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开示:达真堪布上师学佛问答集摘录

(2009-01-01 15:00:49) 下一个
http://www.dymf.cn/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1&page=1

开示:过失

  在末法时期修行,会有无数的违缘与障碍,我们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正知正见,这种强大的力量足以将我们好不容易对佛法、对修行生起的一点点信心摧毁或淹没。所以修行的初期,不要妄想去救度众生,只要把自己修持好,就是救度众生了。

  我无数次地说过,修行是修正自己——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与行为。要将佛法当镜子,但只能照自己,不能照别人业不重不生娑婆,无始劫以来,在辗转轮回的过程中,我们造下了无数的恶业,积累了无数的恶习,其中一个习气就是让我们习惯于将目光向外,习惯于去看他人的缺点与过失。其实,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么好,我们依然有恶劣的习气与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们同其他人没有区别。我们自己——所谓的修行者尚且烦恼习气深重,很多事情连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我们连战胜自己都很难,为什么还要用种种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呢?我们连控制自己都很难,还能要求那些不修行的凡夫怎么样呢?

  所以无论我们自认为修行有多好,我们毕竟还是凡夫,我们无法像诸佛菩萨那样洞察、测量与了解他人的心。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所看到的在他人身上所显现的善与恶、对与错是实质性的,还是表面上的;是因缘果报还是业障烦恼;是上师三宝、诸佛菩萨的化现,还是上师三宝对他人的加持而成为我们修行的对境。如果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与喜好,去妄加观察、评论、修正甚至指责他人的过失,是极容易造业的。


  观察、评论他人的过失,这本身就是一种过失。

  眼睛没有错,外境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心。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所谓的缺点与过失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心与行为已经不纯正了。能够看到别人的缺点与过失是我们自己的业障,就像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脏脸。如果对此不加以警觉和修正,我们的修行就会与正法背道而驰。这一切不仅让我们的修行没有任何功德,相反还会造下无边的罪业。

  所以我们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品质,善于去观察、发现、欣赏生活与他人美好善良的一面,然后将之变为一种习惯。这样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才能逐渐变得高尚与纯粹,这样才能真正与佛法相应。


嗔心生起时,如何转为道用?

显宗里讲,生起嗔恨心时立即发慈无量心来对治,密宗里尤其是大圆满法里讲,观察嗔恨心的来源、归处、本体,这时来源、归处、本体都找不到,在这样的认识中,观它的本性是空的,也就转为道用了。把它看透了,真正见性了,烦恼就变成智慧了。

不信佛的善人能往生吗?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信佛,也没有修法,但他一心向善,会做很多好事,也没有做过恶事,这样的人能否往生?

上师解答:不能往生。有些人是形式上、表面上没有信佛学佛,但是实际上他也信,也学。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那些搞慈善机构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他表面上没有信,形式上没有学,但他实际上信佛了,内心里修行了,这种人肯定能往生。内心没有进入佛门,没有学到佛讲的智慧和功德,这样慈善搞得再好,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而已,达不到往生的境地,得不到佛菩萨所讲的成就。

怎么思惟能把病作为享受?

真正深信三世因果了,你在病重就不会有痛苦,甚至还会有欢喜之心。很多人说相信因果,实际并没有深信因果。如果你真正深信因果了,生病能消除很多业障,也是还债的机会。 在高一个层面说,生病的本体也是因缘合和,找不到它的来处,也找不到它的归处,没有实体。这样去认识时,在你的相续中会生起无畏的心,也不会担心、害怕和痛苦,甚至能生起无比的欢喜心。这是把病做为一种享受的方法。

念不进去时应该强迫自己念还是随缘

上师说修法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前段时间还挺精进的,最近念经时根本不想念,这样状况是应该强迫自己继续念呢还是随缘? 上师解答:念不进去有两种原因。一个是不明理。一个是修行中所必须经过的过程。 有时候实在念不了,不想念,这个时候必须要坚持。我们修行就象乘着长途客车远行,肯定要翻山、过河,有时候要穿越弯路、隧道,也会经过一些平原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感觉好,有时候感觉不好,这都是很正常的。当经过平原地区,看到满地花开,这个环境太美了,然后到那里停留下来,不往前走,这是障碍。有时候要通过漫长漆黑的隧洞,由于害怕不敢走了,停下来了,这也是障碍。不管经过的是好还是坏,必须要往前走。问题还是不明理。不明理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你很愿意学修,慢慢的没有找到什么感觉,没有达到什么境界,没有得到什么修法的利益,于是就没有信心了,也有这种可能。这是不明理,这样修法是不如法的。

没有找到自己的上师以前,能修成上师相应法吗?

上师有很多种,有依止上师、根本上师等等,但是最起码得依止上师,依止上师以后可以修上师瑜伽(上师相应法)。之前也可以修,但不一定能成就。

什么是本尊?

本尊就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佛菩萨。

我们都是信佛、学佛的人,与所有的佛菩萨都有缘分,但是有的缘分深,有的缘分浅,都不一样。 有的人自己就能选出来本尊。他也见过很多佛菩萨像,也听过很多佛菩萨的名号,但是他从小就特别喜欢某位佛菩萨。比如说对观音菩萨或者对莲师,每个人都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只有自己才能知道的。 但也不全是这样的,有的人就不知道自己的本尊。如果自己感觉不出来,通过上师的窍诀与指点也能认定、选择自己的本尊。

可以将《开显解脱道》插进《早课晚课仪轨》里一起修吗?

不能插进去,早课就是早课,晚课就是晚课,都有它的内容。我们修加行的时候,主要以《开显解脱道》为主。比如说我们修五加行,修皈依的时候,念诵《开显解脱道》里面的皈依偈就可以。

我们做早课、晚课的时候,按照早晚课仪轨里的内容念诵就行,不要随便变动,这些仪轨都是有传承的。自己觉得这个好就增加,觉得那个不好念,就往下减,没有这个必要,这是不如法的。

修金刚萨垛的时候,以什么姿势和手印为好?

这个还是根据自己修行的功夫来决定吧。能做到毗卢七支坐的话,修金刚萨垛的时候也可以用毗卢七支坐。我现在也没有要求大家做到这些,你就随便,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坐着。如果不会毗卢七支坐,你能双盘就双盘,能单盘就单盘,或者散盘也行。手也是,怎么舒服怎么放着。放在两个膝盖上也行,两手叠放也行。 我们的传承里,修金刚萨垛的时候不用打手印,所以不打也行,主要是观想。

大圆满法的“成佛”是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吗?

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不一定是成佛,真正的成佛是断证圆满。断,是断除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所有的这些障碍都断掉了,连一些微小的习气都没有,这叫断圆满

证,是证得一切法的真相和真理,也是证得福报圆满、智慧圆满,得到圆满的功德。
福报圆满,是在心目中什么也不缺、不漏,没有丝毫的挂碍;智慧圆满,是没有丝毫的疑惑。
断证圆满,才是真正的佛果。 从一地到十地菩萨,都不是断证圆满。
一地以上的菩萨还没有断除烦恼障,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没有断除所知障,十地菩萨还没有断除习气障。他们都有断证的功德,但还没有圆满,不是断除了所有的障碍。

依止上师、持咒是否都需要有足够的闻思才能修成?



依止上师也好,念咒也好,修仪轨也好,都要有足够的闻思,才能修成。没有足够的闻思也可以修,但是不一定如法,不会成就的。 怎么闻思呢?比如说我们修观音,首先应该知道怎么皈依,怎么发心,然后怎么去观修。

如果没有一点点的闻思,光念观音心咒,念修法仪轨,不一定如法,也不可能修成。

一切法都是缘起的吗?刹那的生灭也是缘起吗?

一切都是缘起,刹那的生、灭也是缘起。都有生,都有灭,我们现在也能看出来,也能明白。但是我们看不出来刹那的生灭。没有刹那的生灭就没有现在的生灭,第一刹那没有变,那么第二刹那也不会变;第二刹那没有变,第三刹那也不能变,这样的话永远不能变。所以说,刹那的生灭也是缘起,有刹那的生,就有刹那的灭,它们是互相依赖的。




如来藏性是什么?佛性是什么?

“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站在那个次第的如来智慧德相中,叫做如来藏。我们通过修行把业消掉了,妄想和执着都去掉了,佛性自然而然就显现了。显现出来的时候就不是如来藏,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就是如来藏。它藏在业障里,藏在我们的执着与妄想里,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叫如来藏。

显宗里讲现空无二,就是佛性。密宗,外密里主要讲明空无二就是佛性;内密里主要讲乐空无二就是佛性。





大圆满法十八位传承上师里为什么没有释迦牟尼佛?

我们传承里肯定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肯定也接受过大圆满法,也成就了大圆满法,也弘扬了大圆满法。但是他不在我们的传承上师里,因为他不是专门接这个传承的人,他也不是专门弘扬大圆满法的人。 佛法都是脱离痛苦的方法,都是解脱的方法,但是诸佛菩萨、大德们,都有各自负责的法门。他们负责不同法门的时候,是有主有次的。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传了密法,但是没有公开,他不是专门传密法的。而我们这些大圆满法传承上师们,是专门接这个传承,专门传这个传承的。

以前买的貂皮衣服穿可以吗?倘若不穿,买的时候又太贵了,放在那又是一种浪费。

做一件衣服要用很多众生的皮,不穿动物皮制成的衣服是最好的。国外有过这样一则新闻:几百个人赤身裸体坐在大街上,他们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现在很多人都穿动物皮做的衣服,做一件衣服需要很多动物的皮,穿这样的衣服还不如裸体。你看,他们也不是信佛的人,尚且有慈悲心和同情心,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有。



但是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穿,还得看自己的发心动机。你为了自己穿暖一点,为了自己好看一点,然后去买这样的衣服,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肯定有一定的罪过。如果不是这样,你是为了庄严坛城,为了与这些众生结缘,然后给他们念咒,把修法功德回向给他们。你以这样的心态穿这些衣服,没有什么罪过,反而有功德。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善,那你穿这些动物皮也是修行;如果你发心动机是恶,也很容易造业。 帝洛巴上师是个大成就者,他还杀鱼吃鱼。他为什么这样呢?他杀鱼是度鱼,他有超度的能力。那些鱼以前跟他没有结过缘,无缘的众生无法救度。他看到那些鱼特别愚痴、痛苦,他吃了它们的肉,就可以和它们结上缘,这样才能度化它们。像他这样杀鱼吃鱼都有意义,都是一种饶益众生,不但没有罪过,反而还有很多功德。 所以我们现在吃肉啊,穿这些动物的皮,你发慈悲心,给它念咒,把所做的功德回向给它。

平时做完功德回向的时候,也可以再单独给他回向,“我吃过的肉、穿过的皮的这些众生,愿他们早日解脱”,也有这样回向的,这样对他们也好处。它们已经死了,你穿它们的皮,与它们结个缘,然后你给他们念咒,念经回向,这也是一种修行,没有罪过,反而有功德。所以也不能说完全不许吃,不许穿,你能发心、转念就没有事。 发出菩提心之后,所想和所做的是不是就没有善恶分别了? 菩提心有两种,一个是愿行菩提心,即世俗菩提心,一个是胜义菩提心。愿行菩提心真正能发出来了,一直能保持住;保持住了,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善,没有恶,但是还有善恶的区别,你就只做善,不做恶。胜义菩提心真正发出来了,在你的相续中就有证悟空性的智慧了,证悟一切法真理、真相的智慧了,这个不一定能保持下去。在进入禅定的状态中,没有善恶的区别;但是从那种状态中出来,平时行住坐卧的时候,还是有善恶的区别,就看能不能保持住。没有成佛之前肯定保持不住,到十地菩萨时就差不多了,成佛后一直是那个状态,就没有善恶的区别了。 密宗的 “续”是什么意思?父续、母续又是什么意思? 续是续部,是指密宗的那些经典。为什么叫续部?续就是前后不断,一脉相承的系列,从普贤王如来一直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法脉相传,从来没有间断过。 续部里分父续和母续。密宗中,坛城代表母亲、智慧,上师代表父亲、方便,方便和智慧像父亲和母亲一样,不能分开,缺一不可。这些续部也分成父续和母续,父续主要强调方便,母续主要强调智慧。强调方便的就是父续,强调智慧的就是母续。 做课时闭眼睛就昏沉,不闭眼睛又不能观想,如何对治? 问题问得挺好,肯定是认真观了才有这样的感受,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情况,有的人根本没有观想,所以也不知道昏沉,不知道睁开眼睛观不出来。修炼的时候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一定要保持适度,现在我们修的这些法,观修的多,观修时还是闭眼睛好,不闭眼睛观不出来,一定要保持适度,太紧张了很容易昏沉。实在困的不行时,站起来走一走,干点别的,再继续修法,这也是一种方法。 为什么阿弥陀佛在汉地是平常人的肤色,而在藏地却是红色? 五部佛各有不同的坛城、功德、法器和颜色。但是显宗里不强调这些,而密宗里特别强调这些,尤其是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时候,要仔细地观想坛城,观想本尊,观想五部佛坛城和五部佛。阿弥陀佛是莲花部的,莲花部都是红色的,密宗里特别强调这个颜色,特别强调莲花部等这些部。阿弥陀佛是莲花部的本尊,所以阿弥陀佛身色也是红色的。显宗里不那么强调,就是一般的肤色。 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看业障,没有实体,观为空,是否可以理解为业障为空?那么又怎么理解因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通过四种对治力的方法,能消除业障的力量,不是彻底没有了。如能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看业障,没有实体,真正做到了,业障就没有了,对你来说业障没有起作用,这是消业最好的方法。如果你真正能够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对待一切,因果都没有了。这些因果都属于世间的,属于轮回的,出世间、在佛境界里,没有这些业障、因果。 修大圆满法,可以即身成佛.成的是因地佛还是果地佛?这是一切唯心造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果地佛。真正修大圆满法的时候立即可以成佛,大圆满法的顿超法和立断法,可以立即断掉一切妄念,顿时超出三界轮回,这是成佛的方法,所有的妄念、执着都断了,到佛的境界了,这是果地佛。 因地佛是本性如来藏、自然光明,这些本来就有。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众生都是佛,但是通过大圆满法立即成佛,成的是果地佛,通过上师的窍诀找到当处的状态,真正进入当初的状态,一直在当初的状态里,那时就成佛了。但是这样的人少啊。我们为什么修前行?没有前行的修法能找到吗?能进入吗?即使找到了,也会退回去的,到时候还是一个凡夫。 真正证悟了一切唯心造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大圆满的境界,这是一种唯识宗的修法,还没有到中观的修法和境界,这不是大圆满法。 如何判断一位上师是不是与自己生生世世有缘的上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上师,知道他是具德的上师以后,再看看自己对他有没有信心,他能不能慈悲地摄受你。如果他能慈悲地摄受你,你也对他有无比的信心,这就是有缘的上师,你就可以依止他。 观修一定要坐着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时候也能观是最好的,但是怕你观不出来。坐着的时候比较容易观想。身端正的时候,脉就能端正;脉端正,心就能端正。这样才容易观出来,容易静下来。走路、做事情的时候,不容易静下来,不容易观修,不是说不可以观修。 什么是在相上修,什么是在性上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追求外在,往外求,就是相上修。你追求内心,往内求,就是性上修。在性上修,也就是修心。比如说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世间万物的主宰。他高兴了,他就让你快乐;他不高兴了,他就让你痛苦。这就是执着上帝的相,修上帝的相。而佛教是往内修。 真正开悟证悟了,就没有内和外的分别。心到处都有,万事万物都是心的幻化。所以佛说,自己就是主宰,自己要把握住自己。我们心不动了,所有这些外境都为心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