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这个概念有广、狭两层意思,狭义的藏历专指过去拉萨的“曼仔康”(sman-rtsis-khang医药历算院),现在的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编制出版的,每年一册的历本;广义的藏历包括全藏族各个地区、历史上各个时代、各学派、所有的一切有关天文历算、卜筮占算的著作。
藏历有三个来源,一是藏族固有的物候历,二是从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三是从汉族引进的时宪历。另外还有从汉族引进的“五行算”(vbyung rtsis)和从印度引进的“占音术”(dbyang bchar),则带有迷信成分。
西藏的天文历法是几千年来藏族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阴历,又不同于阳历,大体相当于我国普遍使用的农历。
藏历把天体分为十二宫(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平、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双鱼),用十二地支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配以五行(木、火、土、金、水)来纪年,这与农历用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配以十二地支的纪年法相似,如1980年藏历为阳金(铁)猴年,农历为庚申年;1985年藏历为阴木牛年,农历为乙丑年。藏历以十二年为一小循,六十年为一大循,称为一个“绕迥”。第一“绕迥”起于1027年,终于1086年。1980年是第十六“绕迥”的五十四年。藏历以龙月为岁首,用娄星和十五望月同时起落作为规定时间的标相;以蛇月为二月,用翼星和十五望月同时起落作为规定时间的标相;余此类推。为了使每月的天数符合把月亮分为四等分规定天数的原则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理由,在各个月中常出现少一日或“闰一日”的情况,而月末却又保持三十。如铁猴年龙月就没有初三和二十七,有两个二十,月底为三十,但全月实际只有29天。这是与其他历法所不同的。此外,藏历还用太阳系九大行星与地轴的相对位置方向,来计算预测天气气候的变化以及地震等,是其他历书所没有的。
--------------------------------------------------------------------------------------------
藏传时轮历算
自11世纪从印度传入《时轮经》历法以后.虽然藏地仍有多种多样的纪年、年首设置及闰月设置方法在流传,但藏族天文历法的计算基本是依据时轮历的。由于藏传时轮历既有藏族古老历法的基础,又从汉族地区不断吸收有用的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印度的时轮历。
藏传时轮历具有阴阳合历的特征。以月相圆缺的变化周期为一月,以季节变化的周期为一年;由于年、月的长度不成整数比例,除每个平年设置12个太阴月(即朔望月)以外,还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变化;同时,它又拥有一套独特的原理和数据系统,以推算预报夭象,日、月食和预报一天中28宿和五星的方位,以及预报日、一月食的各个项目等。
藏传时轮历中计算时间的单位有7个:息(呼吸顷),6息为一分(漏分)60分为一刻(漏刻)60刻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其中“息”的测计方法为健康的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日的1/21600;一刻相当于24分钟。
藏传时轮历的计算方法也很独特。它测定每个太明月为29.53058太阳日,但又规定每个太阴月为30个整太阴日。为了相应地配合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的日序。便出现了“闰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据同日和差日来解决。有差日无闰日或差日多于闰日的月份为小月,每月29天;闰差相抵或无闰日无差日的月份为大月,每月30天。闰日与基日根据什么法则来规定呢?藏族学者自己编著的《时轮历精要》归纳出了简明扼要的口诀,即“重者去大,缺者重小”。两句话的第四个字表示天文历算中给出的日曜(星期)序数,第三个字代表历书中的日期,第四个字代表先后两天太阻日结束时刻数值的大小。日曜次序出现重复者就要把太阳日序去掉一个,日曜次序出现短缺者就增补一个太阳日序,主要依据日曜序数来保持日期的连续性。藏传时轮历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要素”和“三日算”。五要素或称为“五括”:①曜(指太阴日结束的时刻);②日期(指日期与喜、善、胜、定、满五名称的配合);③星宿(指太阳日月宿,也就是当天太阳日开始时月亮所在之宿);④“会合“(由定日与月宿舍和而成);⑤“作用”(指作用的前后分)。①②③是历算中的科学成分;④⑤与占卜之术有关。“三日算”指太阳日(从头天天明到第二日天明为一完整太阳日)、太阴日(指月亮运行白分、黑分弧长的各1/15所需的时间长度)、宫日(指太阳通过一宫所需的135弧刻时间长度的1/30)。以上的“闰日和差日”设置、五括和三日算,是藏传时轮历法计算的最根本基础,被称为“历算要害”。其中“三日算”在推算五星运行时,往往3种算法同时进行,起到相互复核的作用。
时轮历还有3种年、月、日,各有太阳、太阴、宫的名称,其比例关系是:
1太阳年=12太阳月=360太阳日
1太阴年=12太阴月=360太阴日
1宫年=12宫月=360宫日
65宫日=67太阴日
64太阻日≈63太阳日
时轮历中所说的宫年就是现代所说的恒星年。在时轮历中恒星年与回归年不分,只用宫年。在实际推算中,作用最大的是宫年、太阳日、太阴月和太阴日四要素,而时轮历中的太阳年和太阳月在天文学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时轮历中不仅有七曜,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再加长尾彗星。它们也称为“曜”,共为“10曜”。五星的各个周期同现代科学测出的数据相同或近似。时轮历中视罗睺与其他天体一样,有自己的运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数而无“象”,是个“隐曜”。它的运动周期为30个太阴月,合计6792.04太阳日,已相当精确(今测为6793.460日)。罗睺的方位以黄经表示,以周长27宿相减,所得结果在时轮历中称为“罗睺头”,与之相对的称“罗睺尾”,相当于天文学上的黄白升交点和降交点。时轮历中的长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计都。
藏传时轮历中预报日、月食的方法,计算简明扼要而方便,并有一定准确性。推算过程是:先由积月除以罗睺的周期,商余化成日数,然后若推算日食加30日,推算月食加15日,再乘以罗睺每日运行的度数得到罗睺头数值(在此数值上以半周相加,则得到罗睺尾的数值);接着求出太阳、月亮的黄经,以太阳、凡亮的黄经与罗睺头、尾数值中最为接近者相减;最后以所得差数来判断有无日、月食。这对于日、月食发生时刻进行预报是很方便的。因为时轮历的运算法则规定:当白月完结时,也就是第15个太阴日结束时,这时日、月黄经正好相差半周,因而月食永远发生在第15个太阴日结束之时;当黑月完结时,也就是当月的最后一天的大阴日结束时,日、月正好同经。日食也只能发生在这一时刻。如此,就能比较容易地预测日、月食是否发生,并能计定食甚时刻。总之,藏传时轮历已拥有一套系统的日、月食推算方法,能够判断食限的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入食方向。食分大小等。这些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已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方法了。
对于藏传时轮历法而言,在推算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大小月、设置闰月这些最基本的历法内容方面,都曾吸收了汉族历法的先进知识而使其更加准确。典型的如以汉族历法中的“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原则调整时轮历。在推算过程中以某月的中气出现在该月的最后一天以定下月为闰月。藏族历算家称此为“ 聪明人的办法”,而加以采用。当然在实际推算中中气仍沿用时轮历的数据,所以闰月的设置仍与汉族农历有别。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如天气预报方面就有短期(一天)、中期(一季)和长期(从当年到次年)。这些都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别的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为现在的规模和系统的。
--------------------------------------------------------------------------------------------
时轮历、藏历与密宗
外时轮的核心是日月食,因为这是修行的最佳时刻。汉族古代以为日月食是上天对下民,尤其是对执政者发出的警告,是很不吉祥的天象,为什么恰恰相反地说它是最佳时刻呢?这是藏传佛教里特殊的观点。
《陀罗尼集经》里说“求闻持经等密轨,往往明(白地预)期日月食以求悉地。”梵语悉地(siddam)即修行成就。《时轮历精要》里说:“佛于显密经教多处垂示,月食时善恶作用增长七俱胝(梵语koti千万)倍,日食时增长十万俱胝倍。此土虽不见食,他洲见食者亦能增长。是故一切明智之士,凡际此刻,皆应加行(加倍努力)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入尊”诸法,以及唸诵、朝山、布施、放生等善事。”
又说:“昔者我佛于氐宿(藏语sa ga梵语vaisākā吠舍佉)月之望日夜间证佛杲时,适值罗睺(rahu)入食月轮,今世诸大土亦复如是,登密道之阶梯,升三身(佛有应身、报身、法身三种身)之高堂,外时轮罗睺入食日月、内时轮红白种子遇合,别时轮乐空无二,生稀有之大喜悦。”正是因为按照时轮经的方法去修行会有这样特殊的效果,所以传入西藏后受到特别的重视。
密宗讲人的气息运行的经脉最主要的是中脉(rtsa dbu ma)和左右的姜玛(cang ma)汝玛(ro ma)两脉,左右两脉内的气息运行与日、月的运行相应,中脉里的气息与罗 的运行相应。三脉的气息相遇的时刻与日、月食相应。
与其他密典相比,时轮经在印度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在西藏,时轮经的译出也是比较晚的。到十一世纪才译出。开始时藏族的学者们对其是真经还是伪经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因为其器世间(宇宙结构)的说法(后详)和戒律等与以前译出的经论有相当大的不同。后来经过迦玛派第三代祖师让琼多吉(rang byung rdo rje 1284-1339)于1332年给元宁宗帝后传了时轮大灌顶,又写了《算书综论》(rtsis gzhung kun-btus),布敦大师(1290-1364)写了《智者生悦》(mkhas-pavi dgav-byed),以及宗喀巴(1357-1419)等权威学者的肯定,到十四世纪才得到广泛地承认。后来其地位越来越高,十七世纪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被列为首函第二篇。这个崇高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其天人相应,内外结合的特殊修证方法,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完整的天文历算体系,包括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推算方法,超过了过去藏历的水平。
----------------------------------------------------------------------------------------
时轮历-历书的内容
藏历的历书有广、中、略三种,现在必行最好的历书属于中等规模,可分为三部分:一、全年总说,二、分月概说,三、逐日细说。
(一)全年总说
1、礼敬偈 开头是向历史上传承历算学的先师们致敬的偈颂诗句。藏族学者非常重视传承的上师,藏语“喇嘛”就是上师的意思。
2、教历 即佛教史的重要年代根据佛的预言,佛教已经存在和将来何时消亡的年代的计算也是历算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内容后面将作专节介绍。
3、值年的(七)曜(gzav)(二十七)宿(rgyu-skar)
4、五曜(木、火、水、金、土五大行星)运行的方位,与其他各曜会合的时间,及其与气象气候的关系。
5、罗 (ra-hu)曜的方位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6、龟轮(rus-sbal vkor-lo)狮座轮(sen-gdan-vkor-lo)的方位与农作物年成。
有一些项目是按“音占”(dbyang-vchar)推算出来的。
7、春牛图 这是汉历传统年历的重要项目之一,用来预报农业年成的丰歉,藏历中采用之。不过芒神的服饰靴帽等改成藏式的了。
8、藏区各地农事的季节。这是全年总说的重点,是农牧民最注意的部分。
9、日、月食预报 预报的准确程度标志着这种历法的水平。预报的误差如果太大,则这种历法须要修正。我们的《藏历的原理与实践》一书的重点在日月食预报。本书中从略。
(二)分月概说
1、太阳入宫(开始进入十二宫中的某一宫)的日期和时刻
2、二十四节的日期时刻。每朋有一个节(sgang),一个中气(dbugs)。“无中气置闰”是闰月的原则。汉历里入宫与节气是同步的,藏历里有差别。
3、中气那一天的昼长、夜长。
4、本月的重日、缺日。这是藏历里的确定大小,小月的特殊方法。下面有专节讲述。
5、值月曜、宿。
6、本月王曜(五大行星)的方位。
7、本月的节日。
(三)逐日细说
每天占一格,每页一般有六格。这一项在年历中占篇幅最多。格内左上角为藏历日期,右下角的小方格里是公历的日期,左下角有四项或五项数值:
1、定曜(gzav-dag), 该太阳日内太阴日结束的时刻。至于什么是太阴日,下面专节再讲。
2、月宿(zla-skar),这个太阴日结束时,月亮位于二十七宿中哪一宿,和在该宿内已行过的弧度(即月亮的黄道经度)。
3、定日(nyi-dag),该太阴日结束时,太阴所在之宿,和在该宿内已行过的弧度。即太阳的真黄经。真黄经是比平均行度的黄经更准确的真实方位。
4、会合(sbyor-ba),有二十七个,主每日之事,由“月宿”与“定日”相加而得,时轮历占算日期吉凶时很重要。不是天文学上的“会合”。《西藏天文历法史略》(《西藏研究》1982年第2期)的汉文译注里把它译成“月、地球结合”并硬把它解释为“即月球绕地球,和月球,地球绕太阳的运行相结合的意思。”实在没有必要。
5、过宫(即入宫)太阳在十二宫里走到了哪一宫,和在该宫内已行过的弧度。有“理论过宫”与“易行过宫”两种,此处所给出的是前者,后者是一个凭经验得到的改正值,没有理论根据,各家所用的数值不同。
格子的上半部在日期后面的许多项目相当于汉文历书里的“历注”。其中最重要的是值日的曜和值日的宿。在旧汉历里曜日记录是晚起的,不像藏历是那样重要,其它还有轮流值日的(八)卦、(九)宫、(十二)因缘、(六十)干支、(二十八)顺(宿曜属性、地、水、火、风,各有不同,会遇之际,顺逆有别,泰否因异)以及汉历中的“土王用事”“杨公忌”等和印度的“音占术”中的一些项目,随编者的意愿,可多可少。
此外还有物候、即动植物的动态,农牧事活动的安排,这一天的气候所预示的日后近期或中,远期的气候、气象。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节日等。
另用特殊标志的有:1、重日 、缺日用八思巴文的篆字,双钩或“翻白”标出。2、入宫和二十四节的具体时刻写在一个门框形的图案里面。
总之,逐日的历注里有一些天文学上重要的数值,也有一些卜筮占算用的项目,后者有些也可能部分地含有科学意思。我个人意见:在彻底分辨清楚之前,目前以不冒然完全取消为妥。
--------------------------------------------------------------------------------------------
时轮历-宇宙结构
时轮经所讲的宇宙结构与一般佛教典籍中所说的宇宙结构有所不同。一般佛书所说的宇宙结构,以《俱舍论》为代表,一般佛教的壁画,卷轴画等都依照其说法。其说法最简单地说来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中央是须弥山,山顶上为帝释天(brgya-byin)所居,四面山腰为四大天王所居,日月星辰都依着须弥山转动。山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成的咸海,咸海四周有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我们居住的是南瞻部洲。
《时轮历精要》说:“器世间(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轮构成的,风轮处于虚空之中,其内是它所承托着的火轮,有七重,其第七重为金刚山,或名马面火山;火山的里面是水轮,也有七重,其第七重为盐海,它的里面是地轮,地轮的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上下有五层沿圈,状如铜碟的边缘向外翻伸,下层最小,往上渐大,(即一个上在而下小,倒立的圆锥休)。须弥山根的外面有六重洲、六重海、六重山。洲海、册互相间隔,其最外面的第七重洲名为”大瞻部洲是一个环形地带。(注意:不是只有四方四洲中的南边一个叫瞻部洲。)宽二万五千由旬,(亦作踰缮那,印度古代计算里程的一个单位)。它分为南、东、北、西四个象限,每一象限为一洲,每州再均分为西、中、东三区(无论从哪一州看,须弥都是北,所以各洲的东南西方向是环形的)。我们住的这个南洲的中区的北半分为六个区域。由北而南为:1.雪山聚;2.苫婆罗(shambha la亦译“香拔拉”);3.汉域;4.黎域;5.蕃域;6.圣域即印度。蕃域即西藏,黎域指现在的新疆南部,雪山聚显然指大陆的最北端,至于苫婆罗究竟在什么地方?尚无定论。
南洲中区的中线为经度的起点--零度。东洲中区中线就是这种经度的90度,南洲东区的中线就是东经30度,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段在南洲东区中线再过去七个宫日(kyim-zhag就是度)之处,若从南洲中区的中线计算,则在其东二十三宫日之处。时轮历家以此来解释入宫与节气相差七天的原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岁差”。至于什么是岁差,我们这里就不讲了。想得到初步了解的人可以查阅《辞海》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时轮历认为:天穹像一把大伞,它被风力推动不停地右旋,顺时针方向旋转。其中央最高处与须弥山顶相接,四周渐低,最低处与马首火山的顶端相接,高七万五千由旬。伞面是凹凸不平的。十二宫犹如伞的十二条肋骨,二十七宿则如镶嵌在伞面上的宝石,基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只是被伞带支右旋,每昼夜一周。这种旋转运动是极为明显易见的,所以叫做“显见行(snang-vgros)或“风行”(rlung-vgros)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常说的“周日视运动”。藏族学都的这种说法描绘得非常形象,易于被人们接受。
天体有两类:有一类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包括十二宫和二十七宿,都是恒星;另一类的相对应置是变化的,包括日、月、火、水木、金土五星,罗 头、尾,长尾彗星,星轮历把他们全称十曜(gzav),认为他们都是有生命的,太阳、月亮是天神(lha),五星是仙人(drang-srang),罗睺是阿修罗(asura),彗星是罗睺的化身。所谓“阿修罗”是一种似天神又非天神的生命,所以又叫“非天”(lha-ma-yin)罗睺只是其中的一个,汉文古籍中有时的把这两个名词等同起来,是不准确的。所谓罗睺头尾,在现代天文学上叫做黄道与白道的升交点与降交点,其位置是能够推算出来的,但并不是有形体的物质,所以说他“有数无象”。这十个曜里有恒星、有行星、有卫星,还有什么星也不是的黄白交点,所以现代天文学里没有一个相应的名辞,汉文里有“七曜”一辞,我们倣之而译为“曜”,罗睺算是“隐曜”。
这此曜除了被动的显见行之行,又各自有他自已主动地按着一定的轨道和速度的旅行,这种主动的旅行秋为“本身行”(rang-rgros),这在现代天文学上称为“击年视运动”,对月球来说则为“周月视运动”十二宫和二十七宿有如他们旅途中歇脚、住宿的房舍,所以叫做“宫”和“宿”。他们行走的方向,罗睺 头尾与宫宿运动的方向相同,是历史文物,顺时针方向的。其他八曜都是趄着相反的方向左旋的。他们运动的速度不同,所以回到相对于宫宿的原位置的周期也不同,现代天文学上这称为其“恒星周期。”由于伞面凹凸不平,要上坡、下坡,所以他们的速度是均匀的,这种不均匀运动的起点叫做诞生宫(skycs- khim)或诞生宿(skes-skar)这就是现代天文学上所说的“远日点”或远地点“。这些曜的不均匀运动都可分为快行、慢行,由行、躍行四个阶段,前面在谈五大行星的运动时已用图介绍过,现代天文学上称为”近地点(或远地点)的周期。
关于诸曜运行的轨道之间的关系和产生季节的原理,时轮历家内部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宫宿为一层,诸曜又各占一层,层层上叠,各层都是平行的,互相不交叉,因此名为“叠盔说”。另一大类认为诸曜的轨道有交叉,这一类又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四洲的季节是相同的,第十种认为方向相反的两洲季节相同,另外的两洲相对,叫做“连环说”,第三种认为四季是转动的,其中又分三个支派,第一个支派认为宫宿和地上的四和都是左旋的,第二支派认为宫宿右旋,四季左旋,第三派认为宫宿和四季都是右旋的,宫与季的关系如同河流与船的关系,这一派叫做“船说”。《时轮历精要》的作者是主张“船说”的,这些不同的说法表明藏族的学者们是如何努力对天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并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对圣地印度传来的一切东西都奉若神明墨守教条,只会简单地鹦鹉学舌。这个图在许多寺院经堂大门外侧的壁画上常常见到,所以知道其内容大意也是一种常识。
主要表示须弥山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倒立的圆锥体。上面许多横线表示从上至下居住着三办的三十一种有情(动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大部分,各高十万由旬,用人体的部位为比喻来说明:从顶髻到颈项为无形部分,共二十九层天,肩部以下为有形部分,有两层天。
顶髻至发际 无色界 四天
头额 色界 十六天中的风四处
鼻 色界 十六天中的火四处
颏颔 色界 十六天中的水四处
颈项的上2/3 色界 十六天中的地四处
颈项的下2/3 欲界 六天中的上四天
(其中第三层为著名的兜率天)
肩部以下至脚 欲界 六天中的下二天:
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和四天王众天
太阳、宫宿、季节关系示意图
(采自《西藏唐卡》第五图)
此图表示天上的太阳在十二宫内的运行与地上二十洲的四季十二个月的关系。
世界以须弥山为中心,在其周围的四方有四大八小共十二洲。东方三洲为圆形,图上为蓝色;北方三洲为半月形,图上为白色;西方三洲为正方形,图上为黄色;南方三洲为胛骨形,图上为红色。
天上的太阳红着须弥山腰转动,其轨道总是偏离圆心的,而且上下浮动。偏了的方向、远近、高低等形成各洲的季节差别。
六种不同颜色的十二个圆圈和扇形上的字表示太阳在十二宫运行时不同的轨道。
白羊宫最偏西 双子宫最偏东
巨蟹宫最偏南 摩羯宫最偏北
其了八宫都有相应的偏度
太阳离鞭洲最远、最低时该洲为冬至
太阳离鞭洲最近、最高时该洲为夏至
等距、等高的两洲为春分和秋分;
其他八洲分别为各自的季节、月份。
此说认为四洲四季不同时,十二洲分处于不同的月份,季节与宫宿都是右旋的。
每一个扇形分为九个小格,表示周天划分为1620弧刻(相当于360°),15弧刻为一宿步,每宿有四宿步,每宫有九宿步,扇形内的每一小格为一宿步。二十七宿的名称写在该宿步中最后一宿步的小格内。
--------------------------------------------------------------------------------------------
时轮历 | 体系派 | 宫 年 | 365.27065 |
作用派 | 365.25876 | ||
时宪历 | 康熙汉历大全 | 周 岁 | 365.24219 |
马杨汉历要旨 | 转 年 | 365.24291 | |
现代天文学 | 回归年 | 365.24220 | |
现代天文学 | 恒星年 | 365.25636 |
时轮历 | 体系派 | 太阴月 | 29.53059 |
作用派 | 太阴月 | 29.53056 | |
时宪历 | 康熙汉历大全 | 朔 策 | 29.53059 |
马杨汉历要旨 | 太阴月 | 29.53059 | |
现代天文学 | 朔望月 | 29.53059 |
时轮历 | 月亮的周期 | 27.32174 |
时宪历、汉历要旨 | 由太阴自行间接推得 | 27.32158 |
现代天文学 | 恒星月 | 27.32166 |
时轮历 | 由月亮不均匀运动公式推出 | 27.55407 |
时宪历、 | 太阴转终分 | 27.44547 |
现代天文学 | 近点月 | 27.55455 |
时轮历 | 罗睺 周期 | 按太阴日计 | 6900.0 |
按太阳日计 | 6792.4 | ||
时宪历、汉历要旨 | 太阴交周 | 6793.2 | |
现代天文学 | 黄白交点退行周期 | 27.32166 |
水星 | 金星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
时轮历 | 87.97 | 224.7 | 687 | 4332 | 10766 |
现代天文学 | 87.97 | 224.7 | 686.98 | 4332.59 | 10759.21 |
拉萨食甚时刻 | 食分 | |
时轮历体系派 | 16时24分 | 全食 |
Oppolzer | 格林威治时间10时54分 | 13.4 |
误差 | 早46分 | 无 |
拉萨食甚时刻 | 食分 | |
时轮历体系派 | 12时50分 | 10/12 |
《天文普及年历》 | 18时28分20秒 | 0.77 1.2为全食 |
误差 | 早5个半小时 | 大0.06 |
北京食甚时刻 | 食分 | |
藏传时宪历 | 12时50分 | 1.35 |
《天文普及年历》 | 3时45分16秒 | 1.337 |
误差 | 早10分32秒 | 0.013 |
北京食甚时刻 | 食分 | |
藏传时宪历 | 11时36分58秒 | 0.6 |
《天文普及年历》 | 11时17分58秒 | 0.56 |
误差 | 迟19分 | 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