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普扎上师讲解《屠夫真言》——前行

(2009-01-22 05:49:41) 下一个
http://blog.fosss.org/showfile.html?projectid=3&username=dakini&articleid=DF0987F1B615484FAE3E4EC402612127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

    愿遍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迅速证得一切种智大觉果位,而发心修学《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印度金刚座北方的高原雪域,乃大悲观世音菩萨主化之地。顺应该土人民的淳朴根性,诸佛菩萨所化善知识总是像夏雨冬雪般适时降临。近代大圆满上师华智仁波切(或译为巴珠·邬金吉美曲吉旺波,1808-1889)就是其中一位,尊者以完美的证悟、渊博的学识、朴实的风范受到各教派的普遍尊崇。这位名闻遐迩的大师常常隐匿自己的光芒,像乞丐一样周游教化,其故事和法脉一直在藏地广为流传。

  一百多年前,在四川新都桥有一位著名的老格西。他从七岁出家后,便一直勤奋研习显宗经论,七十七岁时,皓首穷经的老格西很自信地说:“对于因法相乘的通达,现今世上可能再没人能超过我了。”

  有一天华智仁波切路过该地时慕名前去问法。大格西起初并未在意,做了一些普通开示。华智仁波切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两人的讨论逐渐深入,以致演变为辩论。格西感到不可小觑这位貌不惊人的游方僧,便约定第二天在经堂举行正式辩论。结果辩论不久大格西就败下阵来。回屋后他感慨不已:“此人到底什么来历?见地竟如此精深!幼时上师曾授记我慧根超群,且七十年里我一直闻思教理,从未有过懈怠。然此游方僧人,不过中年而已……,此中定有窍门!”于是,老格西恭恭敬敬前去拜访“游方僧”,提出自己的不解之处。华智仁波切微笑着说:“此智慧唯有在山洞和茅棚中找到,乃秘密大圆满之特色。”

  华智仁波切对经论的精通实非常人所及,且具足实际修证的真实功德。闻修相合、理行并重乃成就之正途。为利益后代行者,华智仁波切著述了《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其中尽摄经论与窍诀之要义,对闻思和实修均有很强的指导性。在支分中可以阐述诸多经论之义理,窍诀则将一切理论总摄于一法中修持,故为修行者必备之法要。

  此论著经祖祖相授,递传至今。华智仁波切授予其亲口赞许的大弟子,谓“见解如我,喇嘛龙多”。其后,喇嘛龙多丹比尼玛将传承交付与布玛木札与法王无垢光尊者之化身堪布昂琼(阿格旺波尊者1879-1941),堪布昂琼传与其四大心子之一昌根阿瑞尊者(1905-1988)。喇嘛龙朵加参仁波切依止昌根阿瑞仁波切44年,继承了宁玛巴龙萨派与龙钦派两大法脉。2004年夏初,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向几千僧众传授《屠夫真言》时特意嘱咐我给汉族弟子讲解本论。祈愿闻法者均能获得清净传承之加持,迅速证悟自心实相。

  为何名为《屠夫真言》呢?实乃华智仁波切对本论涵义所做的形象化比喻, “仙人”之特性为:身住正直、口不妄语、意无欺诳,故将仙人的话称为“真言”。以宰杀牲畜为业之屠夫虽外表恶劣,然其甚深内证功德中流露出来的皆为智慧真言,以此比喻说明:修行的关键不在外表形象而在调证内心。“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修证内心,乃学佛之真正目标。

  佛弟子无论出家或在家,都应致力于追求佛法之真理,不应迷失于名闻利养之中。汉族四众弟子能到条件艰苦的藏地求法,需要很大的出离心和勇气。有的确实是以众生之解脱为已任,为法忘躯,但有的是否已流于形式,如观光度假般呢?既然所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真理,就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法。但是对初行者而言,长期精进修法甚难!因此,我们一直特别重视讲解共同外前行,此乃精进之源,亦为修法之基。行者若能真正了知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还会懈怠度日吗?自心还会如庸俗一般吗?若“依然如故”,说明前行基础还很差。喇嘛仁波切说:“暇满难得、寿命无常、业之因果、轮回过患乃整个修法之基础,历代成就者均依观想共同外前行而精进修行,才得以调正身心。无论闻思还是实修,如果超离了外前行之范畴,其懈怠的前兆就已经预示——此人今生决定不会成就。”因此,一切修行者都必须如理修持殊胜金刚乘之基石——共同外前行,时时观想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以调伏自心。如若自相续完全处于修法状态,已断除懈怠与放逸,自然不需观前行以为对治,此时前行之义已溶于自心,然初学者岂能企及?!

  首先当知暇满人身稀有难得,应当逐一观察:若投生于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色界第四禅中的无想天)中,为非人四无暇。若生于边鄙地境的“蔑利车”族,则以杀生等恶规为善法;若于外道家庭受生,则为断常邪见所染;于不值佛出世之暗劫,纵三宝名亦不得闻;喑哑者诸根残废,不能知言会义受持圣教,合为人中四无暇。离此八者,方有闲暇修持殊胜佛法。

  如来出世、已经说法、教法住世、趣入佛教、值善知识悲悯摄受,为五他圆满。得人身、具诸根、生于法住之中土、业际无倒而欣乐善法、正信佛教,为五自圆满。具此十者,极为罕见。我等虽已获得人身,但是未必时时具足暇满。例如,为了挣钱而“职业式“地出家,就谈不上是正信佛教。为办现世琐事而迟延修法,即为细处之业际颠倒。因此,要谨慎护持自己的身心,此十八种珍宝人身才不致于虚掷。按照自宗成熟口诀法方式,可将十八暇满摄于“圆满三相之身“中:外相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内相圆满五根,密相圆满出离心和信心。上师赐予弟子某个灌顶、传承、加持品、法号等等,法虽圆满但若与弟子的根器不相应,就难以获得圆满之义,故尚非圆满的摄受。现今明白此理者甚少,很多人费尽周折找到具德上师后,只要得到上师的少许摄受就心满意足。还有的信众热衷于到处朝拜不同的上师,见上一面就大功告成,如果这就是我们今生的理想,完全可借助媒体、画像来实现。然而仅凭“一面之缘“ 和少许摄受,尚不足以即生解脱。欲证佛果,必须获得上师的圆满摄受,这就意味着从最初的共同外前行直到究竟果法,上师已经允诺圆满传授与你并正在传授过程中。对于那些矢志追求出世真理之虔诚的三宝弟子而言,此为必需的前提条件。

  内相为圆满五根。眼盲耳聋、诸根不具,则成道障,就难以如理取舍善恶,无法修行。密相要圆满出离心和信心,作为佛教弟子,应当认识轮回过患,这个观点相当重要。我等导师释迦牟尼身为王子时,就是因为目睹轮回痛苦而生起出离心,成道后初转法轮,即宣苦谛。此中大有深意,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富贵的家庭还是穷困潦倒的乞丐,都有形形色色的烦恼和痛苦。可是一般人“身在苦中不知苦”,或者因为不了解离苦之道,“徒然受苦无奈何”。识病才能治病,知苦才能离苦。若不了知轮回之苦,就很难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焉能勇猛精进地求取解脱?即使形式上在修学佛法,实际上在随世间八法而转。得利益、闻声誉、有称颂、有安乐就欢喜,反之则不喜,岂能称作修行呢?若不能看透世间痛苦和虚幻的本质,就会被种种表象所迷惑。如有些家庭供着观音像,然而菩萨手中拿的不是净瓶和杨枝而是元宝和钞票,可能也是“随缘应化”吧。

  上师法王如意宝云:“于三恶趣中主要为苦苦所恼;欲天诸人众,主要为变苦所恼;色无色天众,主要为行苦所缚。是故无论于轮回中随生何处,皆为痛苦之性,犹如火坑。故当断除贪欲之心,精勤于解脱道也。“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许多人选择佛法作为自心的依赖,甚至出家修行,千里迢迢寻师访道,皆为出离心的实际体现,十分可贵。然而最初的出离心往往是依各种外缘在自心当中临时呈现,难以稳定地相续存在,更谈不上圆满。虽然今天具有,明天未必还在。痛苦之时,出离心可能伴随着泪水夺眶而出;幸福快乐之际,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初行者的出离心会有间断,需要长期护持。我们在日常修法及一切行为顺境、逆境中,都要反观自心“有没有出离心?”文殊菩萨教诫云:“如果不首先发出离心,厌患整个轮回,那么闻思修等一切所作无非都是生死和恶趣之因。“

  是故当圆满出离心为要。在具有出离心的基础上,必需寻求一个从轮回苦海中解脱的方法,此即佛法。真正信任业之因果,行持善法能获得快乐,做恶事会成熟痛苦,断除贪嗔痴烦恼就能超出三有,修学佛法必定能够圆成佛道。对因果正理生信并如理修持,就能圆满自己的信心。

  从因、数、喻三者可知暇满难得之理。若要获得暇满人身,前世必须具备三种善因,首先要持戒。从居士戒到比丘(尼)戒为小乘别解脱戒;大乘有菩萨戒;密乘的誓言为三昧耶戒。随已所受,守持无犯。其次在行道中修持大乘六度,最后要发愿于未来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事实上善因稀有故果实亦稀少。今生能获此人身,正是前世甚至多生累劫修持善法的果报。

  曾有许多人问及我的前世,然而我没有宿命通,故无可奉告。依据上面所述教理推测,既然今生能获得暇满人身,前世应该是个稍作善法者吧。我十三岁出家,十八岁开始依止喇嘛仁波切修持大圆满,现在略能讲授一些密法,从根本上讲是得益于上师的加持,另外可能跟前世的愿力有一定关系。因为一些大成就者授记我上一世是莲师意化现的囊加活佛,一位获得无余光身成就的伏藏大师。他出生在号称“世界高城“的四川理塘县,虽然家境富裕且为贵族,但从小就选择了出家的生活,一生都在崇山峻岭中潜修默证。晚年时,囊加活佛曾到邬金刹土亲谒莲花生大士并作祈请:“浊世众生烦恼沉重,很难饶益,下世是否就在清净刹土中利乐有情?”莲师默然不语。于是囊加活佛又祈请道:“如果来世还需要到人间去度化众生,祈请圆满具足智慧、事业、福报等功德。”尔时,莲花生大士开颜微笑,右手持五股金刚杵置于囊加活佛头顶,授记曰:“善哉!未来你的化身定会圆满显现一切,同时,还有诸多事业化身共同辅助你弘法利生。”事后,囊加活佛给他人(囊加活佛实修地处的几位老和尚:如嘉琼老和尚,耀波老和尚等,据说这几位老和尚圆寂时都呈现了许多成就的瑞象)讲述莲师的这段授记时,还以开玩笑的口吻说:“别小瞧我这个老僧的能耐,下一世我的事业可跟现在不一样……”

  一九九八年的冬天,喇嘛仁波切带领我们到色达五明佛学院参加持明法会。我陪同上师去谒见法王如意宝,当时大瑜士加曲喇嘛也在旁边。上师敦请法王如意宝为我以后的事业授记,译成汉文如下:

东方黄河一带,乃利众之要地;
南方所化圣处,徒众多如米堆。
十三事业化身,遇则利众无量。
西方恶毒煞气,系属虎者唆使,
故现少许违缘。为除此诸障碍,
千遍狮面回遮,万遍大白伞盖,
则如孔雀食毒,悉成助伴消尽。

  此中授记了利生的事业,以及遇到的障碍等等。最重要的是:只要获得圆满三相之身,就已具足了即生成佛的因缘。若能利用它精进修法,成就并非难事。反之,若在懒散懈怠、无义琐事中将暇满虚耗,即与凡夫的虚生浪死无有区别,此时的“珍宝人身“毫无实义。

  在数量当中,六道之内最多的是地狱有情,其次是饿鬼、禽兽昆虫,再次为阿修罗,人天有情极为稀少。诸经论中有种种比喻,如《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

  所以获人身者甚少。在此基础上,对照三相或十八种项目一一审核,最后能全部“达标“者实属寥寥。因此要多观想暇满难得,才会生起向道之念。

  虽已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此身能长久存在,现在也不急于修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无常随时会呈现。虽然今天活在世上,但是明天是否还在世?明天若未临终,不知道下个月如何?今年活在人间,不知道明年归于何处?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事实。那时候,肉身终将成为骨灰,我们生命的价值又体现于何处呢?就在于依赖此身创造的功德善业之中。因为心可以指挥身造种种业,常人临终时身心分离,依诸业力牵引心识再度受生。即生修持出世间功德者就能超出轮回,行善积德者可投生善道,此外只剩下堕落三途恶趣。因此,于自由自在的有生之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善用此无常之躯勤修菩提道,才不辜负获得一次暇满人身。

  在汉地时,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信仰佛教?学佛有什么意义?”让我感到很稀奇,因为类似的问题在藏地很少听到,要问的话就是:“你为什么不信仰佛教?”关于信仰以及学佛的意义,是个很大的论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讲透彻的。不过,联系个人的切身实际还是可以扼要略释。因为佛教所要解决的问题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并不因信仰则有或者不信仰即无,这就是生死的问题。

  其实,生死是个最大的问题。大在何处?古往今来的一切有情包括你我都在生死之中,生而死死而生,自己却蒙在鼓里,弄不清生死的真相更谈不上自在于生死,岂不成大问题?当时有一位很聪明的学者,听到这里就跟我展开了讨论说:“听您言下之意是相信有前生后世啦?”我说:“我当然相信。”他问道:“佛教这样讲,是出于对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并使止恶扬善的宗旨便于大众普通接受而宣扬的宗教学说,还是实有其事?”我坦言相告:“实有其事。前生后世不仅是佛教徒的常识,现今很多科学工作者通过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人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生。”他说道:“但是多数人回忆不起前生的事情。”我分析道:“能回忆起前生就说明肯定有前生,回忆不起来并不代表就没有前生。除了胎障及个人的业力因缘外,不能忆起前世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也不知道或不相信有合适的方法可以忆起前世。”

  学者说道:“我看到很多报导讲有些小孩子能准确忆起前生,还有些医生在用催眠术治病时,接受催眠治疗者中有的能够回忆起自己的前生。我想问的是,除了天生的或者依靠催眠等技术手段外,还有什么方法能使一般人也知道自己的前生?”我告诉他:“有很多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修持,别一种是推理。”学者问道:“修持是什么道理?能不能简单解释一下?”我说:“心具有觉知的功能,以前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心识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所以任何人都具有忆起前生的能力。然而一般人的心识十分涣散,又被各式各样的妄想烦恼不断地扰乱,不要说回忆前世,连前年前天的经历都难以忆起。通过正确的修持令心专注并清净后,就能显发本有的能力。如同浑浊动荡的水面上即使有影像也看不清楚,必须等水平静澄清之后才能将景物映显出来。”学者思考了一阵后又问:“一般是怎样修持的呢?”我说:“根据各人的因缘与根器,修持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佛教中主要是在守持戒律的基础上修持禅定,这样使自心获得清净后,对前生后世包括今生的一切就会了如指掌。但在修持禅定时有两点要注意:需要有良好经验的人指导、还要恒常勤修方有成效。 ”关于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前生后世存在之理,以下作一简要解释。

  任何人无论相不相信有前生,无疑都在承受前生的因所导致的果报。譬如我们今生投生在不同的地境中,各人生即面临特定的家庭状况与生存环境,而且各人的性格、爱好、体质等等生来即存在差别,难道一概都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巧合吗?并非如此。只要对现象界稍作观察就能发现因果的规律,譬如因种子不同成熟的果实就不同;果实必由相应的种子得来。人的生命现象虽然有其复杂性,但是仍然没有脱离最根本的因果规律。我们的肉身需要依赖现世父母等缘而得成,故于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然而造成种种“生即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在于前生乃至多生中造下的业及习气各有不同。一切业及习气都聚集在心识之中,而心识并不随前世肉体的毁灭而毁灭,它会随顺业缘投胎再生并指挥今世的身体继续造业,由此再成熟为未来的果报,故于《华严经》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至于死亡后中阴身的存在,可以梦境之比喻略作说明。我们在睡眠时,有时会梦到自己到了异地他乡,在梦境中自己既能见闻觉知同时身体还能做种种活动,受到损伤时身体还会有疼痛感……虽然此时自己的肉身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但在梦中真实感到有个身体并能自由活动。与此类似,心识与肉体分离名为死亡,此后心识随中阴身飘游不定并感受种种中阴境界,直到在业力的牵引下找到有缘的投生处后再度受生。这种身心分离的境界我们以后都将经历,而且由于特殊的因缘也可能在现实之中发生。譬如修行有成者依靠禅定、梦境修法,心识亦能脱离肉体之束缚而自在遨游。又如许多有过濒死体验者都曾亲身经历过中阴阶段的前半期,其后意识又回到肉身中因而得以复活。从他们对各自所经历之境界的讲述中,人们完全可以得出意识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以及存在后世的结论。

  关于心识的奥秘以及三世流转的过程,在佛教中有详细、究竟的解说。此不仅为书面理论,更有无数的古今修行者依照佛教提供的方法身体力行,最终掌握了生命之钥,获得了超越生死的成就。若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往昔在对心灵世界及身心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入的阶段,人们片面依据心识依赖肉身而起用以及脑等器官与心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的事实而作出结论说:“意识是大脑的产物”,“以大脑为主的神经系统是主管心理活动的器官”,由此认定意识不可能脱离肉体因而没有前后世等等。然而这种观点已被正常存活于当今世上的一些“有头无脑人”以及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数以百万计的心识离体事例所否定,且被新的生命科学理论推翻。在经过缜密的观察研究后,西方科技界中众多知名的生物学家、医学专家、脑科学家、神经生物学家纷纷发表科研论文及学术专著,其结论可谓不谋而合:非物质的心识控制着大脑及神经细胞的活动,并能脱离血肉之躯而存在。这种崭新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由此我们理应了知前生后世的存在并非荒诞不经的无稽之谈,而是具有事实及理论上的确凿证据。

  反之,那些不作审慎的观察思考就草率断言“无有来世”或盲目顺从“断灭论”行持的人,极易葬送掉自己的未来。因为否定前生后世之客观存在的必然后果就是不信因果,仅以今生的短暂享乐作为其人生目标,为满足五欲故不择手段甚至行恶造罪亦在所不惜,此与饮鸩止渴(1)实无区别,来世必堕恶趣长劫受苦故。还有些人凭借一些似是而非的论据力图掩盖前生后世及因果业报之真理、并肆意散布“生命断灭论“,无疑是在误导、愚弄世人,自己必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邪知邪见的流布在为日益堕落的道德水准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推波助澜的同时,正悄然将世人引向后世痛苦的深渊。我们生生世世的苦乐果报,根本上取决于知见的邪或正,有知见方有行持故。由此观之,今生的见与行主宰着未来命运的浮沉。正因为见解与生死问题利害攸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作出正确的解答,方不至於辜负此宝贵人生。

  常言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然而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庸俗生活中,人们常常囿于“现实” 而忽略了一个简单却又重要的事实:自己终有一日会死亡。因此,难以舍弃对此生的强大执著,无法斩断如河流之生死相续。具远见卓识者仅依死亡及无常之理,就能生起出离轮回之念,如莲花生大士所云:“知必死故,乃感厌离。”古今众多修行者都是在观想寿命无常的基础上精进修持佛法,才得以解脱生死苦恼、获得殊胜成就。去年有一位18岁的尼姑,上午还在兴高采烈地跟同伴讲,她准备在半月后举行的金刚歌舞法会中穿什么样的服装参加表演,然而中午时她突然病倒,很快就离别了人世。类似的事例不止一两件,而是时有发生,甚至就呈现在自已身边或亲友身上。我们或曾见闻过,然而自心对生死之理、寿命无常到底有多深的认识呢?死魔已经通过他人向自已发出了邀请:“你准备好了吗?”自已该怎样答复呢?从个人的修行体验而言,我虽然从大恩上师处听闻过外道教的360门派与内道教的九乘见解,但是令我获益最多、感触最深的见解就是无常观。我认为一位修行者若欲达到即生解脱,必定不能缺少信心与精进;而信心与精进主要来源于观想寿命无常。因为恒常观修无常者,必能断除懈怠放逸并精进修持正法,从而促进信心持续增长直至圆满,故能速疾无障证悟大圆满本觉之见。

  虽然情器世间中的一切皆为无常,但是最有助于调伏自心者莫过于观修寿命无常。我们无数的祖辈往昔的历代冤亲谁还存在世上?现在的分分秒秒中都有极多有情正在经历死亡之旅。聚终将散、生必归死,今天自己没有死亡,明天是否还活在世上?终有一天自己会告别所有的亲友、舍离一切资具,抛弃这个相伴一生的肉身,从熟悉的世间消失,然后成为后人们的“历史”。自己的一切所作到那时将会剩下什么呢?所有围绕着个人私欲及世间八法而造的轮回之业,只能使自己辗转生死而已。只有为了自他有情的终极解脱所修持的功德,才会契入永无生灭的法界实相,尽未来际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喜悦。所以,我们在今生的短暂岁月里应当精进修持正法。虽然时光流逝,但已积累功德,可以作为往生的资粮、解脱的保障。如果懈怠放逸,时间照样会过去,然而自己一无所获。为什么在禀受同一传承的修行者中,有的能即生成就,有的却流转轮回呢?答案就在于修行中有精进与懈怠的区别。我们可以反观自己:一天24小时中,修法占多少时间?有些人虽然住在幽静山或在“闭关专修”,但是真正用于修法的时间却十分有限。须知懈怠度日就是庸俗凡夫的习性,尚为世人所不耻,又焉能依彼趋入出世间的解脱道?若欲断除懈怠,最殊胜的对治力就是观修寿命无常。

  我常常想:今晚我躺下睡觉,不知明天早晨能否起身?何时会呈现生命的终点——明年、下个月还是明天?终有一天,自己会从世间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那些埋在地下的骨架,以前不也和我们一样,穿着衣服说说笑笑吗?现在我们虽然没有死去,但是从朝至暮,从暮至朝,迈向死亡的步伐一刻也未曾停留。我们能否返回到昨天的早晨呢?绝对不可能了。时间短暂而宝贵,既不为精进者延长,也不为懈怠者暂停。所以,我们应当抓紧有限的时光,现在就要开始修法。有的人说:“我很想修行,但是现在没有空闲……”如果执著于世间之事,就永无空闲之时。只有通过观想寿命无常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的时候,才具有真正的闲暇,否则永远不能割断对现世的贪执。有些忙碌于追求五欲享受的青年人说:“我先要把事业办妥,老年时再作修行。 ”然而世间之事有圆满办妥的时候吗?谁有把握能活到年老呢?其实很多老年人仍然忙碌于养生、家务、消遣等等,并没有“闲暇”用于修行的。因此,我们所唯一能握者就是现在的时光。

  诚如祖师大德所言:轮回琐事永无止尽,何时放下何时终结。譬如从祖祖辈辈直到我们这一代都在竭力操办这个家庭,至今已经办妥了吗?虽然临时有许多琐事需要自己办理,但若自己突然呈现“无常”,又当如何?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中,我们都是在“不可能死” 的心态中被轮回琐事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以致于现在仍然漂泊于生死之海,今生若不励观无常,照样会虚度此生。从婴儿到现在,数十年光阴已如梦幻般消逝,回忆中仅刹那之间,所余下的时光亦如是……

  以寿命无常为代表的共同外前行不仅是示人入道之妙法,亦为策励精进之良方。自己何时、何地、因何而死?悉皆昧然不知。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30多万人于睡梦中遭受灭顶之灾。2002年发生在纽约的9.11恐怖事件中,两千余人在瞬间的飞来横祸中丧失生命……,浊世中众业感召的灾难、病魔以及各类致命因素层出不穷,我等之生命犹如风雨侵袭下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于此暂存之际,何不善用此身精进求取解脱呢?

  喇嘛仁波切每于法会或讲经之初,必先讲解以寿命无常为主的共同外前行。在一些被上师反复引用的事例中,有一则故事特别发人深省:往昔有一人很害怕死亡会突然降临,为了在死期到来前早点得到通知以便有所准备,他进入山洞专修本尊——大圆满三大护法之一的单金多吉拿巴护法神。经过长期的祈祷与观修,终于达到了能和本尊对话的程度。单金护法神显身问道:“你需要我赐予什么?“他就陈述了自己的愿望,护法神满口应允。第二天一早,护法神就告诉他:“上面的村庄里刚刚死了一个老人。“他想:”这是别人在死,关我什么事?“过了些天,本尊又告诉他:”你的村子里死了一个年龄比你还小的人。”他仍然毫不在意。像这样,本尊给他授记了许多次,他都没有放在心上。终于有一天本尊显身对他说:“再过片刻你就会死亡。”他顿时惊惶失措,气急败坏地责怪道:“你的慈悲心为何这么小?为什么不早作授记,偏偏在我死到临头时才告诉我?”本尊答道:“不是我的慈悲心小,是你自己太愚痴。你祈求我的次日早晨我就开始给你授记:他人在死就说明你迟早也会死,要立即做准备。但你却无动于衷,我有什么办法呢?”

  如同此理,我们所看到的其他有情的死亡,正是诸佛菩萨在对我们作授记。我们不能将死亡置于外界之中或者当作他人的故事,应该在自己身上切实观修死亡会在自己毫无准备的时刻突然降临,自己还能生存多久实在难以预料,因此,现在就应当修持佛法、毫不迟延时间。然而有些人认为:“有生有灭是大自然的规律,何必苦苦观想寿命无常?”每当身体健康、心情舒畅愉快时,垂暮老者也会这样说。然而当自己病重寝疾、真正感觉到死亡的威胁时,谁能轻松洒脱地接受这个“规律”呢?其实人们每天为温饱而辛苦操劳,无非是为了维持生存;在生病时设法对治、奄奄一息之际还盼望医生全力抢救,都是在尽量回避死亡。一般人的死亡过程在客观上似乎只有几十分钟、几小时的时间,但是对于正在饱受痛苦与恐怖折磨的亡者本人而言,几分钟在主观感受中也许如同几千年漫长,绝非钟表所能计度。

  倘若对寿命无常之理仅限于词句了知,则难以转变自相续,临终时仍与庸俗无异。如果要达到无惧死亡、生死自在的境界,就应当将死亡如实置于自身以观修之,使自心真实生起无常之念及欲求解脱之想,那么所作所行都会成为解脱之因,使得今生、临终或未来能获究竟安乐。

  我们通过观想无常就能精进修持解脱道,从而消除命终时的痛苦与恐怖。刚刚过去的一年仿佛与昨无异;人生一世犹如一梦间。我们余下的时间如同电光石火,应当倍加珍惜。不观无常即同庸俗,无法从轮回琐事中超出,很容易在散漫、世间八法、造作恶业中虚度此生。所谓“一小时不观想无常,一小时就深陷轮回。”即使暂萌出离心,但若不以无常观长时护持则极易退失。禅修者若舍弃无常观就难以勇猛精进地克服道障。譬如有的人感到吃饱后睡觉最舒服,一打坐两腿就造反,再配上昏沉与掉举轮番进攻,实在招架不住。此等皆为业力习气沉重之相,正要坚持不懈地修持如军人“愈挫愈勇,屡败屡战”,方有获胜的机会。勤修不懈的动力即来源于对寿命无常的深刻认识。《譬喻经》云:有一比丘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乐,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悯伤之,告比丘言:“汝维卫佛时,曾得出家,不念经戒,饱食却眠,命终魂神生蜈蚣虫中,积五万岁。此四品虫生在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世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比丘闻已,惭怖自责,五盖即除,成阿罗汉。

  既然欲求今生解脱,就不能放纵三门、随顺习气而行。有的人习惯于懒散度日,想玩就玩、想睡就睡,最终有何利益呢?不观无常故即与庸俗同道,使极其珍贵的修行因缘变得毫无实义。初者,难值难遇之大圆满上师,我们今生已经见到并被上师慈悲摄受,犹如盲人遇到向导。次者,难闻难得之诸乘精华深密窍诀法,上师已经开许并正在赐予我们,如同乞丐拾得真金。最关键的是,难发难护之出离心和信心已经从我们心中生起,并敦促我们进入佛门修持正法,此犹如黑暗之中升起了太阳。在已具足这些稀有缘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以无常观激励自己精进修持以获得即生成就。

  基础的条件常常被人忽略,浅显的道理往往最为真实。寿命无常等外前行对于修行者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楼房越高则对地基的要求越严,修行者倘若不具备前行的基础,所修持的“高深之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对于共同外前行虽然容易了知,纳入自相续中如实了悟则难。修行者倘若已证悟真实见解,那么一切前行要义悉皆摄于正行之中。在未证悟正行实相之前,依靠思维造作的方式,相似树立正行之果法功德,名为“前行”,它是修持善法及解脱道的基础。真实正行是超越一切思维的,然而修行者很难当下证悟究竟果法,是故不可缺少前行的善巧方便,譬如于修法前先办妥琐事并发誓专修;入座前行中“身要”依七支坐,“气要” 排九节风,“意要”发菩提心;明观共同外前行之暇满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业报、轮回过患,修持不共同内前行之上师瑜伽、发智慧菩提心等等。有些修行者上座后就直接把心安住在平静的状态中,以此作为修法的核心。但是只有为数极少的极上根器才能依靠这种方式不借助前行的缘起,在直指心性的当下了悟究竟果法。尚未达到极上等根器之前,不能忘失或舍弃前行诸法,应当把前行当作胜义谛来修持。

  观修无常已达何层次、理解有多深,只需检查一下日常所行就能知晓。倘若一天之中懈怠放逸的时间超过修行的时间,就说明自己的“无常之念”犹如身上的衣服般仅限于表面上,这种不痛不痒的“观修”丝毫不能引生对死亡的恐怖。初行者的心相续中虽然临时有一些信心和慈悲心,但若不配合观修无常,则与即生解脱相距甚遥。最好是于临睡前独自静静地观想无常,就会获得比心情快乐时更深的感受,并生起恐怖之心,从而敦促自己寻找能解除死亡怖畏之法。

  总之,从初步修行直到究竟果法的历程,都可以归纳到观修寿命无常之中。观想无常亦属于从根本上调正烦恼。在意识造作中的观想应名为“改造意念之护持”,最终远离一切戏论达到无有自性的悲空双运见解时,此时的正念名为“无造法性之护持”,观想寿命无常方获圆满。我想,在行道中不需要观修无常者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圣人,一种是死人。初行者依靠有缘的方式观修,无常之念时有时无。达到恒常具足无缘之无常观念时,就是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所云的证悟究竟果法时的标志,此时的无常之念实即妙智慧。

相关链接:

  •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
  • 吉美林巴对于疾病的开示
  • 忆念上师的功德
  • 缘起之要义

  • [DOC] 顶礼大恩上师巴珠仁波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