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十二缘起支 (生命轮回的次序) & 十二缘起支 & 格鲁/思惟十二缘起:三士道的所依基础_益西彭措堪布

(2009-01-20 01:54:46) 下一个



一、精通十二缘起支的重要性

十二缘起支是佛教里一个重要的思想。十二缘起主要讲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里的人或者其它胎生有情,经过前世来到现世再去往后世的三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讲,我们来的时候是怎么来的,走的时候是怎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怎么来”“怎么走”呢?因为,十二缘起就如同不停转动着的车轮,从不间断,我们虽然已经来了,但是将来还是会这样走的,走了以后还会重头再来,在重新开始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所准备。十二缘起支里所讲的内容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当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该如何去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十二缘起在《现观庄严论》里虽然是一个难题,但那些比较复杂的部分,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谈,目前只讲一些必须学习的关键。





刚才已经提到,十二缘起我们已经经历了成千上万次。虽然经历了成千上万次,但是在这些过程当中,由于我们没有做任何准备,所以至今它仍然没有停止。没有停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前在经历十二缘起时,我们缺少了面对它的方法,以至于直到今天,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如果今天再不准备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轮回的循环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它是决不可能自己停下来的。

我们不是自愿来的,更不是自愿走的。走的时候谁都不愿意,即使不愿意也得走。众生走时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同样,众生来时也是不自愿、不自由的。如果那时可以自由选择,就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去作牛、作马,但是,我们却经常看到这些可怜的生命。如果真有自由可言,那么,它们肯定选择做人间的国王,或是天堂的帝释天王等等,而不可能选择作牛、作马。这就充分说明了,生命来的时候不是自由、自愿的,愿意也得来,不愿意也得来,为什么呢?

这是有因缘的,而因缘是可以改善的,因为它是有为法。虽然定业是有的,但是所谓的定业也不是没有办法改变,若能证悟空性,或者能厉励忏悔,则定业也会发生变化。正因为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可以改善的、可以转变的、可以控制的,所以,我们要去了解十二缘起。不了解十二缘起支,实际上就是不了解我们自己。

世俗间所谓的伟人,如很多得到诺贝尔奖的、令人尊敬的专家学者,其实他们也只是精通一些狭窄范畴里的知识,却根本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心的奥秘。现在,我们去了解十二缘起,并非出于好奇,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要找出众生总是身不由己地穿梭于六道之间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根源找到了,就要去消灭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找到了解脱轮回的出路。

二、十二缘起支的内容概述

在佛经里将十二缘起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世,第二个阶段是现世,第三个阶段是来世。

1.前世阶段。在十二缘起支中,哪些是属于前世阶段的呢?十二缘起支中的第一支叫作无明支,第二支叫作行支,“行”的涵义是什么?因为有了无明和烦恼,就会产生一些身、语、意的行动,造作善和不善的业,这些善恶的业就叫行。第三支叫识支,它可以放在前世,也可以放在现世。按一般的讲法,识支可以纳入现世,故而前世阶段只有无明支和行支。

2.现世阶段。第一个是“识”缘起支,第二个是“名色”缘起支,第三个是“入”缘起支,第四个是“触”缘起支,第五个是“受”缘起支。这五支是属于现世阶段的。

然后再加上“爱”缘起支,爱就是凡夫的贪欲;“取”缘起支,取就是为了满足贪欲而作的行为;“有”缘起支,有就是轮回的因,即善恶之业,三界、三有是同一个意思,是它的果。这三支虽然属于现世,却是后世的因。前面的五支,再加上这三支一共八支,都属于现世阶段。

3.来世阶段。下一世只有两个缘起支,第一个是“生”缘起支,第二个是“老死”缘起支,老和死不分开合为一支。为什么其它都是分开的,只有这两个不分开呢?那是因为有些人是老了以后才死,也有些人尚未老就死了,故而是先老抑或先死,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所以把这两个放在一起。

三、缘起还灭的锁钥

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会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叫作缘起的流转。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行停止则识停止,识停止则名色停止,乃至生停止则老死停止。这就叫作缘起的还灭。缘起流转是轮回,缘起还灭是解脱。

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缘起的流转,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缘起的还灭。还灭和流转的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在第一支“无明支”上。只要我们有无明,其它的就都不可能停止。打个比方,若有火车头,后面的车厢就会跟着走;若火车头停下来,或是根本没有车头,后面的车厢就不可能走。同样的,若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无明支不停下来,后面的就不会停止;无明支若是停下来了,后面的也就无法继续,所以就会解脱。追根究底,还是要推翻无明,断除无明。

譬如,做恶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和白天一样地恐怖和痛苦,那是为什么呢?有了睡眠就产生梦境,但是,给我们带来影响和痛苦的并非梦境,而是我们的执着,是因为我们把梦境当成实有而导致的。如果做梦时不把梦境当真,那么虽然有梦境的现象,却不可能导致这些恐惧和痛苦。

同样的,在我们流转轮回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痛苦呢?就是由于一种执着:原本是如幻如梦的东西,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的,所以就有了那么多痛苦。如果我们能够回头,能够证悟它是不实在的、如幻如梦的,这些恐惧、痛苦就都会消失。轮回虽然不一定会立即停止,但从此以后,它也开始逐渐地消失。譬如做恶梦时,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作梦,那么,虽然梦境尚未停止,依然在梦中,但是梦里的恐惧和痛苦就会一下子消失。在梦中证悟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这一切就都停下来了。现在,我们正在轮回的大梦里,若能从中苏醒过来,也就是说,证悟一切是空性的,那么,后面的流转也都会停止。

最关键的还是无明,无明就是愚痴,有了这样错乱的观点之后,我们就会把所见、所闻都当成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实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痛苦。菩萨证悟之后,精通了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幻如梦的,所以就没有了痛苦。正因为他没有执着,没有痛苦,所以才能在乃至轮回未空之间呆在这里度化众生;如果他有执着,也同样会有痛苦,那么,他就无法做到永在轮回度化众生了。所以,首先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得断除无明。

断除无明的方法,简单地讲就是:第一个是出离心,第二个是菩提心,第三个当然是最关键的证悟空性。证悟空性最具体的、如骨髓一般最精华的修法,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的修法。所以,首先要推翻无明,也就是推翻人我执和法我执。

四、三个阶段及两对因果

实际上,在十二缘起支当中有两对因果,但是划分时,并不是将十二缘起分成前后两世,而是分成了三个阶段。

在两对因果中,第一对因果叫作“能引”和“所引”。所谓“引”,是指引来了后世的五蕴,若没有前面的因缘,后面的因缘就不会产生,后面的缘起支是由它们引来的,所以叫做“能引”。“所引”是指被“能引”所引来的那些因缘,所以叫做“所引”。

第二对因果是“能成”和“所成”。即如果没有这些因,则后世的五蕴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有这些因,所以就有这些果,因叫作“能成”,果叫作“所成”。

第一个阶段:前世。有了无明,就产生了人我执;因为有了人我执,就希望自己能够快乐;为了得到快乐,就需要很多能够产生快乐的事物;在去争取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伤害到其他的人,所以会造业,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这样就产生了第二个行缘起支。行就是善恶的业。

属于现世阶段的有识、名色、触等八个缘起支,主要的是无明支和行支。八支中的爱支、取支、有支实际上就是无明支和行支,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其它的识支、名色支等五支,都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今天我们会做这样的一个人,不是因为前世有了识、名色、入、触、受支,而完全是因为前世有无明,又因无明而造业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两个缘起,所以才有了今生一大堆的痛苦。

后世我们转世时,也有识、名色、入、触、受支等八支,为了让我们了解下一世投生的过患,所以只说老死。

第二个阶段:现世。现世的第一支是“识支(阿赖耶识)”。中阴身的心识融入父母受精卵的时候,第一剎那的意识(神识)叫作识缘起支,它只有一剎那,没有第二、第三剎那,第二、第三、第四剎那就属于名色支了。

第二支是名色,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的。在受精卵逐渐演变形成人体的过程初期,只有胎形,尚未形成真正的身体,只可以称作人体的一种因而已,这就叫作色支(物质)。

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一起的受、想、行(精神)。所有的意识也好,眼识等前五识也好,都不离开受、想、行,这些就叫作名。为什么叫作名呢?譬如说,人的名字也好,物质的名字也好,都没有像物质一样的阻碍,一个事物可以有三、四个名字,它们相互之间是毫无滞碍的;同样的,受、想、行也是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

佛教中讲的人住胎的五个阶段,在《俱舍论》乃至大圆满的续部里都有提到。尤其是在大圆满的续部里,连这五个阶段的细节都讲得非常清楚。这些经论虽然没有用 “细胞”这个名词,实际上却讲到了细胞组合又分裂、分裂又组合的详细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大圆满里讲得很清楚。这种讲法令学医的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这和现代医学的说法相当吻合。其中,从投胎的第二剎那起,直至尚未形成眼根、耳根等六根之前的这个住胎的阶段就叫作名色支,在此期间有一段漫长的过程。

第三支是入支,也可以说处支,在十二缘起支中用“入”字。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刚刚开始形成,虽然逐渐在发育成熟,但是眼睛还看不到东西,耳朵还听不到声音,……,六根尚无法接触到六尘的阶段,这个过程叫作入支。

第四支是触,就是接触(聚合),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不仅是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为什么叫作触呢?例如,在这一阶段中,在具备了三种缘:第一是耳根;第二是声音;第三是耳识,并且在这三者结合以后,耳朵就可以听到外面或母胎内的声音,而且能够辨别声音的大小。能够辨别外境的这种能力就叫作触。这也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第五支是受。在有了接触以后,就有了痛苦、快乐的感受,这些苦乐感受就叫作受支。受是指从能够辨别苦乐感受的因开始,逐渐成长,直到造业之前的这一阶段。小孩子虽然也会造业,但是大体而言,像成人那样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去造业的情形,在孩提时代还是比较少的。这一期间有十几年,这一过程叫作受缘起支。

前面提到了两对因果,以上讲的七个缘起支就是其中的一对:无明和行叫作“能引”,它会引起现世的识、名色、入、触、受;什么是“所引”呢?所引就是识、名色、入、触、受,它是由前世的无明和行蕴引起的。这就是第一对因果。

然后就是爱支,爱就是喜爱世间圆满的贪欲心,在佛经中十二缘起支上用的就是“爱”这个字,意思就是贪欲。

爱之后就是取,取是什么意思呢?取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生活而去做很多营生的事情,它也属于业。因为这样做又会造业,又在准备下一世再回来的因素。现在社会上大多数的成年人天天都在做的,就叫作取。譬如做生意,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会骗钱、打妄语、参与竞争,在竞争的时候,有意无意之间又会造成很多伤害,做这些就是在造业。

接着就是有支,解释为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行支是上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这一世的因;有是这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恶的业。因为有了爱(贪欲)以后,就会有取和有,也就是去造业。若是这样,下一世再来轮回的因就已经非常完整了:第一个是爱,第二个是取,第三个是有。那么,我们下一世肯定要轮回了。因为,因已经全部具备,怎么可能没有果呢?肯定是有果的。这三支是指从能够造作非梵行,到生命结束之间的过程。以上所讲的,是这一世的八个缘起支。

第三个阶段:来世。然后是下一世的生。生是什么呢?生就是前面讲的识,也就是投胎的第一剎那,这两个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

接下来是老死,前面所讲的从名色到受之间的全过程都包含在老和死里。

以上这些就叫作十二缘起支。其中现世的爱、取、有这三个缘起支叫作“能成”,而后世的生和老死叫作“所成”,这就是第二对因果。

五、区分两对因果的意义

轮回的因有远因和近因;轮回的果也有远果和近果。远因是什么呢?远因是前世的无明和前世造的善恶业。近因是什么呢?近因是指现世的爱、取、有。远果是指后世的生和老死,而近果是指现世从识到受的五个缘起支。

即使有远因,但是如果近因不具足,也是不会投胎的。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有了前世的因——无明和行支,但是若能在这一世中修行成就,没有了爱缘起支,彻底地断除了对轮回的贪欲心,那么,即使在往昔所造的恶业尚未完全清净的情况下,下一世也不会再投胎转世了。

经书里面讲,木车有两个车轮,若缺了其中一个车轮,车就没有办法行走;同样的,即使以前所有的这些因都存在,但若缺少了贪欲,就不能转世了。

粗大的贪欲要通过出离心来解决,细微的当然要通过人无我的修法来解决。

阿罗汉有远因,但是没有近因——爱支(贪欲),因为贪欲属于烦恼,而阿罗汉已断尽所有的烦恼。他这一世因为前世的因缘,也会感受很多果报,在《百业经》等经书里讲了很多阿罗汉受报的公案。尽管如此,下一世他却不会再入轮回,因为他没有了贪欲。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些,所以把十二缘起支分成两对因果。

有人会提出质疑:那么,很多高僧大德已经成就了,为什么还有违缘?还有病痛呢?这有两个可能性。一个可能性可以从十二缘起中看出。虽然高僧大德们这一生修得非常好,已经断除了烦恼,但是以前他们曾经是凡夫,不要说一般的高僧大德,连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也做过凡夫,在做凡夫的时候,凡夫人会造业,而因果是永远不会错乱的,不会虚误的。所以,即使是高僧大德,只要他的远因还没有了结、没有还清,那么,这一世他也会感受很多痛苦。但是,感受这些痛苦是他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在整个生命循环当中的最后一次。

我们都知道龙树菩萨的故事,乐行国王的太子到他面前索取他的头,龙树菩萨说:“你自己砍断带走吧。”太子用宝剑无论怎么砍他的颈部,都好象在虚空中挥舞般,无法砍断。龙树菩萨就说:“我在五百世以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但是我曾经在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异熟果报还未清净,所以用吉祥草可以砍断我的头。”太子割下一根吉祥草,用它砍断了龙树菩萨的头。也就是说,即使像龙树菩萨这么高境界的人,也还是会受因果报应的。所以,一个可能性是,这些高僧大德、成就者们也许还有最后的一些果报尚未了结。

另一个可能性,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不可能再受任何因果报应,但是,佛陀为了让世人明白因果不虚之理,仍然会示现生病。例如,舍卫城的恶生国王向释迦牟尼佛的故乡进攻,杀死了七万七千释迦族人,当时,整个城市的街道遍布“鲜血”。因为恶生国王下令,只有当城市的街道上鲜血横流的时候,才能停止杀戮。最后没办法,他的手下只好把很多红色染料倒在水中,把水煮成赤色,在道路上倾泻,看上去就像血流成河一样,恶生国王这才满意。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的头也痛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释尊前生和那些族人共同造过恶业,佛也说:“因彼恶业,虽然我已证得无上菩提,却仍要感受头痛苦报。如果我没有获得如此圆满的功德,那么今天也会被恶生王杀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存在才示现头痛的。另外,据《律经》的记载,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冬天气候很寒冷,刮风时连竹子都会裂开,当时,很多比丘都因没有鞋、帽御寒而生病,佛也因此而生过病,生病时也会吃药。有一次佛背疼,就请迦叶比丘念经,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这些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一种示现。因为有这些疑问存在,佛就把十二缘起支分开,成为二对因果。在因果问题上连很多学佛的人都是很迷糊的,根本不了解,那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根本不懂因果是什么,但是很多人胆子很大,还是敢于驳斥、批判。若连因果是什么都不了解,那他驳斥什么?批判什么呢?但是,在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他会有一股莫名的动力和勇气;在某些情况下,魔鬼、魔障也会赐给他们勇气。

在两对因果分开以后,因果、轮回的道理就显露出来:“能成”的主要是欲望,欲望断除之后,就不再有下一世。

六、依十二缘起,反观自省,精进修行

现在我们看看自己,十二缘起支中哪一支没有呢?一支也不少。既然都有,那么下一世继续轮回的准备就已经做得非常充分了,所以我们一定会回来的。回来的时候会回到什么地方,那可就说不定了,得看善恶业的轻重。若是善轻恶重,则回到恶趣;若是善重恶轻,则回到天趣、人趣,但是,在短暂的利乐过去以后,终究还是会堕落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再怎么反反复复作人或天人,也没有多大意义,在没有完成了脱生死的任务之前,我们始终是不太安全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堕入恶趣。这并不是某些外道所讲的世界末日或审判之类,也不是吓唬人的话,而是轮回中的实际情况。

基本上,我们对于生命两头的认知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现在透过十二缘起支,我们知道了自己是怎么来的,怎么走的,对于生命的两头有了比较清楚的概念:我们虽然不知道前世自己是人还是其他的什么,但是前世一定是有无明的、是有业力的;也不知道后世自己要往哪里去,然而后世一定会有生,会有老和死,这是肯定的。

如果不愿意这样下去,就要把十二缘起还灭。该怎样去还灭呢?烧香、拜佛、念咒可以做到吗?它们也可以成为还灭十二缘起支的一种因缘,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什么呢?是修慈悲心?还是修不净观呢?它们也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最后只有依靠证悟空性才能解决。若能证悟空性,则远因、近因都会停下来;若远因和近因都停下来了,则远果和近果也都会停下来。譬如,一栋高楼若地基有问题,则整栋大楼都会倒塌;同样的,首先我们要去破坏无明,把无明消灭之后,整个以无明为基础的轮回大厦也都会垮下来。

这个道理只有佛才知道。生死、轮回、因果、意识的本性等等这一切的真相,不仅二、三千年前的那些外道修行人没有掌握,包括现代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不可能了解。所以,他们在这个领域里不是权威,既然他们完全不了解真相,那么,他们又能批判什么呢?依靠现代的仪器是没有办法来证明和推导人的内心世界的。譬如,一个人在哭的时候,用摄影机可以拍到他正在流泪,发出哭声,外在的表情是可以拍下来的,影片里也看得出来;但是拍不下来的,是他在想什么,他是高兴激动地哭,还是伤心地哭,这在影片里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内在的感受、精神,是无法透过仪器直接了解的。同样的,虽然透过仪器的扫描可以看出,人在痛苦或快乐的时候,大脑中的某些部位会有异常的脑波产生,但是,我们却无从了知这些脑波产生的原由。除非这人亲自说:“我当时很高兴”,我们才会知道某种异常的脑波是高兴的反映,并由此确定人在高兴的时候脑部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如果任何人从未说起他当时的情感,光靠仪器能够知道吗?不能。所以说,人生命中的这些最关键的精神层面的感受,是没法透过仪器拍得下来、扫描得出来的。所以,这些人自以为了解这个领域,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连心理学家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对这个领域的认知是十分有限的。

那么,现在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断除、破坏第一缘起支。在没有破坏它的基础上,磕头、念经、做功德,虽然可以在轮回中享受一些善报,但是它们和第一缘起支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无法破坏它。要是不愿意流转,那就得用一个和它有直接冲突,并且是非常尖锐的工具去破坏它,这个工具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这是很重要的。说来说去,做的时候还是要从出离心、菩提心,最后是空性着手。除了这三个之外没有第四个,若这三个中缺少任何一个,那也不对,不多不少就需要这三个,这三个就足以推翻第一缘起支。只要破坏了第一缘起支,其它的就都会塌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各位抓紧时间,好好修行。

以前也讲过,在座的多半是在家居士,专门修行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但是即使再忙,每天早上一个小时,晚上一个小时的修法是必须的,决不可能连这点时间都没有。在这段时间里,就从出离心起修,出离心修得差不多的时候,再修菩提心,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二个都修好之后,我们可以把中观的修法作为前期修法,最后正式的修法,如果愿意的话,可以考虑密宗的修法,这是很快的;如果不想修密宗,因为要修密宗就得接受密宗的灌顶,接受灌顶就需要守戒,如果认为无法守密乘戒,那也可以只修显宗的修法,这样也同样可以解脱,只是速度不是很快。

这些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这一世虽然知道了这些道理,修法也都掌握得清清楚楚,但仍然不修行的话,那么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损失。譬如,一个作生意的人亏损了几万、几十万,大家都觉得损失很大,但是,钱这次亏了,下一次还可以挣回来;修法却不是这样,若这一次不修,下一次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              源自:  http://wwwtest.tudou.com/programs/view/ngt-HJ5BYWY/



http://web.wenxuecity.com/BBSView.php?SubID=fortune&MsgID=122303


十二 缘起支

通 过所谓的十二缘起支教言,我们能理解集谛(苦因)是如何起作用而产生苦谛的?这一教言揭示了产生两组因果关系(苦谛和集谛、灭谛和道谛)的系统。
十二 缘起是环环相扣的,如同一个闭合的圆轮,象征着轮回。十二缘起在传统中象征为生命之轮。在这里,你会看见轮子的轴心由三种毒药操 控着六道众生。圆轮轴心的猪象征无明,鸡象征贪心,蛇象 征 瞋 心。 圆轮的边缘 表明了十二缘起,从上端的盲眼人(象征无明)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最后一个缘起-一具死尸(象征老死)。所有这一切被死魔的巨盆大口和魔爪牢牢掌 控。

从我 们根本无明中产生了动机行为( “ 行 ” 支),而 “ 行 ” 成 为苦因。 “ 因 ” 的状 态变成 “ 果 ” 的状 态,而 “ 果 ” 本身又可以作另外一个 “ 因 ” ,会 产生结果-所以 因果 变化,无有尽头。 “ 十二 缘起 ” 的教言帮助我 们清楚认识到我们 是如何轮回在这无穷无尽的苦谛中。一旦我们处于 “ 行 ” 支和无明的操 纵下,轮回就无有结束。

十二 缘起支(它们象征为生命之轮)是:
无明(盲眼人)
行 (制陶匠)
识 (猴子)
名色(行舟人)
六入(有六窗和一 门的空屋)
触  (一 对行淫的男女)
受  (一狩 猎者眼中有一箭)
爱 (醉酒者)
取 (一猴子摘取果 实)
有 (孕 妇)
生 ( 产妇)
老死 (死尸)




为了理解第一组因果关系,集谛和苦谛如何运作,我们顺时针转动十二缘起圆轮,观察第一缘起(无明)如何导致第二缘起(行),然后推进到第十二缘起(老死)。然后,为了理解第二组因果关系-灭谛和道谛,即道谛为灭谛的因,是如何断除轮回的?我们实际上要反过来转动十二缘起的顺序,把最后一支缘起(老死)放在第一位观察,假如我们不想要(老死),我们必须断除第十一支缘起(生),为了断除(生),我们必须断除第十支缘起(有)等等。

在《佛说大乘稻杆经》中,释迦牟尼佛教授了缘起的教言,他说:

“此” 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所谓:“无明”缘“行”;

“行”缘“识”;

尽管缘起本身是一个主要课题,学习十二缘起,可以来泛解集谛和苦谛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理解-集谛和苦谛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由于这两个谛,整个轮回又是如何运转的?从我们的角度,将非常简略的思考以下的图表-十二缘起是如何联系到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


首先看中间部分,我们的现在生。在其中有六个方框,它们涵盖了所有的十二缘起。它们又被分成两部分-左边的两个方框上标着“果”,而右面的四个方框上标着“因”。因此,所有的十二个缘起存在于我们的现在生,它们或作为“果”或作为“因”。

从底部中间的方框开始,第一支缘起是(无明)[1],从(无明)我们转到右边的方框(行)[2]。这两者的运作产生了(爱)[8]和(取)[9],它们在中间上部的方框里,经此以后,产生了(有)[10],它在上部右边的方框里。

两个在中间的方框,(无明)、(爱)和(取)属于迷妄心,而右边的方框中的(行)和(有)处在(行)的标题下,这说明迷妄心和(行)是它们产生的因。

尽管我们能体验这两个“因”在现在生中产生的某些“果”,它们主要的“果”将在未来生中成熟显现。右边部分在“未来生”下面的方框,其中有两个方框:(生)[11]和(老死)[12],(识)[3]、(名色)[4]、(入)[5]、(触)[6]、(受)[7]。如果从表格的正中开始移动,从“现在生”移到“ 未来生”部分,你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十二缘起支。

回到“现在生”,在“果”的标题下,有(识)[3]、(名色)[4]、(入)[5]、(触)[6]、(受)[7]、和(生)[11]、(老死)[12],这些是过去生的“果”。那些处在“过去生”小标题下面的方框,是过去生的“迷妄心”(无明、爱、取)和“行”(行和有)。

所以同样的,在“现在生”的“果”下面的方框,综合“过去生”下面的方框,成为一个完整的十二缘起支。

这就是“十二缘起”是如何在我们生命中运转的?尽管所有的十二缘起在“现在生”中运作,它们起着不同的作用-某些缘起支是我们“过去生”迷妄心和行的“果 ”,另一些是我们未来生中(生)、(老死)等缘起支的“因”。尽管这张图表初看很杂,但我想学习这个表是很重要的,为了真实的了知十二缘起支是如何在生生世世中相互起作用的。

十二缘起向前运转的顺序

观察表格的中间部分。“现在生”,我们看一下十二缘起向前运转的顺序。

1无明

在中间偏下的方框中,(无明)处在“因”的标题下。有很多层次的无明。在这里我们指的是细微层次上无明于因果法和无“我”正见。

2 行

第二支缘起,在(无明)右下方的方框里。(行)是指“业行”或“动机行为”。我们先前讨论到“业”,因而这里不再详细说。但在两类不同的“业”中-有漏业或无漏业-这里严格地单指有漏业。

3 识

按照十二缘起支一般的运转顺序,下一个缘起支是在现在生部分中“果”下面的方框中-第三缘起(识)。同样有许多层次的(识),在这里主要指细微层次上、起到今生到下一生间桥梁作用的意识,即住胎第一刹那的意识。

4 名色

第二支是名和色,是从住胎的第二刹那开始算起。当个体的识进入母体的子宫,在这之后,“色”(即物质胎形)开始生长。“名”就是在住胎初期和意识一起的受、想、行(四个识蕴)。从住胎的第二刹那起,若还没有生长出“色”蕴(物质胎形),对它们来说这时间仅有四个识蕴,四个识蕴之间没有阻碍(非物质)的,它们是心识的一个过程,所以叫作名。因而这一支缘起有“名”和“色”的区分。

 

有时候又被翻译成六入,换句话说,入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根刚刚开始形成,虽然逐渐在发育成熟,但是眼睛还看不到东西,耳朵还听不到声音,……,六根尚无法接触到六尘的阶段,这个过程叫作入支。

6 触

 

触就是接触,是指眼根、耳根、鼻根等五根都已经成熟,而且能够接触到外境的阶段。为什么叫作触呢?例如,在这一阶段中,在具备了三种缘:第一是耳根;第二是声音;第三是耳识,并且在这三者结合以后,耳朵就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

7 受

在这一生中,一旦我们生长生长出“色身”,“色根”和“根识”与外界的事物一接触,我们马上会生出感受-乐受、苦受、不乐不苦受。

8 爱

第八个缘起支,(爱支)在中上部的方框里。它又能被称为贪执。你可以选用任一词语,只要它能令你觉得有道理。当心识实际上趋向一事物,或者对其贪取,或者对其瞋恚,(爱)指的是对前面一个缘起支-(受)的加深。

9 取

第八个缘起支是(取)。我们贪爱某一事物的欲望可以变得非常强烈,这表明当心识不仅仅趋向事物-并且想要占有这一事物,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占有。这被称为(取)。(爱)支和(取)支在强烈程度上不同,(取)支的程度更强烈。

10 有

第十支缘起-(有)在右上方的方框里。在死亡来临时,前面的缘起支(爱)支或(取)支变得及其强烈,心识趋入于第十支缘起-(有),接近于牵引下一生的“果”。

(有)支解释为轮回的因。轮回的因和(行)支是一样的,只是用词不同而已。(行)支是上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这一世的因;(有)是这一世造的业,同时又是下一世的因。(有)支就是善、恶的业

11 生

接着我们“下一生”的部分,方框最上面的是(生)支。强烈的(取)支欲望变成了(有)支,(有)支产生的“果”是(生)。

12 老死

在(生)支之后,(老)支立刻开始,它最终导致(死)支。因此,老支和死支包括在同一个缘起支里(老死)。

上面的过程实际上仅仅观察了十二缘起的一次轮回而已。关于思考十二缘起是如何根据因果法起作用的?我们可以从中间部分的“现在生”中“因”的标题下,观察到未来生,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次第符合逻辑且精确。


http://www.fjdh.com/Article/HTML/Article_20071022080421.html


                思惟十二缘起:三士道的所依基础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文章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噶当派的大善知识朴穷瓦,一生专门思惟“十二缘起”这个内容,按照道次第思惟如何遮止和进入。这是修行的关键。

  比如,如果希求后世增上生的安乐,就应思惟如何遮止增上生的违品、趋入增上生的正道;如果希求解脱生死,就应思惟如何遮止随顺生死的集、进入解脱道;如果希求佛果的安乐,就应思惟如何遮止下劣作意和法我执、趋入大乘方便和智慧的道。因此,若始终在缘起上思惟遮止与进入,则能让自心转入三士道。

  以下具体宣说思惟十二缘起能成为三士道的所依基础: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

  进一步说明“依道次第思惟流转还灭”之理。何种思惟是属于下士道的法类呢?思惟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与还灭,是下士道的法类。

  “恶趣十二有支的流转”即前文所说:“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熏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追溯恶趣生死的源头就是业果愚,由于不认识以黑业感生不悦意果的道理,身口意随无明力不自在地缘黑业而转,再以爱取滋润,就会现前恶趣的根身器界。相反,知道恶趣的根源是业果愚之后,破除业果愚,自然就会关闭恶趣之门。因此,下士道的核心就是思惟业果,如果不对业果生起胜解信,就无法遮止心缘黑业而转的势力。相反,如果相信业果,内心畏惧,连小恶也不敢造作。总之,从恶趣还灭的道理,即:业果愚灭,非福业灭;非福业灭,引恶趣习气灭;引恶趣习气灭,恶趣名色等灭,如此从恶趣流转中还灭。


  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次进”以动机而言,不仅要超出恶趣,还要出离生死;以内涵而言,不仅要思惟恶趣的流转还灭,还要进而思惟两种善趣中以十二有支流转与还灭的道理,这是中士道的法类。

  为何要思惟流转与还灭?其作用是认识了流转善趣的因缘,就能针对引、生的因缘遮止,而且抉择了从善趣还灭的因缘,就能如理趣入解脱道。

  流转善趣的因缘有能引和能生二支:能引是真实义愚——对人无我愚蒙,以它造福业和不动业,导致在心中熏业习气;能生就是爱取有三支。

  凡夫的特点是以受缘生爱,这个爱是导致流转的关键。前文世亲菩萨具体列出了引生二种善趣后有的方式:缘来世五欲乐受耽著,增长福业,就转生欲界人天;缘定生乐受耽著,增长不动业,就转生色界一至三禅;缘定生舍受耽著,增长不动业,就转生四禅天与无色界。

  如何才能遮止流转呢?只要能灭流转的关键——爱,就能遮止流转。灭爱的方便有两个,一是要认识“受即是苦”,不论是五欲之乐、定生乐受、定生舍受都是行苦的本质,这样生起厌离,才能遮止缘受生爱。二是要思惟、观修“人无我”,众生都是由我执增上贪嗔,集有漏业而受生,它的能断唯一是对内外法的五蕴等了知无我。也就是在因位并没有集业的作者我,只是以烦恼与业集业,在异熟果位也没有受者我,仅仅是苦而已。若能了达无我,破除我执,贪爱自然会止息,由此遮止能引与能生。因此,以出离心与无我智慧摄持,才是真正趣入了解脱道,从此能渐渐远离生死、趣入涅槃。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这一句道出了思惟十二缘起成为上士道所依的道理。其实大乘菩提心七支因果的修法,都含摄在十二缘起中。

  自己对苦有了切身的体会后,应将心比心,观察他相续,就能体会三界有情的苦,推想曾经是自己母亲的有情都是由十二有支的流转门,相续不断地漂流生死。透过思惟诸母有情生死之苦,一定会在相续中真正生起大慈大悲。有了慈悲心,不忍舍弃诸母有情,就会发心救度他们出离无边的苦海,而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成佛具足圆满的智悲力。因此以大悲为因,就会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以愿心摄持修行六度四摄,就是修学行菩提心。以上是属于上士道的法类。

  思惟苦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引生大悲的因,若对苦谛认识不够,认为苦谛只是苦受,不知乐受是坏苦,就更难认识行苦的微细行相。试想:若自己还不能体会诸受是苦,仍然耽著其中,又怎么可能普缘三界有情平等生起悲心呢?《大乘庄严经论》中说,真正的大悲要具有平等的体相,如果只缘具有苦受的有情生起悲悯,而对具有乐受或舍受的有情生不起悲悯,这不是平等大悲。菩萨应观见有情不论感受苦乐舍何种受都没有超出三苦,从而悲悯有顶有情如同无间地狱众生,这才是平等大悲。

  我们思惟十二缘起,如果能对苦谛产生真切的认识,再缘其他有情观察,就会明白三界有情都是以十二缘起不自在漂流生死的苦相,这样将心比心,就会生起慈悲。比如,自己患有关节炎,感受过关节炎发作的痛苦,再看其他关节炎患者,就能体会他的苦处,愿意帮助他。如果自己对这种痛苦毫无感受,就很难生起由衷的怜悯。所以,首先要在自身上认识凡夫是如何受缘起链的支配,从无始苦到今生,还要苦到未来,如此才能悲悯周遍虚空的三有有情。

  有了慈悲心之后,就不忍众生一直漂流在茫茫苦海之中,想度他们出离生死,发起如《金刚经》中所说的大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是有情种类繁多,根机与意乐也各不相同,单凭愿力而没有能力也无法实现大业,所以为了利益众生就要发心求证佛道,由这股动力推动,精进修学六度四摄,这时就成为上士道的法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