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Q: 初入者读经求速读不求解其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009-02-02 06:56:08) 下一个
Q: 

念经别只求数量,要用心体会.  切忌,不能只为了诵读便数达到XXX,而诵读;也不能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诵读。就像《心经》所说:“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才是真正的读《心经》。如果只是追求便数、追求有所感应,追求……,那么岂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么?即使诵读999……99便(不随文入关),根读1便,又有何区别?

       《心经》是佛法之一。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心经》即非《心经》,是名《心经》。只要我们领会佛法精要,虔诚修行,何须执着于《心经》?就好像执着于“渡船”一样?其结果只会原地踏步!

A1 :

这个质量应该说是从两层含义来说的。一是定,二是慧。以上说的太落于慧,实际上也偏了。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三学是阶梯发展的。而持诵的严明了,戒就也是定,也是慧了。定会生慧,但定不是慧,只重慧偏舍定戒。除上上根器可以做到,单单一句“应无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谁人可比,谁人可学。学不来,他一个字不认识能到这程度,那是多生多劫修来的。像看佛祖传记,初转法轮时世尊只是讲几句经那几个弟子就马上开悟了。开始可能认为是夸张,后来感悟佛法是不虚的。那是个根器问题。

像净土与禅宗的区别,古德说,有禅有净土,犹虎带角无禅只修净土这对于末法众生来说是稳妥的,但不修净只修禅的,成功者少之又少,为什么?我们看看近现代的大德乃至于到宋明之后的各宗门的领军人物,他们也是都要配上一个念佛法门?为什么?这可以作为一个话头。实际上也不是,这说明什么呢,六度无般若无头,这是到一个点上时说的,无智慧就上不了路,但这个慧在许多关健时刻是一个指导,在众多的积累后的会产生一个喷发(开悟),但这时的慧又决对不是我们现在学的慧,那是另一处风光,大德们也说是本地风光。本来就具有的。可开悟也不是就成佛了,只是找准路了,离的还远了。而对于我们的生活修行来说许多地方在转不开时要慧,但更多的候还是一个定,简单说你嗔心、贪心起时。怎么办。要慧思明白,可无力执行还是一样犯。所以戒为先,而后再挡不住就要看你的定功了,到最后到慧,只是空守没什么用的。光是这个色身问题就化不开。心里明明白白,脾气照发,贪心照起。如何有用。所以初期,慧只要跟着走,我是这么认为。至于两位师兄要求质量之说。深自同意,也深自有所感慨。一部经,一句咒,定要做到字字清,字字明,从口出用耳入心,直到从心出入于心。这样才会一部是一部,一字是一字。才会念到最后字字金光。所以之后定要再做到一个严明。

- 摘自地藏缘论坛


A2  摘自宣化上人- 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19.htm


妙法的境界是不思量、不分别。正如某人要学楞严咒,他就落到思量和分别上。须知你越思量就越学不会,越分别就越不明白。你若要去想为什么,就不能记住楞严咒。什么也不想,而只知道念楞严咒是我的本份才对。要想记住楞严咒就不要用分别和思量心去念,分别就是第六意识,思量就是第七意识我们要用不分别、不思量的妙法,要用真心去学佛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