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fjnet.com/wywz/wywznr/200804/t20080416_68055.htm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这是居士的一个最显著,也最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个特点,作为一名居士,他的修行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要立足于自己仍要居家过日子的实际,不去做超出或有违家庭生活的那些想当然的“修行”!
之所以这样说,实在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至今还有不少的居士——其中甚至不少还是被众多的后进居士赞叹、倾羡、模仿的所谓“精进”居士当中——存在着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凡提修行,必向出家师父靠拢;有没有修行,就看你是不是学出家师父学得全,学得像!譬如说,出家师父要晨钟暮鼓早晚做功课,那么他也要一大早地起床,三拜九叩,从楞严咒、十小咒……一直到伽蓝赞,滴水不露——根本不顾其他家庭成员的作息、工作是否允许,更不管家中是不能念伽蓝赞了!出家师父要修庙建寺,庄严佛像,那么他也要不满足于一面墙、一张桌、一个像,而是要一间房、一大桌、全堂佛像了——根本不去想想这对个人修行有无必要,对家庭是否加重负担!出家师父要每天参禅打坐,精进念佛,那么他也要屏却万缘,每天动不动双腿一盘,梦想如此就能往生极乐——忘记了老伴是不是需要照顾,小孙子是不是还在哭闹,自己的责任是不是已经尽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而且流弊所及,蔚然成风,似乎这样才叫有定力、有修行,才叫真学佛!
而事实上呢?
一个老人的来电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师父啊,你一定要劝劝我老伴,现在她学佛学得这日子也不好过了,天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做功课,弄得全家人觉都睡不好,白天也不做事,就知道念佛打坐,小孙子闹也没用。我和孩子说她,也不听,反说我们根性太浅,不明白事理,还说要和我分居,专心修行——真是,年轻时我没休妻,到老了,她反倒休夫了!
……
学佛学到这个份上,我们还能随喜赞叹是真精进吗?修行修到这般田地,她能够不入魔道,我们就由衷地替她念一声:阿弥陀佛,万幸,万幸啊!
这事明摆着,在家居士学佛修行,最起码要做到的,就是家庭要和乐。由家庭和乐到佛化家庭,由佛化家庭到佛化社会,由佛化社会到普度众生同登觉路,这才是学佛修行的要义和真谛!而那些因学佛造成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的,分明是学佛走上岔路,学成外道;虽名为学佛修行,实为坏佛败法——因为旁人也许会因他一人的所作所为,而误以为所有学佛人都是如此的自私自利,不近人情!既如此迂曲,又怎么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佛果!
这样做的居士,原因即在于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居士学佛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自己在家修行的特点,绝不能是在家人做出家事!
那么,作为居士,是不是出家人的五堂功课就不能学了?这倒未必,有能力、有条件的居士能学好五堂功课还是值得我们赞叹的。然而,需要讲明的是,并非是所有的居士都非要去学五堂功课,能学则学,不能学,或学不全,也不必沮丧,灰心,各人有各人的因缘,能学会一经一咒,或别的什么经咒、佛号,也是很令人欢喜的。在家修行的居士做功课,更不是非五堂功课莫属。会五堂功课,而且有条件的——比如说独门独户,离群索居,不致影响他人——也可以做,但如果是有碍家庭其他成员的生活,那就绝不要去做。做功课的目的是提醒自己培植福德,精进修行,慎勿放逸,至于做功课的内容,在家修行的居士则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制定,诵一部经,持一个咒,或者是念一定时间的佛号,都可以是做功课的内容。在做功课的时间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也不必照搬寺院里的规定,非要和出家师父一个点儿,居家过日子,关键是要步调一致,在家居士安排做功课的时间,同样要服从这个前提,尽量和家庭里其他成员的作息统一,或在取得认可支持的前提下,有所差异。补:弘一法师谈《切忌误解佛教》中(三)‘课诵’。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份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终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注:佛日讲,早晚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方式,佛陀为在家人所说的各种经中,都不见有要求在家佛弟子必修朝暮课诵、过午不食、初夜后夜坐禅的言句,这是大有深意的。在家人营生治事,闲暇有限,若亦按出家人的方式修行,容易贻误家事、国事,影响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是为佛法所不许。
若按佛陀所示的在家大乘道,则学习、工作、人事往还,不但不妨碍学佛,而且是学佛所必需。学习知识技术,不仅是自己立身活命所必需,而且是学通佛法、弘扬佛法所必需。把学佛与学习、工作、生活看作两回事,以学习、工作为学佛的障碍,以不信仰佛教的人为对立面,当然会触处成碍,苦恼重重。即使出家,也难免事务牵缠的苦恼。纵然能保证早晚课诵、吃素、坐禅,一天只花那么两三小时学佛,其余大部分时间还在有碍的世法俗务中浸泡,就算不无受用,而欲期见道证果,怕要再等一二十生。
欲图速速进道,只有依大乘菩萨道,将生活、学习、工作、人事交往与学佛打成一片,即世间俗务而修出世间之道,把生活完全佛法化,把佛法融贯于生活的全过程,念念修行不辍,勤集福智资粮。就今天居家学佛的条件而言,这是最契机的法门,是大修行,能速得大果报。仅吃素、抽暇课诵、坐禅,是小修行,只能种些善根,难得即生了办。有志的青年,应按佛陀教诫,以大修行为本,至于小修行,能修固然好,无条件修者暂时不修,也未必为非。
在这里有一点还需要说明,有居士说,某某经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某某咒只能在几点几点前诵。这种说法在经中是没有什么根据的。无论哪个经咒,都是诸佛普度我们凡夫众生,开示悟入佛知佛见的微妙法宝,无论何时唱诵,都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拥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如果我们在实际的修行中能做到有时就诵,时时都诵,刻刻在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地不辜负佛以一大事因缘弘化娑婆世界的苦心。
至于做功课的地方,也并非不是佛堂就不可,没有佛像就不行。居士在家做功课时需要留意的是房间要静。静室有助于调节身心,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凝神提念,专心办道修行。对于佛堂、佛像而言,实则是可有可无的,因为若是我们念念是真善美圣,时时是仁义诚信待人,佛就是恒处心中的,比外在的多宏伟的佛堂、多庄严的佛像都具有实际的受用,我记得有个居士来问我说,师父啊,我请一尊佛像到底放啊里好呢?家里地方小,放厅里吧,太挤,又乱;放卧室里吧,总觉得对佛不敬;放走道里吧,又觉得我们人住得好好的,却让佛靠边站,啊……我赶快打断他说,不用讲了,你哪儿也别放了,就放在心里吧,这样不就没那么多事啦。当然,把佛放心里,这是从理上说,因为我们毕竟是末法众生,业深障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些。所以说,对绝大多数居士而言,在家中设一个佛龛或佛堂,用表法的佛像,来提醒自己,启发自己,见贤思齐,勇猛精进,实证无上正等正觉,也还是有必要的。
然而,一说到设佛龛、佛堂,我们就不能不提及目前居士中比较普遍的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佛龛是越精美越好,佛堂是越宏伟越妙——有些居士甚至还在家中佛堂张挂起长幡宝盖,摆放上钟磬铙钹,有事没事地就叮叮铛铛起来!而且以此为美,以此自傲,觉得很了不起。这实在是走上旁门邪道的“典范”!家庭不是寺院一样的宗教活动场所,居士在家中设佛龛佛堂的目的也不是和寺院建殿立像的目的一样,寺院是以神道设教,或宏伟壮观,或小巧精致,普度群机,使未信佛者生信心,已信佛者愈坚信,最终导引众生同归解脱彼岸;家中的佛堂仅仅是自修、自用。众所周知,我们佛教修行贵修心,贵在修去我们的贪、嗔、痴等种种杂心乱心,自证至真、至善、至美的佛心。如果在自修自用的佛龛佛堂上以繁复为美,以豪华为上,甚至呼朋引伴地相互炫耀攀比(想想我们的居士中有没有这种情况?),那岂不是与学佛修行的本意南辕北辙?这不是走上邪路又会是什么呢?
家中的佛龛佛堂,应以简约为美,以朴实为上。挂一轴与自己有缘的佛菩萨图画,或是供一尊令自己特别欢喜的佛菩萨圣像,前面敬奉几盘新鲜洁净的果品,再焚上一炉清香,也就完全可以了。除此之外,再去大操大办,那就简直是几近于劳民伤财,徒增家庭负担——有钱不如多花在做社会公益事业上,行善积德,自能多福多慧,助道修行。*******************************
在家修行的居士,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烧香问题
我们在寺院里常常见到众多的居士大把大把地,一捆一捆地,甚至是整箱整箱地在香炉里烧香,他们认为多烧多福,多烧香说明我心诚。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偏见误解。这种偏见误解反映到生活中,就造成一系列的恶果,比如说,在行为上破坏卫生,污染环境;在信仰上,形成一种迷信现象,使我们佛教倍受现代文明社会的批评,成为落后不开化的代名词……所以说,多烧多燃的风气决不可长,更不可带到家里去。
居士在家中供佛,早晚各一支清香即可,不必求什么三支九支的。敬佛关键在于心诚,学佛也关键在于学佛一样的诚心。俗话讲,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我们学佛修行当然更是这个道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佛菩萨虽然是慈悲喜舍,广开方便,但却是无私的、平等的,如果说你多烧香佛菩萨就给予你多一些,那佛菩萨岂不成了人人痛恨的贪官污吏?那还是佛菩萨吗?!
其实,类似于多烧香多得福的错误认识,在居士中还有很多。像有些居士就认为,是居士,家里就该有佛像;还有居士认为,是居士,手里就该常拿有念珠;更有众多的居士坚决认定,修行就是念佛打坐,不打坐念佛就不是修行,是白过!……于是因这种种的认识,才有了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一句“阿弥陀佛”,搞得全单位人都怪怪的,觉得他别扭;也才有了有的居士不管大人怎么埋怨,小孩怎么哭闹,手头上怎么忙乱,他每天也要雷打不动地双腿往那儿一盘…… 我这样讲,绝不是说念佛打坐不是修行,更不是否认念佛打坐的实际功用,而是提醒在家修行的居士们,要切记念佛打坐只是众多修行方式中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说法不在于嘴,禅修不在于腿」,这是在佛教丛林中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六祖也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打坐只是修心养性的基础方法之一,它并不是开悟的绝对方法,只有心的清净无杂、了了分明,才是证悟的关键。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个修行人,如果行住坐卧四威仪都能够恒处定中,这才是了不起的修行。况且,对于在家居士而言,修行最起码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中,修整规范自己言行,越修越行,越修越让家人欢喜,越修越让社会接纳,越修越让大众钦敬。这才是大修行,真修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
其实,“居士”的“士”,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士”是什么?“士”是人,然而却不是普通的人,照古书上讲,“学以居位曰士”,也就是说,这个人必须是学问好,道德高,才配得上叫作“士”(上古时“居位”——即做官——可是凭道德学问而不是别的)。联系到今天居士修行,那么,这个“士”,也就是提醒大家,居家修行更要注重福慧兼修,悲智双运,争取做一个福德智慧日趋完善的人。这也正如《优婆塞戒经》所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福德从何而来呢?
居士都读过《修福积德造命法》、《文昌帝君阴骘文》,还有《了凡四训》等等一类的书籍,回答这个问题自然是轻车熟路,一句话,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积德,善行得福,这是历代祖师大德和社会贤达在诸多的典籍中多次指明的,那么,作为三宝弟子,佛教信徒,我们就更要依法从教,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多学习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的奉献精神。当然,我们所做的这个“善”和观音菩萨所做的比起来,那真是没法提,但也用不着比,因为我们虽然都是在学菩萨道,但毕竟还未成菩萨,像观音菩萨那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善、至善,恐怕没几个人能做到,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可以先从和自己有缘的小善做起,从致力于建设和乐的家庭生活做起。
一提到建设家庭生活,有的居士可能会说,一说做善事,往往都是指什么修桥铺路、赈灾济贫、捐资助学,还有植树造林之类的,提建设幸福家庭生活是不是把我们的修行标准降低了?我们学佛的居士如果总想着建设自己幸福的小家庭,那是不是有些太自私了?当然不是!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
第一,善行无远近。不能认为捐款救灾希望工程什么的才叫善,在家中恪尽家庭职责,孝敬老人、爱护子女什么的就不叫善。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恶言劣行,在外却慈悲慷慨,我们只能说,像这样的人绝对是沽名钓誉的伪善。
第二,善行贵在日常坚持。一个人在某一次慈善活动中捐出大笔的捐款这并不稀奇,而一个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始终坚持善行善意却是最难得的。要不毛主席也说嘛,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啊。我们学佛不就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吗?坚持最难行、最难忍!
第三,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家庭是国家的基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由千千万万的小家庭所组成,如果我们居士们都能把自己的小家庭建设得幸福美满,那么,由众多的小家庭所组成的大社会自然也就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了,带来的当然是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兴旺。因而,对一个居士而言,建设幸福和乐的家庭生活,绝不是什么降低要求,自私自利,何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成为受欢迎、受爱戴的家庭成员都不能做到,或者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那么,这样的人走到社会上,我们还能期望他能爱别人,爱众生?期望他做到时时处处地让人挑大拇指,受人钦敬?
说到建设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在这里我讲一个我亲眼所见的故事。有一个年轻的居士在寺院里和人吵架了,旁边的一个老居士就把她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给她讲学佛首先要能忍人所不能忍的道理,啊,“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啊。年轻居士听得不住得点头。我就想,看来,这个老居士还挺会作思想工作的。哪知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那边老居士心满意足地刚走,这边年轻居士就脖子一扭,说,呸,还说我呢!你还不是刚和家里老头子吵完?难怪古人讲“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自己都做不到,做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别人?人家又怎么会听你的呢!***********************************
不饮酒和家庭应酬
每次讲课的时候,总有居士问,师父,我们在家居士总免不了应酬接待的,有时候不喝酒真过不去,可一想到是个居士,我们又不敢,这可怎么办啊?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的话,那我就不讲了……有,那我告诉大家,每次我都是毫不犹豫地回答,那么麻烦干吗?你就喝。
这下好喽,我想恐怕有居士已经在高兴了,为什么?反正法师讲了嘛,喝,革命的小酒天天醉。那么,对这种人,我必要再说一句,你就喝吧,喝了就造业,喝了就受报应。为什么?因为你还没有听我仔细地讲明,为什么能喝,怎样才喝。第一,不饮酒是什么戒。是遮戒,前面四个是性戒。不一样的。所谓性戒,也就无论受不受戒,谁做了都是造业,都要受报;而遮戒,是说本性上并不是恶,不过是因为它容易遮蔽我们的本性,让我们造恶,所以才不去做。第二。。。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学佛是让我们幸福快乐的,是让我们生活越来越轻松的,如果一个人越学佛越感到麻烦和不便,越学佛越感到受到约束和压抑,那么,毫无疑问地,你肯定是学错了,如果再学到人见人烦,人见人以为你这个人有问题,有毛病,那么我更要告诉大家,在这时你就千万不要去学佛了,回家好好看看孩子,没事去逛逛马路,到公园里“嘭嚓嚓”吧,否则,再学你肯定是走火入魔。
学佛关键在会活学活用,是用智慧的佛法培养智慧的大脑,实现智慧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学来学去只学成一脑门的条条框框,无论做什么事,都得看看条条再说,就像过去有人看黄历出门似的,什么都要看书上写的,今天是不是吉日,如果不是,宁肯耽误事也不出门,这是典型的不知死活!要是这样,啊呀,这样的人还是不要学佛的好,因为太累,别人也累。你受罪,大家也跟你受罪,佛教也被糟塌完了。(百喻经上的故事:傻子看门。)
有的居士不分场合,在单位开会发言也先来句“阿弥陀佛”,这表面看好象是修行真精进,实际上也是不合时宜,犯了不绮语戒。到哪山上唱哪山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场合的话。这都是老俗话。这不是教人圆滑,而是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做人修行就是要如此才能通达无碍。要随缘不变,而又不变随缘。如果一味地认为念佛是好事,我为什么非要去适应你们!那么,这样的居士要注意,你这样做已经是有违佛教的圆融慈悲了。
华严经上不讲吗?能随顺众生者,即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来;能对众生尊重承事者,即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来;能令众生生欢喜者,即是令一切诸佛如来欢喜。为什么?诸佛如来以大悲而为体故。慈悲啊!学佛就是要学活的佛,绝不是死学的道。其实,这些问题佛在世时也批评过多次的。
经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讲弟兄两个到一个国家去做生意。这个国家有个习惯,都不穿衣服,是个裸人国。弟弟说,入乡随俗,我们也不穿衣服了,做生意嘛,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哥哥却说,什么?让我们也要不穿衣服?太无耻了,我们是什么地方来的?啊,他们不讲礼仪,我们却不能丢掉祖宗家风!弟弟说,身正不怕影斜,虽然我们的外在形体有所变化,但只要行为正直,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哥哥说,不行,我绝不那么做。弟弟无法,只好弟兄两个分家,自己做自己的了。结果,弟弟因为学裸人国人的样子受到热烈欢迎,关系非常融洽,国王还用多十倍的价钱把弟弟的货物全包了,走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来给弟弟送行。可哥哥呢,虽然也来做生意,但是满口仁义道德,处处表现得和人不一个样,引起人裸人国全国人的反感与愤怒。大家把哥哥抓起来狠狠揍了一顿,并把他的货物全部没收了,要不是弟弟说情,怕是哥哥的命都保不住了。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大家不可不认真记取。
我们学佛关键是学佛的实质,至于形式问题一定要随缘任运,绝不能一味地执着。我觉得最好的居士,应该是学佛学到一点也不像个居士的“居士”。什么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学佛就什么都贴上个标签儿,处处一副我和你不一样,我是居士,你不是居士的态度。和其他法师说话时,我曾开玩笑说,这是典型地自绝于党和人民。为什么?因为别人还没怎么着,他自己就先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没有和群众打成一片。
我们学佛目的是做心脏手术,是换我们的凡心为佛心,并不是非要我们做什么拉皮抽脂的美容手术,对于居士来说,外形像不像所谓的居士,实在是个次要问题,想一想,这就好比穿衣服,无论你穿什么衣服也都不会把你这个人给换了,“形迹虽变,道常存”,有佛心才是如一的。所以我们学佛也要明白此理,做父亲的就是父亲,而不是居士父亲;做厂长的就是厂长,而不是居士厂长;开会就是开会,而不是居士开会。要考虑到我们佛教居士毕竟还是社会的少数派,还被许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学佛学到不贴标签,而是注重把握实质,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问题,更是一个便于我们“打入敌人内部”,顺利“策反” 的问题。方便度人啊!
学过菩萨四摄法的居士,其实也能明白,这就是佛陀所讲的四摄法中“同事”一法的妙意所在。(法华经上穷子认父的故事可讲讲)所以说,在家的居士们一定要好好考虑啊,千万不要固执己见,认定我学佛是好事凭什么非要附合你们!要想到,我们灵活地顺俗不是为了流俗,而是为了更好地化俗才行。“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嘛。**************************************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轻人即是自轻。达摩祖师也曾对二祖说:不要轻视后学。
我们不少同修,自恃学佛经年,读了不少经论,看了不少开示,参了不少公案,觉得自己的见地可以了,于是就有点儿目中无人了。别忘了,我们能有今天的见地,也是多年不断的参学悟得的;别忘了,我们的见地,也曾幼稚过。所以,我们要在交流中,善待一些刚接触佛法,刚走上修行之路同修的发言,多给予他们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指正。否则,就会搞得一些同修都不敢发言了。
有的同修,常为自己的文字般若窃窃自喜。有话不好好说,又是诗呀又是偈的,整天云里雾里的,颇有点显摆的味道。当然了,具备文字般若,固然可喜,但那个毕竟是文字上的领悟,也只能说明你能说会道而已。真正的悟,是在“行”上。行上没做到,嘴上的悟,就是纸上谈兵;嘴上的悟,就是狂慧。
也有的同修,自恃读了不少禅门典藏,整天也是左一个公案,右一个祖训,引经据典,就怕别人不知道他学问高,知道佛学知识多。其实,佛法最平实了,我们完全可以用生活中的语言、日常中的语言,互相交流,同参共学嘛。学习有学愚的,学佛也有学愚的——离开了公案祖训、佛言典语,不会讲佛法了。
还有的同修,那就更厉害了。自恃佛学知识懂得多多,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一些大德、法师们东西,也觉得有问题,不是这个地方讲错了,就是那个地方讲偏了。凡正是:大德、法师们错了。言外之意,那些大德、法师们不如他。
有的同修,自恃根机高,有资格学禅修禅,瞧不起别门他宗。甚而把禅门中,只是随机随缘而用的转锋机语,当成鸡毛令箭了,东一耙西一扫地点评他人。自我感觉挺好的,而旁观者看得清清。
法无高下,依根随机而用。因病与药,方剂再好,总不能什么病都去用吧?人参好,不能什么病都用其入药呀。所以说,一些修禅的人,不要有“我门我宗”之见,更不要有“我高他低”之见。尽管我也是学禅修禅的,但我还是劝一些禅门的同修,不要太狂了。何况修行之人,没有什么可狂的。
禅门重的是行门,你在行上没做到位,就是口头禅。做人要好实,修行也要老实。懂不少公案,知不少祖训,会不少佛言佛语,那不是禅,也矇不了人的。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知道吧?兔子自恃先天优势,有了慢心,结果呢?禅门中人,可不要做那只兔子,自作聪明!
“说时有,用时无”。现在,多数修行人,包括我在内,说人家的时候,都会说,自己做没做到,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了。劝人家的时候,头头是道的,等轮到自己了,就另当别论了。看见别人脸上灰易,看见自己脖子后灰难呀。人呀,总是愿意找别人的毛病,很少人愿意找自己的毛病的。我也常常以此反醒自己。我们应该以恕已心恕人,以责人心责已。所谓:一切功德日见已过,一切罪恶总见人非。
做人要谦虚,低心与人相处,不要处处表现得比别人强;修行上也要谦虚,与同修间低心相处,也不要动不动就表现出“老修行”的架子。修行上,不能论资排辈。别人修的晚,但人家可能一日千里,不要瞧不起人家。
大海为什么能纳百川?就是因为它处的低嘛。修行之人,就要有海一样的胸怀,没有分别心、慢心才好。你看大海,不管是大流小河,是脏是净,统统一概纳之。我们做到了没有?别人不知道,凡正我是没做到,还差得很远呢。
不要动不动就把人家看成外道。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从果位上说,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为,他们没有透彻证得菩提道果。说他们也是外道,是从这个观点上说的。所以,我们也不要瞧不起外道,你先超过了外道,再瞧不起人家也不迟嘛。
很多人,动辄言他人外道,这是轻人自轻,是慢心,分别心作怪。其实,说人家的人,自己还不如外道呢!就如有人言自己修大乘,不屑于小乘,瞧不起修小乘法的人,呵呵,我希望这种人,反观一下自己,自己小乘做到了没有?自己小乘没做到,就不要瞧不起人家修小乘法的人。更何况,小乘修圆满了的人,自会入大乘。为什么?就如我们在工厂里干活,别人都不计得失地无私奉献,一旁边看的人,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其中的!***************************
不杀生与家庭饮食矛盾。
有一个老居士很自豪地给我说,师父,我把我们家的人都度了,他们现在都跟我吃素了。我说,好啊,不过,你用的什么方法啊?她说,那还不容易,我也是家里的半边天,又掌管做饭大权,我说吃什么就是吃什么,想吃荤没门儿!我一听,只好苦笑,这也算是度人?不闹矛盾才怪!后来偶然见到了这个居士的孩子,说起吃饭来,做孩子的果然抱怨说,我妈你没法跟她讲,讲也没用,我们现在都懒得理她。看看,连家人都“懒”得理你,都抵触你,你还谈什么去度他们呢?
希望居士们注意:
第一,我们学佛人不杀生,不是因为不杀生好,杀生不好——如果是有这个好与不好的观念才去不杀生的话,那就是“戒禁取见”,佛祖一再批评的邪见之一——而是因为我们通过学佛认识到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真理,自然而然地用慈悲博爱的心去对待一切事物,所以不去杀生。
第二,戒律是学佛人净化自己的内在要求,而不是规范别人、强制别人的鞭子。因为我们懂得了因果轮回的道理,我们不杀生,这是我们对个人的要求;别人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或者不接受这个道理,去杀生,那是别人的需要,我们绝不能因为彼此不同,就利用特殊的关系(如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去逼迫别人,或者,利用一定的权力手段(如我做饭就做这个,爱吃不吃)去强制别人,这样有违于一个学佛人的慈悲。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有违慈悲的人走到社会上,大家会欢迎?如果这人在社会上还做领导的话,恐怕也会免不了天怒人怨,人人反感,因为他并没有真正懂得尊重人。
第三,“爱”不是我们限制别人的借口,不能总是觉得我这是爱你们,帮你们,度你们,就不顾及别人感受,想怎样就怎样。。。真正的“爱”,是理性的尊重和宽容。
第四,佛教度人是用智慧而不是别的,佛祖讲众生平等,讲人人都应当相互尊重本身也是一种度人的智慧。如果一上来就搞僵了,闹抵触,又怎么能有更深入的接触,使他接受我们的佛法呢?况且,对尚未达到一定根基的人来说,允许吃三净肉,也是佛的慈悲本怀,并不违反律制,我们又何苦心急呢?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啊。
第五,不吃荤不等于不杀生。比如说有些居士吃素鸡素鸭的,刚上来就说,真像啊,得,还没进嘴就已经犯了戒。如果夹上一口,再来句:啊,味道也像极了。那就更是犯戒无疑了。为什么呢?因为持戒关键在心,没有荤想心。补:弘一法师的《切忌误解佛教》中谈,(二)‘吃素’:我们中国佛教徒,特别重视素食,所以学佛的人,每以为学佛就要吃素还不能断肉食的,就会说:看看日本,锡兰,缅甸,泰国或者我国的西藏、蒙古的佛教徒,不要说在家信徒,连出家人也都是肉食的,你能说他们不学佛,不是佛教徒吗?不要误会学佛就得吃素,不能吃素就不能学佛,学佛与吃素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其实学佛的人,应该这样,学佛后,先要了解佛教的道理,在家庭社会,依照佛理做去,使自己的德行好,心里清净,使家庭中其他的人,觉得你在没学佛以前贪心大,嗔心很重,缺乏责任心与慈爱心,学佛后一切都变了,贪心淡,嗔恚薄,对人慈爱,做事更负责。。。虽然学佛的人,不一定吃素,但吃素确是中国佛教良好的德行,值得提倡,佛教说素食可以养慈悲心,不忍杀害众生的命,不忍吃动物的血肉。不但减少杀生业障,而且对人类苦痛的同情心会增长。大乘佛法特别提倡素食,说素食对长养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吃素而不能长养慈悲心,只是消极的戒杀,那还近于小乘呢!
素食确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优秀传统,出家人尤应坚持。但居家学佛的青年,应首先以为修道本钱的身体为重,不宜不顾身体而强行吃素。佛陀所制在家众戒律中,乃至出家众戒律中,并未禁断肉食,至今恪守佛制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僧尼皆食鱼、肉。至于《楞伽》、《楞严》、《梵网》等经中戒肉食之说,系对法身大士和闭关专修三摩地者而制。汉地佛教界素食之制,乃梁武帝敕定,并非佛制。(佛日讲此)
***************************
不偷盗与家庭财务管理
我很想问居士们一个问题,大家到寺院里来经常捐款捐物,供养师父什么的,可谁能回家后兴高采烈地对家人说,我今天在寺院里又拿出多少多少钱?有没有?很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学佛却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不要埋怨家人不懂佛法,更不要埋怨家人这是势利,自己要想想我是不是家人的业障,“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要想到,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自己做得不对!
不对在什么地方?别的先不要说,仅仅是这个“不偷盗”就没做好。什么叫“不偷盗”?也就是不与取,即不经别人同意而私自作主动用啊。家庭财富是家人所共有的,我们有些居士没经过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允许就动用了家庭财富,当然会招致家人的反对,而我们自己也明知如此,所以才偷偷摸摸,不愿意让家人知道,结果就是天天说着要持五戒十善,却实际上又天天做不到五戒十善,你说,我们不成了伪君子了吗?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关键是和我们的家庭财务管理有关,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家庭的半边天,我们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对家庭财富做一个合理切实地安排。
《善生经》中佛为居士的财富分作四份:
一分为饮食生活;
一分为田业即营业资本;
一分为储蓄,预防意外之用;
一分为投资之用。
在《杂阿含经》中佛建议居士的财富应该分为三种用途:
一分是供养父母;
一分是养育妻子儿女周济邻里朋友与穷人;
一分是供养沙门,广种福田。
《涅般经》中则说,除个人生活需要外,要分成四份:
一份供养父母妻子;
一份补助属下佣人;
一份施给亲属朋友;
一份奉事国家沙门。
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到现实情况,我建议居士们如此管理家庭财富,用下表来表示:
把宗教生活放在个人必要消费里,一是表明宗教生活是个人需要,不能强加于家庭其他成员;二用于宗教生活的资金是个人资金,而不是家庭共有财富,也就不必再需向家庭汇报。**************************在和居士们接触的过程中,经常有居士这样问我,师父,我读这本经书行不行啊?师父,这本经书我读好不好啊?对于这样的一些问题,我基本上都是回答不行或者不好。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这样会打击人家学佛的一腔热情?对此,我乐意和大家探讨一下。
首先一个是,我这样回答实在是因为我看到居士们中间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规律,注意啊,是比较普遍,而不是绝对的。什么规律?就是但凡是看佛经看得多的,记佛言祖语记得多的,基本上都是贡高我慢,鼻孔朝天,时时处处,他都是一副“大家风范”——那我们就只好是“小家风范”喽。所以,我想,与其你学佛学得,读经读得如此这般讨人嫌——我们没有专门就喜欢人家看不起我们的吧?——那还不如不学佛,不读经,所以,我很少主张居士们读经。再一个是,我发现的另一个规律是:但凡拿着经书这样问我的居士们,基本上对该不该读,能不能读,读了好不好等等,他实际上是早已有了答案,他问我不过是希望从我嘴里再对他说两句好听的话,比方说,你好精进啊,你厉害啊,能读这样的书了不起啊之类。我对这种人比较不客气,所以,对此问题我就毫不例外地说,不好,不行。
对照我讲的这两个规律,在座的居士们可观察一下身边的人,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形,有这样的人?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如果问他读经之类的问题时,他总会对你大加赞扬,而且还会兴致勃勃地给你背上一两句经文,生怕你不知道他是读过的。
我这样说,可能有的居士会觉得太过份了。好,如果你觉得我说话太过份的话,那么,下面的,希望你能更仔细地听。我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希望大家能注意,注意什么?注意想想,我们为什么读经?换句话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佛!记得我在前面讲过,我们学佛不仅仅是为了死得时候能潇洒,不仅仅是为了活着活得能快乐,也不仅仅是为了求一身的神通,这些都副产品,学佛最根本目的是要得到佛祖的智慧,有了智慧,其它的什么也都有了。但是,再进一步说,我们学佛无论是哪一种目的,最关键地,也还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就像我们求往生,光懂得那么多的往生道理有什么用呢?能不能往生还是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信、愿、行”,老实念佛啊。
过去我们佛教的一位大祖师洞山禅师曾经对此慨叹:
学者洹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什么意思?也就是批评我们太多的学佛人不过都是在说说大白话,唱唱高调,并没有老老实实地脚踏实地地去修行啊!即所谓,说道者多,行道者少!
在这里我对大家多交待几句,实际上,说道者多,行道者少,光说不练假把式这样的事,也并不是只是居士们才有这样的情形,我自己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我刚开始学佛的时候,看人家这居士,啊,叽哩咕噜,见人就是一大串地佛言祖语,看那居士,啊,也是叽哩咕噜地,见人又是一串佛言祖语,我心里那个羡慕,那个眼红啊,就别提了。于是我就使劲地找书看,读啊背的,终于也记下了不少,于是我见人也是叽哩咕噜地大串大串地佛言祖语,而且还专找人多的地方挤,说得比谁都多、准、快,因为我毕竟年轻,又有文化功底啊,所以每次看到好多的老居士眼神中透出的那种羡慕,我就心里那个美啊,唉,那简直可以说是,比猪八戒吃了人参果还舒服啊!那个时候就那样,甚至哪怕是我远远地看到有居士对我指指点点地,我也不管人家到底是在夸我还是在骂我,我也一律自厢情愿地认为人家是赞扬我,于是不由自主地胸脯就高了,眼睛就上天了。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是真傻啊,但没办法,那个时候人就那样,就以为能多背背多说说佛经,那就算是熬出头了,修出正果了。至于什么老实做人,真修实证,早就不知扔哪儿去了!这种情形一直到我出家后,才在我师父的教育下猛然警醒。所以今天我和大家谈居士修行问题,我也不怕惭愧,讲出来,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的确,佛法如大海,唯信乃能入,但如果你不把握住老实做人,真修实证这个关键,你跳进去也是“咕咚”一声就淹到底,出也出不来。所以,我讲证得佛法智慧要靠勇猛精进心,那么,这个勇猛精进心的最基本层次,就是我们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老老实实地用佛法来指导我们做人。学佛不在你读了多少经,不在你磕了多少头。经者径也,每一部经其实都是告诉我们人生道路的一种走法,告诉我们完成人格的一种方法,如果我们读经后不能运用这种方法,不能沿着经典指出的这条道路前进,那么,我们就是把头磕破,把膝盖磨烂,也到不了极乐世界,也成不了佛。这是一个大问题,希望我们在座的居士们都要好好思考一下。
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对生活多的是牢骚、抱怨和索取,少的是感恩和服务。就像是一个笑话中的乞丐。说,有一个人啊,每次走到这个乞丐前时总是掏钱给他,不多不少,整一百。可这天这个人办完事走到乞丐面前时,一摸包,只有八十块钱了,于是这个人就把这八十块钱给了乞丐。这个乞丐很奇怪,问,你每次都是给一百的,今天怎么就给八十了呢?这人解释说,因为办事花得就只有八十了。乞丐很生气,说,你怎么拿我的钱去办事呢!
大家不要笑话这个乞丐,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生活中很多应该感恩的事,因为经历多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就没有了那份感恩。比如说,天天走路,可没见几个人感谢修路工人;日日吃饭,也没见谁对种地的农民格外感恩;还有常见的,连报纸上都讲城市建设离不了民工,可城市人见民工差不多又都是什么态度?等等现象全是我们缺少感恩心的明证。当然,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不光没有了感恩,更可怕地是,反而还以为生活亏欠他太多太多,看这不顺眼,看那不咋样,动不动就端起碗来喝酒,放下碗来骂娘,整天就觉得自己是屈原、杜十娘、窦娥(冤啊),人人都对不起他似的。像这样没有感恩之心的人,谁会喜欢?又怎么会有智慧呢?我们学佛人不能做这样的人!
有的居士因为吃荤不吃荤的闹得家里矛盾重重、怨声载道。原因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因为这些居士没有理解五戒十善?答案绝对不是,因为他要讲起来恐怕比我还如黄河之水涛涛不绝。闹矛盾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缺少一颗平等心!平等,最起码的含义就是要让我们去尊重他人的个性、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等。虽然彼此拥有血缘关系,可这只能说明今生的缘份更深,更近而己,却并不能成为我们去粗暴地干涉他人,甚至强迫、剥夺他人发展个性、爱好以及宗教信仰等权利的理由!
当然了,吃不吃荤仅仅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方面,我听到的和我看到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不平等的地方还多得是,像现在在家里谁挣得钱多谁就是老大,不管说什么别人都要听他的;在家里谁在社会上做的官最大谁就是老太爷,别人就得围着他转;在家里做父母的信什么教,做孩子的就要信什么教,他要不信就认为是不孝,甚至于做媳妇的只要能生个胖小子,也立马长了威风,家里人谁见谁都要低三下四的,更不要提现在常见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去继承自己“未竟”的理想、愿望和事业……你说,这些都至于吗?可这还确实是生活中的实情!
正是由于我们很多人缺少一颗平等心,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把很多属于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常的东西带进了家庭,搞得本来应该是温暖、和睦、快乐的家庭,也一步步地异化成我们争强好胜,甚至勾心斗角的名利场!让我们好好思索一下吧,有多少人的家庭已经不再是轻松的话题,舒心的享受,而是沉重的负担和无法面对的难题?勇猛精进心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坚持二字。我们学佛人常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坐禅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能坚持,都是好方法,最终都能使你有所成就,怕就怕你没有一门深入,坚持到底的劲头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什么都有一搭没一搭的,那就什么也完了,决定不会有成功的那一天。这和女士们减肥一个道理。为什么有的人一减就轻,而有的人却减多少次也还是疯长依旧?区别就在于是不是能坚持到底。前几天我还遇到一个很胖的居士,在寺院里住了老长时间了,对我讲,她在家减肥减了好几回了,可就是减不下来,真是愁死了,问我佛教中有没有特殊的减肥法门。这真是有病乱投医,亏她竟然想到佛教头上。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就故意说,有啊,不过现在不能轻易告诉你。这样吧,只要你能天天爬一趟佛顶山,一个月下来,我必定倾囊传授。这位胖居士一听就咧嘴了,佛顶山那么高,一天一趟,想想她就腿发软了,哪还有心去爬啊。我看那泄气的样子就知道她这肥一辈子也别想减了,就干脆告诉她,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特殊的减肥法门啊,无论什么事不都靠个坚持二字?能“坚持就是胜利”,能坚持也就是大福德,大智慧。减肥如此,学佛修行,完成人格也同样如此啊。就像我今天讲居士的修行的福德与智慧问题,讲五戒十善和家庭生活的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不是说我说说,你听听,我讲讲,你笑笑,就没事了的,如果觉得有用却不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果觉得有用而不能坚持运用到底,那我们这不是在这里白费时间嘛。居士戒本上讲,“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一者智慧。”“若能具足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则成佛必定无疑。
所以,我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居士们:一、把握居士修行的特点,在家人不做出家人的事;二、认真持好五戒十善,福德必然如影随形,心想事成;三、始终抱有一颗感恩心、平等心、忏悔心和勇猛精进心,现世快乐,后世安康,成佛决无可疑。最后,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说:让我们一同努力,誓将修行成佛进行到底。
(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