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娘媚语

记几笔发生过的事儿和心情,把昨天和今天送给明天。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去年今日此城中---- 挨砸周年纪念兼谈该否重视孩子的感受

(2008-01-25 08:01:38) 下一个



初识文学城是在2003年春天,但开始主要是躲在厨房中谋吃谋喝,一直等到七荤八素闹够了之后,大概是05年吧,才想起该上别处溜达溜达,这无意间就撞进了子女坛;不过也从此就成了这里的忠实潜水员。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当年除了看直通车就逛过这两个去处,就这等水平的我后来也会动心思去建个博客想想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扯远了,还是回到我挨砸的那件事上来吧。

去年今日前后的一段日子里,子女坛中人声鼎沸轰轰烈烈正为贺梅的去留争得不可开交,气氛之热烈不仅令我这本是隔三差五才下水一潜的人顿时升级为资深潜水员,而且还令我大长参与意识,颇有“不吐不快”之感。

记得在那场辩论中上场发言的人基本可分为三类:贺梅该判贺家派、贺梅该判贝家派、支持贺贝两家共养派。遍读各位的帖子我当时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很为贺梅惋惜:天下有这么多的好父母,怎么偏她就没遇上呢?

不过我的另一个强烈感受就是,大家在议论贺梅最理想的归宿时,着眼点基本上都放在两对父母的情感、愿望、权利、利益以及他们能给贺梅提供的生活环境上….还有人甚至好笑地提到了中国人的脸面问题,就是没有人强调这个有关贺梅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该要由贺梅自己来作出决定。法官呢?他们的裁决会以贺梅的愿望为依据吗?他们的裁决应不应该以贺梅的愿望为主要依据呢?

我觉得不管是法官也好,还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也罢,抑或是贺贝双方,即便我们都是爱心无比之人,也是无权替贺梅来作出选择她究竟该和谁共同生活的。毕竟我们的观点再正确、我们有关梅归谁家的理由再充足、再合理,也不一定符合贺梅的愿望和想法。因为我们是大人,是局外人。而贺梅是孩子,是当事人。她的视角跟我们的肯定不一样!

有了上面说的那些感受后我先是跟老公聊起了这个话题。老公嘛,我送他外号 “反革命”,因为他一贯跟我唱反调;这次也不例外,他不认为在决定梅归谁家的问题上该考虑孩子的想法,而且“还是个小孩子”,“她懂什么?”况且,现在法律上主要该解决的是抚养权的归属问题,不是孩子爱谁的问题。

Ok,他这后半段话听起来好像也不全错,但是难道就因为孩子“还小”,ta们的感觉就可以不予考虑,ta们的感觉尤其该在法律面前让步吗?

我从来遵纪守法,也打心眼里尊重法律;但我想问问法律是用来干什么的?惩治犯罪、维护公民利益的吧?!难道贺的利益贝的利益都该被维护,唯独梅的利益可以忽略不计?那《联合国妇女儿童权利保护协定》里开宗明义第一条写的“妇女和儿童的权利应该得到优先的照顾”又从何实现呢?

孩子的利益在那里?拿贺梅来说,照我看她没有什么钱、财、这权那权等身外之物需要法律去保护,她需要的是一个她熟悉的生活学习环境,令她拥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一个温暖的家!而这份需要正是法律该去为她保护的东西。但可悲的是,现实社会(就连法庭也以公正的名义)不给贺梅提供这份保护。

再者说了,小孩子就真的是啥也不懂吗?我不相信!以我带儿子的经验来看,我认为很多时候ta们只是还不善于表达,但不等于说ta们就没有感觉或愿望,更不等于说我们就有权对ta们的感觉视而不见。贺家于贺梅来说虽为生身父母,但经过多年的分离实际上已无异于陌生人,我要是贺梅的话,我是肯定不会选择跟他们过的。

当然啰,贺梅不是我,她才七八岁,一个七八岁的人儿又会做出什么选择呢?我觉得儿子和贺梅年龄相仿,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也该类似,让大人听听他的看法也许更有启发,于是在去年的今晚借讲故事的机会我便跟儿子聊起了贺梅的遭遇,这才有了与儿子聊贺梅的那个帖子。儿子的表述让我清楚地看到,孩子年龄虽小,可遇事还是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而且也不乏权衡取舍之能力。

不过促使我成贴灌水的最主要原因还不是因为我就想浮出水面冒冒泡,而是因为我在生活中看到持我老公那种观点的人太多了(好比那些为了个人的理想抱负或生活的蒸蒸日上,还有美其名曰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轻易将孩子送往别处抚养的父母,相信他们在作出将孩子送走的决定时也没谁认为婴幼儿离开父母会有什么难受,或坚信“孩子还小”,“啥也不懂”,“哭两天就好了”,“跟谁不都一样过?”),在我看来他们与贺家两口子犯的实际上是相同的错误: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而他们的行为也都导致了一个同样的结果:孩子一再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我想上个帖子对大家说,身为父母我们是无权如此对待孩子的。

各位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是那个被考虑送走的孩子又可以做主来决定去留的话,又有谁会愿意选择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家上别处去过呢?老话不是说嘛: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相信不能说只对大人而言吧?

万没想到的是,我理直气壮地将贴儿送上坛去之后,哗哗哗地往外冒的跟帖大多意见与我相左,颇有“砖石顿作倾盆雨”之势,令我应接不暇。更没想到的是,很多砖主一口咬定我是在拿儿子做实验,试探他对我的爱,真是叫我哭笑不得。要命的是当时我这儿已是午夜时分,我除了严重怀疑她们读贴一目千行之外,就只能匆匆回了几句嘴退场了事。但我心里那个冤原远怨啊是怎一个“郁闷”俩字了得。

接下来几天尽管我越看跟贴越恼火却一直没再回帖反驳。原因之一是那几天一直忙儿子升学之事,不得空;之二是我觉得砸我的那些人主要是因为读贴不细误解了我,换言之,他们先强加了个罪名给我,然后又对我大加批判。对此我即便上贴,好像除了喊喊“你们最好把我的贴重读一遍再说”之外也没啥其他可驳的,所以也就没着急立马回贴;之三是等我得空动笔时坛子里风向已变,于是这篇事关如何顾及孩子感受问题的“重要文章”就化成了今天这篇挨砸纪念。

我看跟贴恼火,除了因为一小部分人口出不逊之外,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误解。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三:第一, 我给儿子讲贺梅是在拿儿子做实验,用故事检验儿子对我的爱;第二, 我误导儿子,说养父母比生身父母好;第三, 在贺贝两家争夺贺梅的问题上我偏向了老美,觉得应该梅归贝家。

他们的结论一致认为,我不该跟孩子这么讲故事,方式不好,方法也不对,对孩子小小心灵会有创伤。另外我立场本来就不中立,引诱性明显。有人惊呼“有这么糊涂的妈妈”,更有人断言“真是愚蠢到顶”,还有人向斑竹抗议“这个误导孩子帖不适合置顶”,最教我气愤的就是有个逢人丢砖的,居然说我是 “考验孩子、 没事找事” 。

回想起来那天砖林石雨的遭遇,我是带着对春江水、妈妈妈妈、柳叶儿眉、迷路小羊、五维、美不美第一嘴、和一笑春风等的感激之情下网的,要不是她们的肯定,我还真会怀疑是不是我的中文写作还给老师了?其后两天读到的来自布衣之才、兰花心事和三月花开的肯定更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但是我至今也没想通为什么我和儿子聊一聊,搞清楚他若身处贺梅这种处境里会有什么想法,在那些砖主眼里就是在 “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检验儿子对我的爱”! 难道他们平时都只跟孩子聊童话故事,从不跟孩子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难道他们跟孩子聊童话故事时从不叫孩子做做“换位思考练习”?难道叫孩子做一下换位思考就“对孩子小小心灵会有创伤”?

这些问题我想我是没机会找他们本人求得答案了。毫无疑问上子女坛的都是好父母或想当好父母的人,我衷心希望身为父母某些丢砖砸人的人以后别一边搞人身攻击一边表白自己的观点,尽丢那带棱的砖。至少它们叫我害怕,令我至今仍无意再上子女坛发言。当然我更希望自己能练成金钟罩铁布衫,别再那么地不经砸!




附:   我和儿子聊贺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