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企在中国苦觅人才 通晓中英双语吃香 ZT联合早报

(2007-09-15 21:22:18) 下一个
“尽管中国已拥有13亿人口,但这个国家却正面临着人才短缺的窘境……”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把不久前剖析中国人才发展趋势的白皮书称为《中国的人才悖论》,开头的第一句话就突出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所面对的困境。

当众多大学毕业生感叹持有受认可的学位证书却难以找到工作,让人以为中国劳动市场趋向饱和时,各行各业却为聘用不到合适的职员而心急如焚。

虽然目前仍没有具体数据说明中国的“人才悖论”,但中国媒体经常有相关报道。“东方网”4月间引述专家的谈话指出:“上海是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作为国际金融城市之一,按照西方国家标准,最少应有100万人从事金融行业,但目前上海的金融人才不到20万,人手严重紧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在5月间发布的《中国人才报告》预测,专业技术人才未来几年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报告指出,到了2010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需求总量则达6000万人。

据报道,预计到时服务业将是扩大就业岗位最多的行业,其中涉及外资的高端行业需求尤其大,如涉外会计、涉外律师、涉外金融服务、精算和数码技术等,人才短缺预计为325万人。

万宝盛华也在《中国的人才悖论》中指出:“中高级管理层的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国内外投资公司的主要问题,不能找到并保留合适的员工,正成为业务发展的阻碍。”

外企不了解中国劳动市场

数家以上海为基地的猎人头公司负责人受访时说,诸如审计和金融等行业都欠缺人手,欠缺足够人力资源的职位包括销售营销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等支援人员。

他们把外企在中国找不到合适雇员归咎于外企不了解中国劳动市场具体的操作和文化,不愿适时调整薪金水平、一味坚持须保持成本低廉,以及负责雇佣工作的人力资源经理本身“不到位”、缺乏测试合适人选的工具等。

上海瀚纳仕人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发言人指出,一些外企把母公司的职位描述全盘搬到中国来,忽略了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还未开发某些特定的技术。

例如,优秀的客户关系经理人脉要广,也要能与中国官员打交道,但如果硬性要求他也同时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似乎过于强求,更好的做法是必要时雇用翻译员帮忙。又如,中国目前难找到专职的投资银行家,因此外企要以有创业资本或企业银行等背景的人士来取代,让他们受训以掌握产品等知识。

发言人指出,一般而言,外企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难具伸缩性,很多时候还是必须从总部调派合适人员到中国任职。

上海必胜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绳庆受访时,也指出外企把不实用的职位描述套用在中国员工身上。此外,许多公司看中中国人力成本低廉,希望在维持成本的前提下,让业务快速增长。

他说:“公司要认清什么该优先考虑----是维持成本还是提高业务增长。若是前者,就不太可能对后者有过高要求。你拿了50元到乌节路去买套装,结果空手而归,是乌节路不卖套装吗,还是你的预算太低了?”

事实上,外企到中国投资及雇佣员工,必须做出不少调整。《中国的人才悖论》指出,企业不能将发达国家的调整薪金配套简单的搬到发展中市场。因要面对竞争,中国员工也非常了解自身的市场价值,调整薪金的做法必须更为频繁。对于那些很难找到继任者的职位,可能一年调薪要超过两次,或是每年调薪的幅度要比较大。

员工流失率过高是主因

曾在美国工作多年的西麦优仕咨询(Talent More)董事总经理谢鸣告诉本报,要求其公司代为物色合适人选的企业多达1500多家,登记求职者则多达2万多名,其中不乏外籍人士。他把公司欠缺人手的现象归咎于过高的员工流失率。他指出,工作未满一年就离职的人占了新雇员人数的22%,八成的职员在同个工作岗位上不足三年就离职。

谢鸣认为,造成高员工流动率除了薪金配套不理想,更多时候是因为公司一开始就没有选对人,而负责招聘活动的人力资源经理本身的知识和经验都不够。

他说:“很多人说新兴行业中的所有职位都缺人手;传统行业中,‘缺口’最大的是高层人员。其实该换个说法:市场最缺的是经验和知识。”

他指出,一些公司为了快速填补经验和知识的缺口而雇用外籍员工。“不过,这只能够短期解决问题,长远来说,还是需要物色有潜能的人,让他们受训。完善的培训计划是重要的。”

上海金融业急需中英双语人才

九年前毛航宇自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就加入外资银行,先到一家欧洲银行工作两年,过后加入新加坡华侨银行的中国分行。

这名33岁的华侨银行(中国)企业银行部副总裁说,因外资银行一般不愿雇用没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许多同学都到中国金融公司发展,但她还没改变初衷。她说:“本地银行规模太大了,分工分得很细,外资银行相对小,也就能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不单掌握产品知识,连后勤的运作也能去了解。这对自身的发展有益。”

她说,在外资银行工作的中国人,比外籍同事更了解内地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法律条规等,常成为同事咨询的对象。她也能及时通知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的客户,政府出台了哪些新政策,并提供相关资料。

由于中国金融业逐渐开放,越来越多外资银行获准提供人民币零售产品,不少外资银行也把亚太区域总部设在中国,市场对像毛航宇般有经验的中国金融从业员的需求也就增加了。

通晓中英双语吃香

金融业之外,会计和审计行业也急需人手。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中国)(PwC,新加坡中译名是普华古柏),每年人员流动率介于15%至18%,公司合伙人许毓¤(37岁)说:“这行业人员流动率普遍偏高。”

她说,许多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大都先委派自己的职员来考察和开发中国市场,这些人一般都希望以熟悉的语言(很多时候是英语)来跟中国的咨询顾问沟通,加上咨询顾问又得熟悉外企所属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工作方式,普华永道规定到中国的人员需掌握英语和华语,与熟悉中国市场的员工相互配合。

因此,有国外工作经验、能负责跨国项目,又通晓双语的经理和高级经理就十分抢手,普华永道每年调动全球约2000名员工到另个国家实习,以培养有国际视野而又了解工作地情况的职员。

许毓¤补充,因中国目前在开发的行业很多,要提供咨询服务的对象也相应更多,包括一些想在股市上市的企业,因此中国也需要有派驻国外经验而又熟悉一些特定行业的合伙人,由他们来提供培训等等。

许毓¤是新加坡人,是非科班出身的审计合伙人,多年前因为“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到普华永道香港公司工作,后被调派到纽约,今年年初才辗转到上海来。

她感叹“新加坡的市场太小了”,一年只有七至十个新加坡人成为普华永道的合伙人,但中国今年的新合伙人却有55个。她说:“有志当合伙人的,自然会想到中国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