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令人失望的《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08-19 19:57:24) 下一个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30870/

一流的警匪大片,二流的诺兰作品

若以一部好莱坞大制作来衡量,这是一部精良的水准之作(4星);若以诺兰前作的高度评判,则功力有所下降(3到4星)。
  
   此片整体水平由将近9分的《蝙蝠侠前传2》与《致命魔术》,降为七八分的《猩球崛起》与《复仇者联盟》(这两部片也有关于自我开掘与社会延伸方面的探讨。)
  
  
  (一)风格
  
   此前的诺兰作品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这部作品是高鹗的红楼梦。由令人不舒服地挑开真相,转变为大而化之地弥合真相;由对现实结果的晦涩质疑,转变为对社会发展的美好畅想;由复杂格式塔结构的经卷,简化为篝火旁动听的寓言;由苦行僧式的求索,降为暑期合家欢。
  
   诺兰电影原本个性显著,阴郁悲观的哲学论调浸淫全篇。这部电影回归了大团圆结局,棱角渐平,个性渐隐,是一部深谙主流叙事法则的工整作品。作为终章,也完成了向原著漫画“共性”的靠拢。
  
  
  (二)情节
  
   《致命魔术》中阴魂不散的双雄纠缠,惊天地泣鬼神的舍本对决;《黑暗骑士2》中joker与光明骑士、黑暗骑士的拉锯战,斗智斗力的辩论与角逐,以及一堆有血有肉的群像——那些精彩的对峙沦为此片中例行公事的贝尔,及被制片方拉来表演体力消耗的一群明星脸。
  
   男主角心爱的女人由此前作品中的各种死法转变为此片中的神仙眷侣逍遥游。此前诸片中那种永失所爱的诺兰烙印绝非哗众取宠,而是剧情走向的必然。男主人公痛彻心扉的状态,有着苦心孤诣的哲学考量。真相很simple,但是不easy,这是诺兰在数部影片中念念不忘的命题。有否勇气面对真相,及在揭示与隐瞒之间的撕扯,往往导致了女主角的死亡,及男主角随之的悲怆。回响力透纸背,旨在向观众有效传达编导对人生的认知与提问。(若不计前传序章,则每部电影女主角都会惨死——《追随》 敲;《记忆碎片》 药;《致命魔术》 吊;《黑暗骑士》 爆;《盗梦空间》 跳。)
  
   上一部中正反派心理与哲学上的反复纠缠降为本片的两次肉搏。与大反派的武斗过程略显俗套。初次遭遇一定要由于轻敌先被打成废人,然后经由智慧老人点拨与内心领悟,再次遭遇反派大boss时把大boss打成废人。肉搏胜败的逻辑变为星矢的遭遇,第一次惨败,第二次——同样的招式对圣斗士来说是没有用的——当然大胜。
  
   自我超越的过程由一波三折、复杂漫长的天人交战(eg:选择救私爱还是救公义)与对敌死战,降为此片中直观地往井外爬三次,前两次必败,第三次毫无悬念的成功爬出。黑暗骑士中大量的情节精简为如今公式化的三次努力,事不过三,第三次一定成功,成功的秘诀是放弃看似最必要的工具(安全绳索)。
  
   上部中的动作与飞车追逐是“情节化”了的,动作没有抢情节与哲思的戏——每一次狭路相逢,每一次遭遇战,每一次追捕,都是呼之欲出不得不如此。譬如小丑为了劫持哈维而故意被抓、又逃出的全过程,环环相生,扣人心弦,动作场面与人物动机、情节始末丝丝入扣。而这一部的动作爆炸戏则有些做作——蝙蝠侠专门要求猫女带她去会会贝恩,然后展示两人缓缓远去的背影,观众就歇了下来——你看他要去上门单挑了,他要去了……然后就上门了,见面二话不说真就打起来了,然后就如你我所料,栽了大跟头——某天蝙蝠侠突然一拍脑袋说要去见贝恩,要去就能去,一去就见着,见着马上打,太冲必倒霉……此前的诺兰电影哪会这样便宜你的智力、怠慢你的神经?让你悠哉悠哉地看着节奏的停滞与结构的掺水?最后的搏斗也是,这些打斗都是吃着“我是好人,你是坏人”的老本而打的,缺乏新意,缺乏细节,缺乏含金量。
  
   结局由A也没赢、B也没输的无限对峙,降为一般意义上的好莱坞故事模式。振聋发聩的片尾揭晓,降格为皆大欢喜的幸福联欢。问号变成了句号。
  
  
  (三)元素
  
   台词由诺兰字字千钧、微言大义的大师级水准,降为好莱坞一流台词润色专家交的优秀作业。譬如在舞会上贝尔与安妮的对话妙语连珠,节拍一正一反,一问一答,见招拆招;这样的台词在经典的好莱坞故事片中比比皆是,但若以诺兰的前几部作品相比,则失于深入表达,沦为徒有其表的花枝。
  
   上一部中点到为止的格斗变为如今冗长乏味的左勾拳、右勾拳、推倒、提起来摔。很少用到腿,莫非是咏春派的?——如果希望增加动作戏来增加通俗易懂的可看性,那么可以请个像样的动作导演……动作设计得不好看,导致在打戏上也无法达到《黑客帝国》那样的效果,而此片偏偏喜欢秀打斗。这可是蝙蝠侠啊,这么酷的角色,打得什么意思都没有,抡起拳头砸,闷着脑袋冲,抱着腰摔,写实得几乎成了纪录片,打得还不如《百万美元宝贝》好看。
  
   诺兰的招牌交叉剪辑,回忆与现状的交织所产生的张力,随处可见的前后呼应,反派打倒自己时说的狠话一定要在打倒反派时回敬给反派,这些元素仍在。在影片开头处,凯恩老爷子对贝尔洗手不干、在异国他乡欢度余生的憧憬,也在片尾有了照应,产生一种要遥遥相望、时间与情怀的合力。让我想起《心灵捕手》中,主角的朋友曾说,真希望到你家找你喝酒时你不在家,并且永远不在了,那就说明你已经远走高飞成功了,在影片结尾这位朋友到主角家敲门,主角果然不在了,这位朋友若有所思的笑笑,走了。这编排真的很好。
  
  
  (四)角色
  
   蝙蝠侠的女人由象征着绝对真理的中流砥柱,降为卖酷卖俏皮的MV女郎;由暗示着精神意义的深刻人物,降为宣示着视觉美感的动作战士;由幕后的脑力劳动者降为在前线打架的干警。蝙蝠侠与瑞秋的并肩作战,对红颜知己的苦涩寄托,以及心有灵犀的共同牺牲,则降为彻头彻尾的男女调情、你进我退、你追我赶。猫女的装酷蔚为大观,各种猫步,跳楼,翻飞,一女战三男,轻挑地打斗,卖俏的事件,应皆出于票房考虑。
  
   对反派描写量上的减少,导致正反派对决过程质上的流失,从而缺少观影结束后良久不语的领悟与荡气回肠的反思。
   大反派由无限深挖、意味无穷的阴暗思考者与行动者,降为发表过两次公开恐吓言论的口罩脸谱。只知他是个神秘煞神(忍者联盟),别的一无所知,刻板枯燥。对Joker纵深的大篇幅交代,被替换为对贝恩有限的概述;由娓娓道来的铺陈与步步为营地渲染,降为以点带面的轻描淡写。
   跟joker比,口罩男从头到尾都散发着难以掩盖的廉价,对他的言行描写惜墨如金。当年joker有多少与他黑社会的小跟班的戏,以及正反派较劲的戏。如今这个口罩男就是干巴巴地拧断下属脖子与公开讲话——joker每要传达信息时都是逼迫别人念自己的话,把它录下再播出,再把对方脸上涂鸦成自己的样子,再用匕首在对方脸上划出一个“微笑”,令人发指,多么耐人寻味!而现在的口罩男就只剩下见人就拧脖子,及面对众人照本宣科地说几句。这个反派首脑最后在半秒内被炮轰至消失,没有任何铺垫与迹象,都有点反应不过来——这就完啦?大家毕恭毕敬烘托的一个大boss原来什么都不是,然后不予追究了。
  
   潜伏在好人身边最后才揭露的坏女人降为了《龙门飞甲》中背后捅刀子的范晓萱;并且都是最后突然发难,背后给一刀,然后开始一五一十地陈述深藏已久的大背景——如果你要埋怨她为什么不刺中要害,那你就不懂了,她背后捅刀子不是为了捅死蝙蝠侠,而是为了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告诉蝙蝠侠自己是坏人。这个潜伏的坏女人最后如同那两个老头一样(戈登与摩根),亲力亲为,亲自上阵,开着卡车就干了起来……然后就撞死了;咽气时的表演也是眼睛突然一闭,草草一死,充满着喜感,因为她眼睛闭得很心虚,而她死时说了很多话,感觉演员是台词说忘形了,突然想起来要死了,临时补的一死,而导演实在还有太多事要烦,所以这一条就勉强要了(临死时优秀的表演与拙劣的表演的区别就是气球泄气与一针戳炸的区别)。
  
   一男一女、一明一暗两个反派的关系交代得非常弱。这个反派女主角真相大白后,用手反复轻抚贝恩的铁口罩,大有要摘下来之势,使我一度以为他俩是阿紫和游坦之的关系。而根据前一场戏的打斗情节来看,蝙蝠侠只要碰到贝恩的“马嚼子”,贝恩就会喊疼,让我觉得他的铁口罩可能是像游坦之那样被焊在肉里面的。所以当镜头用较长时间突出在口罩上抚摸的手时,我以为可以看到他的真嘴了……贝恩本来恶魔的眼睛里流露出柔和的神色。这样的转变与揭示是好莱坞老套路了,就连《功夫熊猫》里那个恶煞花豹到最后也会交代他童年可爱的一面。可在这一部中,转变得却欠圆润。
  
   老管家也由先知式的不动声色的智者,降为哭哭啼啼博取同情的可怜老人;戈登局长与摩根.弗里曼研究员由稳重的出谋划策者,降为爬上爬下的体力劳动者。
  
  
  (五)延伸
  
   原旨宗教式的暴力统治,对红色政权的暗喻,对发动流氓无产者打破私有制的描写,对私设公堂以正义之名行专制之实,对民主的缺陷与独裁的追思,被困在地底留了一口活命的三千警察成为积攒实力、最后反抗暴政的生力军,让人联想起被困在敦刻尔克、后来侥幸保命的三十万英法联军,成为最后诺曼底登陆的主力……;这么多文本,这么多内容与意义,这么多历史与联想,本来可以好好深挖,可能是出于对老少咸宜的票房考虑,这些本来可以用来展开探讨的篇幅被大量的打架、卖相、飞行器、导弹核弹所取代。
  
  
  (六)整体
  
   文戏减少,武戏增多;软件减少,硬件增多;心理减少,动作增多;深刻减少,噱头增多;形而上减少,形而下增多。纵深扁平化,哲学娱乐化;由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降为意料之中、情理之中。
  
   因为诺兰曾经把电影提高到了那样一个高度,哲学思考与故事情节可以如此水乳交融,故以此论之,才对这部黑暗骑士崛起有过高的期望,才有了这些过于苛责的多余的话。作为一部暑期档的大制作,它仍是灵与肉兼具,打斗、高科技、装帅、社会意义全都有的推荐之片。
  
  
  (七)妥协
  
   诺兰只是此片四个编剧之一,并且排在后面(《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与《黑暗骑士》都是他和他的兄弟联合署名编剧,《盗梦空间》是他一个人署名编剧,你会发现剧作名单越集中,诺兰风就越显著,剧作名单越分散,诺兰风就越弱,如《侠影之谜》与这一部)。这是一部定位为吸金片的商业大片,所以也不必拿它与才华横溢、肆无忌惮的《记忆》与《魔术》相比。诺兰不是一个批发故事的商业螺丝钉,也不像伍迪艾伦那样有滔滔不绝的情节剧诉求,更不是港片二流导演那样一年一部的产量。诺兰是少而精,是高贵的,体面的。一个哲学思想,用一两部精品影片表达足矣。他对悲惨世态的见解,对阴暗人性的追问,能够用易懂的故事片大众情节表达出来,这已经是深入浅出、繁简合一的功力了(《记忆》与《魔术》的个人诉求走得有点远,但是是抡得最圆的;《黑暗骑士》与《盗梦空间》是个性与主流、艺术与商业融合的完美典范)。像伍迪艾伦那样拍四五十部影片与一辈子拍四五部影片的编导,要表达的核心意识,其实也都就那么几点,因人制宜,不过是有的导演分为多部拍出,有的导演拍得少点罢了。
  
   导演分两种,一种是螺丝钉导演,只负责在流水线体系下拍片(跟做买卖的商贩小跑腿儿并无二致),一种是有着深沉个性的艺术家与哲学家。前者是量产批片的导演,后者是慢工出细活的导演,通常都作品不多,一辈子几部就能盖棺定论了,毋庸多言。这样的导演恐怕更需要有所不为、保持本色(陈凯歌就是一个不知道有所不为、保持本色的典型,活活把自己搞臭了)。当然诺兰的剧作结构功力是陈凯歌不能同日而语的,与商业大片接轨自然要有所妥协与隐藏(主流大众不需要不合时宜的尖刻,或只需要自欺欺人的中庸),尽管如此,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诺兰恐怕也需要像蔡泽劝说秦相范雎要有所不为一样,尽量保持本色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