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格鲁/ 密乘是非分辨論_多識仁波切

(2009-01-28 12:25:36) 下一个
http://www.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2&ID=15467&page=1


◎格魯傳承 多識仁波切 著

顯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剛乘是大乘教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密宗是顯宗理論的進一步昇華,走向更透徹的必然產物,猶如從小乘有部的諸法實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識、中觀的萬法性空一樣,是認識逐步深入,境界逐步開闊的完全合乎邏輯的發展。

第一部分 大方便與狹隘偏見

佛教與眾不同的最大特點是大智慧與大方便。

大智慧是于理於事,明察無誤的精妙遍知佛智:大方便是于一切時,於一切地.于一切眾生的一切習性和心智相宜無悖的應機說法,因材施教。

用醫學的話來說,就是“辯證施治,對症下藥”。

彌勒在《大乘經莊嚴論》中喻苦集滅道四諦為病與病因,醫治康復四事,便是這個意思。佛祖為了適應眾生的根機,說法不拘一格,三轉法輪,開演三藏十二部,設三乘四續之教,開顯、密、禪、淨等種種對機方便之門。賢劫法花,各展丰姿,三界眾生.各有所歸。

由於這個原因.佛陀獲得了古往今來,各種人種民族和高低貧富各個階層的敬仰和愛戴.就連(美)薩繆爾等人寫的人類文明史《愛因斯坦的聖經》中也將佛陀列為“列王紀之第一書”,位居先哲之首。佛陀之前印度婆羅門教等,歧視婦女和下層勞動人民,如農夫、手藝人、奴僕、戲子、歌伎等,限制其入教學法。佛陀推翻了等級制度,尊重人格.實行人人平等,有教無類的開放性教育,將社會各階層群眾,用在家出家等各種方式吸收入教,形成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根據引度物件的不同,在修行生活方面提出獨身禁欲修行法,帶欲修行法,化欲為道修行法等,制定僧戒、菩薩戒、密戒等相應的戒律和道德準則,設置了相應的修道解脫體系。吸收出家男女僧眾,在家男女居士,隱居山林的男女密修士等各種類型的信教弟子。

這些方便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智慧和方便。設想如果不開這樣的方便法門,要求所有男女都出家,過戒欲獨身生活,人類將遭滅種之災,還由誰來繼承佛的事業呢?因此佛教修行之道並非非出家不可,戒律也有種種,並非僧戒一種。出家修行之門,只是無量方便門中的一門。三寶中的“僧寶”,指具真智正見,處於見道以上男女修士,並非指所有穿僧衣的出家人。

因此,處於三乘見道以上的修士,無論帶發削髮都是僧寶,因為僧寶是從修行人的證悟層次上劃分的,並非從衣服和髮式上劃分的。從自身三寶而論僧寶,也是指獲得真智的悟境,並非出家在家的問題。

衡量佛教和非佛外道的標準是見行二條。“見”指智慧正見,“行”指慈悲利眾行。修持行為在見行上符合教義,就是正門正宗。這“教義”是指三藏四續教義。並非除佛陀以外,任何人新創的“教義”。法門無量,經典無數,因此,不能以一經一說,一知一見,衡量是非對錯,辨別正見邪說。用一種尺度衡量一切,本來就是錯誤的.若以只適應本門類的尺度,衡量一切別的門類,更是錯上加錯。

古往今來佛教內部各以各的見聞所知,利益愛好為標準,否定排斥別門別宗正法流者,大有人在,並非虛構。這種互相排斥,拉山頭,爭地盤,爭利養,爭衣缽等種種離經叛道行為,使佛教內部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這種行為名為護教,實為滅教,其後果遠遠超過“三武”、“朗達瑪”之類外部的滅教行為。“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若自身有生機,外部因素構不成滅絕的威脅。

佛教有史以來.內部的法流派系之爭從來未間斷。佛祖示寂不久。聲聞一系,在經文的理解上產生分歧,三五成群.各持己見,各占山頭,分裂為十八個部派——這是佛教史上第一次內部分裂。

有部小乘弟子,信奉的經典主要是《四諦論》《四分律》等佛陀初轉法輪時的經典。它們信奉的經典中對成佛的因緣廣大行,諸法無我性空見,佛的法身、報身等廣大境界未作開示。

在大乘經典所講的諸法性空之理與有部經中的五蘊實有等說完全對立,因此,小乘以有部經典為根據.提出了“大乘經典非佛說是魔說”的觀點,挑起了大小乘之爭。視大乘為異端邪說,極力反對排斥。在小乘教盛行、教徒多、並得到當權者支持的歷史條件下,據經典記載。大乘教在印度曾遭受過三次滅頂之災。

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相繼出現龍樹、提婆、馬鳴、彌勒、甦省、世親等一批著名的大乘論論師,力挽狂瀾,破斥否定大乘的亂論邪說,從理論上粉碎了小乘有部的進攻。世親在《俱舍論》中稱:大師世眼久己閉,堪為證者多散滅,不見真理無制人,由鄙尋思亂聖教。就是指的反大乘的情況。在諸大乘論師中論證大乘。撥亂反正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的是龍樹、彌勒、甦省三大論師。

龍樹從理性正見方面闡發了三乘解脫的不二法門;彌勒、甦省根據《般若》《法華》《涅槃》《華嚴》《十地》等大乘經典,構建了三乘佛教的根、道、果系統理論體系。此後兩千多年來,大乘佛教始終保持了佛教的主流和中心地位。

但近百年來.有一些人受小乘有部經典和文字資料的影響,老調重彈,拋出“大乘佛經非佛親傳,屬後人偽造”觀點,企圖否定博大精深的大乘思想為佛的真傳,在誹謗佛法的隊伍中,有些人竟然是以大乘比丘僧,善知識的面貌出現的,這比歷史上小乘佛教徒,反對大乘佛教更進了一步,從外部的進攻變成了內部的分裂倒戈。可惜,他們除了重複過去的陳詞濫調以外,擺不出任何使人信服的可靠證據。



第二部分對密法的種種歪曲和攻擊



本來顯宗般若乘和密宗金剛乘是大乘教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密宗是顯宗理論的進一步昇華.走向更透徹的必然產物,猶如從小乘有部的諸法實有.逐步走向大乘唯識、中觀的萬法性空一樣,是認識逐步深入,境界逐步開闊的完全合乎邏輯的發展。若不是對大乘經論的粗湹拈喿x,而是精細入微地細察深究,就會發現顯宗經典在輪回轉世和物質的人體和非物質的意識之間的關係問題.所斷粗細障與能斷意識的粗分細分分類問題以及有漏的身心轉化為無漏智身等方面似乎有言而不詳、意猶未盡之處。

從物理的角度講.似乎只深入到原子物理的層次.還沒有揭開微觀量子物理的秘密。接著繼續研究無上密教理(因為下三部密中未涉及到密法深層義理)就會認識到在顯宗經典理論的山窮水盡之處.密法展現出一條嶄新的金光大道。

日本人空海說:“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理在於密教”,英國佛教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說:“我把金剛乘視為人類思想發展最絢麗的花朵之一”。第二佛陀宗喀巴說:“金剛乘比佛更稀有珍貴”。以上這些話都不是無根據的誇張,而是經過顯密教理深入對比研究所作出的真確的結論。

而反對密宗的人,從其見識談吐來看,沒有一個真正瞭解密宗教理的人,只是從一些表面現象上對密宗吹毛求疵.妄加指責,想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這種純粹從爭地盤、爭利養,出於嗔恨心,嫉妒心和無知偏見而挑起的教派之爭和排外之舉,從本質上來看是封建割據,狹隘偏執的思想產物,絕不是實事求是研究教理,從理論上分清是非的學術作風。因此,針對密乘發起的搖旗呐喊的進攻。實質上只是一些紛紛揚揚的紙人紙馬,對於具有合乎理性的教義和可靠實證堅固基礎的金剛乘起不到任何摧破動搖的作用,只是在對那些對密法缺乏瞭解不明真相的信眾中起到蠱惑人心的作用,造成莫名其妙的誤解和排斥,故需要辯明是非。

由於金剛乘部教義特別是無上密,屬於不得公開的秘傳、密修之法,對於來自外部的誹謗攻擊進行申辯就會泄秘犯戒,故忍氣吞聲,不於理睬,這是其一;學無上密的善知識中精通漢語文,看得懂對方的評論文章.能著文反駁,澄清事實者,在藏人中此前幾乎等於零,這是其二。

由於以上原因,反密謗密之士,一路殺來如入無人之境,旁觀者以為密宗理屈詞窮,無反擊之力,進攻者認為自己真理在握.所向無敵,更加滋長了驕慢之情。 “謊言說上一千次也會變成真理”,若不澄清,長此下去,對方消滅密乘,獨霸天下的癡夢就會成真。對這一謗法滅法,違背如來大方便教義的叛道行為怎能置之不理呢?再者,別人說了近一個世紀,也該讓密宗方面說話了。

孟子曰:“是反為非,虛轉為實,安能不言?”王符《潛夫論》曰:“予其好辯?將以明真”。下麵將歷來歪曲攻擊密乘的言論.摘要歸類,一一據理辯析,以正視聽:

一、拐彎抹角想從密法的來源上否定密法,為此他們炮製了所謂“密法來源於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種種說法。

如說:“密咒發源于婆羅教”(見聖嚴《印度佛教史》)“密宗是佛教和婆羅門教、印度教相結合的一種宗教形態”(見李冀眨?∶饕摹睹茏诎賳枴?“密教乃大乘晚期與印度教融合的產物.傳入西藏後,又於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結合.非純粹正統佛教”。(見陳兵《二十世紀中國佛教》)以上是比較典型的否定密宗是佛法、正法的觀點。如果這些觀點能成立,就會得出“密宗不是佛法、正法而是魔法、是外道”的結論.雖然他們沒有直接說出這個結論,但從所提出的“來源”和 “成分”的前提,就會必然推出這樣的結論。

很顯然,密咒密宗既然“出於婆羅門教印度教”.就不可能是佛陀所傳的佛教了。婆羅門教、印度教、苯教都是外道,既然密咒密宗“發源於婆羅門教”,“是與印度教、苯教相結合的產物”,那當然是外道了。既然密乘是外道,打擊誹謗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可見反密戰士挖苦心思、拐彎抹角達到目的的戰術,何等高明!但遺憾的是,對方的那些論點,除了說“一般認為”“我們認為”“歷史傳說”之類的理由以外,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經典歷史資料根據。

而這樣的缺乏證據的立論,只是說說而己,在學術上既不能破他,也不能自立。而與此相反,我們可以提出密宗是佛陀親傳、純真佛教的強有力的證據,予以反破對方的論點。現一一陳述如下:

(一)即使是否定大乘佛典是佛說的人,也承認小乘佛經是佛說。密咒是“三密”中言密的表現形式,是密法的主要組成部分,既然密咒散見於小乘經典.就足以證明密法是佛陀親傳而並非發源於外道。

小乘經典中已發現很多密咒,見如下資料:

1.“所明密法道理及秘密修法《阿含經》裏均有含藏”。見能海《阿含學記》

2.“ 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誦律卷四十六等,即有佛陀所許持善咒治療素食不消,毒蛇,齒痛,腹痛等記載”;“佛在長阿含卷十二大含經中,為了降伏諸天,結了數咒”;“佛在雜阿含卷九•二五二經,也向舍利弗說了毒蛇護身咒,可見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現在原始聖典中了。”——見聖嚴《印度佛教史》

(二)大乘顯教經典中有關密乘的記載和密經、密咒的出現:

3.“ 菩薩處胎經卷七的出經品說,佛滅七日,五百羅漢受了大迦葉之命,至十方恒沙刹土,邀集八萬四千比丘,以阿難為上首,經集了菩薩藏、聲聞藏、戒律藏,將三藏又分作胎化藏、中陰藏、摩訶衍藏、戒律藏,十住菩薩藏、雜藏、金剛藏、佛藏,計為八藏。”(見聖嚴《印度佛教史》)

4.“《如陀羅尼自在王經》,《金光明經》,《千缽經》,均判為先說有,次說空,後說(真常之)中;《理趣經》舉三藏般若、般若陀羅尼。”(聖嚴《印度佛教史》)
5.漢譯《大般若》六百卷,第十分般若理趣分,明密法教理,為學東密者每日所必誦,與真實名經同為密法要典。見《能海學記》

6、般若心經中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有人說,大乘經典中的密咒是後人加進去的,難道心經中的這些句子也是後人加進去的嗎?

7.《般若》、《華嚴》、《金光明經》、《寶集》等大乘主要經典中均有密咒.有人說這些密咒是後人加進去的,但卻提不出任何可信證據。

(三)藏文密宗經典中有關佛陀傳密法的根據。

8.佛陀成佛後第二年.在南印度一海島上米堆塔前應香巴拉國月賢王的請求佛說《時輪本續》,化現法性語自在壇城,灌時輪項的記載(見《密法源流》)

9.佛陀赴烏杖焉國,向恩紮菩提王與王妃、王子等化現密集壇城,舉行灌頂,傳授《密集本續》。

10.佛陀為了鎮懾印度教濕婆大神及其二十四地眷屬部從.化現勝樂壇城,傳授母續之王《勝樂本續》,舉行灌頂之事。(見《密法源流》)以上時輪、密集、勝樂等《本續》《說續》等經典的藏文譯本等完整地保存在《甘珠》和《丹珠》部。

這類無上密部的續經.至今沒有漢譯本,這也許是外部不瞭解密法深層內涵的一個主要原因。

(四)密宗與印度外道對立的思想文化特徵。

11.佛教與外道相區別的思想標準是四法印。一切外道,世間宗教都有個共同特點就是追求死後進入天堂——無論對天堂作何種解釋。但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成就斷二障,證遍知,具色法二身的無上佛果。達到此終極目標,就需要有相應的合乎邏輯的理論體系——在這方面密宗與顯宗大乘具有相同的根、道、果理論,也要有不同的修道方法和成就途徑(如無上密),而且密宗教義理論更加精細嚴密。科學上把化學成分和分子結構完全相同的事物被視為同類事物。那麼同理,把在教理上與大乘佛教完全一致而只在方法上有差別的密乘判為非佛外道是站不住腳的。

12.文化現象上的差別異同是各種思想文化有無親緣關係的一種重要標誌。佛教是一種與一切世間外道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如反對造物主,反對世間神如梵天、濕婆、維修奴等主宰命叩耐獾浪枷耄?磳?⑸?郎窕顒拥鹊取?

如勝樂腳踩造物主濕婆與時間女神,手持大梵天的血淋淋的首級。大威德腳踩梵天、濕婆、維修奴、因陀羅、六面童子、象頭魔、日神、月神等印度教八大天神。所有密宗佛都腳踩蓮花、日月輪。蓮花象徵離欲,日月象徵具悲智,各種兵器象徵征服貪、嗔、癡、慢、疑、邪見等惡魔;顱骨缽中盛血,表示飲食五蘊、煩惱、死亡、天子等“四魔”之血;身帶六種骨飾,代表身行六度等。這些佛像法器的象徵意義,完全代表佛教思想,與印度外道沒有任何共同點。至於說:“藏傳佛教傳入西藏後又於本土苯教之鬼神崇祀相結合”也非公允之論。

杖环鸾虃魅氩氐蒯幔?谝恍┪幕?曀追矫骐y免染上一些苯教的東西,但在教義上找不到任何受苯教影響的痕跡。表層的文化習俗方面,不僅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也同樣受到漢地儒道和老莊等地域思想文化的影響,但不能把漢傳佛教說成“非純粹正統的佛教”,因為,他的基本教義未受地域文化的影響。

(五)密法諸佛名稱並非“于史無證”。

有人說:“無上瑜伽部法多稱非釋迦牟尼所傳,大圓滿稱其法源出於原始法身普賢王如來、大手印等法系以本初佛金剛大持為法主。原始佛,本初佛.不但於史無證,即使大乘佛典,也無出處。”

13.無上瑜伽部中除了大圓滿法流之外,都是釋迦牟尼所傳。密法經典續部明確記載,續部經都是釋迦佛遊戲化身——本尊佛 所傳,並非僧人形象的釋迦佛所傳。

所謂“本初佛”(原始佛)“金剛持”或譯“持金剛”是釋佛說續時的名稱:如釋佛傳密集時化現阿閦佛金剛持:傳時輪時化現本初佛時輪金剛持;傳勝樂時化現海嚕嘎金剛持;傳瑜伽部大日續時化現毗盧遮那等等。密法中把傳續經的本尊金剛持和釋迦佛從來沒有被看作是兩個人。

如果讀過《華嚴經》,懂得一粒微塵中含藏三千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等於一粒微塵,諸佛法性平等無二,一佛等於諸佛,諸佛等於一佛的道理的話.就不會懷疑傳經的僧人相釋迦牟尼和傳續的金剛相釋迦牟尼非一非二說。所謂普賢王如來等“不見於經史”之說也是不能成立的。

“普賢”有二義:一指諸佛慈悲利眾行;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佛都是“普賢”,此說見於《因明釋量論》及其各種《釋量論疏》。二指願行第一的“普賢如來”:普賢如來說法見於《華嚴經•入法界品》。

毗盧遮那佛名同樣出於華嚴經。華嚴認為全法界,皆是法身佛毗盧遮那的顯現,清淨法身充滿全法界。——語見《印度佛教史》。

不動金剛“阿閦佛”名見於《般若部》。在漢文資料中異口同聲地都說“密法教主是大日如來,一切密法都是大日如來所傳”。從這一說法可以證明,東洋和漢地的研究密法的人,只知道下部密,不知道無上密,因為大日如來作教主傳密續是瑜行二部的說法.無上密中的教主金剛持是不動佛,而不是大日如來。

從這點可以證明.以往在漢文資料中所談到的關於密法的問題,大都沒有超出下三部(即東密)的範圍.在教義的解釋上有以局部代替全面、以偏概全的失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