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2)
2008 (81)
2024 (2)
我刚才应师太之邀发了一个爬山贴,引出Applebee3 如此感慨:“我今天还在想语言与图片所表达出的信息,关于情感,文字的力量是隽永,细腻且激荡人心的。”有意思的是,近日我也有类似的思考,并与几个朋友有过一些讨论,想想有些巧合,值得记录一下。
话说最近我热情似火地学习风光摄影,看了数不清的相关YouTube 和风光大片,也拜读了不少摄影大师的书籍。我就是这样,如果某段时间被一个目标迷住,就会魂牵梦绕,日思暮想,全神贯注。可惜本川热情有余耐性不足,这样的狂热就跟falling in love差不多,越来越难得也越来越短暂了,因此我放纵自己趁着热情还在就拼命汲取养分。前些天爱上了Ansel Adams,如痴如醉。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九格Ansel Adams 的摄影作品,并加上这样一段夸张玄乎的配词:“透过摄影巨匠的慧眼看世界,如此动人心魄。“You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 You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pictures you have seen, the books you have read, the music you have heard, the people you have loved.” (你的照片不只是用相机拍出来的。你的摄影带着所有你看过的图画,你读过的书,你听过的音乐,你爱过的人)~Ansel Adams.
帖子一出,引发了好些朋友的回应。有理性十足的原浙大教授L,有诗人称号的S,还有知性的X等:
川川:突然发现这些照片完全是摄影教科书的范本啊,也可以说:摄影教科书就是按照他的杰作编写的。
L:我看不出跟你我的照片有质的不同 。
川川:问题是他是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啊!高山仰止,后人被称为大作的作品多是模仿,你我也会无意识地模仿他。
川川:你需要拍出与他完全不同的照片才能有质的不同。
L:摄影无非是一种审美和画面感。他的大多数作品在三四十年代,那时镜头技术还很局限。所以摄影技巧,包括用光,和暗室处理尤为重要。在数字时代,你闭上眼睛按着二百次,多半能按出一张杰作来。
川川:确实现在是全民摄影的时代了,但目前流行的构图技术和审美标准仍然是以他为主流的杰作为范本。现在的很多抓人眼球的作品都可以在PS or RL后期处理出来,多图叠加,光影变换一秒完成,变脸换天易如反掌,哗人取宠的效果绝对比原色原味忠于自然的好很多,所以你赞赏过的很多美人照都是美颜照[偷笑][Wow]。但是照片的情感因素或者说灵魂还是取决于他说的这一段话,问题不但在于你有没有能力表达出来,而且还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定力安之若素地自我表达。
S:我眼看世界。相机的镜头就是自己的眼睛,就是自己心灵和境界的滤镜与折射。世界就是那样,每个人只是取自己想看或想接受或能够看到的表象或就里罢了。人在变取景滤景随之而变 。
X:每个人的作品体现了个人情怀和阅历 。
L:我们的看法并无本质不同[呲牙]。Ansel那段读起来似很玄乎的话,跟@S的话其实亦无不同:摄影的基础是审美。而审美积累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摄影师无非是借照片去传达自己的审美和即时情绪。
L:我不懂摄影,但总是觉得照片的第一要素是边框的取舍:框內图景的完整,和向框外的自然外延。我并不太执着于(色泽)的真实。"真实"只相对于一个特定的镜头而言,沒有绝对的真实。在意的是照片自框內向外reach out to me,或者把我拉入框內图景的张力。
L:在Ansel的时代,大师是个很郑重,名至实归的称呼,如Ansel本人。在互联网时代,大师的帽子满天飞。但大师已几不存在![呲牙]
川川:嗯。我们只是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已。在我看来,摄影也是跟其他艺术创作一样的,相片的构图就像写诗词的人选择用哪种词牌名,相片的锐度啊光影效果啊就如诗词辞藻的美丽程度,相片的氛围韵味则如诗词中诗意,而无论是诗词还是相片,其中的故事性和情感因素才是灵魂。对我来说,相片越贴近生活越好,所以记录自己关心的人的照片对我才最有价值。所以我虽然仰望风光大片,但是我感兴趣的只是我关心的人,爬山时我90%的照片都是对准了天骏的[呲牙]
此处略去更多对话约1000字。。。还是欣赏Ansel大师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