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入菩薩行論講記/ 堪布久美多杰 講授

(2008-12-31 12:08:55) 下一个

第廿九講


什麼是度呢 禪修的方式 什麼是涅槃

回根本頌 回第廿八講 往第卅講 講記目錄 
回首頁 

http://www.kathokbox.idv.tw/subpage/ta/taa0/taa29.htm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阿彌陀佛!我們繼續講入行論的課程;整部入行論的主題都是在講解菩提心-如何讓菩提心在我們的內心中產生、菩提心產生之後如何讓它不退轉和如何使它日日增上的修行方式,這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重點中的重點;菩提心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智慧品」是屬於勝義菩提心的部分,真正的勝義菩提心是語言無法表達的,現在我們用一般的語言來探討和學習,這是智慧品的內容;我們非常地幸運,在這五濁惡世的時代裡還能探討這樣殊勝的法門,現在佛法已經逐漸走向沒落了,雖然外在的寺廟越來越多、越來越莊嚴、講經說法的人舉眼便是,但,大多數人只說些佛法的皮毛而已,大乘佛法是非常廣闊的,依我們現在的能力,如果要一部經、一部經慢慢地學習的話,是永遠學不完的!所以歷代高僧們將廣闊的佛法歸納集中起來,以「論」的形式方便我們學習,這部論是一千多年前 寂天菩薩為那蘭陀佛學院的學者們宣說的,祂將大乘佛法濃縮成一千偈頌來方便後人學習和探討;藏傳佛教比較注重「論」的學習,而漢傳佛教則比較注重「經」,有些人認為:『「論」是後人編寫的,它會滲雜個人的主觀意識!』不錯!預防不正確的觀念進入佛法之中確實有他的道理,但,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所有西藏文化都來自於佛法,所以有文化的人都是精通佛法的人,不大理解佛法的人都沒有文化,所以不用擔心有不太理解佛法的人會寫「論」而加入一些不正確的概念,我們可以很放心地專注在-用什麼方式可以更方便後來的學者學習、怎樣能在短短的今世了解佛法、如何實修…等等學佛的方向上;隨著藏傳佛教的日益昌盛,這種教學方式已經遍及世界各地的角落,入行論則是討論心的層次、心的觀念和想法,佛法不同於世間法,如何將佛法的見地以簡單明瞭的方法解釋出來是這部論的重點,尤其是「智慧品」更是精華中的精華,它從「見地」的分類開始說起,見地分為「勝義諦」和「世俗諦」,其中包括各宗各派的爭論,其次是闡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說的!」因為許多小乘的教徒都認為大乘佛法非佛說,所以不接受,這裡以「小乘佛法是以何成立的,大乘佛法也可以同樣的理由成立,因此大、小乘佛法都是佛陀說的」;我們知道-「小乘法也是要了解空性才可以證悟的,而了解空性就能脫離輪迴,而脫離輪迴之後就沒有痛苦」,那麼我們為何還要成佛呢?為何還要去度眾生?為什麼還要累積福德資糧呢?我們只要安住在快樂的境界上不就好了嗎?其實這種情況不會發生!空慧不會安住在涅槃之上,我們應該不落入輪涅兩邊的境界!我們今天晚上要繼續講解-空性可以對治我們修道的障礙: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52.為度愚苦眾 菩薩離貪懼 悲智住輪迴 此即悟空果

(3)結勸修空莫疑懼

53.不應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空性能對治 煩惱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執實能生苦 於彼應生懼 悟空能息苦 云何畏空性

 

「為了救度因愚癡煩惱而受苦的有情,已經解脫貪懼情結的菩薩,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輪迴中救度眾生,不墮有寂二邊,這是悟證空性的效果!」上面所說的空性教理,因為不了解就隨便加以破斥是不對的,應該不要心生懷疑,按部就班地去修習空性,成佛的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而對治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種智的人,為什麼不努力修習空性呢?執著諸法實有會產生輪迴的痛苦,所以我們應該打從心底畏懼實執才對,證悟空性能幫助我們止息輪迴的痛苦,那麼我們為何要害怕修習空性呢?


已經了解空性的菩薩們,因為擁有大悲心使祂們不入涅槃而在輪迴中度眾生,更因為擁有大智慧力的原故,因此祂們即使身處輪迴之中也不會受到煩惱的污染,「智不入有、悲不住寂」菩薩們遠離輪涅兩邊的境界,這就是證悟空性的效果;這裡所說的「菩薩在輪迴中度眾生」是指環境而言,菩薩雖身處輪迴的環境,但,心態上已經遠離輪迴的狀況了,隨順眾生而度眾生;有人說:「我下輩子再也不要回到輪迴來了」、「我要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兒!」其實,你不想來也不一定走得開啊!你想去就去得了嗎?所謂的「來」或「不來」不是指環境上的來來去去,它指的是心境!當你理解空性的時候就不會有來或不來的念頭!現在說-「我不…,我要…」都不是究竟,這表示說者還未達到輪涅無二的境界,所以才會貪戀極樂世界的快樂、害怕輪迴的痛苦,這不是了解空性的人!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是沒有分別的,當然,這很不容易做到,所謂沒有分別心並不是像白癡一樣呆呆的,白癡的無分別心和了解空性的無分別心猶如天地般地差別,白癡的無分別心是由於無明的原故,而了解空性的無分別心是因為他們看透世情的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而產生的,天差地別!當我們輪涅無別的時候,我們就不會覺得輪迴是充滿污穢煩惱的,而涅槃是寂靜安祥充滿快樂的,我常說:「當你還未認識心的本質時,你跑到天界、極樂淨土也是輪迴,而當你已經認識心的本質時,那麼你到地獄去也是極樂世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心境而言,我們一般人總是將「地獄」和「極樂世界」視為一種環境,當然,對初學者而言,這樣的概念是可以的,但,如果大家都一直停留在這上面的話,就無法進步,聖者們已經達到輪涅無二的境界,所以不管身處何地都像住在極樂世界一般地快樂,不會有任何痛苦!和我們的想法不一樣!


我們都認為「了解空性之後就不會度眾生」,其實,了解空性和產生真正的悲心是同時俱生的!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人常常因為自己的不了解而駁斥別人,這是不對的!一般人都認為-自己的觀念是好的!自己的見解最優!我最正直!…所以「我」就以自己的觀點看待事物,我們喜歡的人不管他怎麼做都是對的,而我們不喜歡的人則明明他在做善事,我們還是會責難他、懷疑他的動機…,真是偏見!宗教界也一樣,譬如我是專弘淨土的,我就說:「淨土法門最不可思議,千人修千人去(極樂世界),而其他的法門則不一定有保障」,修禪宗的人就說:「禪宗的法門最殊勝!」…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當我們對佛法的精華「空性」深信不移時,當你了解空性之後,你自自然然就能夠了解-「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就好像燈熄了、水乾了、沒了、消失了…,不是這樣!「空」是充滿活力的,因為它同時具有「悲」的本質,也就是「空性大悲藏」,悲心和空性本來就是一體的!就好像冰塊和水的關係一般,冰是如此地堅硬,而水是這樣地柔軟,但,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水遇寒成冰,冰遇熱化水,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悲心和空性也一樣,它們是一體的,無二無別!了解空性所產生的動能和我們工商社會所產生的動能是不一樣的!都市裡、馬路上二十四小時車水馬龍不曾停歇,這是自私的欲望所產生的動能,而證悟者的動能則是緣於大悲心的原故,不一樣!一個奔波辛苦,一個任運自在。了解空性之後才能度眾生!為什麼呢?「度」是什麼意思?「度」是永恆的利益對方,它不是暫時性地利益對方,所以菩薩度眾自己必須先達到輪涅無別的境界,如果祂本身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祂就還殘存著對世俗的盼望和恐懼,祂尚未了脫生死,也沒有證悟,那麼祂就無法永恆地利益對方!「我們都是佛法的初學者!」也許你們聽到這句話會回答說:「不!我已經學了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是初學者呢?」以前我們學習的只是-佛教的文化、了解佛法的皮毛而已,所以對空性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但,我們心的本質是充滿智慧的,因此我們要用力地磨擦它,讓它越來越光亮,我們要按步就班地學習;因為眾生都是好高騖遠的,所以每個法門都說「我的法最殊勝!」我們講菩提心利益時說:「這是最殊勝的!」我們講安忍時也說:「這是最殊勝的!」不論任何法門我們都說:「這是最殊勝的!」這是為了要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及競爭的心態,以便慢慢地引導我們走向最究竟的法門-空性,所以「空性」是最殊勝的!然而,空性雖然是最殊勝的,但,它對我們而言卻也是最麻煩的!空,怎麼修啊?現在我們無法究竟地理解它,可是千萬別排斥它,也不要自抬身價地認為自己是修空高手而貶棄其他的法門,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對的!當我們不了解「空性」的時候,我們就要承認-我們的福報不具足,所以我們要常常懺悔業力、累積福德資糧、按照修行的次序學習,業力清淨之後自然就會了解空性,同理,學員們也切莫不務實際地以為:「既然修行空性是最殊勝的,那麼我只要修空性就好了!」或者說:「大圓滿是最殊勝的,我只要專心修大圓滿法就好了!」其他的法都不修或者鄙視它,這是不了解佛法,對

真正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他對任何法都看得很淡,假如你注重在「法」的名相上,那就表示-你執著力很旺盛啦!你的目的並不是在修空性或大圓滿法,而是那個法的名字!在蓮花生大師那個年代並未廣闊地講解佛法、也沒有特別的儀軌要唸誦、沒有規定要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後代高僧為了使未來的眾生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修行次序才施設的)…,這些都沒有,因為沒必要,那個時代的眾生只需要一些秘訣或一些提點而已,他們只需要一個簡單方式的教導就可以證悟,所以蓮花生大師將一些法伏藏起來,等到時代需要的時候才由祂的化身來取藏,所以現在我們有很多的咒語、儀軌、論、加行…來幫助我們理解佛法。要了解空性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透過修行的方式,我們必須修滿四加行中的每一個加行各十萬遍,然後閉關、接受空性的理論…,透過這些修行的次序慢慢地累積福報,長期不間斷地修行,有些人因此得到佛法的智慧,其二是,透過經論探討,終其一生努力地研究經論,不斷地聞思、探討使自己對佛法的見地產生出堅固的信心,經由這個信心,我們內心中的本質-悲心和智慧才能有機會破繭而出,所以大家不用煩惱「我不了解啊!怎麼辦?」現在我們只是學習「智慧品」的偈頌而已,當然無法明白空性的智慧,這是很正常的!


我們上回講過:『「佛」的含義是什麼呢?遍一切知、充滿智慧,其他就沒有別的含義了,阻礙我們證悟的是煩惱障,阻礙我們成就一切知的是所知障,而對治這二障的利器是空性,所以想要成佛的人,就要努力學習空性的智慧。』我來台灣很多年了,但從來沒有一個人向我提出:「我要修空性!請您教我修空性。」大部份的人都問我:「修那一個本尊比較殊勝?」「修那一個儀軌比較殊勝?」「是修觀世音菩薩比較好呢?還是修金剛薩埵比較好?」…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其實,如果你真的想要修最殊勝的法門的話,現在我在這裡慎重地告訴大家:『修「空性」最殊勝!沒有一個法能超越「空性」!』大家

要記住,這是重點!千真萬確的!無誤的!真正佛法的精華!「修」是什麼意思呢?改變心態,持咒、唸經、做大禮拜、布施行善、修建塔廟…等等,是不是可以改變你的心態呢?很難說,所以嚴格說起來,修行空性才能真正地算是修!假如你修法是為了世間的目的,那麼你可以不用修空性,可是,如果你是真心誠意地想要了解佛法的話,的的確確「空性」是最殊勝的法門!在西藏,我們稱之為「修行者」的人,並不是指一般的喇嘛或者每天都在探討佛法、唸經、持咒、唱誦儀軌…的人,而是指「修行空性的人」。空,我們看不見、摸不著,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這個人是修空性的人呢?一個人常常什麼都不做,在樹下、在陋室、空谷中、或山巔、或水涯…靜處獨處,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沒有間斷,一直什麼事都不做,不但身不做,心也不起任何造作,對過去、現在或未來都不起任何念頭,這就是修空的行者。以前我說過「什麼都做的修行」和「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而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是非常困難的,現在這種修行者越來越少,我們誤解他們是小根器、自私的人,所以大家都往什麼都做的方向努力,甚且往硬體建設的方向努力者更是摩肩接踵,大家認為「這才是修行六度四攝的典範」;我是一個兩方面都做不到的人,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很困難,現在還辦不到,而要我什麼都做則沒這個能力,我對

大家說:「其實,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才是最棒的!」如果有人問你:「什麼法最殊勝?」你就告訴他:「空性最殊勝!」


也許有人會說:「我可以一邊做推廣佛法的事業一邊修空!」其實,這個可能性不大!除非你與釋迦牟尼佛一樣了,否則這樣的能力連菩薩都辦不到!為什麼呢?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都還有出定、入定的差別!菩薩無法一邊做事一邊安住在定中,祂必須什麼都不做時才能安住在空性上面,只有佛才能做什麼事都無二無別的不離開智慧法身,這是很困難的!如果我們每天都為世間雜務而忙碌,卻說自己在修空性,這是一個大妄語!不可能的!你們不要認為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很簡單,一天、兩天也許很舒服,但要你長期間什麼都不做的話,你就會覺得-很無聊!現在我們不斷地學習、也什麼都做,將來才會了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是怎樣的」,一般的法師都教導大家要怎樣、怎樣做,譬如:唸儀軌、誦經、持咒、探討佛法…都只是過程而已,這些都是為了理解空性的方法,有些人認為「空,好可怕喔!修行空性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現在什麼都不懂,所以什麼也不怕,就好像不解人事的孩童,強盜來了他一點也不怕一樣,我們現在一點兒也不認為修行空性有什麼可怕,但,以前小乘的行者很恐懼「空」的教法,當他們聽到心經上說:「無眼、耳、鼻、舌、身…」,就嚇得把耳朵蓋起來,怕極了!其實,唯一能夠讓我們對治輪迴痛苦的教法就只有「空性」而已,我們為何要對它害怕呢?世間人就是這樣地無明,應該要害怕的我們一點都不怕,而不需要害怕的反而怕得要命,我們都喜歡世間的快樂、害怕別人的閒言閒語、在乎夢兆…,我們執著諸法實有而對它們緊捏著不放,因此落入輪迴的痛苦,可是,當我們見到能帶領大家離開輪迴幻境、解脫痛苦的教法卻反而逃之夭夭,這是為什麼呢?大家要謹慎地思惟啊!


其實,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行者還未清楚地了解究竟的見地前,他必須先專心於見地的修行,當他滿、熟、淨圓滿時,自然就可以任運自在地度眾生;所謂滿、熟、淨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指發願圓滿、眾生自續成熟、業力清淨三個層面!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菩薩不是要有度盡天下眾生的勇氣嗎?修空者為什麼會沒有這樣的勇氣呢?」不用懷疑!當他們自認能力不足時,就不會躁進!不像我們有些人總是虛張聲勢卻沒有把握,很辛苦!假如你們想要快樂地修行就要學習佛法的精華。


我們所說「什麼都不做的修行」,也就是大圓滿的修行方式,我們還處在學習的階段,所以我們什麼都要學習,這樣將來才能了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不然安住在荒野寂靜處的高僧們難道不知道外頭的花花世界是怎樣子的嗎?為什麼他們不會對它產生慾望?為什麼他們不會嫉妒親友們擁有錢財和名利的快樂?這是什麼原故呢?這裡面一定存在著我們所不知的境界!這就是「看破」的結果,我們現在還沒有看破,所以什麼都想要做。

 

(三)廣說修空之理

 

空,分為「人無我」和「法無我」兩個部份,現在我們先從「人無我」開始說:

 

1、廣說人無我

(1)破俱生我執之境

 

「我執」分為「俱生我執」和「遍計我執」兩部份,什麼是「俱生我執」呢?不用別人教導、無始以來我們自自然然就認為「我」的存在,「我是… 」、「我要… 」,不只我們人,就連地上的螞蟻、空中的飛蚊、水裡的蜉游…所有動物都存在著「我」的觀念,這是與生俱來的我執,那麼,「我」在那裡呢?除了身體的五蘊之外,我們不會承認其他的地方還有「我」的存在,譬如我-堪布久美存在的話,就是指我這個肉體還活著,除了這個五蘊身之外,誰會承認另外還有一個我呢?「我」就是這個五蘊身,那麼我們現在就來探討這個五蘊身的「我」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

 

56.實我若稍存 於物則有懼 既無少分我 誰復生畏懼 

57.齒髮甲非我 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 非膿非膽汁

58.非脂亦非汗 非肺亦非肝 我非餘內臟 亦非屎與尿

59.肉與皮非我 脈氣熱非我 百竅亦復然 六識皆非我

 

只要有少許真實存在的「我」,那麼當然會害怕被某些外物所傷害,然而,真實相中既無真實存在的「我」,那又有什麼東西可以生害怕呢?如果真實地追究起來,牙齒、頭髮和指甲並不是「我」,「我」也不是骨頭、血液、鼻涕或唾涎,不是膿、也不是膽汁,「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也不是肺臟、也不是肝臟,乃至不是其他任何的內臟,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膚都不是「我」,體溫和運行於脈中的氣也不是「我」,百竅不是「我」,無論如何,眼等六根和識都不是「我」,因為此等六界眾多和合沒有自性。

當我們認為有一個五蘊身的「我」存在時,我們當然就會害怕外來的傷害,如果沒有一個實存的「我」,那麼害怕的人又會是誰呢?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不是「我」,為什麼呢?舉例說:如果牙齒是「我」的話,那麼牙齒有三十二顆,那「我」是不是也有三十二個呢?如果牙齒是「我」的話,那麼「我」是不是就成為一個無常的物體呢?既然不是這樣,那麼「我」是不是和牙齒分開的呢?不是,因為如果我們和牙齒是分開的話,那麼牙痛時「我」怎麼會有感覺呢?「我」並不是和牙齒分開的,但,也不是完全一起的,那麼什麼是「我」呢?我們會說:『「我」雖然不是牙齒、頭髮、指甲、眼睛或耳朵…,

但,合起來它們就是「我」啊!』不是這樣!它們合起來之後並沒有一個實存的「我」,它是一種假合,假相存在而已!就像軍隊和念珠一樣,同理,兩萬一千根頭髮、二十片指甲、三百六十塊骨頭、流動的血液…都不是「我」,那麼「氣」是不是「我」呢?眾生死的時候,唯一沒有的就是「氣」,「氣」總該是「我」了吧?不對!四大都不是「我」,「我」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我」是俱生我執產生的,譬如有一個人進入暗室,因為沒有燈光,所以在黑暗中把放在那裡的一條花繩子誤認為毒蛇,因而感到非常地恐懼,同理,由於我們的無明,所以我們誤將假合的五蘊身執著為實有而墮入莫名的恐懼和痛苦,就如在黑暗中我們錯將繩子當毒蛇而感到害怕一樣,黑暗表示我們的無明,繩子是五蘊身,毒蛇就是我執,雖然幾經摸索尋找之後我們找不到毒蛇存在,但,我們還是害怕牠什麼時候會出來傷害我們,同樣地,我們透過五蘊身的尋思,找不到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但,如果有人罵我們,我們還是會生氣,有人打我們,我們還是有恐懼,為什麼呢?我們對空性不夠了解,我們還有「我執」的貪欲存在!那麼要如何才能真正的理解空性呢?需要有一個外力介入,譬如暗室中必須有一盞燈來照明,當燈光照破黑暗的時候,我們自然就會了解-「喔!原來沒有所謂的毒蛇存在」,這時恐懼自自然然就會消失,同理,我們經過長時間對空性的修行,當「我」消失時,我們對外在的事物自然不會產生欲望,當我們沒有欲望時,當然就沒有恐懼和痛苦;所有的煩惱都是「我」造的!我常說:「世間法和佛法是背道而馳的!」世間法的來源是我執-我是什麼、什麼…,我要怎樣、怎樣…,而佛法則要去除這個執著,認為它是痛苦的來源,在金剛乘中探討「心(我)」從那裡來?住在那裡?去了那裡?不論如何我們都找不到它,當我們找不到它時,「心」自自然然就會安靜下來。「修」有兩種,一種是靜修,另外一種是動修,所謂「靜修」就是讓心安靜下來的意思,而動修呢?這個動不是指身體的動,而是思想的動,思惟、探討「我」存不存在,就是動修,靜修和動修要平衡,要輪流著做,當經過尋思之後卻找

不到「我」時,心就安靜下來,經過一段安靜的修行之後要再思惟,猶如股票指數的波浪圖一樣,起起伏伏循環不斷,心沈寂一段時間之後要再啟發,思想活躍之後要讓它回復平靜;有人說:「靜坐的時候很舒服!」可是,請你們不要貪著這個舒服的感覺!這樣會讓我們生在色界的無想定天之中。

 

(2)破遍計我執之境

 

我們大部份的眾生都還未了解無我的空性,所以大家都還有「我」的觀念存在,「俱生的我執」每個人都有,我吃東西、我走路、我講話….等等,「遍計的我執」有兩種:(1)有心的我(2)無心的我,那麼你是屬於那一種遍計我執呢?假如你相信因果,相信每一個眾生有一天都必須放棄現世的肉體往生來世,「我」是真實存在的永恆意識,那麼就比較接近數論派的講法,而無神論者則認為「我就是這個身體!它是無心的」,他們認為無心的「我」只要附上暫時的心就可以了知一切外境了。

 

A.破數論派

 

執持有心的遍計我執者以外道的數論派為主,他們認為「我」和「主」是恆常的真實存在,「主」是萬物的創造者,而「我」是享受者,我們在「安忍品」時已經講過了,這是外道的言論,在此不再贅述。

 

60.聲識若是常 一切時應聞 若無所知聲 何理謂識聲 

61.無識若能知 則樹亦應知 是故定應解 無境則無知

62.若謂彼知色 彼時何不聞 若謂聲不近 則知識亦無

 

【數論派】「我」是恆常的意識!

【中觀宗】識如果是恆常的,那麼了別聲音的識應該任何時刻都聽到聲音才對啊,如果沒有作為認知對

象的聲音,那麼你憑什麼道理說「識」聽到了聲音呢?如果沒有了知的境而能安立能知的識,那麼樹木

也應該成為聞聲的能知,因為聞與不聞並無差別!所以應該可以理解:沒有識就不能了知,反之,沒有

認知的對象也不會有認知。

【數論派】沒有聲音時,常我就了知色等餘法!

【中觀宗】那麼了知色的當下為何聽不到聲音呢?

【數論派】聽不到聲音是因為聲音不在附近的原故!

【中觀宗】可見聽不到聲音的當下也沒有耳識,所以耳識非恆常。

如果你想很清楚地了解耳識就要看俱舍論,俱舍論對六識或八識都有充分地講解,那麼耳識是什麼呢?

我們說「聽到聲音的」就叫耳識,那麼有耳識就能聽到聲音嗎?不是,聽到聲音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被認知的外境-聲音(2)耳根(3)耳識,三個條件都具足時才能聽到聲音。

 

63.聞聲自性者 云何成眼識 一人成父子 假名非真實 

64.憂喜闇三德 非子亦非父 彼無聞聲性 不見彼性故

65.如伎異狀見 是識即非常 謂異樣一體 彼一未曾有

 

【中觀宗】如果「識」是恆常的,那麼本來具有聽聞聲音性質的耳識,怎能又變成另一有視覺作用的眼識呢?這兩個識根本就不一樣!

【數論派】這是因觀待而假名,就好像一個人因為同時擁有兒子和父親,所以他一個人就同時俱有父親和兒子的身份,同理,識別外境的識也是假名為眼識或耳識而已。

【中觀宗】你這樣的譬喻不能成立!一人安立為父和子的二種身份,是不同觀點的假名設立,在勝義中不能成立!況且你們所主張的「憂、喜和闇三德的真實自性」,既非子也不是父,此外,眼識也不具有聞聲識的性質,因為我找不到其中有聞聲的性質。

「恆常的我」如果是父親的話,那麼他永遠先於兒子之前,又,假如「恆常的我」是兒子的話,那麼兒子也永遠無法超前於父親啊!所以「常我」既不是子也不是父,那麼「恆常的我」要如何才能同時又是父親又是兒子呢?這是永遠無法成立的,因此一個恆常意識用「一人成父子」來比喻是不恰當的!

【數論派】意識就像藝人一樣,可以應劇情的需要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所以聞聲識可以其他的方式見色!

【中觀宗】如果這樣的話,那麼聞聲識就成為非恆常了。

【數論派】表現不同但自性為一,所以是「常」!

【中觀宗】然而,這種「表現不同但自性為一」的常法,我卻聞所未聞!

 

66.異樣若非真 自性復為何 若謂即是識 眾生將成一 

67.心無心亦一 同為常有故 差殊成妄時 何為共同依

 

【數論派】意識就像透明的玻璃一樣,它隨順附著外物的顏色變化而顯現不同的顏色,所以現在的異樣是不真實的!

【中觀宗】那麼你且說說看-這些異樣行相的自性是什麼呢?

【數論派】它就是意識本身!

【中觀宗】那麼不同心識的眾生也將成為一體了,因為你的意識和我的意識都是意識啊!只是我們大家的想法不同罷了,假如你的說法成立,那麼「有心的我」和「無心的主」…等也將合而為一,因為它們同樣都存在。

【數論派】它們所變現的眼識、耳識…等差別現象是假的!

【中觀宗】那麼假相共同的依據(意識)怎麼會是真的呢?

 

B.破理論派 

68.無心亦非我 無心則如瓶 謂合有心故 知成無知滅

69.若我無變異 心於彼何用 無知復無用 虛空亦成我

 

無心的「我」也不是我!因為它沒有心,就像瓶子、桌子…一樣,你們認為:「雖然本質上無知,但附上暫時的心就有知了」,然而,無知可以成為知的話,那麼無知就壞滅了,如果「我」是常恆不變之物,那麼暫時的「心」對它又有什麼作用呢?如果「我」沒有作用而且無知,那麼毫無作用的虛空也可以成為「我」了。

 

C.斷諍 

70.若我非實有 業果繫非理 已作我既滅 誰復受業報

71.作者受者異 報時作者亡 汝我若共許 諍此有何義

72.因時見有果 此見不可能 依一相續故 佛說作者受

73.過去未來心 俱無故非我 今心若是我 彼滅則我亡

 

【實有宗】如果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那麼業和果之間的連繫就不合理了,既然業完成的下一剎那「我」就消失了,那麼應該由誰去承受業報呢?

【中觀宗】「今生造業和後世受報的生命體是不同的,受報時那個在造業時叫做「我」的造業者已經不存在了」,如果這是你我兩人共同承認的看法,那麼諍論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可是,剛剛的問題對你們實有宗來說會有矛盾存在,但對我們中觀學者來講則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你們認為作者造業時就應該受到報應,那就表示在「因位」的同時就可以看到「果」了,這是不可能的!這就好像父子同時出生一樣,佛經上說:「造業者受報是作、受二者都是同一個五蘊相續系列上的假名施設」,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是我!因為過去已滅而未來則還未生,這兩者都不存在。

【實有宗】現在的心是我!


【中觀宗】那麼「現在的心」消逝時,「我」豈不就消失了嗎?佛經上說:「業力成熟在屬於有感覺的五蘊身上,而不會成熟在沒感覺的樹木或石頭上」,因果是很奧妙的,造業者雖然一剎那、一剎那地在變化消失,但是五蘊身猶如河流一般,它是延續的,業果會成熟在這個延續的五蘊身之上,所以對中觀來說,因果業報不會有矛盾的地方;那麼五蘊身續流是不是真實存在呢?不是,它就好像軍隊一樣,一群軍人集合在一起我們稱它為軍隊,但,如果將這群軍人分開的話,那麼它就不叫軍隊了,同理,我們手中的念珠是由一顆一顆珠子串起來的,如果你將這些珠子一顆一顆分開的話,那麼它也不是叫念珠,同樣地,五蘊身續流也是假名施設而已,當我們認真去推究它時-依然找不到它的本質;我們常說:「緣起不虛!」因果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奧妙的,猶如農人播種,種瓜會得瓜、種豆會得豆,同理,我們造善業會得善報、造惡業會得惡果,不會有稍許的差錯,但,當你

悟達空性時,你就能超越因果而不受善惡的果報。


「色」的變化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年輕時我們光鮮亮麗聰明活潑,可是,年老時卻變得雞皮鶴髮行動遲緩,由此我們可以推知下一世的「我」和現在的「我」當然不一樣,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地去分析的話,你就會赫然發現: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會是「我」,為什麼呢?因為過去心已經消失了而未來心則尚未出生,過去心和未來心兩者都不存在,所以過去心和未來心都不是「我」!那麼現在心是不是「我」呢?也不是,因為如果現在心是「我」,那麼下一剎那所謂的「現在的我」就消失了,到時候「我」不就不存在了嗎?這表示什麼呢?它表示-其實所謂的「續流」是有的,但也非真實存在!

 

74.猶如芭蕉樹 剝析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 覓我見非實 

75.有情若非有 於誰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 因癡虛設有

76.無人誰得果 許由癡心得 為息眾生苦 不應除此癡

77.我慢痛苦因 惑我得增長 謂慢不能除 修無我最勝

 

【中觀宗】猶如把芭蕉樹的樹幹一層層地剝開,最後我們將會發現裡面空無一物,同樣地,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尋「我」,那麼我們也將會發現:「我」一樣也是個空架子,並沒有所謂的我真實存在!不要認為我們對空性迷迷糊糊的,本來空性就是這樣子!為什麼小乘人會害怕聽到空性的教理呢?因為他們怕「沒有」!我們一般人怕的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努力地尋找愛情、追求名聲、累積財富永不疲累,我們到頭來是一埸空啊!不論我們是如何認真地從事世間法的追求,這同樣都沒有真實存在,當我們找不到「我」時,外在萬法怎會真實存在呢?只是我們寧願像鴕鳥一樣,寧可將自己的頭埋進沙堆裡也不願意出來面對事實罷了,其實,不用害怕自己是個空架子!假如你真的見到自己是一個空架子的話,那麼你就找不到「害怕者是誰了」,只要你還殘存著些微實我的概念就會有害怕的情愫,了解空才能使你遠離怖畏!


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我這樣努力地做大禮拜,怎麼會是空呢?」「我修持了這麼多咒語,怎麼會沒有意義呢?」「怎麼會一場空呢?做這些修行不是很有功德嗎?」不用懷疑!我所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沒有實有!視一切皆非實有才能永恆的擁有,永遠不會流失的擁有,這就是了解空性!


佛法就是這樣子,我們現在一直不間斷地學習,漸漸地我們看到「空」的真諦了,將來才可以作「什麼都不做的修行」,當你習慣了「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時,你就可以感受到什麼是輕鬆自在-內心中什麼也沒做,而現象上則隨順有情喜樂而教化,這是悲智雙運;我們常常說:「釋迦牟尼佛在三千世界度眾生,但,祂從來未曾離開過法身(空性的智慧)!所以祂任運自在」,怎麼會知道呢?如果祂曾經離開過空慧的話,那麼祂就會有執著和失望,就如一個傳法者想要建立三十個講堂來傳法,只為因緣不順,結果使他用盡渾身解數也才建成十五個道場,那麼他就會沮喪,就好像業務員有業績的壓力一般,假如我講解佛法一定要度多少個眾生的話,那麼我就被壓力束縛住了,不自由,我們所說的「任運」就是順其自然,因此你們不用去可憐修行者們,他們有他們快樂的境界,如果我們為了面子而努力做事的話,這才是真可憐!假如我們不知言知,認為這樣可以騙到眾生,其實真正騙到的是自己!


【實有宗】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實存在,那麼誰是菩薩悲愍的對象呢?

【中觀宗】由於發願想要利眾成佛的有情還有無明存在的原故,所以由無明所虛構出來的有情眾生宛然存在。關于上面解釋,我們會有這樣的疑問:「當我們了解一切都是空時,那麼我們對眾生是不是就不用慈悲了?」雖然菩薩了解空性而沒有煩惱和無明,但,眾生因為無明,所以還在輪迴幻境之中受不必要的苦,因此,菩薩對眾生生起慈悲心而發願度眾生,就好像我和朋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朋友因為某個原故中邪了,一直生活在恐懼的幻境之中,這時,我當然會慈悲他啊,會想辦法幫助他,同樣的道理,中邪者就如我們凡夫眾生,未中邪者就是了解空性的菩薩,眾生因執著而痛苦,菩薩因此對無明的眾生心

生慈愍。


【實有宗】若無真實的有情,誰能發心而成佛呢?

【中觀宗】我的確主張「在勝義上無佛無眾生」,但,名言上,在無明所虛構的發心推動下,仍可證果,因此,為除如幻眾生之苦而欲成佛的發心,雖然出自無明的虛妄分別,也不應該消除!執著實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根源,而它又因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長,如果你認為「我慢」是無法根除的,那麼修習「無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沒錯!在名言上,沒有眾生就無法成佛!我們發菩提心時說:「為利眾生而成佛!」那麼最後一個眾生沒有其他的眾生做對境,他要如何發菩提心呢?就勝義而言,無佛無眾生!輪、涅無別,佛與眾生無二!就好像暗室中的毒蛇本來就不存在一樣,所以本來就沒有毒蛇的恐懼,那來消除毒蛇恐懼之後的安心呢?本來就未曾有,何來消除呢?所以就勝義而言-無佛無眾生!佛是對應眾生的假名施設,佛是遍一切知,眾生則是無明,遍一切知是對應無明而設立的,這是二元對立的法,猶如長對短、熱對冷、黑對白、高對低一樣;你們偶爾要思惟一下:「堪布為什麼說無佛呢?這是不是邪見啊?」不是哪!佛和眾生都是名言上的法,實相上我也無法表達,你們自己要去思惟,當你覺得「我」存在時,那麼佛也存在,當你了解「無我」時,那麼佛也不存在,所以當你了達空性時,那麼即使釋迦牟尼佛來到此地,你也不會急著去拜見祂,因為你拜見的是佛的身體而已,真正的佛,祂和你無二無別地在一起,真正的佛就是空性,大家要知道!既然這樣,那麼我們說「為利眾生而成佛」是不是在一個空架子上辛苦運作呢?不是!眾生在無明的摧動下,仍然有毒蛇的恐懼和去除毒蛇恐懼之後的安心,所以我們剛剛說「為利眾生而成佛」雖然也是無明的分別心,但,它猶如能幫助我們渡過江河的船楫一般,在我們尚未渡過江河之前我們仍需保有它,因此當我們還未了解空性之前一定要有「成佛」的願望!我們必須有消除無明

的想法!因為這種想法可以幫助我們消除痛苦,當然,它也是暫時性的,當我們到達彼岸時,我們就再也不需要這艘船了,同理,在我們尚未了解空性之前,「為利眾生而成佛」的心態是必要的!但,這種「成佛」的心理到最後一樣會消失,為什麼呢?就好像我們鑽木取火用的木材,最後這根木材一樣會被火燒掉一樣,同理,當我們成佛時,沒有要成佛的念頭,那麼我們要不要「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呢?


當然要,但,這種成佛是超越一切念頭的!這就是輪涅無別的境界;這裡所說的「涅槃」是什麼意思呢?它是梵語,意思是「圓寂」,一個安祥、平和、寂靜的境界,彌勒菩薩在莊嚴經論中說:「錯誤的觀念消失了,這就是涅槃!」我們一般人以為高僧們往生就是涅槃,其實它真正的含義是「錯誤的念頭不存在了!」當錯誤的念頭消失時,就表示我們已經找到真理了,當我們找到真理時,痛苦當然就會消失,當痛苦消失時,當然就可以處在一個安祥、平和、寂靜的境界,這就是「圓寂」。


凡所有眾生都存著「我」的想法,即使細微如蟻也是如此!世間法以擴大自我為尚,「我」一天一天的增長,「我」越來越紅,傲慢心與日俱增,我常常說:「別人誹謗我,也不會讓我變壞,別人逢迎我,也不會讓我變好,這一些都不重要,所以不要去執著!」假如有一個人說:「堪布你來掃廁所!」這時我如果有這樣一個念頭:「欸!我堂堂一個堪布ㄟ!怎麼可以要我掃廁所呢?」那麼這就表示-我傲慢啦!掃廁所又不會使我變壞!如果你覺得「這對上師的形象不好!」這是完全無意義的,在我認為「掃廁所是一件好事哪!為眾生服務,把骯髒的東西清洗乾淨,這是多麼好的事情啊!」只是我們平時懶惰

不掃而已,是不是我掃了廁所之後智慧就會消失了呢?一切都是傲慢心作祟!對一個隨和的修行者而言,一切都是平等的,和總統握手及和掃街者握手,沒有兩樣!只有不了解自己的人,才會因為別人的讚歎而增長自己的傲慢心;因為我們在乎自己的身份,所以我們也怕對別人喊錯稱呼,我們對世間的一切都是畏首畏尾的,不得自在,因此「自我執著」是所有痛苦的來源,對治我執除了空性的教法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對治它!


以上是「人無我」的部份,接下來的課要講解「法無我」,經過這樣的探討,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那一個法最殊勝?」「什麼是佛法的重點?」修空性是最好的,雖然我們現在還不會修什麼都不做的修行,所以我們一天也只能撥出半小時或一小時來打坐而已,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地什麼都不做,那是最棒的修行者,令人羡慕!現在無明的眾生都認為這樣的修行是最下等的修行者,就好像以前寂天菩薩在那蘭陀佛學院時,除了吃飯和睡覺以外,什麼都不做,大家就認為祂在浪費施主們的供養,大家都排斥祂一樣,其實,無知的眾生那裡會知道「寂天菩薩正在做-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如果祂只是浪費施主們的糧食,那麼祂怎麼可以說出這部論呢?不要誤解!我不是叫你們現在開始什麼都不做!現在


你們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能睡覺打鼾而已,這種修行是需要接受教導的,不容易學得到,而且即使經過學習也不一定就會,雖然理論上了解,事實上還是很困難,所以我們現在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做,這樣子才會「看破」,沒有努力就不可能得到想要的東西,中國有句話說:「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凡事皆需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才能得到好的結果,想要做「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就必須努力學習!有些人也許會問:『「什麼都不做的修行」和「懶惰」有何差別呢?』不一樣!什麼都不做的修行者在心態上沒有壓力,他不會在乎親友們獲得名利或財錢、不會受到外境的吸引、不會嫉妒或羡慕世俗的歡樂,心理永遠平靜安寧,而懶惰的人心態上則有負擔和憂慮,他雖然不想做事情,但,他同樣嚮往五妙欲的快樂、同樣三毒熾盛,所以他很難獲得真正的安樂!現在,我們不了解空性是很正常的!我在佛學院也聽過入行論好幾遍,我還是覺得不夠了解,現在我只是盡力將自己所明白的和大家分享而已,我相信「經過我們不斷地探討,將來對空性一定可以越來越清楚」,我們現在對它糢糊不用太緊張,世間法本來就是虛假的,虛假的東西那裡能清清楚楚的呢?只有真理才能清楚!我們正在破虛假的執著,世間一切法都經不起研究和觀察,所以糢糊是應該的;回去以後,你們要好好地思惟:如果沒有「我」的話,那麼是誰在發菩提心呢?是誰在成佛呢?你們要好好地把這裡的觀念記在腦海裡,這樣對你們一定有好處!今晚講到這裡。

 

學員/問 我聽說:有一位師姐她長年持誦阿彌陀佛,幾年之後,她的所見所聞皆如阿彌陀經所說-皆是唸佛之音、唸佛之相,請問:這是「淨觀」還是「入魔」?所謂「淨觀」是色相和音相嗎?它是怎樣的狀態?

堪布/答 這位居士所見到的是一個瑞相!如果對這個顯現的瑞相執著的話,那就會變成障礙;所謂淨觀就是外在任何事物都不會讓你產生擔憂、不安、恐懼等痛苦,這才是淨觀,而所講的入魔則是任何一個事物都讓你及別人恐懼、不安的狀況。

學員/問 我們說:「人身難得」卻又說「一切法如幻」,請問 師父,我們該怎麼修學呢?請問 師父您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身體的?

堪布/答 這裡的「人身難得」是指具備十八暇滿人身很難得的意思,但,「難得」並不是表示永恆實有地存在,因為它只是如幻地存在而已,所以得到這樣難得的人身就要好好的利用它,至於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認為身體是父母的精卵和合而成的,然而它的因卻是骯髒醜陋而無常,所以不應該那麼執著,但,它是很好用的東西,未來的快樂或痛苦都可以用這個身體造成,因此為了利用它,給我們未來快樂,所以還是要好好的愛護它。

學員/問 勝義上:連沒有也沒有,那麼所謂的「空中妙有」是「有」什麼?

堪布/答 外在萬物皆無實有,所以說本質「空」,但,水是冷的、火是熱的現象是存在的,因此說「妙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