)风湿热和急性传染病:麻疹,猩红热,脑膜炎或败血症等。
    (2)活动性结核病。
    (3)炎症:肺炎,乳突炎,化脓性胆囊炎和输卵管炎,动脉炎等。
    (4)血液和心血管疾病:各类贫血,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阻,胶原病等。
    (5)其他:如严重酒精中毒,恶性肿瘤,黑热病,疟疾,注射异性蛋白和手术等。
    另外血沉加快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有关,如风湿热和结核病时,可作为疾病的预后及治疗观察的指标。
    3.血沉减慢: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
5.血小板:每立方毫米10~30万。
[项目名称]血小板计数
    一般情况下如需判断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有无止血能力,需要做血小板检查,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做血小板计数。
    [英文缩写]PLT、PBC
    [参考值]
    100--300X109/L(10--30万/mm3)
    [临床意义]
    1.血小板增多:当>400x109/L时为血小板增多,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此类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经治疗后情况改善,血小板数目会很快下降至正常水平。脾切除术后血小板会有明显升高,常高于600x109/L,,随后会缓慢下降到正常范围。
    2.血小板减少:当<100x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项目名称]平均血小板体积
    用于判断出血倾向及骨髓造血功能变化,以及某些疾病
的诊断治疗。
  [别名] MPV
  [参考值] 6一11.5fl
  [临床意义]通过对血小板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参数进
行综合分析,可以对下列疾病进行辅助判别:
 
血小板正常
MPV正常 正常人,骨髓增殖状态,原发性高血压,代偿性血小板减少症   
PLT降低
MPV正常 狼疮,骨髓一直恢复期,特异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PLT降低
MPV升高 子痫前兆,急性心肌炎,心源性肥大性骨关节病,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紫癜,糖尿病   
PLT升高
MPV正常 骨髓增生性疾病,反应性血小板增生与大面积的炎症,感染,
及营养性疾病   
PLT降低
MPV降低 AIDS,发育不良性贫血,脾亢,骨髓纤维化或肿瘤细胞浸润危
及造血时,单纯巨核细胞发育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化疗
后,败血症,巨幼贫血,遗传性Wiskott-Aldrich综合症   
PLT升高
MPV升高 慢粒,脾切除术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缺铁的病人   
PLT正常
MPV升高 慢性骨髓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半数的α型和β型地
中海贫血   
PLT降低
MPV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贫血和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 
[项目名称]红细胞形态检查
    血涂片中可见到多种成熟红细胞的异常形态,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见的红细胞异常主要表现在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性,血红蛋白量及分布状况以及包涵体等几个方面。
    [临床意义]各种异常形态的红细胞的发现,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参意义。可参考表3。
    表3  各种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异常 临床意义   
球形红细胞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Hbs及Hbc病   
椭圆形红细胞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大细胞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 地中海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   
镰形红细胞      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中毒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病   
皱缩红细胞  急性金属铅中毒,尿毒症   
锯齿红细胞 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裂片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碎综合征,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           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 大细胞贫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增多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红细胞卡玻氏环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铅中毒   
红细胞豪-周小体 增生性贫血,脾切除术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 
  [项目名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这是一项由血液分析仪测量获得的反映周围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简言之,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一般通过RDW和MCV这两个参数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英文缩写]RDW
    [参考值]<14.5%
    [临床意义]表2是对贫血进行RDW/MCV法分类的多考依据。
    表2  用RDW/MCV法对贫血进行分类的参考依据
 
MCV降低,RDW正常          小细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轻型地中海贫血、慢性疾病 、儿童。   
MCV降低,RDW升高 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β一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H病、血红蛋白S病。   
MCV正常,RDW正常 正常细胞均一性贫血。正常人属此情况。其他异常表现可有慢性疾病,慢性肝病,急性出血,慢性淋巴细胞白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等情况。   
MCV正常,RDW升高 正常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如早期或混合性营养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的贫血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发育不良,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MCV升高,RDW正常 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前期,冷凝集素升高等 。   
MCV升高,RDW升高 大细胞非均一性贫血。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部分镰刀状细胞性贫血。 
[项目名称]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除了使用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判断贫血外,还要参考红细胞数量,如二者比例失调,则需进一步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在同一病历中,三个指数的变化,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分类方法见表1。
   表1  贫血的MCV,MCH,MCHC  分类法
 
项目 MCH MCV MCHC   
参考值 27--31pg 80--98fl 320--360g/L   
大细胞性贫血 >正常,>32 >正常,100--160 正常,>360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27--31 正常,80--98 正常,320-360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21--25 <正常70--80 正常,320-360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12--25 <正常,50--80 <正常,240--300 

    [英文缩写]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参考值]
   MCV    27~31    fl
   MCH    80--98  pg
   MCHC    320——360  g/L

    [临床意义]
    1.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妊娠期或婴儿期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2.正常细胞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见于创伤或手术大出血时。
    (2)急性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的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溶血性细菌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
    (3)造血组织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3.单纯小细胞性贫血:感染,中毒,急慢性炎症,尿毒症等疾病导致的贫血。
    4.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消化性溃疡,钩虫病,月经过多等因素造成的失血。
    (2)缺铁性贫血。
6.出血时间:1~5分钟。
7.凝血时间:A、试管法4~12分钟;B、毛细血管2~4分钟;玻片法2~8分钟。
8.蛋白质:总量6~7.5克%;白蛋白3.5~4.8克%;球蛋白2~3克%;白蛋白/球蛋白3.8~4.8克%。
9.葡萄糖:成人80~120毫克%;儿童80~100毫克%。
10.总胆固醇:成人100~230毫克%;6岁以上儿童130~200毫克%。
11.甘油三酯:比色法<5.45毫当量/升或40~150毫克%。
12.谷丙转氨酶:定量法2~40卡门氏单位。
13.肝功能:黄疸指数2~6单位;总胆红素0.1~1毫克%;麝香草酚浊度0~6单位;硫酸锌浊度2~12单位。
血液流变学检测
1.全血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
    毛细管法
    男性 3.43~5.07
    女性 3.01~4.29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力衰竭。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等。
    2.血浆黏度测定
    正常参考值:1.46~1.82。
    临床意义:
    增高:
    ①原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②继发性高球蛋白血症,如慢性活动性肝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高血脂症、糖尿病等。
    3.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正常参考值:
    男 性 0.40~0.50(40%~50%),平均0.45
    女 性 0.37~0.48(37%~48%),平均0.40
    临床意义: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脱水、严重烧伤等。
    降低:
    各种贫血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简称血沉)
    正常参考值:(1h后)
    成人男性 0~15mm
    女 性 0~20mm
    儿 童 12mm以下
    临床意义:
    增快:
    ①风湿热、结核病活动期、急性细菌性炎症如肺炎、化脓性胆囊炎、乳突炎、输卵管炎等。
    ②组织损伤及坏死,如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克山病等。
    ③各种原因所致高球蛋白血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④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等。
    ⑤贫血时,血沉可轻度增快。
    减慢:
    一般临床意义不大。
血脂检测
1.总胆固醇(TC)
    正常参考值:2.8~6.2mmol/L(110~24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2.甘油三酯(TG)
    正常参考值:0.23~1.24mmol/L(20~1l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3.低密度脂蛋白(LDL)
    正常参考值:1.9~3.5mmol/L(73~135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
    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过低:
    则要警惕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4.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1.0mmol/L(>4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糖尿病等。
    5.血脂异常分析
    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 (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血脂异常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原因。
    血脂异常分析参考值见下表。
    表1 血脂异常分析参考值
 
测定项目 mmol/L mg/dl 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  <5.2 <200 合适   
  5.2~6.2 200~240 临界升高   
  ≥62 ≥240 升高   
甘油三酯  <1.7 <150 合适   
  1.7~2.3 150~200 临界升高   
  2.3~5.5 200~500 升高   
  ≥5.5 ≥500 非常高   
低密度脂蛋白  <2.6 <100 最合适   
  2.6~3.4 100~130 合适   
  3.4~4.1 130~160 临界升高   
  4.1~5.0 160~190 升高   
  ≥5.0 ≥190 非常高   
高密度脂蛋白  <1.0 <40 低   
  >1.6 >60 高 

怎样看肝功能化验单
1.胆红素定量试验:用这种试验了解病人有无黄疸及黄疸的深浅情况。胆红素的正
常值是100毫升的血清含量不超过1毫克。含量超过1毫克的为异常,表明有黄疸;胆红素
含量越高,表明黄疸程度越深。
    还有一种试验方法是“黄疸指数”,正常值为8单位以下,如果超出正常值也表示有
黄疸。
    2.麝香草酚浊度试验(也称TTT):用这种试验了解肝细胞损害的程度正常数值
为0-6单位;如果超出6单位为不正常。
    还有一种类似的试验方法是硫酸锌浊度试验,正常值为12单位以下。
    3.谷一丙转氨酶活性试验(也称GPT);肝细胞里含有很多谷一丙转氨酶,当肝
细胞 受到损害时,这种酶就会从肝细胞里释放出来,进入血液里,使血液里的GPT浓
度增高。目前,由于各地各医 院测定的方法不同,所以各 医院谷一丙转氨酶正常值的规
定也不同。
怎样看尿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化验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有无蛋白和糖,以及 尿中段沉
渣试验等。
    一些疾病 可以使尿色改变。例如出现尿深黄如浓茶样,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尿
混浊、尿少淋漓,多见 于急性尿路感染、蜜月性膀胱炎;尿色红呈血样,提示可能罹患
急性 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结核、尿路或肾肿瘤和泌尿系外伤等 在一张尿化验单上,
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 不同),这在医
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 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
志。
    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血球(WBC++---+++)和上皮细胞,多提示泌尿系统
感染。尿中大量红血球(RBC+---+++),说明患有 肾脏结石、肿瘤、急性肾炎、膀
胱炎和泌尿外伤。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阳性,那就 表示肾脏有一定损伤,常见于急慢
性肾炎、肾盂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等。如果尿糖试验 是阳性,那就很可能是糖尿病,因为
正常人尿中只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验不出来。大量吃糖或 推注葡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
糖出现。糖尿病患者不但尿糖阳性,而且血糖明显增高。
怎样看前列腺液化验单
男性的膀胱颈部 有一个腺体,医学上称为 前列腺。它 由30-50个 腺泡组成,与直肠,会阴与直肠,会阴“一衣带水”,中间有 尿道穿过,并且借助15-30条前列腺泄管与尿道相通。细菌不但可以从体内某一感染病灶经流而至前列腺,而且可以通过相邻器官使细菌蔓延至该处,可谓“事故多发地段”。
    当前列腺罹患疾病后,由腺泡分泌的前列腺液的颜色、细胞计数以及酸碱度(PH)、生化成分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列腺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常会让其检查前列腺液。
   怎样看前列腺液化验单呢?正常的结果应当是:
   外观:乳白色稀薄液体。
   卵磷脂小体:极多、几乎满视野。
   上皮细胞;少见。
   红细胞:少于6个,显微镜高倍视野下(HP)。
    白细胞:少于10个(HP)。
   精子:少见。
   PH值:6.3-6.5
    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卵磷脂小体减少,红细胞数大于6/HP,白细胞增多,大于10/HP,并可找到大量细菌,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链球蓖、淋球菌等。抗酸性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另外,炎症时前列腺液呈浅黄脓样或浅红色有粘丝。
   有滴虫感染时,可检出滴虫;有结石时,可见到磷酸钙组成的结晶;前列腺癌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癌细胞;前列腺结核可见结核杆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镜栓中发现大量精子,则表示标本不符合化验要求,必需重新按规定取样送检。
如何看检测肾功能的化验结果
肾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当肾脏 发生功能障碍时,由于体内代谢产物不能正常排出,患者可出现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紊乱。
    肾功能检测项目很多,如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肌酐清除率、尿酸、尿酶和 微量白蛋白等。根据检测结果,临床上一般把肾功能分为四期;(1)政党期检测结果 均正常;(2)肾功能不全代偿期 肝酐清除率降至 正常值的50%,肌酐和 尿素氮正常;(3)失代偿期 肌酐清除率常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肌酐大于132.6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尿素氮增高;(4)尿下期 尿毒氮大于28.6微摩尔/升(80毫克/分升)
    检查肾功能的各项指标,可诊断有无肾脏疾病、疾病的程度以及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并要 以此决定下一步治疗时使用药物的剂量以及选择透析、手术等治疗方案。下面简单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几项肾功能检查项目。
    血清尿素氮 尿素乎全部由蛋白质分解代谢而形成,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结核、肾肿瘤、严重肾盂肾炎等均可引起血清尿素氮增高。
    正常人尿素氮一般在5.36微摩尔/升(15毫克/分升)以下,不超过7.14微摩尔/升(20毫克/分升)。如果尿素氮超过8.9微摩尔/升(25毫克/分升),临床上称为氮质血症,提示肾小球功能受损;如果超过28.6微摩尔/升(80毫克/分升),患者可出现各种尿毒症症状。
    血清尿素氮的浓度受食物蛋白质的影响,因此必须空腹抽血。引起体内蛋白质分解代谢增强的疾病,如急性传染病、大面积烧伤、高热、甲状腺机能门进等也可使尿素氮增高;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因蛋白质吸收增多,也常见尿素氮增高。因此,仅以尿素氮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还不准确,还要做血清肌酐检查。肾病时尿素氮改变比血清肌酐早而且显著。
    血清肌酐 肌酐主要由肌肉代谢产生,极小部分来自食物。血清肌酐浓度实际上取决于肾的的排泄功能的好坏。
    健康男性血清肌酐值为70-106微摩尔/升(0.8-1.2毫克/分升),女性53-80微摩尔/升(0.6.0.9毫克/分升)。根据血汪豳酐浓度可将肾功能损害分为:(1)轻度损害132.6-221微摩尔/升(1.5-2.5毫克/分升);(2)中度损害229.8-397.8微摩尔/升(2.6-4.5毫克/分升);(3)重度损害大于397.8微摩尔/升。
    由于肾的代偿能力很大,在肾疾病的初期,血肌酐浓度一般不升高,只有当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一半或更多时,血肌酐浓度才见增高,所以其灵敏性较差。一旦出现肌酐增高,常提示预后严重。
    需要指出,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正常值并不随年龄改变。由于老年人体内的脂肪增国,肌肉养活,蛋白质分解减少,尿素氮、肌酐亦随之减少。所以当老年人的尿素氮或肌酐增高时,说明肾脏损害已比较明显,应进一步检查发病原因。
当心维生素C影响血糖和尿糖的化验结果
糖尿病患者老李,最近病情一直不见减轻。但尿糖化验结果却大有好转,原来的3个加号变成了1个加号,明显与他的病情不符,这使化验员和老李都感到奇怪。他们随机又复查了一次,但结果还是1个加号。这是为什么?
    经详细询问,老李不但患有糖尿病,而且还患有脑血管硬化等疾病,医生不但让他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还要他常规加服维生素C。原来正是这维生素C影响了化验结果。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化验血糖、尿糖是常事,只有准确化验出血糖、尿糖含量,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情变化,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治疗方案。但化验前一定要停用维生素C,否则化验出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与化验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化验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假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尿糖是2个加号,头天吃9片(0.9g)维生素C,第二天再查尿糖,就可能是一个加号,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静脉点滴维生素C,这时化验血糖、尿糖结果会更不准确。因为静脉给药的剂量比较大(一般是2~3g),药物又是直接进入血管,经肾脏排泄进入尿液。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以维生素C又是糖尿病病人的常用药物。为了不影响糖尿病病人的正常治疗,在化验血糖、尿糖前2~3天停用常规治疗剂量的维生素C就可以消除其对化验结果的影响。同样道理,在化验前1~2天,最好也不要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菜、韭菜、菠菜,柿子椒等深色蔬菜和花菜,以及柑橘、红果、柚子等。野生的苋菜、苜蓿、刺梨、沙棘、猕猴桃、酸枣等含维生素C尤其丰富,也应注意停止食用。待化验做过以后,维生素C和上述蔬菜、水果都可以恢复正常食用。
检测血脂指标有四项 帮你看懂血脂化验单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健康体检已经被大多数人接受。可检查后各种化验单却很难看明白,虽然体检报告上会给出某项检查是否正常的结论,许多人还是很想弄明白各种数据代表什么意思。下面就人们常做的血脂化验来教你看懂化验结果。
    在我国,不管哪家医院,正式检测的血脂指标只有4项。你的血脂高不高,需不需要治疗,用什么样的降脂药最合适,都是由这4项血脂指标决定的。这4项指标就是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一般情况下医院只测TC、TG和HDL-C三项。LDL-C则是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公式是LDL–C=TC–HDL-C-TG/2.2。只有当TG>4.5mmol/L时,医院才会直接测定,因为这时的计算结果会有较大偏差。
    甘油三酯的正常值是<1.7mmol/L,甘油三酯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危险就会增加。当甘油三酯>10mmol/L时,还有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危险,应该及时治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正常值是>1.0mmol/L,<0.9mmol/L就算过低。过低的人容易得冠心病和脑中风。现在研究发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增加0.4mmol/L,得冠心病的危险就可降低2%~3%,所以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还是高一点好。
    判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不正常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结合许多临床情况综合判断。现在判断总胆固醇正常不正常有三种标准,每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请见附表。
    名词解释
    1.无易患因素者:
    是指年龄45岁以下,不吸烟,没有患高血压,直系亲属中也没有患冠心病的人,这种人不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对他们的血脂要求就松一些。化验单上标明的正常值就是针对无易患因素者的,其他人员不能套用。
    2.有易患因素者:
    是指男性45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吸烟,有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9mmol/L)或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冠心病家庭史(男55岁以前,女65岁以前就得了心肌梗死)。具备以上两条就属有易患因素者。这种人比较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对血脂的要求要严一些。
    3.有心血管病者:
    是指病人已经患了冠心病、脑中风或者有明显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患有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这种人很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很容易再次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对他们的血脂要求更严。
    判断血脂正常不正常,其实也不难,就这些内容,现在你能看懂血脂化验单了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