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尘影

写下一些尘事,留下一点影子。也许世界都忘记了,至少自己还记得自己。(原创所有,请勿转载)
个人资料
尘凡无忧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九级浪的呐喊——小说《九级浪》读后

(2025-11-08 18:48:31) 下一个

(因为本篇讨论的是毕老在二十岁时的作品,二十岁的毕汝谐比我年轻,所以以下就直呼其名了。~)

我孤陋寡闻,直到刘路网友介绍,才头一次听说有一位旅美作家毕汝谐,更头一次听说这位作家竟然在二十岁时创作了一部中篇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文革时期的人群中广为传阅,我的好奇心立即被激发起来,想看看这部过去时代的年青人的作品究竟水平如何。

这一读不要紧,立时把我惊呆了。这竟然出自一位二十岁青年之手?难以置信啊。如果作者当时真的是刚刚满二十岁,那他在短短活过的二十年里涉猎之广令人咂舌,而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对一个二十岁的年青人来说不可思议的深刻。

毫不夸张地说,毕汝谐在二十岁读的书可能都比现在的我读得多,小说中自然有年轻作者常犯的爱掉书袋的毛病,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些书袋掉得都恰到好处,给这部小说增色不少,随便一个章节里,你都可以看到作者储备的知识,无论是文学作品,音乐,绘画,还是教育,心理学,哲学和政治,毕汝谐都可以信手拈来,像一些金粉,不着痕迹地撒在小说里的各个角落熠熠发光,让人惊讶他到底读过多少书,在那个没有网络搜索可以迅速查找资料的年代,他是怎么做到记住那么多知识的。

这部名为《九级浪》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陆子,司马丽,勇人等几个十七岁少年在文革期间的经历造成的他们身心上的剧变,从而揭示那场浩大的运动对普通人尤其对一代年青人的破坏性冲击。

通篇读下来,你可以轻易感受到作者在构思上的用心,围绕《九级浪》这幅名师画作所呈现的深刻寓意,几乎没有一处闲笔,在紧凑的结构中一次次醒目地勾画出现实中的九级浪以及浪头中人性的挣扎,到文章最后,九级浪已经不是一幅画作一个名词了,它变成了一个隐喻,一种象征。

以我浅薄的认知来看,这部写在特殊时期的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它的诞生本身就需要大无畏的精神去创造,就像作者自己袒露的那样,“要用头颅,撞击时代的洪钟!” 假若再把作者当时的年龄考量在内,只有一句可以概括这小说:这是一部天才作品,应当载入中国文学史史册。

从《九级浪》这部小说的写作主题,文章架构,表达能力来看,毕汝谐表现出的写作者的成熟度远高于他的年龄,毕汝谐自认为比法国作家萨冈19岁写的《你好,忧愁》好,而我想到的是中国的著名作家张爱玲。以成名早闻名于世的张爱玲,她的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发布时23岁左右,张爱玲是被誉为天才女作家。毕汝谐以20岁的年纪写出的《九级浪》,与同样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张爱玲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在小说的思想深度方面超过张爱玲,因为毕汝谐涉及的是更宏大严肃的主题,这是以写小市民人情世故为主的张爱玲所不及之处,当然张爱玲的文字更为精致华丽一些。

如果把这篇小说放置回它所处在的历史时期进行审视,它的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则更为突出。那是1970年,文化大革命还远未结束,但是还是大人眼里的小孩子的毕汝谐已经敏感地认识到文革运动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灾难,以及对一个个个体造成的无可挽回的不幸。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部赤裸裸否定文革的小说,在那个特殊年代,由一个年仅二十岁的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氛围紧张恐怖,这种否定又必须是隐秘的,呐喊必须是隐晦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读这部小说又振奋又压抑的缘故——振奋的是,毕汝谐真是一个目光敏锐的青年;压抑的是,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运动的破坏力,却又不能不隐藏起自己的不满,把它以少年人的出格的行为分散在整部小说的字里行间,以对青春的哀悼形式呈现。

回到《九级浪》这个主题,这个题目我认为选择地非常绝妙,小说中一再出现这几个字,无论是以画作的名字出现,还是在文字的陈述中隐现,又或者伴随司马丽的名字出现,或者最后以命运的形式出现,这三个字可以说贯穿小说始终,作者应当是深刻地理解了这三个字的含义,于是围绕这三个字开始写作……

而读完全篇,从头回味,《九级浪》在我这里有了新的内涵,这三个字有一个更大更明确也更终极的指向,即它是指代文化大革命掀起的滔天巨浪,无数人在这样的浪头中面临或者已经遭遇灭顶之灾,比如小说中的几个少年,尤其司马丽和陆子为代表,这些毫无反击能力的少年人,被九级恶浪成功地吞噬了,他们离开了学校失去了学习的机会,他们被散乱地放牧到大人的混乱世界里,最终使他们从纯洁天真的少年变成了道德沦丧的堕落的人,这是人为制造的一代人不幸的宿命。

从另一个角度看,九级浪也同样指代对向这种滔天巨浪的控诉,是的,它也可以指代民众对上层掀起的这种吃人的恶浪的反抗,当没顶的巨浪淹过来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本能地发出尖叫,它同样有九级浪那么高,它是朝向恶浪的抗议的尖叫,即使这尖叫是无声的,但那一定是九级浪头那么高的尖叫——停止你的吞噬吧,整个民族的船都要沉没了!何以见得运动带来的是沉没?看看小说里那些曾经纯洁富有理想和追求的少年的命运吧,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堕落则国家堕落,整个民族都因为荒唐的运动染上了恶疾,人人都得了精神分裂症,都活在自我和现实扭曲的分裂中,在九级浪的喧哗声中,我听到的是鲁迅的呐喊和哀求:救救孩子。

最后不能不认真地提一下文本本身。

首先毕汝谐有天生的谋篇布局的运筹能力,这部小说读起来浑然一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即使人物集中在一处,也觉得真实可信。情节与情节,章节与章节之间的推进过度极其自然,那种文字间的跳跃毫不突兀,反倒衬托出作者熟练的驾驭能力。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很着力,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很立体饱满,尤其两个男女主人公,虽然思想复杂,但是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逻辑线清晰可循,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观察和刻画能力。

而毕汝谐的文字表达更是优美端庄,同时简洁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即使在描写邪恶的老畜牲时,笔触也是细腻精致的,毫无浮躁之气粗糙之感,可见那时的毕汝谐内心是优雅的,表达是清新的,思想是深刻的,情感是真诚的,他让人看到青年人的未来……是光明的,是充满希望的。

可以断言,要是年青的毕汝谐始终这样写下去,未来他一定会成为一颗耀眼的文学大师的。加油啊,毕汝谐!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