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藏医与唐卡

(2008-12-31 12:19:19) 下一个

藏医早在公元8世纪就揭开了人体胚胎学的奥秘,认识上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几百年!


  1703年,第司桑结嘉措组织众多画师,绘制出79幅医学彩色唐卡(包括数千幅小图),将深奥的藏医理论和技法绘于唐卡,使之成为一种直观、生动的形象教材,把医学与可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此举实为首创。

  据史书记载,西藏最早的医学叫“苯医”,苯医的医术主要靠放血疗法、火疗法、涂抹疗法治病。此外还有用热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洗外伤消毒、用柏枝艾蒿熏烟预防瘟疫,等等。

  吐蕃时期,在中原、印度、波斯医学的影响下,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藏医,其中,宇妥·云丹贡布(公元708~832年)被尊为藏医始祖。他走遍西藏各地,广泛收集和总结民间的医疗经验与处方;多次赴往中原五台山,以及印度和尼泊尔等地,向中外医学名家请教学习,汲取中医学、天竺医学、阿拉伯医学的经验,将藏医学系统化,总结编写出《四部医典》、《实践明灯》、《经验明灯)等医学经典。这些巨著至今仍然是藏医学的理论基础。

  到了17世纪,第司桑结嘉措主持完成了《四部医典》的系统整理和注释工作,编写和刻印了《四部医典·蓝琉璃》。

  西藏传统医学一直强调医、药不分家,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医学院的老师直接给病人看病,学生就是他的助手,也跟着看病,等学有成就时,才独立行医。因此学生须懂得医学理论,懂得药物学,每年,学生得亲自去采集药材。藏医院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考核不及格就不能毕业,也就不能独立行医。

------------------------------------------------------------------------

唐卡与人体机理



  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占堆说:“古藏医对胚胎学的认识,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还要早一千多年。”此说有着大量藏画唐卡佐证。

  在西藏藏医学院图书馆里挂的一幅数百年以前绘制的描述人体胚胎发育的藏医“唐卡”,是古代藏医为解说藏医药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而绘制的八十幅彩色挂图之一。它形象地描述了人体受孕、妊娠反应、胎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鱼期、龟期、猪期”的顺序,与脊椎动物、鱼纲、爬行纲、哺乳纲和人类的进化顺序相一致。

  印度藏医学专家达师博士在看到这幅绘制精美的“唐卡”后,不由得感叹:“十二世纪就用图画形式介绍藏医药理论体系和实践技术,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绝无仅有,而且在世界医药史上亦属罕见。”

  形成于青藏高原独特的藏医藏药,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公元八世纪藏医鼻祖宇妥·云登贡布在总结藏族本土医疗经验时,广泛吸取和借鉴了当时中医、古阿拉伯医和印度医的发展成果,编著了较为完整的藏医藏药理论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分《总则本》、《论述本》、《秘诀本》、《后续本》,共156章,系统地论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人体构造、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治疗、药物种类、服用方法,以及饮食起居、卫生保健、行医道德等,首次揭开了雪域高原人体的奥秘和防病治病方法。

  从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一代又一代藏医名家先后绘制了80幅《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成为藏医药学的形象化教科书,使藏医藏药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的藏区广为流传。

  根据第36幅彩图中的描绘和西藏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00多件精制的外科手术器械,当时藏医的外科手术十分发达,可以进行刀伤、烧伤、骨折等各种外科治疗。

  占堆院长说,有些传统的藏医手术,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在沿用。他说:“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有名的白内障手术藏医,他们可用一根金针挑拨白内障,使患者重见光明。”这种古老的藏医眼科手术,一直延续到在西藏实施现代医学眼球晶体浑浊摘除手术为止。

作者: 朗杰、李京华


------------------------------------------------------------------------


藏医起源详述

医疗学即苯教恰辛派“养生医方”之说。《善缘项饰》说:“杰普赤席王子即辛饶由身化现之第二子,系挥萨杰美夫人于赤门杰席所生,受教于其父并发大心,掌握医疗术等苯教诸法,贯通二万一千《疗续》大典,成就医药本师不二者,审编《疗方三十万》等。”由此可知杰普赤席著述医典宏扬医方明之大概。其中贯通二万一千《疗续》之意在《无垢光辉经》中说:“审定《疗方五部大续》,《九部大经》,《八支秘诀》,《小支二万一千》等,传交杰普赤席王子及八大仙人掌管”。虽曾产生过如此众多而深广的医典,但实际保存至今的只有《苯教甘珠尔》中的《甘露宝藏四本目》,即普措赛白杰波的伏藏《根本医典蓝本目》、《养生药典白本目》、《疗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此四本目乃《九部大经》中的《四个本目》。

著名的藏医《四部医典》(或《四续》亦根源于《疗方五部大续》。由大译师毗卢遮那译自苯教之医典。据尼玛丹增所撰《甘珠尔编目序言》,《四部医典》中祈请仙人之名及医疗咒语均原封不动地保持了象雄语,充分说明了其源自苯教医典。此外,由三个印度瑜伽咒士从桑耶寺找到的伏藏本,亦应是杰普赤席所说之《医药经》及《七章本疏》等无疑。后期在藏流传的医疗学源自古象雄文化之一明证是:敦煌古藏文文献中,关于药方有两卷,火灸方两卷,共四卷,其中一火灸方卷后记中说:“此卷在库中亦无,乃从所有疗方中搜集,并与象雄之根本疗方相配而成。”

医学在分析判断某一病症在病理上的远近诸种病因时,离不开卜算占卦,因此,在以五明之学分类时,这种卜算占卦之术便收类于医方明之中。辛饶弥沃奇在为恰辛祖飞列加等人开示恰辛苯教之法时,亦将“度”(禳解)、疗方、“求提”、占卜、圆光、占音、算学、医药学合融在一起,也鉴于此理。

藏医最基本的典籍是《医学四续》,即《本续》,《释续》,《诀窍续》和《后续》。《贤者喜宴》载:“集一切秘诀之精华的《医学四续》系由玉妥贡布所著,玉妥贡布乃真正的应化身,汇集了藏地所有医典诀窍之传承,六度赴印”,又载“赤列法王云:(玉妥贡布)乃真正之殊胜化身。他住地之东面山上长满各类药草如香山,南面山上长满热性药草,北面雪山上生长凉性药草,西面有森林,尤如奇妙医药城(药师佛净土),他的心性法界为药师佛,以各种思维为四部眷属,著念为益列吉仙,本明之性为本明智慧仙而开示四续”。

又载“有的认为是药师佛所说,有的认为如同化身毗卢遮那开示瑜伽密续,于须弥山之颠一样,乃为释迦佛祖之化身示教,也有认为是伏藏,有的认为原有一小《本续》而由玉妥贡布作广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以果证而论,此著者应为化身佛,而以切脉、视尿诊断者,未见于其它医方,乃世界医学之殊胜者,尤其切合藏地之地理气候,惠泽无量,是故顶礼如佛。”《知识总汇》载:“关于《四续》,有认为是佛说与论典之任一者,有认为佛说与论典兼而有之者,即使认为是论典者,亦有众多不同说法,但旦白宁奇法王师徒等认为:外为佛说,内为伏藏,秘为玉妥巴之作为佳。”《善说宝串》中说:适宜藏地地理气候之《四续》,即由此化身佛所撰,如同玉妥巴在其《宁提》中所说,然而大多认为是佛说,由扎巴恩息坚掘藏而得。宁玛巴之《十万密续》中亦持此论。(完)

---------------------------------------------------------------------


藏医对人体解剖学的科学认识

公元8世纪是藏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宇妥·云丹贡布等编著完成的《四部医典》代表了古藏医最高水平,这时期藏医学家对人体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终于从宏观到微观积累了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知识,对人体各系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内容大致如下。?

藏医解剖学对运动系统的骨骼描述很细,认为人体有360块骨:即颅骨4块,头背骨8块,颈背骨2块,齿骨(牙齿)32块,齿窝骨32块,锁骨2块,脊椎骨28块,胸骨15块,肋骨24块,小肋骨2块,小背骨1块,骶骨2块,臂骨6块(肩2、肘2、腕2),手骨50块,小腿骨70块,指甲及趾骨60块,指甲及趾骨窝骨20块。藏医对人体骨骼的描绘基本正确,如对椎骨计数与现代医学大致相同,与脊椎构成的24根肋骨与现代解剖学的记载也是一致的。藏医对牙齿计数为32颗,与现代医学计数一致,并指出:前12颗牙齿用于语言,后20颗牙齿用于咀嚼,现代医学同样认为牙齿是咀嚼器官,还可影响语言发音。藏医将人体骨骼总数计为360块,这与现代解剖学的206块相比约多出一百多块,究其原因,是藏医解剖学家将牙齿、齿窝骨、指甲、趾甲及窝臼等均包括在骨骼内。这虽与现代医学解剖学有一定出入,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能不说是对人体科学认识的一种进步。?

藏医对骨与骨构成的关节认为:人的全身共有四肢大关节12个,这12个大关节分别为成对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以及小关节21处,韧带16处。藏医学除对骨、关节做了精确的解剖外,还对头发、汗毛孔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计数,认为头发有2100根,全身共有汗毛孔3500万个。其中,颈部以上700万个,躯干部分1400万个,四肢部分1400万个。现代解剖学的研究也认为,在小腿,每平方厘米有90个汗毛孔,在手掌、足底每平方厘米则有400个汗毛孔,而在指尖汗毛孔的数量就更多一些。对于肌腱,藏医认为全身共有肌腱900根,其中颈部以下、躯干部分、四肢部分各300根。对于“窍”的认识,藏医认为,人体上有许多孔窍。其中鼻窍2个,耳窍2个,目窍2个,口窍1个,尿窍1及肛门1个,妇女则较男子多产门及乳头两窍,即有十二个孔窍。?
对于消化和呼吸系统,藏医认为:人体有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六腑指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萨姆休(指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六腑,其共同特点是具有消化、运输、排泄、繁殖的功能。和藏医一样,中医也认为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膀胱、三焦〈生殖器〉),其共同特点是贮存精气、消化传送。关于呼吸,藏医则认为“行于鼻舌喉部语言出”。?

藏医解剖学对血液循环作了较为科学的描述,藏医将血管称为“黑脉”,认为黑脉是由肺脉的中心(心脏)开始的,黑脉内充满血液,进出心脏及大的血管“ 粗细与中等的箭杆差不多”。血管起始于第一椎(大约第一胸椎),笔直地与脊柱并行,由此而分出二十四脉,有的分为颈部脉,最后到血和肉营养各器官,因而被称为命脉。《四部医典·论说医典》第四章“生理喻示”论述道:“气血运行孔道内外全,连属身体发育并常安,是故命根之所称命脉。”藏医认为:每一条脉管都有自己的功能,它们与中心脉(心脏)都是相连通的。所有的脉都有节律地负起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它们彼此互相配合。〔9〕藏医还认为“黑脉”像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黑脉上的某些部位是医生放血疗法的穴位。黑脉的分支有大干肝脉(大的动脉、静脉),有小脉七百条,更有微细的脉(毛细血管)遍布全身,“上下通贯全身无漏遗”。〔10〕

藏医还指出,黑脉有会搏动的“如玛脉”和不动的“江玛脉”两种,明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并了解动脉有搏动,“如玛脉(动脉)与心脉相连”,“所有的脉都在心脉里汇集,人体的思想活动、情绪都通过心脏,促使心脏跳动。脉管起自心脏、主管运送气,因此,它能跳动。”〔11〕再如藏医系列彩色挂图上所绘的上肢的肱动脉和尺动脉与桡动脉,下肢的股动脉和胫前、胫后动脉等都与实际解剖大致相合。特别是在头部的颈浅动脉向顶部分为三支更与实际接近。如果不是经过实际人体解剖则不会如此掌握要领的。宇妥在《四部医典》中总结出血液循环理论,比1628年英国人哈维(Willan Harvey,1578—1657)公开提出的血液循环理论要早800多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