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闲话美国电影业

(2011-01-24 21:25:56) 下一个

转载自“人在天涯”博客

闲话美国电影业
2011-01-24 15:20:44

美国电影业的运作过程,一个最大特点是高度商业化和产业化。商业化不用多说,除了拍摄目的是为了获奖的声誉电影以外,其它所有影片都是冲着票房去的;产 业化,是指美国电影业象一套健康运转的血液循环系统,电影则类似血管里的一个红细胞。随着一部电影流经血管的每个角落,它所能产生的经济利润和社会影响, 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消化,并返过来融入整个肌体,帮助持整个肌体健康地的发展。本文将对这个体系作个大致的介绍。
  
   首先,所有影片都来自一个构思。这些构思大部分来自畅销小说,漫画作品,国外影片,或者是由一个简单的想法发展成的剧本。在好莱坞, 每家大电影公司的剧本部门, 每天都要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业余作者的几十部剧本, 其中的98%都将石沉大海, 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拆开就被扔进了垃圾箱。对成千上万指望靠写一部畅销剧本而从此一举成名的业余作者们来说,这是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但是剧本部门的工作人 员也有苦衷,因为根本没有时间每件投稿都仔细看。他们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具备赚钱或者获奖的潜力,如果一个剧本的故事大纲吸引不了他们,这个剧本的生命也就 基本上结束,尽管它也许耗费了作者几年的时间。基本上在好莱坞,出自业余作者之手而最后被拍成电影的剧本数量很少,电影圈内的职业编剧统治了绝大部分“领 地”。他们或者被电影公司委派撰写或改编一部剧本,或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写一个自己喜欢的题材,然后通过圈内的关系,努力让某位电影公司的实权人物看中自 己的剧本,并将它投入拍摄。
  
   电影公司或独立制片人一旦看中了一部剧本,就会买下影片拍摄权,剩下的工作就是根据剧本的类型,决定影片的预算,以及寻找制片和发行的合作伙伴。在今天的 好莱坞,随着电影制作的成本不断上升,随之而来的投资风险也日益增加,已经很少有电影公司完全独立地制作并发行一部电影了,一般都会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投 资。对独立制片人来说,寻找发行商的工作,会出现在影片拍摄结束以后。无论如何,影片的资金到位,万事具备后,电影公司会指派一位制片人负责影片制作全过 程的资金调配。制片人的第一项工作是选择导演。对成名导演来说,他们一般有权决定是否接拍公司指派的电影,当然也不可能总是拒绝;而其他导演就没有这样的 面子,有时他们不得不接手一部自己很不感兴趣的电影,初出茅庐的导演新手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导演一经确定,下面的工作就比较顺利了。制片人会与导演商议影片的主创人员,制片人对影片的男女主演的选择拥有比导演更大的决定权,而导演则在配角演员,摄影,美工,服装,作曲主创人员的选择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有些资深导演甚至本身也是制片之一。
  
    主创人员确定后,影片就进入了制作过程,包括选景,拍摄和后期制作。一般来说,这也是整个运作流程中耗时最久的一个。电影拍摄开始后,导演成为类似执行 经理这样的角色,全面负责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制片人则在资金配合上尽量满足导演的要求,以期达到最佳的影片效果。一般来说,一些实地拍摄的大制作影片, 尤其是在国外拍摄的影片,会多少超出原来的预算。在某种程度上,制片人监督着导演每天的工作,如果影片拍摄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制片人会在中途撤换导演。 《雨人》的导演巴里。雷文森就是中途接替被撤掉的导演匆匆上阵的,不过他的确不付众望,《雨人》公演后,被公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荣获四项奥斯卡 奖。
  
   影片拍摄完毕后,送回制片公司,公司接下来将决定影片的上映时间,并与发行公司签订合同,确定发行时间和利润分配等事项。合同一但生效,剩下的事情就与影片公司关系不大了,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发行商为影片作宣传,再就是在影片上映后,忐忑不安地盯着票房。
  
    发行公司在决定制作多少拷贝时,会是个比较痛苦的决策过程。美国电影界有这么个说法: “拍电影不会比发行更难。因为发行电影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发行商必需对影片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具有信心。一般来说, 大公司出品的影片, 或者有明星参与的影片相对比较有赢利的把握,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一流影星的片酬都在一千万到两千万之巨的原因。而目前越来越流行的另一种方式,是影片公司 只付给参演影星一笔不大的片酬,但是影星将参预影片利润的分红。
  
   对独立制片人来说,影片拍摄完成后,他们只完成了一半任务,任务的另一半往往更有挑战性,就是为影片寻找发行商。因为独立制片人之所以独立,除了他们 拍摄的影片风格独特之外,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大影片公司遍布全国的销售渠道,使得他们看上去有点独立于体系之外的味道。对他们来说,电影节是一个吸引发 行商注意的好机会,如果能获奖,那么被发行商看中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百。一旦发行商对他们的影片发生了兴趣, 那么双方接下来会就利润分配签定合同。有两种利润分配方式:购买和利润共享。购买方式,就是发行商一次性买断影片发行权;利润共享方式,则是发行商按照一 定比例(一般10%-50%)提成。两种方式的优劣,取绝于影片的票房。如果票房较好,那么购买方式更有利;如果票房较差,则共享方式更有利,因为损失有人分担。
  
   大影片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公司,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影片发行的利润可以自己独享。问题是,一但影片收益不佳,甚至票房惨败,没有人可以分担损失。因此,一部大制作的影片完全由一家公司独立承担的情况,现在已经很难看到,基本上都是由两家或者多家影片公司合作完成制作和发行,颇有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味道。发行商购买影片发行权的时候,一般也会连带购买发行 DVD,录像带,电视播放,游戏,玩具和其它相关媒介的发行权。
  
   发行商取得影片发行权后,一般要考虑下面几个因素来决定制作多少拷贝:影片公司的号召力,影片面向的观众群,明星号召力,广告效应,上映季节。这些因素缺 一不可,比如说,一部缺少明星助阵的影片一般不会特别卖座,除非它在出名电影节得过大奖;一部温馨喜剧影片放在圣诞节期间上映会比其它季节有利得多。制作一个拷贝一般花费1500-2000美元,美国全国有大约3300家影院,大部分分布在郊区。美国的一家影院里,有几个到十几个放映厅不等,换句话说,同 时可以上演十几部影片。如果一部影片计划在3000家影院放映,即使一家影院只租进一个拷贝,发行商就需要花费6百万美元的制作费用。所以,发行商在决定 制作多少拷贝之前,需要经过仔细衡量。
  
   美国的发行商们经常说:观众的心理比股票市场还难以预料。一部影片即使上面提到的因素全部具备,也经常不被观众所青睐,弄不好还会赔得血本无归。凯 .科斯纳执导的《水世界》和约翰.屈伏塔的《地球战场》就是前车之鉴,出品《水世界》的环球影片公司在债务压力下好几年才缓过劲儿来。在这种形式下,无 论是影片公司还是发行商,从投入第一分钱开始,就很有些赌博的味道。
  
   拷贝制作完毕,发行公司接下来将通过在全国各地的代理向影院推销电影。一个地区的发行代理给影院经纪人放映影片。如果经纪人对影片感兴趣,则与发行公司商 议分账协议。拷贝在首映前几天被送到影院, 影院按照协议放映电影数周, 放映周期结束后,影院送还拷贝给发行公司并付款。
  
   大部分影院都有经纪人代他们与发行商打交道,一些大的连锁影院象AMCUnited Artists则有自己的专职经纪人。影院经纪人和发行商之间的谈判常有些麻烦: 经纪人经常会租下一部他们感兴趣,但影院却不喜欢的影片;而发行商需要在一个地区的众多影院中间,在拷贝价格和数量上尽量保持平衡,而不至于引起其它影院 的不满。
  
   影院经纪人和发行商之间的租片合同一般有两种模式:购买和分成。所谓购买,就是影院以固定价格买下影片4周的放映权。这种模式比较冒险,因为如果影片不卖 座,那么影院赔得会很惨,所以很少有影院采用这种方式,而更愿意采用分成模式。这种模式一般这样运作: 影院先与发行商商定一个大致涵盖影院一周基本运营成本的数目,计算净收入的时候,从每周的票房毛收入里扣掉这个数目。每周票房的毛收入和净收入按照一定的 百分比算出各自的结果,发行商将拿走两个计算结果中数额较大的一个,剩下的归影院。分帐的比例每周是浮动的。一般来说,头两周发行商将拿走净收入的95% 或者毛收入的70%,第三周拿走净收入的90%或者毛收入的60%,第四周拿走净收入的85%或者毛收入的50%。很明显,影院能拿到的利润很少。在影片 放映的头两周,如果上座率不到80%的话,影院注定是在赔钱放电影。只有到了第三周和第四周,才开始逐渐赢利。一个放映周期(4周)过后,影院再根据放映 情况决定是否与发行商续租拷贝。影院也可以提前中止租赁合同,当然它需要支付给发行商一定的违约金。无论那种情况,如果影院决定不再放映该片,再将拷贝还 给发行公司,这意味着该片的第一轮放映期结束。
  
   如果单靠电影票房的收入,绝大部分影院的都将无法维持,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所有的影院都兼营副业,出售爆米花和饮料的主要原因,有的甚至还有游戏厅。没有这些副业收入的支撑,绝大部分影院将不得不关门大吉。
  
    影片的第一轮放映期结束后,该轮到第二轮影院上阵了。由于影片的放映高潮已过,这个时候的观众人数会远少于第一轮放映周期,发行商也因此会给第二轮影院提 供比较优惠的租赁条件。等到影片放映期全部结束,发行商就开始准备DVD和录像带的发行,总之,尽可能地把影片能产生的利润榨干。
  
    美国电影业是全球电影制作水准最高,市场最繁荣的一个,其中原因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美国人爱看电影。且不说大制作影片,即使是一般的影片,平均上座率 也保持在一个令其它国家影院经理们羡慕不已的水平。几年前有一次和老婆去看电影,让她选。她对着一堆海报东瞅西瞧,最后挑中了Reese Witherspoon主演的Legally Blonde 2。这是一部轻松喜剧,没有大牌明星压阵 (注:当年Witherspoon尚未获得奥斯卡影后),没有大的卖点,没有美国喜剧常见的噱头,拍得流畅自然,节奏轻松,是那种适合全家周末放松时看的电影。我原以为放映 这样的影片不会有太多观众,没想到进去后发现竟然是满场,找了半天才在最后一排找到两个空位。 看完电影我直感慨,有这样的电影市场,电影业不发达才是怪事。 当然,单是市场好还也不够,观众的欣赏口味也很重要。印度的电影市场不亚于美国,但是印度观众喜欢的电影类型永远是那一种,载歌载舞,百看不厌,这使得印度电影一直停留在一个不高的水平上。虽有大师出现,但整体艺术格调始终徘徊不前。
  
   在美国每年出口商品的价值排名表上,电影及相关产品常年来一直稳居前三名。基本上,一部全球发行的好莱坞电影只要在北美地区能收回50%的成本,就能够保证该片最终赢利,甚至海外市场赢利占全部赢利70%以上份额的影片也相当普遍。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在的好莱坞,来自海外的投资商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如何分摊制作成本和分配影片赢利几乎成为各影片公司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汤姆。汉克斯就曾调侃过: 现在的好莱坞是会计师和律师的天下。

[打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