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Q: 佛教徒应该有国家观念吗?

(2009-07-16 07:10:49) 下一个
femi: 1 爱国是不是情执?yes 战乱的时候很难弘法。2 国家是不是仅是一个人为定义的虚无的名称?是不是相之一? 国家是一个空的东西,需要人民土地政府主权才会形成。是相亦是灭。3 佛教徒是不是对祖国发生的事超然物外,持局外人态度?该你出来的时候就得出来还看个人自己的决定这是娑婆世界这是执政的权力斗争。

spinoda109:  有情,是人轮回的原因, 但也是人解脱的菩提种子.爱国, 希望国家安定繁荣, 人民安居乐业. 使人民少造恶业,少受恶业. 我个人人为是一种大慈悲.在战乱时代, 做一个优秀的领导人, 一个优秀的军人,减少双方的死亡, 尽快结束战争,让百姓尽快从战火中解脱, 我个人认为也是一种慈悲.如果怕杀生, 怕堕地狱, 远避三舍,任众生相互残杀, 是一种自私和我执.慈悲心, 应是学佛人的第一发心.因为慈悲心, 地藏愿入地狱,度尽所有众生.

不可得: 和平时期,要把握机会,不要浪费千载难逢的人身,认真修法,这是我们最大的事。待在加拿大,就要爱加拿大,爱这片土地;美国,中国也如是。希望人民安乐,六时吉祥。没有发生的事,不要东想西想,慢慢学会看著自己的念头、渐渐忘掉自己的这个身体,逐渐与道相和。奇思遐想多,可能修法的时间就少,本来俗世一大堆忙都忙不过来,抓紧时间打一坐、念半小时佛吧。因为平时的修行,具备了智慧,因缘到时,自然知道如何应对。没记错的话,八国联军的时候,虚云老法师帮慈禧太后的清政府在西安祈大雪治瘟疫,解万民之疾;抗日战争中,应国民党政府的邀请,在上海、重庆举办消灾水陆大法会;到了共产党当政,为了佛教徒的一领大衣,几番被打得死去活来,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没有怨言。向前一段转帖的真华法师的际遇又不同,一定要你穿上军装拿上枪。哈哈,轮到我们自己,自然就知道,要不要爱国、怎样爱国啦,还是看着自己当下一念吧。所以,不要去追求什么标准答案,每个人的缘不同,该发生的到啦,都要自己做出答案。有时间,还是观照自己的心念吧;佛弟子的解脱路在此。



佛教徒应该有国家观念吗?/圣严法师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于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

  佛陀释迦世尊,成道之后,经常在外游化,很少回到自己的故国迦毗罗卫,但当他晚年时代,舍卫国的青年国君琉璃大王,为了报复迦毗罗卫国在他少年时代给他的侮辱,便发动大军,誓言消灭迦毗罗卫的释迦种族。这被佛陀知道了,便一个人在琉璃王的军队必定经过的道中,坐于一棵枯树之下,任由烈日曝晒。琉璃王见了便问佛陀,何以不坐在有叶的树荫之下?佛的回答是很感人的:“亲族之荫故胜外人。”(增一阿含卷二六等见品之二)  就这样,琉璃王进军了三次,三次都见到佛陀坐在枯树之下,所以也撤退了三次。到第四次,佛陀知道这是释迦族的共业,也是无法挽救的定业,虽然同情与惋惜,也是爱莫能助,琉璃王第四次进军时,佛陀才放弃了挽救故国厄运的努力。

  在中国佛教史上,比如玄奘大师出国之后,曾为中国的文化在印度留下了辉煌的成果,虽在印度受到了崇高的敬仰,但仍念念不忘返回祖国的怀抱;法显大师在锡兰时,有人供养他一面中国的白绢扇子,他在异地见到了祖国的东西,竟然激动得“泪下满目”,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实在也是佛教精神的流露。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造反,因为国库的财政贫乏,就有神会大师出来,帮助郭子仪,大事筹募,以“香火钱”所得,接济当时的军需,终于平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明朝的开国之君朱洪武,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汉人的政权,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民族英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明太祖不仅是正信的佛教徒,而且在他少年时代出过家。近代有一位宗仰法师,是中山先生的知友,他对国民革命,也曾付出了许多的贡献。

  当然,若从佛教的理想社会而言,佛教决不是偏狭的爱国主义者,而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或世界大同主义,乃至是无限的宇宙大同胞主义,因为他爱全人类乃至爱一切的众生。可是,民族主义乃是达到宇宙大同胞主义的基础,若要达成这一目的,必先要从热爱他的国家民族做起,否则便无从生根。

---------------------------------------------

我发现,在不能接受某种说法某种做法的时候就是对某项事务的执著,我从小接受是国破家亡的思想,所以意识里自然而然维护着一个概念上的国家,其实这些也是妄念。以前没想过这些。这次碰到了。虽然观无常,观因果,但还有很多执著,而且执得不自知 ~ 现在我知道同样做这件事,心态和目的已经改变了。


看了圣严法师的文章,圆瑛,弘一太虚等法师的事迹。爱祖国不是去执著国家这个相,而是自己永远有一个慈悲的心态去做身边的事。就像地藏菩萨报父母恩一样。走解脱道是慧,行菩萨道是福,佛教徒不能因为单求解脱放下慈悲心,福慧双修。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