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记忆
(2004-12-26 09:54:45)
下一个
作为一个下邳人,很自豪的就是你可以不要介绍自己是哪个省的,只要说出下邳这个地名,别人就知道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了。
小的时候,父亲时时会给我说起下邳的历史、典故,讲起下邳的风土人情没完没了,每次总是被妈妈终止他的传教兴致。
现在的下邳很小,但历史上却又很大,你随意翻一翻历史典籍,就会看但有关下邳的故事。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描述了很多怪异的故事,其中,卷五就有一篇关于汉代下邳人周式的传说。一天,周式准备乘船到东海去,路上遇到一位拿着一卷书的小吏,请求搭船同行,周式欣然同意。行了10余里后,小吏对周式说:"我暂时有点事情要离开一会儿,这卷书留在船中,你千万不要打开观看。"小吏离开后,周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偷地将书打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死人的名字。细看之下,居然有周式之名。周式异常惊奇,就从头慢慢地看了起来。
不一会儿,小吏匆匆返回,而周式还在观看着书上的人名。小吏非常愤怒,大声呵斥:"让你不要观看,你怎么不听!"周式知道这位小吏不是凡人,而是掌管人间生死的神仙,赶快拜伏于地。不停地叩头,请求小吏搭救,以致于血流满地。过了很长时间,小吏才缓缓说道;"感谢你让我搭船同行,但是你的名字已经列在这本书上,是不可以除去的。你现在赶快回家,以后的三年中不要出门,就可以度过这个死劫。另外,千万不要对别人讲起看过我的书。"
周式回到家里,整日闭门于室,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就是足不出户。这样,过了二年多的时间,家中的人都很怪罪他。一天,邻居的一个人死掉了,周式的父亲逼迫他前往吊丧。周式不得已之下,只得遵命。
刚刚跨出家门,就遇见那个小吏。小更说;"我让你三年中不得出门,你居然不听我的劝告。刚才我向防阴官请求不来见你,结果被连累遭了鞭权。现在既然已经见到了你,我已经没有任何办法救你了。三天以后的中午,我将要来取你的性命。"周式返家,涕相交流地将自己的遭遇告诉父母。其父坚决不信,其母昼夜守在他的身边。但是,周式出门后的第三天,刚至日中,小吏果然前来,周武旋即死去。
《搜神记》是魏晋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其中的鬼神观念自不可信,但透过怪异的表面,可以了解当时下邳人民的宗教信仰及对各种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周式出门"的故事,即属此类。
下邳八景之岠峰独秀
小时候,会不时听到老人们讲“下邳八景”的故事。“下邳八景”的美丽故
事成了我心里的一个未解情结。你看,康熙年间进士季运隆所辑的八景诗,仍流传至今:“沂武交流泗水通,岠峰独秀耸长空。圯桥三进泥中履,羊寺遥闻夜后钟。地见虹霓千丈翠,渔艇晚照一江红。陵台夜月依然在,惟有官湖景不同”。
据我的父亲说,在我记事的时候,“下邳八景”已名存实亡。离开家乡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下邳八景的现有遗存只有岠峰独秀了。
岠峰独秀是距下邳北五公里的峰阳山。《史记》中记载的名字叫葛峄山,用此山的桐树制琴,声音特别悦耳。后来,在这个山上就再也没有找到这种树。当地父老乡亲把葛峄山俗称为岠山。主峰“白云峰”,亦称“白云崖”,云气蒸腾,耸立长空,古木蔽日,堪称苏北独秀。山的面积跨两县,广袤27里,西南东北走赂,纵约3000余米,横约1300余米,平列回峰。西峰最高, ,即为主峰, 由于山内云气蒸腾,故名"白云峰",亦名"白云崖",其余三峰高度分别为149米、158米109米北一山一麓向北环绕形如平月,由于山峰分布开阔,若从东 西两边望去,山为南北向;若从南北两边望去,山又为东西走向;从山脚到山顶约5华里,置身于翠山中,看苍此敝日,云寰缔绕,在工作日益紧张的今天,理应顿觉心旷神怡,无怪乎,明朝周谊这样赞巨山曰: "但有峭壁嵌,岩,压厚土之鸿庞,摩圆灵灵老壁,对羊楼之闲云,瞻蛤湖之落日虽无邹山之秀丽,亦有龟蒙之介直......烟敛青峦,如龟蚊而风翼,若虎踞而蜗盘。"儿时看它,高耸无比,当走出家乡后,在看这座海拔213米的山的时候,犹如一个丘陵。
父亲是个中医,熟读医经。他告诉过我,在清代康熙时代,岠山山巅上有寨,寨内有"泰山行宫",宫内有"葛仙洞",洞前有井,即"葛仙井",据传为晋葛洪炼丹之所用,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再加上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很强,两处古迹现已不覆存在。
后人根据明代地方文人周宜曾作《葛峰山赋》而建的“赋山亭和明末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所建的琵琶堂都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焚烧,均以不存在了。
下邳八景之圯桥进履
翻开<<史记>>,留侯世家篇这样记载着: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取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这就是千古传颂,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圯桥进履”。
这个典故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下邳城东南,离我我生活17年的地方只有1000米距离。“圯”的来历是因为过境下邳的水太多了,古人就把建在沂水上的桥而取名为“圯”。秦时张良曾潜匿于下邳,遇黄石公于“圯桥”上。张良三次进履而得黄石公所赠兵书(《素书》)后,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而今桥与唐碑已毁,但进履纪念石尚存,上个世纪80年代在原址附近立碑以记其事。
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俗的《圯上图赞》、宋张商英《素书》及苏东坡的《留候论》等在赞扬张良能够穿越血雨腥风,经历大起大落的同时,他们也给后人提出深深的沉思: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撼动世界?如果历史不给予他的机遇,他就可能这般在隐姓埋名中终此一生。
就连吴承恩也把这个典故写进他的小说《西游记》中去。该书第十四回,孙悟空初为唐僧徒弟,为唐僧灭了六贼,却遭到唐僧的谴责,因而一气之下离开唐僧,到东海龙宫会游玩了一趟。孙悟空如何改变决策又回到唐僧那儿去的呢?就是因为一幅画儿。是他在龙宫里看到悬挂在那儿的一幅《圯桥进履》的画,便问龙王画为何意?龙王向他讲了张良与黄石公“圯桥进履”的故事,劝孙悟空回去。孙悟空说:“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从此就一直在唐僧的门下为徒。这幅画在《西游记》中起了很大作用,决定了孙悟空人生目标,于是才能有以后历经西天路上降妖伏怪的故事。
今天,当我再次阅读这个典故的时候,凡是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少时张良虽有复仇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他用自己微弱力量去刺杀秦始皇,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用让张良为他三入桥下拣履,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
刘邦和项羽都是我的老乡。在我们的心里他们都是英雄,一个成就了大汉伟业;一个乌江拔剑自刎。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以乌江自刎而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于张良给他的谋划起了决定性作用。后来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面部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及时劝阻他能最终获得胜利么?
很多人曾想象张良是一位高大奇特的人物,后来才知道他长得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相貌与他的志向和气节一定也不相称,其实这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
下邳八景之羊寺夜钟
88年,我受家乡的政府的委托,曾自编自导一部反映下邳历史文化的电视片《下邳怀古》。第一个场景就是拍摄羊山风光。我七十年代末参军时候,这座上还很完整。可不到十年,这座山的石头因为石英含量极高,乡里就办起了一个石英石厂。我们拍到羊山已经是半座山了。羊山位于下邳古街道西北角,海拔仅有35米。清顾祖禹《方舆论纪要》中把它名为"阳山"。因咸丰十年因从山西修建至江宁驿道经过下邳,路正好从羊山边经过,需要把山切下一块,羊山即又有了"羊切脚"的别名。羊山的景色很美,清代张其仁曾经作诗《羊山胜景》以赞之。山顶有"宗善禅寺","僧王祠"、"宗善禅寺"是明成化太监部州人徐瑛奉旨建造,殿宇丽,古木耸秀。羊山上的宗善禅寺,内有一铜钟,为灵璧县袁自登等于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铸造,钟高过一人,厚近十余公分,三人伸臂方可合围,重1365斤(象征一年365日)。每日夜间寅时,寺僧撞钟18响以报时,钟声可闻30余里,真可谓“响震三更梦,声传四野秋”。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在侵华期间就曾住扎在羊山上,那时他时任少左。就在那个时候,寺毁钟存。1943年,铜钟移至我的母校古邳小学作为令钟,文革中被一批年青的造反这者毁坏。田中第一次访华时就向周总理提出希望到羊山来看一看,但被总理挽拒了。
前不久,听家乡的人说政府有意重建羊山,已下令禁止在羊山上开矿,并准备在山上重建一座寺庙,把原来的铜钟赎回或照原样重铸一铜钟放入寺高,恢复羊山胜景,作为八景之一促进古部旅游业的发展。
下邳八景之地虹千丈
下邳河湖纵横,泗河、沂河、运河、黄河都过境于这里。小时候,我们经常到家后的运河里去洗澡戏耍。六是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大办水利的号召,国家投资在家乡建设了翻水站。将运河的水抽输送到我们县其它几个乡镇去使用。那时的物质都很困乏。我们经常和儿时小朋友去摸被巨大的抽水机螺旋桨打碎的鱼。水流很大,需要有很好的水性才能不空手而归。每天都会从抽上来的饿水里检到很多的鱼,完整的不多。大都是块状的,但很新鲜。那时,运河里的鱼很多。每天,最多时候,有的人可以在水里见检到几十斤。我的水性一般,在急流的旋涡里总是有些害怕。因此,经常会空手而归。有一次,刚刚下水,一个白色的很大的鱼块飘了上来,接着就被旋涡卷了下去。我脑子里迅速产生不能放弃的念头,一个猛子就扎了下去,旋涡巨大的能量把吸转了几圈后又把我冲出了几十米远。鱼虽然是被我的手抓住了,可我这次险些没能上来。回到家里,被想被母亲夸赞一番,可却狠狠地被她骂了一顿。她告戒我靠冒险得到的东西容易把自己的性命都丢在里边。随着年龄大了,我渐渐明白母亲的告戒。到如今,我才真正明白她这个告戒是多么有哲理。
在我记事之后从来没有看过“地虹千丈”的美景。用运河水汇聚而成的下邳水库面积方圆十几里。我们镇子上吃到的鱼虾大都是从水库里捕来的。每当红日西坠或旭日东升之时,也是波光粼粼,彩霞万朵,似呈献虹霓,长达数里。这种景象也算是我们看不到古人描绘下邳胜景而得到的另一种补充。“地虹千丈”因为我们没有人看到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所以,它就永远成了下邳人心中的美好想象,也许,这个曾经传诵上千年的美好景致还要影响数代人,我们的儿孙们也会象他们的上辈一样用猜疑、好奇、愿望和各种心理把它更完美。
下邳八景之渔艇晚照
下邳在清康熙前还是很发达的一个城市。百姓安居乐业,古时候夜间,河湖中渔船彻夜通明,河湖相映,蔚为壮观。记得在我12岁的时候,那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全国上下都在采取各种各样的防震措施。我们的家乡也不例外。很多人就住进了在运河边上搭起的草棚里。刚住进去,我们这些孩子们都很高兴,从来没有住过草棚的好奇,使我也跟着一个小伙伴住了进去。时值盛夏,河边杂草横生,天刚刚黑,蚊子就往我身上爬,手要不停地动,试图想赶走或消灭这些捣乱的家伙。
这时,运河里,已经有许多点着马灯的捕鱼小船从防震棚边来回穿梭。很美。小伙伴告诉我他每天晚上都是有这些流动的小船做伴,就不怕蚊子咬的你无法睡觉了。
敲打船板的节奏声,行船破水的流动声,果然声声入耳;盏盏摇曳的灯火,的确会把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去。仿佛我不是睡在草棚里,而是徜徉在晃动睡袋中,对蚊子叮咬的恐惧消失的一干二静。一连我在这种环境里住了两个月,天气变冷了,这种景象才渐渐消失。可惜,第二年,我再来这个河边,草棚早就拆除了。虽然也有些打鱼的小船在游荡着,但在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了。后来才知道,很多的人不单纯是打鱼的,有许多是也和我们一样为了躲避地震,晚上就住进船上。
成年后我更怀念儿时这种经历,也为我所曾亲身经历下邳的“渔艇晚照”而难以忘怀。
下邳八景之陵台夜月
公元前290年(周郝王二十五年),宋康王偃旅居下邳时偶见采桑女花氏,叹为绝代佳人,命其夫韩凭将其妻进献。花氏知道内情后,坚决不同意。她用一首歌来拒绝宋王: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当奈何!
宋王听了这首歌后,还是要强夺花氏。花氏韩凭丈夫因受羞辱和无耐自杀自亡。
花氏把她的丈夫葬在了下邳的青陵台。在下葬的那天,宋王又来了。他不顾花氏的丧夫之痛,威逼花氏当天就要和他回王宫成亲。花氏又作了一首诗回答他:鸟鹊双飞,不逐凤凰。妾为庶人,不乐宋王。
尔后,花氏从高高的青陵台上坠台而死。突然,天空黑暗,升起一轮明月。宋王惊吓而逃。宋王逃离青陵台后,天又明亮起来。可化氏的尸体却不翼而飞。以后,每到周年的时候,不管是晴天或阴天,只要站在青陵台上都可以看到头顶上有一个月亮。乡人恨宋王之残,怜韩凭之冤,敬花氏之贞烈,于是在青陵台上为这对夫妻立起了纪念碑。“陵台夜月”便成了下邳人传诵的一个感人的典故。
下邳八景之官湖景异
汉明帝刘庄共有9个儿子: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炟、刘衍、刘畅、刘炳、刘长。除第五子刘炟继承帝统(为汉章帝)外,其余8个儿子均被封为藩王。下邳王族开派祖是汉明帝第六个儿子刘衍。他在公元72年受封为下邳王,公元88年将下邳称为国,他于是就定都于下邳。下邳王国共传4代4王,即下邳惠王刘衍传子下邳贞王刘成,刘成传子下邳愍王刘意,刘意传下邳哀王刘宜。建安十一年曹操围攻下邳,曹操废除下邳国王后,吕布命人掘城内的土加固下邳城墙。掘土处每到雨季就大量积水,积水多了就形成了城中湖泊。过了多年后,下邳的官家便将城中湖泊用石头围了起来,并在湖里筑起凉亭多处,官湖由此而来。经过500多年的延续,到了明代,下邳的官家修造的城中湖愈来愈漂亮,名气很大。康熙七年下邳城因地震陷没,官湖便成为今天可以看到的旧城湖。
下邳八景之白门楼
白门楼是下邳城的南门,为春秋时宋襄公所建。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书里的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就是记述发生在白门楼的曹操擒吕布细节。曹操在白门楼这个地方将吕布擒的,并将其吊死在此处。
晋代,下邳巨富石崇为 这个历史事件,用全白玉石重新修建了白门楼,并亲笔提书“白门楼”这三个字于其上。我们小的时候,父亲还告诉我,建国初,在旧城湖垣迹处还可见“白门楼”三个字,但是否系晋人石崇所书,就无从稽考了。在那以后,下邳虽然经过几次变迁,甚至经历了康熙七年的那场毁灭性的大地震,但此楼依然屹立在这里,可以说,白门楼饱经苍桑,是下邳历史的见证人,似乎要向后人讲述发生在“三国”的血腥风雨。
下邳的白门楼曾为中国历史记下了光辉的一笔。历代诗人、文人都有为其写诗、题记。宋朝陈师道的《和寇十一晚登白门楼》,著有《西游记》的大作家,明朝人士吴承恩,也曾有一小记《白门楼失载》。由此可见,白门楼的魅力是无穷的。遗憾的是,一个曾见证三国战争历史的人文景观的白门楼,没被历代的战乱和自然灾害而毁灭,却消失在解放后的我们大修水利光荣历史中。
下邳八景之张公古槐
我在上学的时候,去学校读书,每天都要经过镇上的运输站。只要时间来得及,我们几个小同学总是要到站里边去玩一会。因为这里面有一棵古槐树。古槐枝苗叶茂,亭亭如盖,三国时,张飞曾拴马于此槐树下。唐代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张公庙。这棵槐树对我的影响是很深的。因为它是我们父辈给我们讲述下邳历史的一个活见证。1665年(清康熙四年)春夏大旱,至七月又雨涝。大风连刮了三天,这棵数围粗的古槐树干被风折了大半,此后就枯萎了,庙里的和尚就想把它伐了。找来伐树的人刚要刨挖,天空布满了乌云,一个雷电,从这棵枯死的槐树中间窜了出来。以后再也没有人敢动这棵树了。可是过了三年,槐树却复苏了,枯死的树干又长出了新枝。据《下邳志》记载,这棵槐树从唐代到清光绪年先后经历了二十一次的雷击和三次火烧,它却能依然活了下来。难怪后人把它称为神树。我们在小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树上挂的到处都是红布条,是一些善男信女们企求神树能给他带来平安吉祥。建国后,庙废树存,这里就成了镇运输站。
从当兵离家,20年没有再看见这棵古槐树了。迄今一千六百多年这棵古槐,您还郁郁葱葱吗?今年春节送母亲回下邳,终于能满足我的多年思树之情了。可是,我看到的却己经是一棵枯死的古槐。树根已经被古槐周围堆满了渗漏的柴油桶所污染,到处油迹满地。枯树旁,又长出了一棵枝叶茂盛的小槐树。我不由的担心,这棵也许延续了古槐灵气的幼小生命还能生存多久呢?
[下邳历史沿革]
史书载里的下邳,可以追溯到夏朝。夏中康时,薛国始祖奚仲(官为车正)将国自薛迁邳,以邳为都,遂建邳国。商汤封左相仲虺(奚仲裔孙)于邳,为诸候国。周武王封奚仲后人于邳,为候国。秦时候,置下邳县,属东海郡(山东郯成,故又曰郯郡)。汉高祖五年(前202),设置楚国,封韩信楚王,建都下邳。东汉永平十五年(72),更临淮郡为下邳国,领17城:三国陶谦领徐州收,据下邳为郡治所,后相继为吕布、曹操所据。魏建国后邳为徐州治所。晋太康三年(282),又改置下邳国,领7县,仍治下邳县。东晋太宁元年(323),改置下邳郡。南北朝 南朝刘宋置下邳郡,隶属徐州,治下邳,萧齐时县境入北魏。魏孝昌元年间(525)置东徐州,治下邳;永安三年(530)归萧梁王朝。梁中大通五年(533),置武州,治下邳,改下邳县为归政县;太清二年(548),入魏,复置东徐州,北齐因之。南陈太建七年(575)县境入南朝,复为武州治所,十一年地入北周,始建邳州。
唐武德四年(621),废郡复置邳州,下邳、郯、良属之。贞观元年(627),废良城,置下邳,属泗州。天宝元年(742),改属临淮郡。元和四年(809),改属徐州。五代时期因之。宋 太平兴国七年(982),置淮阳军。领下邳、宿迁2县,治下邳。南宋建炎三年(1129),为金所占。金贞祜三年(1215),复置邳州。元 省县入州,仍称邳州,领宿迁、睢宁二县;至元十二年(1275)改属淮安府;十五年升为直隶州。明洪武元年(1368),邳州属南京中书省;清 康熙六年(1667),建江苏省,邳州隶属江苏省淮安府。。雍正三年(1725),下邳领宿迁、睢宁2 县;十一年一并改属徐州府,直至清未。
下邳城建于自岠山东南6华里的沂水泗水交会处.下邳城有三章,大城周围12.5公里. (曹操擒吕布于白门楼,即大城南门楼)
下邳城 北周时置邳州,建城于自岠山南三里许,东距下邳古城三里.明正德、嘉靖,清顺治多次进行整修.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时(l668年7月24日)山东郯城县发生8.5级的强烈地震,下邳城尽陷于水.居民仅一二百家幸免于难.他们迁至城西南黄河捻边居住,为"木社店".后经逐渐扩展,至民国元年下邳正式定名为古邳镇.
[名人咏下邳]
读汉书作 唐 刘知己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知止信无辱,身安道自隆。悠悠千载后,击柝仰遗风。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唐 李白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简同志 唐 温庭筠
开济由来变盛衰,五车才得号镃基。留侯功业何容易,一卷兵书作帝师。
圯桥 唐 胡曾
庙算张良独有余,少年逃难下邳初。逡巡不进泥中履,争得先生一卷书。
张良 宋 王安石
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我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张良 宋 王安石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读史 宋 杨万里
留侯决成败,面折愧周昌。垂老召商叟,鸿鹄自高翔。
读子房传 宋 杨万里
笑赌乾坤看两龙,淮阴目动即雌雄。兴亡大计无寻处,却在先生一蹑中。
赤松祠 元 杨维祯
沧海客,博浪椎,弟死不葬荡家赀。走匿邳,圯上乃得帝王师。国耻既雪吾何之,黄石山头会与赤松期。赤松子,不为汉家后日计安危。十三口利如锥,一语三狼入宫闱。赤松子,地下不杀辟强儿。
读史 明 高启
不握兵权只坐筹,苦辞万户乞封留。纵令不早寻仙去,天子终无赐醢谋。
张良 明 孙朝肃
子房似好学,报仇何激烈。千金买力士,误椎副车折。托术虽或疏,秦政胆已裂。人生贵立志,立志在明节。渐离筑中铅,荆卿匕首血。成败不足论,肝肠朗于雪。
子房 清 顾炎武
天道有盈虚,智者乘时作。取果半青黄,不如待自落。始皇方侈时,土宇日开拓。海上标东门,长城绕北郭。欲传无穷世,更乞长生药。子房天下才,是时无所托。东见沧君,用计亦疏略。狙击竟何为,烦彼十日索。譬之虎负嵎,矜气徒手搏。归来遇赤精,备戈起榛薄。峣关一战破,蓝田再麾郄。啧啧轵道旁,共看秦王缚。既已报韩仇,此志诚不怍。遂赴赤松游,无负圯桥诺。
留侯祠 清 王
子胥鞭楚楚不绝,留侯入秦秦既灭。英雄为报一家仇,何苦漂流万人血。胥不得佐太子建,良不得佐韩王成。不为赤松走,几为猛犬烹。功人功狗两无益,徒受亭公谩骂名。张良不食谷,李泌不娶妻。早欲祠黄石,何如老白衣。君不见五湖范蠡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迟。鲁连不忍秦皇帝,密铸亡秦一柄锤。
过紫柏山谒留侯祠 清 杨重雅
圯桥进履气恬然,胯下王孙事亦传。一作神仙一功狗,论人须到盖棺年。
被汉文化浸染的古城,连她的玩性也是传统的,小孩子在地上几笔勾画出一个网格,捡起几粒石子,就可以延续“楚河汉界”的厮杀,大人们也会聚拢来,兴致高涨。青年人敞开怀,坐在街头露天大排档里划拳喝酒,好不痛快。有家室的女子不会像年青女孩那样下了班三五成群在街上闲逛,而是匆匆赶回家淘米、择菜,放下碗筷,便挽住男人的胳膊遛起大街,一边遛一边不停数落自己的男人不浪漫。老人们常爱跑到故黄河河畔,或者舞剑,或者哼几曲悠久的家乡戏———拉魂腔,字字腔腔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