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桃花源纪行

(2004-12-26 10:02:41) 下一个
宋体金 出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笔下的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中对世外桃园的描述,一直萌动着我想到"桃花源"一游的渴望终于得到实现。我们到常德的当天,天就阴了下来。三月的湘西,这里正是多雨的季节。第二天上午,我们在常德残联理事长尚杰兄的导游下,在蒙蒙雾雨中游历了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40公里。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其景观始建于晋,兴于唐,基本建成了从沅江畔到桃花山的建筑群。宋代大盛,元末毁于火。历代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毁去了桃花源不少的风景名胜,唯有桃花山景区越过历史的沧桑,大部分完好地保存到今天。 汽车缓缓驶进桃花源景区,山色随着车速在眼前拉近,一页页展开;公路两边的山峦、绿树、村庄掩映在忽浓忽淡的雨雾中,啊,烟雨潇湘,如梦如幻! 转过山脚,忽然,几抹亮丽的黄色撞进眼睛里,一片、两片、三片渐渐数不过来了,心里不由得一阵兴奋,油菜花开了!片片金黄嵌在绿色和褐色中间,显得格外耀眼。此行的初衷,是到桃源赏桃花,而途中的意外发现,使潇湘之行增加了许多清新质朴的乐趣。陶醉在重墨浓彩的朦朦湘峰仙径,精神为之一振,几天的工作劳顿带来的困乏顷刻间消散于无形。 桃花源因陶渊明著《桃花源记》而名闻天下。恐怕谁也无法确定,究竟是先有桃花源,还是先有《桃花源记》。至少,这个乌托邦似的地方能存在于人们心中已有千百年之久,我想是先人对和平、平等、自由的向往与精神寄托之所在吧。 桃花源集古老,神奇,幽奥,秀美,壮阔,清丽于一体,融诗情画意,历史传说为一炉,被人们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方草鲜美,落英缤纷。"无论是对诗人的仰慕还是对历史的追思,无论是对澹泊的想往还是对繁杂的躲避,当我身临神往已久桃花源其境时,心里荡涤了怀幽古之情,弃世俗之怨,象山林一样的质朴与清幽,宁静与恬适起来。 走过巍峨的牌楼,就进入了桃仙岭景区。这里盛开着灿烂的桃花,真象走入人间仙境一般。传说这里是织女下凡洗澡和牛郎初恋的地方,后来牛郎织女银河遥隔,永无会期,织女才叫喜鹊传讯,劝牛郎回到了这初恋的地方。织女又暗中派桃花仙子把这里建成了一座人间仙境。传说齐天大圣孙语空也相中了这里,偷来蟠挑种下了蟠桃树;再说,桃花仙子是桃花神,特别爱桃花,所以这里的桃花特别多,特别美丽。据说陶渊明游武陵时,桃花仙子曾托梦给他,告诉他这里曾发生过武陵渔朗的故事,并托他写一篇《桃花源记》,因此,陶渊明便写出这千古不朽的奇文。据说这个故事传述了几百年了,由此可见,让世间象桃花源一样的“和平美好”一直也是我们先人的期望。 陪同我们的尚杰老兄如数家珍的介绍,我很难记全这里到底有多少景点了。桃花山牌坊、桃源佳致、五柳湖、桃花溪、穷林桥、方竹亭、遇仙桥、水源亭、水源洞、白云轩、御碑亭、临仙馆、高举阁、摩顶松、渊明祠、既出亭、寻契亭、问路桥、桃花观、蹑风亭、玩月亭、秦人宅、集贤祠等等。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桃花源是福地洞天,山水的中心。 桃花源山美,这里有千年古松、万杆翠竹。山中幽谷深深,曲涧潺潺,藏风聚气,泻灵溢韵。“水迥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当您沉浸在“偶闻黄发石中语,时有白云衣上生”的意境,自会有一种幽深恬静之感。 穿过桃林,跨过穷林桥,越过菊圃,我们一行一路谈笑风生,不知不觉到了一个灰白色的亭子跟前。这亭子是八方八角的,三门一窗,古色古香。因它周围长了百余株方竹,故名方竹亭。 走进亭内,在很暗的光线下凝视着摆放在这里的十余块碑刻,虽然看不太清楚碑上写的什么东西,但我想那一定是文人墨客向往这样一个充满传奇的世外桃源的抒怀。 亭后的不大的竹园,围栏外停留着许多游客。不时地把手伸进好奇地抚摩着竹子。看上去,园中的竹子最大也只不过拇指般粗细,身边的一为当地的朋友告诉我,别看它只那么点大,据说几千年了,有"八千岁"之美誉。更令人惊奇的是,看上去竹子是圆的,用手一摸,根根四方楞正,有梭有角。桃花源的竹子为何是方的呢?莫非是桃花潭的水能使“圆”变“方”? “方竹属竹中珍品,在全国只发现桃花源有方竹,也不过百余根而已,供游人观赏”。听尚杰兄的介绍才知方竹是如此珍贵和稀有。 竹子大都是圆的,唯有桃花源有这么几根方竹,这真是老天爷的杰作。同行的香港朋友是一个特真诚和直率的人,他对方竹却做了另人寻味的评价:“人世间倒有不少相似之处,到了紧要关头,圆滑世故的人多,有梭有角的敢说真话的人少啊!这方竹如同人生的一面镜子,但愿更多的人到‘镜子'面前来照照吧。” 桃花源水也美,这里有幽涧呜泉、碧湖波光。看,一条幽碧神秘的大河从山脚流过,流经桃花山的千丘田,于水源洞前跌入桃花潭,而后沿“真面目岩”蜿蜒飞泻经方竹亭过穷林桥出源后,入地伏数十米,水复冒出成溪。传说武陵渔郎所逢之桃花林,即指此溪两岸,每当桃花盛开,红云飘浮,赤霞腾飞,与沿溪松涛、竹风映照,瑰丽多姿,可谓"桃花流水沓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小桥流水、斜阳古道还映衬着桃花源独有的路美。见,一条得道成仙的小路在山中婉蜒,听,一个少年英雄的故事在这儿诞生。过去,有一条白鲇鱼精,在山前潭中兴风作浪,淹没庄稼,吞吃生灵。少年英雄黄闻智降鲇鱼精,自己也被压在海底。从那时,这儿山更碧,水更幽,传说更神奇。遗憾的是,我们漫步在桃花源的雾雨中却无法感受着斜阳古道如何的美? 桃花源在历史上又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文化的中心。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从西晋到晚明,以桃源山为主的名胜古迹,代有声名。西晋末叶桃源山上始建桃源观,中唐逐渐扩大,到北宋而称极盛。观踞桃花山主峰天尊崖上,这里有潇湘一阁的水府阁,江南一宫的桃川宫,华夏一院的天宁碑院…当您朝圣“桃川香火”之暇,尽情领略道宫聚紫、高阁流霞、渔舟唱晚、仙气缭绕的沅湘风情之后,一定会品味出桃花源那独有的观阁争奇、亭轩比幽的建筑美。 我们同行的朋友因体力原因,没能前往秦人村感受桃花源的"灵龟钻井,陈碧劈洞"的神话美。参观完桃花观后,就在桃花观的茶亭小媳,品味着芳香的擂茶。虽然我在听着香港的彦意兄侃侃而谈,而我的心思还是想着秦人古洞。真的穿过秦人洞就能进入了世外桃源吗?尚杰兄非常理解我的心思。他告诉我,不去秦人村也没有什么遗憾,那只是一个传说,其实就是人的精神梦想。秦人古道、秦人古洞、豁然台、秦人居、竹廊、秦人作坊、秦人街等都是为了开发旅游需要修建得与秦时风格相接近的一些景点,是想让人身临其中顿感时空穿越。我在想,洞外若真是一个荒古神奇的世界,秦时明月,照耀着远古;晨钟暮鼓,传递着苍凉;良田美池,流淌着自由;黄发垂髫,共享怡乐。那古朴的秦居,那深巷的犬吠,桑颠的鸡呜;那戏台的古典,牧童的村笛;那油榨的“吭啃”,水车的轻摇;那秦剑楚刀,石磨瓦罐;那拈藤老树,谷风幽泉,昨天的这个洞天的福地今天早就会变成喧闹的游乐场所了。但幽处武陵山深腹,四围重山阻隔,堪称先秦文化的野史余情一千多年来却在影响着的一代又一代人。 然而,有许多人对桃花源的存在也表示了怀疑。如若我不到桃花源,也会相信古人的质疑,根本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唐代韩愈在《桃源图》诗里开笔就写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成荒唐”。但是,他却没有提出更多的否定根据。唯有北宋文学家苏轼把否定传说中的桃花源存在的理由说得非常充分。苏轼曾多次去桃花源,他在《和陶渊明桃花源诗序》中就把否定理由讲得十分明白:“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 苏轼首先是否定桃花源仙人的存在。桃花源的故事流传日久,一传十,十传百,桃花源就逐渐被人们神化了,其实,这也许并非是陶渊明写这篇文章的本意。苏轼考证了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记”里只说先世避秦乱来此。"先世"二字,道出他们这些桃花源中人都是初入洞避乱人的子孙,而并非长生不老的神仙。苏轼大胆表示怀疑:“岂有仙而杀者乎”?哪里有神仙去“杀”鸡的呢? 有的人虽不相信有桃花源的存在,但却渴望人世间真能有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这么一个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当时的统治集团的腐败,人民生活的艰难,痛心疾首。于是,他把桃花源成为自己思想和感情的寄托,游览了桃花源后,写成了“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白马华山群,相逢平原里。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的寓意深刻的诗篇。他多么希望能有桃花源这么一处地方,没有战乱,没有徭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老百姓能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而这样的社会,恐怕只能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可以见到。 去桃花源是看美丽的景物?还是去寻访更美的人文?是这里的文星集贤、僧道留踪给我找到了答案。自明迄今,以桃花山为主的名胜古迹越过历史的沧桑,风景迷倒过一代又一代骚客游人。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与诗人,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任朗州(今常德市)司马时,经常寓住于此,吟诗伴赋。在刘禹锡草堂里,今天还可看到其千古传诵的《陋室铭》。这时你才真正会品味出是历代浪漫主义的文人用自己的幻觉给桃花源涂上了一层层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用想象赋予了桃花源 “世外静土”的内涵。让人们永远都生活在“幻想和向往中”,可能才是我们认识和解读陶渊明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沿路而上,天尊崖下, 桃湖两岸,桃林环抱如镜一般的桃湖,在湖面的倒影上让人体会到"水上桃花红欲燃"的观感。这里的桃花花色艳丽,花朵茂美,有绯红、宫粉和洁白等颜色,其中几株白色桃花较罕见,深受花卉观赏者的青睐。情人节虽然过去了,但桃林中成双成对的小情侣仍随处可见,与灿烂的桃花相映衬,双双笑脸绽放。 在城市生活久了,更感觉山川绿色的珍贵,登高临远,临流赋诗,幽谷听泉,仙径漫步,虽是走马观花,却令人留恋忘返。山的秀力、大自然的魅力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用生命去体会。古老神秘、幽奥秀美、雄浑壮阔的桃花源在我心中烙上了一幅抹之不去的人文油画。 三月潇湘,春雨、清风、细雾;三月潇湘,桃花艳,碧水长、菜花黄;桃花源的红树青山,桃花源的万杆翠竹,桃花源的幽涧呜泉;三月潇湘之行,本来只是一次匆忙偶游,但带给我的,不止是短暂的兴奋,更是一次精神的回归……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