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读经念咒,遇一经一咒有多殊胜时,接之来便是各种世间功德说。于是做事布施渐不自然,常有念头跳出:种福田,结善缘,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福德,功德...尤其在看了几篇菩提心文章,在作自换换他心法后,会有意识:我开始变得慈悲啦,这样做多伟大啊...
不是自大的人,但这样的念头不能阻止,L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我想她是对的。
金刚经里讲无相布施,无我, 不执著,放弃所有幻相... 困惑,为什么反而以前在不接触佛法时做得很自然而然,现在看了佛经,却平添了许多无谓的念头? 难道反而不看修行的方法遵从内心的善才是无为,知道了反而污染了本心吗?... 一些道理真是明白容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
今早无意翻到篇以前保存的文章,好像电光闪过,简直就在为我解疑答惑一般:
1 沈家桢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士韵味,不住豪宅,不吃山珍海味,家里没有豪华摆设,常年穿着夹克衫,衣服洗得发了白,枕巾磨出了洞,开的是廉价的四轮驱动吉普车,吃的是粗茶淡饭,吃完饭还要和夫人把一张餐巾纸撕开用。给家人定下严格的规矩,离开房间必须随手关灯,电脑打印文件,用的是背面还能利用的废纸……。就是这样一个消费抠门儿的人,扶贫济困时却从不手抖,而且从来不要求受益者给予任何回报,还衷心感谢别人给了他捐献钱财的机会,甚至能把得过他5 万美元资助的人忘掉是谁。
衷心感谢别人给了他捐献钱财的机会...
走在路上一直在想这句话,说得多好啊!这不就是答案吗? 原来根本不是我在帮别人,布施众生( 居然还妄想什么功德!) 那是别人在提供给我布施的机会,帮助我修行,助我上菩提道,我应该感谢他们才对啊!
然后突然想起一句似曾相似的话。06年陪父母去凡尔赛,想去看胜利女神,却走错了大厅,妈腿脚不便,望着对面的V女神,中间隔的上上下下的台阶...兴叹说不去了吧,我不死心... 正在这时,面前出现一位中文流利的英国小伙子,也是游客,他问我: 你们是不是要到对面去,我可以帮助你们吗... 事后当我感谢他时,他却说,今天我太高兴了,谢谢你!给我这样帮助人的机会!
。。。
当时我只是觉得他是个难得的心底善良之人,充满感激,并没有觉得这句话有什么特别... 但是今天我脑海里却跳出了他的这番话... 难道他知道我今天的疑惑吗???
又想起一件事,04年在诺曼底,我的车翻到了沟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晚上5点左右,在我心里默念了观世音菩萨保佑后,居然神兵天降,来了一旅游巴士意大利也不知道西班牙人,下来十几个,三下五除二就把我车抬上出了沟。他们也说了一句,不要谢,能帮助你我们今天真是太高兴了!!!
总是这样,每当我有疑问,我都不会马上到处问别人求解,而是放在一边,宁愿顺其自然,也许知道总会找到答案的,irgendwann, irgendwo... 果然不出几日,就会有答案跳入眼帘,冥冥中就好像有菩萨在帮住我,指点我,真的好感动!!!此时我心里充满了感恩的心,我知道这个世界远远不是我看到的那样,我能感受到 佛菩萨从来从来就没有抛弃我们,从来就在慈爱的关注我们,只要我们求助,他们就用慈爱的眼神看住我们,伸出援助的手...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察觉..
2 下午又翻到一篇以前存的,这篇更是详细,系统,辩证的用理论在帮我解惑。
http://www.shijian.org/html/2006-05/6067.htm
客观地讲,有为与无为之辨证关系并不是靠理解来了知的。我们只要不识空性,未能明心见性,首先就无法真正地了知什么才是无为法(此乃属于胜义谛范畴)。
所以我们初学者只有望文解义地作一种想象或观照,一般只有明心见性之人才会如实地体悟和修持。再说,佛学中的这些名词概念及修持,在具体的实修过程中分别又有着许多不同的层次和内涵,须实修实证者才能真实体悟。
恕妙泽实在无力具体地描述。妙泽在这里只是挂一漏万式的作些譬喻,绝不究竟和准确。请阅读者不必执著于这些为图方便而作的假言。
比如佛门常说三轮体空,行善积德后不上心,不求功德,不求回报,不著人我相、法相,不产生道德优势和自我崇高感等,即可认为是一种“无为法”。《金刚经》上有“无著相布施”,意思是我们不要有“我”在乐施好善之念,更不要在意钱物的多少,以及区别每一个受施的对象,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就是无为法。
还有,《金刚经》云“实无众生可渡”也是这个道理,我、众生、法乃大空性,渡众生时别以为真有一个“我”在渡众生,或有所谓的众生被我的法所渡。其实,从我们凡夫的角度看,正因为有了那么多众生的存在,才成就了我们可以“修行”的一个个驿站,他们使我们不断过关、取得进步,攒足了善业功德,我们应感谢众生才对,反过来想,实是众生在渡我们呢。
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无为法已是比较高的层次了。其知见、智慧、德性和修证等,已经层次很高了,超越了许多假相和局限,已没有无为、有为、已没有我及我之外万法的对立,也无出世与入世之分别,无谬见。此等人离觉悟已是不遥远了。
有为法很好理解,有为即有“着意”。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效果,事先立一个目标、采取一定的理论或方式方法即为“作意”。比如,一个人无法入睡,为了入静,只好心中默数,即把心思杂念归于数数字。因此,凡是采取某一具体方法来对治或改变其状态时即为“作意”。对于一个修证佛法的人,他刻意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对治自己不好的生理、心理及思维和行为状况,即是佛门的有为法。许多门类的修行都会修习禅定(只有在禅定中才可以开发智慧和生命潜能),比如打坐入静、守丹田、持咒、观想、观像、控制意念等,都是有为法。
从实质上讲,佛法真正的行持核心在于“舍”,舍即放一下切(不是狭义的布施、割舍)。尤其是指放下心念与意欲上的一切执著。能舍我者则能舍法,这就是无为法。刻意如法去做,肯定没有错,此为有为法(世俗谛),有为法修持到了一定程度(尤是明心见性后),一切自会水到渠成,那便生出了无为法。从实际的行持上来看,有为、无为的分别在于“心”,不在于事相。本然地无心而应则为无为法,“心”无所住的“有为法”就是无为法。这个无为不在别处,它只能通过有为而安立,所以二者不可断然分割。
如法是有为,不著法是无为。凡是法即依因缘而生,因缘消失,法不可执取。没有一个法孤立存在和永恒实有。如果我们凡夫没有开悟,没有明心见性,千切别扯谈什么顺其自然,什么无为,那不关我们的事。一个人只有吻合于“道”才是自然,并非纵容自我就是自然。纵容自我叫我执,恰是修行的大忌。所以日常中,对于我们凡天而言,无为法就是有了进步不在意、不上心。我们除了努力如法地修学以外,不必要太刻意起心去思想、去识别有为、无为的区别。这就是“无为”的一种观照方式。
所谓成佛证道,就是以有为法对治“非法”,然后进入出世间法、无为法,最后还要舍法才能究竟圆满。佛说,连他和他教授的方法都要丢弃,我们才可能同他一样。“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是这个意思。然而,饭得一口口地吃,小学生不要学大学生的课本,佛教是因材施教的,我们离不开语言,但执迷于言说又是不会得要领的。作为一名佛弟子,我敢斗胆说一句,佛理就是假言,处处有真理,处处是悖论。诚如二律背反一样,事物从其内容到形式多样化、复杂化,我们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的方向和切入点,针对其特殊、能想见、能接受、可感知的那一面进行讲述和方便示现。
万法不离因缘,讲“一”时或许就暴露了“二”的不究竟。因为讲“一”时我们不能跑题,我们是有针对性的,不可能把“二、三、四”全莫名其妙地讲出来。就象别人找我们是为了治胃病,我们不能给了胃药又给感冒药。所以,关于有为与无为,大家不能仅仅执迷于本文这种单一性的言说。修行都这样,若不身体力行去实际“证得”它,我们就无法进入事物的本质。
2 禪和問答-(46)何謂「無為、有為」;何「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呢
...
問: 何謂「無為、有為」;何「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呢
於「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有云:
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
何謂「無為、有為」?
何謂「無為法、有為法」?
既是「無為」要「如何有所差別」?
此言「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寓含何意?
是否隱喻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涵呢?
此句經文在開示彰顯什麼重要意涵呢?
~~~~~~~~~~~~~~~~~~~~~~~~~~~
問:何謂「無為、有為」?
何謂「無為法、有為法」?
----------------------------------------
答: 無為-是無所作為,有為是有所作為。
無為法-是[空,無相,無作],是超然的心態.是心態上不同於世俗患得患失的想法。
有為法-是身心的種種造作, 是世俗的身心行為。
~~~~~~~~~~~~~~~~~~~~~~~~~~~~~~~~~~~~
問:既是「無為」要「如何有所差別」?
-------------------------------------------------------
答: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如果他不顧一切,去過他自己想過的生活,那麼他是自了漢。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未經過[信解行證]的過程,即大吹法螺,那麼他是[泥菩薩過江]。
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如果他繼續原來的生活,繼續體驗無為法如何融通於世俗,那麼他是[巧把塵勞為佛事], 行者體悟無為法之後,經過長時間的順逆磨鍊,終於能够心寛坦泰面對周遭吹來的八風。
~~~~~~~~~~~~~~~~~~~~~~~~~~~~~~~~~~~~~~~~~~~~~~~
問:此言「以無為法而有所差別」寓含何意?
是否隱喻著「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涵呢?
----------------------------------------------------------------------
答: 無為法-是説萬事萬物都是相依相緣而有的表相,没有誰有那個能耐,能够去完全的掌控的。
應無所住-是説行者應該不要有任何的執著。
而生其心-是説你可以繼續原來的生活,但是不要執著,行者面對人世間的種種不完美及無奈,你要知道這是自然的現像, 是牽涉到累世的種種複雜的因緣,順未必是好,逆也未必是不好。行者只要接受這個如同天氣變幻莫測的人生表相,但儘管生心好了;只要做到這樣就可以薄貪瞋,因而逹到平安之地了。
但可惜有人因此誤解[無為法],以為什麼都不要做,不讀書不工作, 百念不思, 這樣叫做[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其它禅和问答:
http://blog.sina.com.tw/chensun44/article.php?pbgid=6516&entryid=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